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彝家兵法》军事思想研究.pdf
下载文档

ID:2755282

大小:1.70MB

页数:12页

格式:PDF

时间:2023-11-29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彝家兵法 兵法 军事思想 研究
422023 年第 3 期总第 45 期No.3General No.45彝家兵法军事思想研究李儒霄摘 要:彝家兵法是彝族先民历经战火洗礼而总结提炼出的兵法典籍,是一套包含战争目的、备战过程及战略战术在内的系统军事思想体系。该兵法将保卫家园与捍卫荣誉视为战争之目的;筹备战争物资、提升将领才干、增强士兵素质、强化战备训练及军队建设均为重要备战环节;强调人民在战争中的作用,并贯穿权变顺“势”之思想。该兵法既是彝族先民军事实践之产物,又是中国传统军事文化在西南边疆浸润涵化之鲜活产物,展现了传统军事文化交融互鉴之生动画面,并诠释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之思想特征及文化格局。关键词:彝家兵法 彝族文化 军事思想 文化交融中图分类号:B22 文献标识码:A 文献编号:2095-9176(2023)03-0042-012收稿日期:2023-03-07作者介绍:李儒霄(1995 ),彝族,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中国史专业硕士研究生。世居于中国西南地区的彝族拥有卷帙浩繁之经籍,彝家兵法便是其中一大经典代表,该书籍是西南彝族先民历经战火洗礼而总结提炼出的兵法典籍,以五言韵文形式承载彝族先民之军事智慧,具有一套包含战争目的、备战过程及战略战术在内的系统军事思想体系。因年代久远,该书成书年代不可考,作者亦不明,传世本系手抄本,末页记载:“民国九年(1920)四月初二,李育唐的苏极年毕抄。”1该书初为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东坡乡以哧叨村毕摩李自成所有,于 20 世纪 80年代初献存于武定县民宗局。经相关研究人员专业鉴定及整理翻译,历经三十余年,于 2015 年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学界开始对其关注并进行相关研究,然由于本书通行本面世较晚,且其语言多含彝族俗语,故目前相关研究成果较少,仍有较大研究空间。彝家兵法以多位彝族将领的军事思想、统兵方式、作战准备及战争过程为记述中心,全方位阐释兵法之道。该兵法既是西南彝族人民军事实践之智慧结晶,又与孙子兵法等传统军事思想有诸多交合之处,展现了与传统军事文化43兵经论析彝家兵法军事思想研究交融互鉴之生动画面,并诠释了中华文明“一体多元”之思想特征及文化格局,对于推进我国古代兵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彝家兵法军事思想为研究中心,探讨并揭示西南彝族人民在战争目的、备战过程及战略战术等方面的理论及方法,以期进一步拓展军事研究新论域。一、“目的莫战争”:彝家兵法之战争目的论彝族在我国西南地区有着久远的居住与迁徙史,早在先秦时期,其先民的活动范围就遍及今云贵川境内。据彝文文献与汉文史书记载,在该时期,彝族先民组成数个部落,如武僰部生产力较为发达,已经开展农耕、制革、制陶、冶炼等生产活动,支格阿鲁部落已从事捕鱼、畜牧、农耕、纺织、冶炼等生产活动。2各部落经常征战,以解决利益集团或部落之间的矛盾,是部族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斗争的最高形式。因长久的战火锤炼,彝族先民在实战之中提炼出一系列战争法则,进而上升为一种战争观。彝家兵法的保存地云南省武定县,据明史记载:“武定,南诏三十七部之一。宋淳熙间,大理段氏以阿历为罗武部长。三传至矣格,当元世祖时,为北部土官总管。至元七年改武定路,置南甸县。洪武十四年,云南下,武定女土官商胜首先归附。”3后明廷将当地彝族首领赐姓为凤,当地彝族凤氏土司与周边部族时常爆发战争,改土归流之时,该地更是多次经历战争的洗礼。任何一部伟大的军事著作对于战争的目的都有着深刻的洞见。孙子兵法开篇即云:“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兵法计篇)任何思想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孙武生于春秋之时,“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4。