分享
《庄子·应帝王》“天根游于殷阳”章寓言诠解与义理探析.pdf
下载文档

ID:2755624

大小:1.10MB

页数:9页

格式:PDF

时间:2023-11-29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庄子·应帝王 庄子 帝王 天根游 寓言 义理 探析
摘要:“天根游于殷阳”章包含两位寓言人物和两处寓言地名。关于人物,天根寓意“不知”,其是 应帝王 首章的真知与天德的基础;无名人寓意“不治”,体现圣人对治理问题的超离。关于地名,殷阳象征“知”,蓼水象征“不知”,二者分别对应于 应帝王 末章的儵、忽,在各自所处的现实环境中皆有其必然性与合理性,浑沌则代表着庄子对二者的统摄。“天根游于殷阳”章以“不知”和“不治”两种应世方式的内涵为主旨,强调应将“不知”升华至真知和天德,实现无为而治,亦应在思想世界中为“不治”保留一席之地,防止形下治理事务对形上精神自由造成拂扰。由“知”到“不知”,再到真知和天德,对这一演进序列的研究有助于揭示庄子思想中人类社会由乱世到至德之世的发展历程。关键词:应帝王 ;天根;无名人;知;浑沌中图分类号:B22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7356(2023)-02-0086-09DOI:10.14081/13-1396/g4.000307收稿日期:2022-05-05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20BZX050)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杨抒漫(1999),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哲学。庄子 应帝王“天根游于殷阳”章寓言诠解与义理探析杨抒漫(同济大学 人文学院,上海 200092)河北工业大学学报渊社会科学版冤允燥怎则灶葬造 o枣 Hebei 哉灶蚤增藻则泽蚤贼赠 of Technology 渊Social Sciences Edition冤第 15 卷第 2 期2023 年 6 月圆园23 年 6 月Jun.2023 庄子 应帝王“天根游于殷阳”章言辞简约,意蕴丰赡。为方便后文讨论,兹将此章全文誊录于此:天根游于殷阳,至蓼水之上,适遭无名人而问焉,曰:“请问为天下。”无名人曰:“去!汝鄙人也,何问之不豫也!予方将与造物者为人,厌,则又乘夫莽眇之鸟,以出六极之外,而游无何有之乡,以处圹埌之野。汝又何帠以治天下感予之心为?”又复问。无名人曰:“汝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1266-268当代学术界几无专门以此章为中心而撰著的文章,仅有少数学者在论及 应帝王 思想或庄子政治哲学时提及此章,例如陈徽先生 从庄子的名实论看其政治哲学思想 一文论述了天根问为天下的原因:“天根之所以发作此问,盖一见人(无名人)而机心发动,失其根本(根)。至于天根何以会失其根本(根),庄子或据此以明守道不易之义。”2这一观点极富启发性。朱承先生 用心若镜与消极自由的政治哲学 一文分析了无名人的思想:“在无名人看来,个体精神的自由要远比所谓的治天下有意义得多,人在自我私人领域的放达要比参与公共事务更加重要。”3该观点提示了考察“天根游于殷阳”章的两条线索:一为私人领域的精神自由,一为公共领域的治理事务。陈赟先生 “顺物自然而无容私”:“公天下”思想的庄子版本以“天根”章为中心 一文虽着力探讨“天根游于殷阳”章,但这一章只是其为阐述 庄子“公天下”思想而选取的典型案例,并非这篇文章的根本研究对象。因此,陈赟先生此文旨在揭示 庄子 公天下思想的精蕴,而非“天根游于殷阳”章在行文脉络、思想理论等方面的殊异之处。该文亦对天根被无名人批判的原因进行了探讨,认为天根的提问具有“将政治引向治外的危险”4,与“治内”背道而驰。其对“治内”和“治外”的分疏十分精确,值得吾人学习,但“天根游于殷阳”章内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天根偏重于“治外”,并且,治外、治内之辨是 应帝王“肩吾见狂接舆”章的核第 2 期河北工业大学学报渊社会科学版冤心论点,不可将其等同于“天根游于殷阳”章,总之,该观点有待商榷。