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雍也》“宰我问仁”章新解.pdf
下载文档

ID:2754615

大小:1.11MB

页数:6页

格式:PDF

时间:2023-11-29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论语·雍也 论语 章新解
第 卷第期 年月泉州师范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 o fQ u a n z h o u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V o l N o A u g 论语雍也“宰我问仁”章新解王腾腾(曲阜师范大学 文学院,山东 曲阜 )摘要:论语雍也 有“宰我问仁”一章,历来对其注解众多.根据对“井有仁焉”的理解不同,大抵存在种解读:一种认为井中有人(或仁人);一种认为宰我以“井中之仁”设喻,“仁”或可通过行事而取.种解读似乎都忽视了“君子可欺”相悖于儒家忠信之道的事实.文章考察历代注家对本章之释义,联系 周易 之 井 卦剖析“井有仁焉”所含蕴的意义;并结合出土文献,以及对“欺”“罔”等诸字之研析,将“井 卦之仁”与“君子之仁”“圣人之仁”试作勾连.该章中,孔子与宰我的对话焦点,或为君子可施“井 卦之仁”.关键词:论语;宰我问仁;井 卦;新解中图分类号:B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收稿日期:作者简介:王腾腾(),男,山东潍坊人,博士生,主要从事儒家文献整理与研究.论语雍也:“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关于该章的解释,历来学者颇有分歧,其焦点在于对“井有仁焉”的理解.众家大抵存有种解读:一种认为井中有人(或仁人);一种认为宰我以“井中之仁”设喻,“仁”或可通过行事而取.具体观点有三:其一,汉孔安国注为“有仁人堕井”.循此理路,皇侃遂于经文“仁”下增“者”字,释为“井中有仁者”,后世学者多从此说.黄以周 论语后案,“皇本作 井有仁者焉,晋语 善人在患,不救不祥,此意可通”.今人杨伯峻等译为“井里掉下一个仁人”.其二,“仁”与“人”通假,释为“井中有人”.朱熹 集注 引刘聘君曰:“有仁之仁当作人.”陈善 扪虱新语 曰:“古人多假借用字,井有仁焉,窃谓当作 人.”毛奇龄 四书剩言 援引陆采 冶城客论 曰:“井有仁焉 之 仁 是 人 字,以字音致误.”今人李泽厚等译为“井里掉下一个人”.其三,“仁”既非“仁人”,亦非“普通人”,乃言行仁之机会.日本物双松认为,“井有仁焉 为假设之言,盖言险难之中,有可为仁之事”;杨朝明则认为,“宰我以仁者听说井中有仁设喻”;傅佩荣直接将其译为“井里有仁可取”.诸说拘于原文字面,皆未联系 周易 之 井 卦来剖析“井有仁焉”所含蕴的意义.本文联系 周易 尝试作出新解 “井有仁焉”或言 井 卦所象征的美德.此外,定州简本“君子可逝”作“君子可选”,又倒逼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孔子所云君子“可逝”“可欺”“不可陷”“不可罔”究竟为何内涵.一向标榜君子的孔子,竟能容忍君子可被欺骗,着实令人匪夷所思.意者后世学人注解,或有牵强附会之处,与经义并未契合.故而,本章注解似有重新斟酌之必要.一诸家对“井有仁焉”聚讼未决,然对“其从之”的解释基本一致 “跳下(井)去”.换言之,无论井中是“人”还是“仁”(本义,行仁事),诸家皆以“仁”在井中,须下而取之.那么,我们似乎不应忽略这样一个问题:井中之人自己爬不出,仁者跳下去又焉能救其上来?且不论枯井、水井,跳井救人闻所未闻.即便下井救人,亦当有旁人襄助,且藉托缆绳,此又与“其从之”语相抵牾.如此堕井救人,岂不成抱薪救火?俞樾 群经评议 云:“仁人堕井之说,殊有未安.出 字经文所无,且投下从之,又安能出之?”二者所疑相同.若按诸家所译,宰我所问着实荒谬可笑,孔子竟能就此论及君子,更令人费解.是故俞樾云:“宰我居言语之科,不应失言如是.”“井有仁焉”之“井”,当为 周易 之 井 卦.“井有仁焉”,或言 井 卦所象征的美德.井 卦辞云:“改邑不改井,无丧无得,往来井井.”