公元前512 年,孙武以兵法十三篇献于吴王阖闾,后助其“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5。可见,孙子兵法是将战争看作是国家存亡的首等要事,春秋之时各诸侯国兼并加剧,须臾之间便是国破家亡,战争即为国家首等要事。进可开疆扩土,退可保全国家。被誉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鼻祖的冯克劳塞维茨在其战争论中提到:“战争不仅是一种政治行为,而且是一种真正的政治工具,是政治交往的继续,是政治交往通过另一种手段的实现。如果说战争有特殊的地方,那只是它的手段特殊而已。”6 当时欧洲战争不断,拿破仑与反法同盟们为各自政治利益进行数次大战,一生经历过四次大战的普鲁士军官克劳塞维茨亦深知普鲁士是为达成德意志统一的目的而战,故其将战争的目的看作是政治手段的延续。任何思想都是一定社会环境下的产442023 年第 3 期总第 45 期No.3General No.45物,兵法亦是如此。彝家兵法将保卫家园、捍卫荣誉视为战争目的。彝族先民聚居于我国西南高原山地,特定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他们以农耕与畜牧为主要的生产方式,又因地形阻隔,导致各聚居区之间较为分散。费孝通先生曾指出:“彝族所居住的横断山脉,山谷纵横,构成无数被高山阻隔的小区域,其间交通不便,实际上属于同一族类的许多小集团,分别各自有他们的自称,也被他族看成不同的民族单位。”7因地形阻隔,每个小集团即为彝族特有的家支组织,家支即“家”与“支”的合称,是有着共同祖先与姓氏以父子连名制谱系作为纽带连接的血缘集团,且由父亲血缘划分并命名,唯有德高望重者才能成为家支“头人”。家支组织将每一个成员团结起来,使其能够在自然条件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去,并给予每个成员保护与被保护的义务与权利,以保障个人荣誉与抵御外部入侵。故该兵法郑重地阐释兵戎之事的目 的,曰:“阿 者 部 士 卒,为 保 家 而 战。”8并强调君长的德性是避免战争的重要因素:“胜天下日善,正己能修贤,无德则祸临。不谋地多寡,应谋降制敌,降敌七千里。”9“应当听祖训,想来不慎哉。悔当则晚矣,从此莫遗忘。争地则无功,回头才是岸。”10进而指出不能侵略他人土地,若无故发动掠夺战争,就算取得胜利也会损失惨重,民不聊生。该兵法列举多起因开疆拓土而导致部族危亡的战例。“阿者其居域,田之南,拓肥土沃地。只因婚后逢战,战来妻空守,难孕育子嗣。”11又列举战例来说明好战必亡的道理:“阿者一骑,退峨苏六骑。威势已渐落,必然之势也,好战必亡也。”12在彝族漫长的战争史中,“冤家”成为彝家各家支间引发战争的主要原因。林耀华先生在 20 世纪 30 年代进入凉山彝族聚居区进行实地考察,注意到彝族特有的文化模式冤家,并指出:“冤家为罗罗社会特点之一,它的重要性不亚于阶级制度。冤家的仇视械斗包括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并非单纯的战争或政治,也不是单纯的经济或法律。好像阶级制度一样,冤家是罗罗文化的一个重要枢纽,就中贯联到社会生活的各部门。”13彝族人民极其重视个人与家支荣誉,当受到侮辱之时,整个家支将会团结起来进行冤家战争以捍卫荣誉。冤家战争的主因不是“争夺娃子、土地和其他物质利益的奴隶主间的战争;也不是奴隶制度助长了冤家战争,而是荣誉文化的力量。人们希望对那些怠慢自己荣誉的事件实施报复,必须通过仇斗来保护自己,即使这样做不再会给自己和自己的家支带来经济利益”14。彝族人民在漫长的战争史中,将战争的目的视为武力自卫、保卫家园与捍卫荣誉,直至 20 世纪 50 年代,在人民政府的调节下以及现代文化的交融下,冤家战争才完全消亡。45兵经论析彝家兵法军事思想研究综上所述,结合彝家兵法与彝族战争史可窥见古代彝族战争目的论的全貌。世居于西南高原的彝族先民对战争保持着高度的谨慎态度。因地理环境限制,可有效利用土地少,聚居地分布较远,故此彝族先民们很少会因开疆拓土而发起战争。就算拓土之战取得胜利,因地形阻隔,交通通达度不够,难以有效管控新辟疆土,只会徒增伤亡,故彝家兵法在多处谆谆教导后世的彝家将领,不要发动掠夺战争,多用和平方式解决争端。该兵法和平解决争端的方式主要为羁縻与和亲,“历史原因,械斗打砸,乃有此类人,用羁縻政策,不用其纳贡”15。“尚大婚,目的莫战争,莫在争霸。”