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素问·经脉别论》“权衡”新解.pdf
下载文档

ID:2755213

大小:1.08MB

页数:3页

格式:PDF

时间:2023-11-29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素问·经脉别论 素问 经脉 别论 权衡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第42卷第4期23年8月424Aug223摘要:黄帝内经 中关于“权衡”的记载涉及6篇共6处。对其中“权衡”的含义,历代医家多将其理解为“平衡”之意。然而对于 素问 经脉别论 中“权衡”的记述,或可有其他解读。鉴于此,在对原文的行文逻辑分析的基础上,加之参考 后汉书 战国策 及其他与 黄帝内经 成书年代相近的相关历史文献考证,并佐以临床验证,分析得出素问 经脉别论 中“权衡”或为描述颧与眉目之间部位的推论。关键词:黄帝内经;经脉别论;权衡中图分类号:R22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3)040539-03素问 经脉别论“权衡”新解*张云飞,田露(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天津301617)*基金项目:天津市市级课题项目(ZX2021021);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课题项目(201107006);天津中医药大学校级课题项目(XJ201801)。作者简介:张云飞(1999-),男,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从事中医基础理论方面的 黄帝内经 难经 理论研究。通讯作者:田露,E-mail:。引用格式:张云飞,田露.素问 经脉别论“权衡”新解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42(4):539-541.DOI:10.11656/j.issn.1673-9043.2023.04.22黄帝内经(以下简称 内经)对“权衡”的记载见于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素问 汤液醪醴论素问 玉版论要 素问 经脉别论 素问 气交变大论 和 素问 至真要大论 诸篇。历代医家对“权衡”的含义多理解为“平衡”之意,但在研读 内经过程中发现将“平衡”的释义代入 素问 经脉别论的文段中理解似有不妥。有鉴于此,在已有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研读 内经 原文,并通过查阅同时代相关资料,并以临床实践为佐证,对 素问 经脉别论 中“权衡”的释义进行探索。1 内经所记“权衡”“权衡”本义,指称量物体轻重的器具,权为秤锤,衡为秤杆。经统计,“权衡”二字在 内经 中共出现7次,分见于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1“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素问 汤液醪醴论“平治于权衡,去宛陈莝”,素问 玉版论要“阴阳反他,治在权衡相夺”,素问 气交变大论“夫五运之政,犹权衡也”,素问 至真要大论“故曰气之相守司也,如权衡之不得相失也”以及 素问 经脉别论“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素问 中“权衡”的含义并非通篇一义,而是有所区别。从“权衡”二字出现的语境来看,大致可归纳如下4类:一为 素问 汤液醪醴论 与 素问 玉版论要 所记,阴阳平衡之意。二为 素问 气交变大论 与 素问 至真要大论 所记,为比喻修辞手法。三为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所记,为脉象的形象描述。四为 素问 经脉别论 所记,历代学者见解不一。2历代医家学者对 素问 经脉别论“权衡”注解对 素问 经脉别论 中“权衡”的含义,杨上善在 黄帝内经太素2(以下简称 太素)中提出“权衡谓阴阳也”的观点,将“权衡”引申为阴阳平衡。张介宾在 类经3中提出“脏气咸得其平而归于权衡”的说法,认为“权衡,平也”,强调脏腑之气处于稳定均衡的状态。李中梓在 内经知要4中也认为“权衡者,平也”,取平衡之意。张志聪在 黄帝内经集注5中也持此观点,并认为“权衡”指阴阳和平。马莳在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6中对此做了“是气也,平如权衡”的表述,认为“归于权衡”指的是气如秤杆与秤锤一般,保持平稳状态。可见,古代医家多倾向于将 素问 经脉别论 中的“权衡”释为平衡之意。现代学者在研究中则提出了不同的观点。郭霭春7与孙鼎宜认为 素问 经脉别论 中的“权衡”两字代指人体部位为位置名词。可见,“权衡”并非皆“平衡”之义,亦可指代人体某部位。539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第42卷第4期23年8月424Aug223对比古今两种释义,将“平衡”之义代入 素问 经脉别论 后,“权衡以平”一句中的“权衡”和“平”的含义出现重复,与前文行文逻辑也似有矛盾;而将其作为代指部位的释义代人原文较为通顺。在进一步查阅古代文献,结合现代学者研究结论,提出素问 经脉别论 之“权衡”或为指代人体部位的位置名词。3 素问 经脉别论“权衡”含义新解权,说文解字 言“黄华木也”,尔雅 释草 中把“权”解释为“黄华”,广雅释器 中则解释为“锤,谓之权”,可见“权”的本义为一种树木,后来引申为秤杆。衡,说文解字 言“牛触,横大木”,荀子 中则有“衡诚悬矣,则不可欺以轻重”的说法,即“衡”本义为牛角上横置的长木,后引申为测量器具。为辨清 素问 经脉别论 中“权衡”之义,从行文逻辑结构入手,结合与 内经 成书时代相近的历史文献分析,加以临床案例为佐证,梳理如下。3.1从行文逻辑看“权衡”从行文逻辑结构来看,素问 经脉别论 中“食气入胃”一段的论述中,“散精于肝”,“淫气于筋”,“淫精于脉”,“经气归于肺”,“输精于皮毛”,“行气于腑”,“留于四脏”的描述,“于”为介词,“到”之义,“于”之后为宾语,即精微物质到达人体的某一部位。因此,根据这个行文逻辑,“气归于权衡”中“于”后之“权衡”,亦为表位置性的名词。3.2从字形演变看“权衡”说文解字 中,只有“權”字条而无“颧”字,成书于战国至西汉时期的尔雅 中亦无“颧”字的记载。对“颧”字有明确记载的韵书为成书于宋代的 广韵,而 广韵 为隋朝韵书 切韵 的增补版本,故“颧”字最早可能出现的时代为隋朝。因此,内经 成书年代是没有“颧”字的,洛神赋 中便是以“权”代“颧”。在 广韵 中,“颧”字与“權”字归于同一韵部,皆为巨原切,二字读音相同。根据段玉裁所提出的“同音必同义”这一训诂原则,结合“颧”字与“权”字出现的年代,可以认为“颧”字为“权”字指代“颧骨”这一含义的语境下分化出的字形。因此,素问 经脉别论“权衡”中的“权”,或可指代“颧”,为颧骨之意。3.3从古代文献记载看“权衡”内经 内容主要来源于战国,并自秦汉以来代有补充,成书于西汉中后期。