“改邑不改井”,谓村邑可迁,然井却不迁移.井恒守一处,有恒常不变之象,以此象征君子有坚贞不渝之美德.“无丧无得,往来井井”,谓井水终年引汲而不竭,终日注之而不盈,始终如一而又毫无保留地为往来之人奉献着.孔子 系辞 云:“井,德之地 井,居其所而迁 井 以辩义.”王弼注:“所处不移,象居得其所也.改邑不改井,井所居不移,而能迁其施也施而无私,义之方也.”按照 系辞 理解,孔子认为“井”之意义在于圣贤培育德性,并将其广施于众,进而成为区分或衡量君子道义的尺度.“井”虽为世间俗物,概因其有象于德,故作 易 者取而为喻,并比附人事.孔子欣赏井的美德寓意,故而对 井 卦不吝辞美.王弼注 井 卦云:“井,以不变为德者也.”其亦应受孔子之启发.井 卦所象征的美德,符合孔子所提倡的“仁”的标准.“泛爱众,而亲仁.”(学而)“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庸)可见,孔子认为“爱众”“济众”“立人”“达人”皆属“仁”之范畴.“井”,固定不动,源源不断地为人们提供清洁之水,具备“仁”之特性.故而,孔子授 易 时,类如“井 有仁”语,或常有提及.再者,孔子时有将“仁”“德”视为同一概念混用的情况.“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巧言令色,鲜矣仁.”(卫灵公)“巧言”可以乱德,“巧言”又多不仁,原因相同,结果焉能不同?故,该处“德”“仁”概念通用.孔子 系辞 所云“德之地”(井),抑或可称“仁之地”.综上,“其从之也”可理解为仁者或君子效法、恪守 井 之品德.然此德又非常人可及.系辞之“井居其所而迁”,乃言圣人效仿“井”之德,虽居其所,而能迁施其泽,广利众人.宋王宗 童溪易传 云:“井,居其所而迁,则或居也、或迁也,命也,有义也.故于以辨义,舍井焉不可,此圣人之德.”即可参证.在孔子看来,圣人与君子有别,且圣人颇为罕见.“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述而)孔子洞察其微,深知“井”之“居其所而迁”,非君子可行,乃圣人之为.“圣人”不移,便可广施其泽,而君子则须“劳民劝相”(井象),即慰劳于民,劝民互助.关于常人难为“圣人之仁”,孔子是有明确阐述的.“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论语雍也)黄玉顺先生注解该章云:“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子贡问这算不算得上君子之仁,孔子认为岂止如此,简直就是圣人之仁了.这是最高的精神境界.孔子认为即使是尧舜这样的圣人,也未必确信自己已经达到了这种境界.”可见,孔子以尧、舜为例,强调“圣人之仁”境界之高,同时也从侧面透露出,孔子并不鼓励常人盲目追求“圣人之仁”.因此,孔子明确否定宰我的说法 “何为其然也”.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年月二孔子不支持仁者(或君子)完全遵循 井 卦之德的另一个原因 井 卦亦存凶象.井 卦下巽上坎.说卦 云:“巽,入也;坎,陷也.”概知 井 卦有“入陷”之象.“入陷”,即固步自封,盘桓不进,难有“日新之盛德”,这是孔子反对的.他告诫宰予,君子应有所“逝”.“逝”本义为往、过去.“彼何人斯,其心孔艰.胡逝我梁,不入我门.”(诗经小雅何人斯)“可逝”即言经过而继续前行,不为井所困.定州简本 论语 将“君子可逝”作“君子可选”.“选,遣也.从辵、巽.巽,遣之.巽亦声.”(说文)概知“选”本义为遣送、放逐,亦与“不陷”之解相契合.今人袁金平等认为,“君子可逝也 之 逝 在早期底本中可能写作 ,后世不同的传抄者依据自身的阅读习惯将之转写成 逝 或 选.选 遣 音义关系颇为密切,在 论语 该句中当理解为 遣送 打发 之义”.至于“可欺也,不可罔也”,诸家皆训“欺”为欺骗,“罔”为愚弄 .此说发轫于 孟子万章上,“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攸然而逝.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按,“方”“罔”可通.