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元史
砀山
夏邑
历史地理研究年第期总之,清廷对边疆地区治理理念的提升,促进了地方治理制度的发展,而地方治理制度的发展也加快了边疆地区治理体系的内地化、行政化。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元史砀山入夏邑献疑贾建增 元史世祖纪四“至元八年三月辛巳”条载“复立夏邑县,以砀山入焉”疑误(卷七,中华书局年版,第页),至元八年()砀山县未并入夏邑县。夏邑县又作下邑县,金元两代均属归德府(金史卷二五 地理志上,中华书局年版,第页;元史卷五九 地理志二,第页)。砀山县建置变化很大,金朝原属单州,金史 载兴定元年()“以限河不便,改隶归德府”,兴定五年()改属新设立的永州(卷二五 地理志中,第、页)。元史“归德府”条载至元二年()“以虞城、砀山二县在枯黄河北,割属济宁府。降永州为永城县,与宁陵、下邑隶本府(指归德府)”(卷五九 地理志二,第页)。“济宁路”条载:砀山县在金朝“为水荡没”,元宪宗七年()复置县治,隶东平路。至元二年砀山一度并入单父县,王旭曾提及:“其后朝廷以本县(砀山)户不及千户,并属单父。”(兰轩集 卷一六 县令潘君墓碑,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集部第册,台湾商务印书馆年版,第页)仅过一年砀山县再次复置,改属济州,至元八年又改属济宁路(元史 卷五八 地理志一,第页,按:此处济宁路当为济宁府)。王鄂也记:“迨至元六载拨砀山属济宁府。”(创建宣圣庙记,正统 彭城志 卷一五)王旭记载砀山庙学营建始于至元六年(),“后历数政,虽颇有增修,而学校之事,则未暇及也”,至元二十六年(),砀山县令崔昶重修之(兰轩集 卷一三 砀山县新修学记,第页)。因此,至元八年砀山县仍属济宁府管辖,并未被省并。又,砀山县与夏邑县间隔着黄河(岑仲勉:黄河变迁史,人民出版社年版,第页),依山川形便原则(周振鹤:体国经野之道 中国行政区划沿革,上海书店出版社年版,第页),砀山县并入夏邑县不合理。金元之际受河患影响,砀山县治所屡经迁徙:本在市中直怀保门,“唐宋以来悉治此”(崇祯砀山县志前卷公署县治,明代孤本方志选 第册,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微缩复制中心年版,第页),地望在单州东南九十里(宋乐史:太平寰宇记 卷一四 单州,中华书局年版,第页);金兴定年间迁至保安镇,乾隆 砀山县志 载“金兴定间罹水患,城始湮,迁邑虞山保安镇,今为永城县境,其地石刻砀山县三大字及儒学棂星门石柱犹存”(乾隆 砀山县志 卷一 舆地志、卷三 建置,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 湖北省第号,成文出版社年版,第、页)。按,虞山,在砀山县东南五十里,去砀山十余里。还曾迁至市立寨,“总帅丁公权行徐州节度使事于市立寨后移立砀山县与寨中,济州石总管命公(康玉)典其事”(乾隆 砀山县志卷三 舆地志,第页;元王旭:兰轩集 卷一六 故孔目康公墓碑铭,第页),至元年间迁回唐宋旧所(乾隆 砀山县志 卷三 舆地志,第页)。按,市立寨在砀山县治所以北三十里,旧为河滨冲要。因此,砀山县建置及其归属变化、治所迁移都受黄河影响。砀山、夏邑二县难以相并。综上,“复立夏邑县,以砀山入焉”或为误记,故清汪辉祖据此句认为 元史地理志一 砀山县至元八年属济宁府记载有误,亦难确证(元史本证,中华书局年版,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