16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有笼络与统治性质的羁縻政策,其兵法提出了不用纳贡的优待方式,来平稳解决战争隐患。因地形分割的缘故,家支组织之间具有相对稳定性,从而形成了小共同体聚居区,因而个人与家支荣誉与利益尤为重要。家支之间会为有损荣誉之事而起干戈,每位民众以命相搏。改土归流之时,贵州彝族水西安氏土司与云南武定彝族凤氏土司都进行了金鼓喧天的反抗,加剧了明末危机。二、“先谋后事昌”:彝家兵法之备战思想任何战争在开战之前,战争的决策者们多会对战争的各项条件与突变状况进行细致分析、谋划,制定出最优的战略决策。孙武以“五事七计”作为战前预测胜败及战争筹备的重要稽核内容,并强调“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孙子兵法计篇)。后世的战争决策者无不把“庙算”作为战前谨慎落实的一环,“庙算”也由此成为我国兵法理论上重要的战略学概念。彝家兵法是以彝族将领为记叙中心,虽为兵法实为将法。但彝族将领在作战之前也进行诸多方面的计算或估计,骁勇善战的彝族先民在未战之时亦注重通过各种民俗活动来演习战争,锤炼指挥者与作战员,即该兵法中提出的“先谋后事昌”思想。彝族人民主要生活在高原山地,生产方式以农耕与畜牧为主,且地势高寒,受天时影响大,因此季节与粮食的丰足情况会成为将领们考虑是否发动战争或者防止战争突袭的主要因素。“北方冬月里,畜牧难发展。五谷仅有荞,地旱雨不调。兵家之忌地,不宜驻军,不便行军,难演练士卒。事到了如今,牧场无存草,临阵需跋涉,济远而迟 走。”17冬季之时,高原地区更是苦寒之地,抵御严酷的自然环境便是首等要事,故此兵法强调,寒冬时节,在战备物资缺乏的情况下不要进行战争。到了阳春三月,万物开始勃发繁茂,农播事毕,就是防备战争突袭之时。“春三月,防敌设伏林。赤军骑白马,催马着鞭出。发夏季攻势,掳敌兵猪牛。犹凫善游水,轻易取其川。”18这种随时机与农时发462023 年第 3 期总第 45 期No.3General No.45动的战争,在彝汉史籍中不绝于书,正是彝汉两族在共同的农耕生产方式之下形成的战争特点,春秋时期就有记载,曰:“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有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19郑国正是在粮食成熟后才向东周发动突袭,自己有了充足的粮食保证,也掠夺了敌方的粮食。曹操对孙子兵法计篇中“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注释道:“顺天行诛,因阴阳四时之制。故司马法曰:冬夏不兴师,所以兼爱民也。”20顺应天时而战乃是古代以农耕与游牧为生产方式的社群战争特点。除粮食之外,马匹、兵甲、矿藏也是重要的备战物资。彝家兵法称:“冬来白皑皑,两方共休战,以此得以立足。太阳白云,应休养生息。树木需发芽,谋战需养精蓄锐,以此得立足。水草之滨,平坝驯战马,牧绵羊,打制兵器,以此得立足。”21古时马匹为重要战争利器,且畜牧为彝族主要生产方式之一,故彝族人民对于驯养战马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经验。宋朝自建国伊始就未控制住北方草场区域,南宋之时马政更是极其薄弱,面对马匹资源不足的状况,只得向西南地区的彝族先民购买马匹。元朝之时在全国设 14 处大型马场,彝族人民聚居的云南、亦奚不薛均牧国马。由此可见马匹对彝家战争的重要性。彝族将领们也用偏爱的马匹颜色以彰显个性:“阿遭毕恩,身骑花脚马。白云起杉林,铁骑骤而行。”“普则矣曲,骑着红色马。”“阿遭朵年,骑着黑白杂毛马。”22作战之时,马匹更是重要作战武器,先民们采取一人三马方式以保障奇袭的成功:“人备马三匹,战时可轮乘。勇士备三位,战时可轮上。此乃我勇士,此乃我铁骑。我铁骑趁势追击,率勇士出击。”23矿藏为重要的战备物资,兵器、铠甲皆由矿石淬炼而来。彝族聚居区矿藏丰富且多样,彝族人民有着漫长的矿业史,并将矿藏淬炼出多种甲坚利器。彝族经典典籍西南彝志对彝族先民最早锤炼兵器有过浪漫的记载,书中更单独有论宝剑的篇章,其中记述道:“从前的时候,天上苟侯处,有一根铁柱,上面顶着天,下面抵着地,牢固插在天宫。君长厅堂宽,民众地位高,你来猜,你先来说。以后占卜师说,工匠想来胆小,打银做刀柄,打金饰刀叶,把它漆完了,把它装配完。若不是宝剑,祭场辟不成,拿九十九把,挂在祭场上,是这样流传的,是这样说。”24以水西彝族为例,明代包汝楫就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