周礼夏官方相氏曰:“敺方良.”郑玄注:“方良,罔两.”概知孟子将孔子所言“君子可欺也”进一步发挥,认为君子可以被欺骗,但须以“其方”,且“其方”又必须合乎 “事类”(同类之事).就该例而言,鱼儿“攸然而逝”的情况并非首见.因事有前例,故子产不以为然.孙奭疏曰:“所谓方类者,以其在疑似之间故也.”孙奭训“方类”为“疑似之间”,认为君子之所以被欺骗,是因为所骗之事乃似乎旧往,故不令人起疑.时至朱熹,则把“其方”与“常道”并合为一个“理”字.朱熹注曰:“欺以其方,谓诳之以理之所有.罔以非其道,则眛之以理之所无.”可见,朱熹将允许君子被欺骗的前提概括为“理”.理,即常理.只有符合常理之事,君子方可被骗,否之则不可.孙、朱之训看似可通,揆之常理,亦多有扞格.校人偷吃鱼后,给子产一个“善意谎言”,三言两句就把子产哄得团团转.孟子非但不关注校人的欺诈行为,反而断定子产对谎言颇感满足,认为校人以“其方”而欺君子,是可以接受的,其理由便是孔子曾云“君子可欺也,不可罔也”.这样的逻辑不敢苟同.姑且不论儒家所倡导的“诚信之道”,对旁人之语毫无辨察便深信不疑,如此愚昧疏阔,又何以称之君子?孔子曾云“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明确提出不可轻易相信他人之言.君子理应慎思明辨,又焉能毫无睿智可言?因此,孟子对“君子可欺”的发挥,有穿凿过度之嫌.孔子所云“欺”“罔”,并非欺骗、愚弄之意.三明林希元不满前人所解,另辟蹊径,将“可欺”“不可罔”统归为专释“不可陷”,试图自圆其说.其 四书存疑 云:“入井救人,理之所无.以是罔之,使陷于井,君子岂信之哉?故不可陷也.可欺 不可罔 二句,只是解不可陷.旧说 可欺 解 可逝,不可罔 解 不可陷,非也.”林希元指出旧说之谬,然将 可欺 不可罔 强附于“不可陷”,亦不敢苟同.揆度其意,大抵未出君子“可欺”之窠臼.林氏似乎觉察到,为君子者,绝非如此拘迂,故有“君子岂信之哉”之语.循此理路,细究“欺”“罔”二字,才是理解本章之关键.首言“欺”字.论语 中“欺”字出现次,除本章外另有处.其一,“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宪问).可见,孔子提出“勿欺”,即反对欺骗.其二,“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子罕).孔子病重,子路便命孔子门人充当家第期王腾腾:论语雍也“宰我问仁”章新解臣料理后事.未久,孔子病愈,认为这种行为有僭礼之嫌,对子路表达了愤怒的情绪.“吾谁欺,欺天乎”,足见孔子对欺骗行径是极为不满的.历来学者对章中“欺”字皆训“欺骗、欺诈”之义,未见歧义.孔子既已明确表示反对欺骗之行径,缘何“宰我问仁”章主张“君子可欺”?颇为矛盾.“欺,诈欺也.从欠,其声”(说文).概知“欺”有从欠之意,犹言心虚理亏而行骗.张舜徽注曰:“欺从欠,则与亏部 亏 训气损义近.”亏即不足,若以张说为是,“可欺”犹言允许君子有所不足,不必时刻如井水之恒常不变.井 卦辞除“改邑不改井,无丧无得,往来井井”外,亦云“汔至,亦未繘井,羸其瓶,凶”.彖 云:“汔至,亦未繘井.未有功也.”王弼注曰:“汔至亦未繘井”“已来至而未出井也.井道以已出为功也.几至而覆,与未汲同也.”孔颖达疏曰:“汔,几也.几,近也.繘,绠也.虽汲水以至井上,然绠出犹未离井口,而钩羸其瓶而覆之也.弃其方成之功,虽有出井之劳,而与未汲不异.喻今人行常德,须善始令终.”概言汲水瓶即将从井中提出时,便因拘系缠绕而倾覆,有功败垂成之凶险.“未繘井”犹言“不足”,君子行德未得“令终”,与“可欺”之语相契.另有一说,“欺”,通“”,言貌丑.说文 曰:“,丑也.”“欺”“”音同义通.清朱骏声 说文通训定声颐部 曰:“欺,叚(假)借为 .”列子仲尼 曰:“见南郭子,果若欺魄焉,而不可与接.”章太炎注云:“寻 欺 即 之借.”故“君子可欺”似可作君子貌丑之解.揆度“貌丑”亦为(容颜)不足之义,此说权作一解.次言“罔”字.“罔”字在 论语 中出现次,除该章外另有处.其一,“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关于 为政 之“罔”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