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应用
本科
高职
异同
“应用本科”与“高职本科”的异同析徐林林(武汉设计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摘要: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2019 年已达到 51.6%,进入普及化阶段,高教分类发展已迫在眉睫。五年前,教育部等三部委提出的“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落实情况并不理想,原因还是认识问题。作者根据十多年的高职教育研究,与普通本科高校比较研究,总结出了“应用本科”与“高职本科”外在的 12 个异同点和内在的核心区别。关键词:普本”转型;“应用技术”;比较异同;核心区别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004(2023)03-0066-05中国的高教分类,表面上是高职教育以其特有的专用名称限制,催生出来的,其实是社会进步带来人才需求结构变化,倒逼出来的。2013 年底,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关于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 研究报告,提出发展应用型本科的思路1。2014 年,教育部酝酿启动高校转型改革。当时,主管职业教育的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公开表示,2000 年以后设置的 600 所地方本科高校首先转型,向应用技术型转,向职业教育类型转2。2015 年 10 月 21 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布 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简称转型发展)的决策部署,推动高校转型发展。时间已过去五年了,高校转型进展并不顺利,本质上还是认识不到位。一、分类发展是中国高教必由之路1.不可否认的固化思维从逻辑上讲,高教分类是办学方向问题,即人才培养定位问题,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可是,中国人的思维习惯(逻辑)是:学校分类,对应的是社会工作岗位分层;教育分层,对应的是社会人群分类。学校与社会两种类、层错位交叉,容易混淆二者间的类、层之别。加之,人们理解的学校地位,本质上是由毕业生的顾主评价与工作岗位社会地位决定的。所以,中国人把教育“类、层”合二为一,高教分类,就是分高低、分贵贱,就是社会层级在教育上的投影。高教分类,由“低”向“高”、由“贱”向“贵”改,大家都高兴转,反向运作,就会有心理抵触。尤其是许多人把“向应用转型”理解成“向高职转型”,把“应用型”与“高职型”等混为一谈。而高职的社会地位、美誉度、高招分数与批次、学生就业去向、财政资助、师资力量、办学历史等等,整体水平比扩招前原有本科高校不可同日而语,的确不在一个层面上。从文化传承上讲,亚圣孟子“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论断深入人心,根深蒂固,直接影响到今天人们对高校的价值判断,以及学生志愿的填报、专业的选择等。2.中国高教的历史沿革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都是应用技术类。1840、1856 年两次鸦片战争后,以“自强”、“求富”为动机,以“师夷制夷”、“中体西用”指导思想下,清末三十五年的洋务运动(1861-1894)兴办的现代高等教育(雏形),其中军事学堂有:福建船政学堂(1866)、广东水陆学堂(1884)、黄埔鱼雷学堂(1884)、天津水师学堂(1881)、江南水师学堂(1890)、湖北武备学堂(1896)等;实业学堂有:福州(1876)、天津(1880)、上海电报学堂(1882),天津西医学堂(1894),湖北矿务局工程学堂(1892),山海关铁路学堂(1895),江南储才学堂(1896)等,除外国语学堂外,都是应用技术教育3。清末民初,中国高等教育是仿效欧美模式建立的,主要推动者是留美学童归国的那批人,当时分国立、省立、内资私立、外资私立四大类。新中国成立后,1952 年开始的全国院系调整,把民国时期仿英、美模式构建的高校体系,改造成苏联模式的高校体系,把综合大学拆分成单科院校,全国高校数量由 1952 年前的 211 所下降到 1953 年后的183 所,综合性院校明显减少,而独立建制的工科、收稿日期:2022-08-13作者简介:徐林林(1980-),女,哲学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第 30 卷 第 3 期灾燥造援30 晕燥援3鄂州大学学报允燥怎则灶葬造 燥枣 耘扎澡燥怎 哉灶蚤增藻则泽蚤贼赠圆园23 年 5 月May 圆园23doi:10.16732/ki.jeu.2023.03.023第 3 期徐林林:“应用本科”与“高职本科”的异同析农林、师范、医药院校的数量大幅增加(实际就是应用技术类)。文革十年高教基本停办,1977 年恢复高考,办学模式恢复按欧美模式办学,90 年代“院校合并”(办综合性大学),实质是对 1952 年院系调整的否定与回归。改革开放后进行的高教改革,基本是按美国顶尖高校的模式展开的。1999 年开始的大学扩招,带来三大效应,一是大量设置新的高等院校,高教需求逼出内资私立院校诞生;二是所有高校规模急剧扩张,高校投资需求高涨;三是成建制、大规模设置高职院校。2000 年后,除规模扩张外,“专升本”成为地方政府和专科高校的发展规划,教育部紧急刹车,限制国有高职院校升本,但没有限制私立升本。而且,所有本科高校争创一流,对大多数高校来说,不能成为全国一流,起码要建成全省一流、行业一流。