总体上,对“天根游于殷阳”章的讨论缺乏深厚的当代研究基础,这在某种意义上有利于本文的展开,因为这使得本文的主题具有创新性,更促使笔者扬弃现有的研究思路和成果,直面当代庄学研究的基源:庄子 及古代注 庄 文献。历代注家对这一章的注解多有未尽之意,主要表现为两点:对其中寓言人物和地名的理解失之粗率;对其与 应帝王 中其他章节的关系缺乏细致考察。本文将立足此章语境,结合 应帝王 中其他章节和 庄子 中其他篇目的思想资源,对古注进行甄辨与拣择,以期获得对“天根游于殷阳”章的达诂与拓深,具体地说,本文的任务包含两点:第一,解答“天根游于殷阳”章的寓言人物和地名之谜;第二,发掘此章的核心义理。一、天根的寓意与困境 南华大义解悬参注 在论及“天根游于殷阳”章时指出:“篇中天根、殷阳、蓼水之上、无名之人,俱有深义,知道者,自可悟之,无容曲为之解也。”5若能领悟道意,则不必刻意解读此章内的寓言人物和地名,否则将流为烦琐与穿凿。道理的确如此,正所谓言不尽意、得意忘言。但若完全抛弃对人物和地名的解读,恐将流为虚浮和臆测。本文以寓言人物为切入点展开讨论。“天根游于殷阳”章有两位寓言人物:天根和无名人。逍遥游 曰:“圣人无名。”118“无名人”显然喻指圣人,这是无可争议的。“天根”的寓意则是为后世注庄者聚讼不已的问题。(一)问题的提出 庄子 中的“天”寓意自然真淳,“为人使易以伪,为天使难以伪”1139。庄子 中的“根”亦具备哲学色彩,大宗师 以“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1225形容道体。老、庄均喜用“根”表达道与物的关联,老子 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618与 老子 十六章“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639便是其例。道家思想中的“根”大多象征着道体、自然、天地等根源性的存在。总之,“天根”是正面形象,喻指道体或体道者。然而,天根被无名人斥为鄙人,其名号和所获评价之间有着天壤之别,原因何在?遍览历代重要解 庄 著作,关于天根被无名人斥为鄙人的原因,主要有如下三种观点:第一,天根执著于有为之治;第二,天根忽略了治天下的先决条件;第三,天根刻意遵守而非自然冥契于天道。这些观点均存在差谬。(二)历代注家对“天根”的训释1.天根“止知有为”历代皆不乏认为天根陷溺于有为之治的注家。王雱曰:“天根者,老子所谓是为天地根是也。天根者,止知有为也。”7赵以夫曰:“天根此问之失在为之一字,无为则天下自治矣。”8315刘凤苞曰:“天根请问为天下,一为字便在迹象上推求。答者随口喝破,见所问与治天下道理,全不相干。”9褚伯秀曰:“天根,喻自然之道,本当隐晦涵育,任物自化。今趋于盛明之方,自显以求有为,故问为天下。”8315天根向无名人请教如何“为天下”,王、赵、刘、褚四人据此认为天根执著于有为之政,未达无为而治的精意。在 庄子 乃至整个先秦道家的话语体系中,“为天下”不等于以有为的方式治理天下。尽管道家常以“为”代指有为的治理策略,但“为”只有在与“无为”相对应或与其他表示有为的概念相并列的情况下才表示负面的治理方式,其他情况下的“为”未必指有为。“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678,人君应以无为的方式对待神器,此处的“为”与“无为”对应,与“执”并列,显然指有为的施政策略。在宥 曰:“无为也而后安其性命之情。故贵以身于为天下,则可以托天下;爱以身于为天下,则可以寄天下。”1338这里的“为天下”指贵爱己身的君子行无为之政,并非贬义词。上述例子说明不可将“为天下”等同于有为之治。更何况庄子明确表示“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1364,天根之“天”显然对应无为,而非有为。实际上,仅从“请问为天下”五个字中根本看不出天根究竟以有为还是无为的态度对待治理问题,此语仅能表达其对治理问题的关切。以有为作为天根被无名人训斥的原因,缺乏“天根游于殷阳”章文本的支持。2.天根“问之不豫”一些人将“问之不豫”视为天根受斥的原因。吕惠卿认为:“不知先造乎无事之地,而唯为天下之问,此所以鄙其不豫也。”10157林疑独认87河北工业大学学报渊社会科学版冤第 15 卷为:“天根,自然之本。