记录其同时代的史学著作 战国策8中有“眉目准頞权衡”的记载,此处“权衡”泛指面部。又曹植 洛神赋 所言“明眸善睐,靥辅承权”及 前汉 高帝纪 隆准注 所载“颊权,准也”,“权”亦指颧骨。后汉书 蔡邕传9亦云“胡老乃扬衡而笑,援琴而歌”“衡,眉目之间也”,将“衡”解为眉目之间。文选 刘孝标 广绝交论“见一善则盱衡扼腕,遇一才则扬眉抵掌”中的“衡”亦指眉目之间。可见,“衡”在于人体部位可指眉目之间。综上所述,“权衡”在于人体,可指代面部、颧与眉目之间的区域。见图1。4“权衡”在颧与眉目之间的临床佐证素问 经脉别论 中“食入于胃”一段记述了谷食代谢过程,水谷精微由胃经脾输布到全身各处,最后汇聚于“权衡”,形成了水谷之气输布的一条通路。在面部望诊中该区域反映脾胃的状态,其色泽明润,皮肉饱满说明脾胃气机通畅。因此,脾胃气机不利而引起的疾病,可以通过针刺“权衡”,即颧与眉间的穴位进行调治。龙砂八家医案10中记载戚云门医案一则,患者神色痿弱,上下睛明穴黑滞,脉浮弦,腹痛喜食香味,寐则肠鸣,此虫积为患也。戚老从中焦论治,与白术、茯苓、广皮、榧子、槟榔、木香、厚朴、郁金。从此案中可见,患者中焦脾胃有邪时可从睛明穴附近获得望诊信息,睛明穴周围部位即与“权衡”区域相合,可为“权衡”部位的验证。在临床中,亦有医家选取颧与眉间的穴位治疗脾胃疾病。王鹏琴等11使用眼针疗法治疗时使用“八区十三穴”的分类方法,将脾区定在以目内眦为中心的区域,胃区定在内下角为中心的区域。海英教授从脾胃论治眩晕,取脾、胃区穴有较好的临床疗效12,秦海军13亦取此穴位治疗痞满,治疗效果较对照组亦有明显改善。另外,中西医结合的临床试验表明,在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脾胃虚弱证)时,针刺眼针脾区、胃区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服用匹维溴铵。从临床角度来看,眼针的脾、胃区取穴位置与“权衡”相应,且在与常规中医临床和西医临床的实验对比中,都显示出了良好的临床疗效,此临床实图 1权衡面部示意图540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第42卷第4期23年8月424Aug223证说明“权衡”在颧与眉目之间的中焦论治思路是合理的。5小结基于古今文献、历代学者的研究基础,参以临床实践应用,得出如下观点:素问 经脉别论 中“权衡”或指面部颧与眉目之间的部位,为中焦脾胃运化水谷之气所汇聚之处。由于后世字形字义的演变,“权”指代人体部位的含义被新出现的“颧”字代替,“权”的字义由此出现了变化,以致在解读“权衡”时将其视作一个词语而非“权”“衡”两个部位,因此释义出现偏差。由此提示后学在研读 黄帝内经 理论时定需旁征博引,既要继承历代注家注本之精华,又要持有科学的批判精神,还要在临床实践中进行理论印证,才能还原经典理论的真实内涵,亦为临床实践提供可靠的的理论依据。参考文献:1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17.Huangdi Neijing SuwenM.Beijing:Peoples Medical Pub鄄lishing House,2015:117.2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6:247.YANGSS.HuangdiNeijingTaisuM.Beijing:China AncientBook Publishing House,2016:247.3张介宾.类经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6.ZHANG J B.LeijingM.Beijing:China Ancient Book Pub鄄lishing House,2016.4李中梓.内经知要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39.LI Z Z.Neijing ZhiyaoM.Beijing,China Medical SciencePress,2011:39.5张志聪.黄帝内经集注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6:270.ZHANG Z C.Huangdi Neijing Jizhu M.Beijing:ChinaAncient Book Publishing House,2016:270.6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66.MA S.Huang Di Nei Jing Su Wen Zhu Zheng Fa WeiM.Beijing,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1998:166.7郭霭春.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140.GUO A C.Huangdi Neijing Suwen collation notes transla鄄tionM.Tianjin:Tianj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1981:140.8刘向.战国策笺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Liu Xiang.Zhanguo Ce Jian ZhengM.Shanghai:ShanghaiAncient Books Publishing House,2010.9范晔.后汉书M.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1995:35.Fan Ye.History of Later Han DynastyM.Yanji:YanbianPeoples Publishing House,1995:35.10龙砂八家医案M.姜成之,辑,亓兴亮,陶国水,校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9:21.Longsha eight medical casesM.JIANG C Z,QI X L,TAOG S,edit.Beijing:China Medical Science Press,2019:21.11王鹏琴,王健,周鸿飞,等.眼针疗法的理论基础探讨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4):700-703.WANG P Q,WANG J,ZHOU H F,et al.Eye鄄acupuncturetherapy on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J.Chinese Archives of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08,26(4):700-703.1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