不豫,谓不见于其先而乃发问也。”8314古文中的“豫”大多义为愉悦或预先。另外,俞樾将“豫”训为“厌”,即满足、餍足,“豫之训厌,乃是古义。无名人深怪天根之多问,故曰何问之不豫,犹云何许子之不惮烦也”11。庄子 中仅有这一处天根与无名人的对话,无法证明天根曾以众多问题求教于无名人,加之 庄子 中的其他四处“豫”字均无训为“厌”者,因此,“豫”的含义应在愉悦和预先两者中择取。吕、林二人取后一义项,认为天根不应在毫无铺垫的情况下直接就治天下本身发问,而是应当先问治天下的前提与根本,即“先造乎无事之地”。这种解读与上文认为天根“止知有为”的观点有着内在关联,正因天根注目于有为之治,故而不知有为应以“无事”为保证。“无事”并非毫无作为,而是不妄为。让王 曰:“道之真以治身,其绪馀以为国家,其土苴以治天下。”1851在宥 载黄帝问广成子如何治理天下,却遭到广成子的训斥,待到黄帝问“治身奈何而可以长久”1347时,广成子才欣然作答。据此,治天下以无事为前提,无事以治身(修治身心)为前提。天根不识行远自迩的道理,一遇无名人便请教如何为天下,故而遭到斥责。吕、林的解释系缚于“豫”的“预先”义项,若将“豫”理解为愉悦,则其解释将失去立足之地。究竟应以何者作为“豫”的含义,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应建基于文本。精心连缀的行文脉络是庄子陈说义理的重要方式,纵然无名人在天根的追问下给出了兼蓄治身、无事、治天下三重内容的答语,但是,其对天根之疑问的第一反应是斥责其以治理问题“感予之心”,而非述说“为天下”的先决条件,那么便可以反推“豫”不应训为预先,而应训为愉悦,“何问之不豫也”意为“所问之旨,甚不悦豫我心”1266,天根的疑问使无名人感到不悦。既然如此,“问之不豫”便不是天根受斥的原因,而是无名人面对天根时的情绪反应。3.天根“据天为根”这一派以王夫之为代表。船山曰:“据天以为根,故曰鄙。”12145船山认为天根刻意执守天道,而非与天道自然冥契,从而出言鄙陋。“天根游于殷阳”章未出现与刻意执守天道相关的论述,所以,尽管船山的观点符合 庄子 基本思想,却无法落实到这一章的文本中。以上所有对天根被斥原因的解读都忽视了庄子建构寓言形象的原则因义制名、因名阐义。王叔岷已注意到这一问题,他在评论陈碧虚对“天根”名号的诠释时指出:“案陈碧虚云:天根,喻元气也。如喻元气,似不得斥为鄙人。”13王叔岷的这一评论也适用于上文提及的三种观点,庄子 中寓言人物的名号与其象征意义形成匹配关系,既然名为天根,便绝对不可能刻意执守天道,亦不可能忽视治身,更不可能陷溺于有为之治。天根被无名人斥为鄙人,未必是因其思想鄙陋,可能是因为他有悖于无名人对治理问题的疏离态度。后文的分析将确证这一猜测。(三)思考的转向上文否定了以往所有对“天根”被斥原因的解读,若要真正理解“天根”,必须另辟蹊径。众多注家对“天根”寓意的讨论局限于阐发“天”为何意、“根”为何意,却很少有人能发现第三个范畴“知”。庄子 曰:万物云云,各复其根,各复其根而不知;浑浑沌沌,终身不离;若彼知之,乃是离之。无问其名,无窥其情,物固自生。1355今彼神明至精,与彼百化,物已死生方圆,莫知其根也,扁然而万物自古以固存。此之谓本根,可以观于天矣。1649万物有乎生而莫见其根,有乎出而莫见其门。人皆尊其知之所知而莫知恃其知之所不知而后知,可不谓大疑乎!1795以上三段文字中虽只出现了一个“天”字,但由于皆是在探讨万物的本原问题,而“天”象征着万物的本原,“天门者,无有也,万物出乎无有”1704,因此,“天”的意蕴贯穿于三段文字之中。万物复归其本根的过程无法藉由“知”而实现,其结果亦无法为“知”所把捉,唯一能使人触及本根的方法是“观于天”。由此可见,“天”和“根”皆与“知”相对立,因此,“天根”的寓意是“不知”。这提示我们应以“不知”作为“天根游于殷阳”章的关键词。另外,“不知”尚非究极境界,知北游 曰:“弗知乃知乎!知乃不知乎!孰知不知之知?”1667比“不知”更为高妙的是“不知之知”,天根的困境在于其未能由“不知”上达“不知之知”以及更高的境界。“不知之知”是 应帝王首章的关键词之一,只有回溯至 应帝王 首章,才能发掘天根的“不知”究竟有何缺陷、无名人为何批判天根。88第 2 期河北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