但“一流”的标准是什么?不知道,心中只有清华、北大和美国的“常春藤”。2019 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总数 2688 所,本科院校 1265 所,专科院校 1423 所;在校学生总规模 4002 万人,毕业生 758.53 万人,普通本专科招生 914.90 万人;研究生招生 91.65 万人,毕业研究生 63.97 万人。全国平均毛入学率达到 51.6%,中国大陆从 2019 年起正式进入高教普及阶段4。3.全球教育文化理念圈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史上,世界形成了五大文明圈(即汉字文化圈、拉丁文化圈、伊斯兰文化圈、印度文化圈和斯拉夫文化圈),但全球教育文化圈只有三个(或称教育理念),即美、欧、亚三大教育文化圈。一是美洲教育文化圈,以美加为核心,其理念是:让学生掌握“先进”而“实用”的技术,引导学生把今天的学习与明天的工作联系起来,为以后的独立生活做知识和能力上的准备。加拿大的教育方略是“实用教育”。二是欧洲教育文化圈,以英德为主,在测重“实用”的基础上更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三是亚洲教育文化圈,历史上亚洲本是以中华文化为核心,但近 170 多年来,中华文化失去了“领导”地位。各国都有自己的教育理念,中国反成了“被领导”。如韩国注重主导社会变化能力,即“领袖教育”(实际上是中国历史上的“治国平天下”理念的翻版);日本注重“生存能力”培养,即“生存教育”;新加坡注重训练学生的创新精神,即“创新教育”;以色列注重学生的质疑能力,即“探究教育”;印度则把教育与工作技能和生活能力紧密联接起来,类似于美洲的“实用教育”;而中国提出的“素质教育”理念,在基础教育阶段,实际上被偷换成了“应试教育”,在高等教育阶段,骨子里还是“治国平天下”理念。中国高教 160 年,几经周折,教育文化理念与高校办学思想上,都存在不明朗和不到位的方面,的确需要从高教分类入手,解决人才培养适用性问题。4.美国高教我们没学全美国高等教育,除社区大学外,的确没有明确分类。可是,殊不知在 19-20 世纪中叶,美国有一个“实用主义”教育运动。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是现代实用教育理论的创立者之一和主要代表,区别于传统教育“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旧三中心论”,他提出“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的“新三中心论”等。杜威对“知行分离”现象的批判和“知行合一”思想的阐述,提出了知识与行为相结合,以及个体在获取知识上的主动性问题。杜威从 1919 年 5 月抵达上海,至 1921 年 7 月回国,在中国居住了 2 年多。我国的陶行知、黄炎培两位老先生就是他的教育思想在中国的推行者,可惜的是当时只在中等职业教育中推行。从 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初期,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西方世界教育影响深远,直到 1957 年苏联卫星上天受到极大的刺激,美国朝野上下反思高等教育,对高等教育进行改革,明确不同高校应该提供不同种类的教育,加速了大学学院、学术学院、社区学院的发展。这就是美国的高教分类。所以,美国一所大学不同学院之间差别非常大,初等、职业、学术三种教育并存,但改革中,实用主义教育理念与实践的核心保留至今。80 年代,中国进入美国大学学习,回国并有教育话语权的留学生,都是学术学院的学生。故此,中国大学只熟悉美国的精英教育、模仿美国学术学院的模式,忽视了实用主义教育的内核,且天然看不起大众化高等教育条件下的高职教育。中国大学里有人认为:“高职教育只为学生就业而教学,这样的学校就没有必要办下去了(这是作者多次亲耳听到的)。”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不是高智商的精英就不要读大学了,不是培养精英人才的大学就不要办了。甚至,在许多本科院校里讨论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话都不能说。19 世纪杜威批判的“知行分离”现象在 21 世纪的中国还十分严重,他提出的“知行合一”,以及个体在获取知识上的主动性,在中国高校里仍然属“高新技术”。中国的高等教育近 20 年,用 4 年时间由精英高教提升为大众高等教育(2002 年毛入学率达15%),再用 17 年时间跃升为普及型高教,已经到了非分类发展不可的时候了。二、应用技术类本科与高职本科的异同在精英教育理念下,教育是为治理国家、科学研究等培养高级人才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是为全社会各行各业培养各种技术人才的,高教分类是高教发展的必然结果。从党中央、国务院到教育部,近些年来对教育的指令性和指导性文件中梳理,对中国高等教育已经有了明确的分类,只是没有形成一个专门的分类框架性文件,但粗线条是明晰的,即三个大类。67鄂州大学学报第 30 卷高校分类举 例培养的人才类型办学思想培养目标学习区间研究型双一流创新、创造理想主义学术人才达学科专业无人、无知区应用型普通本科设计师、工程师专业主义实用人才学科专业范围知识、技能技能型高职院校一线技能操作生存主义技能人才职业一线岗位技能、操作中国高等教育三大类分类发展目前,普通本科教育,理论上是为研究生教育(培养硕、博研究型人才)服务的,它是研究型高教的“基础教育”。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教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 2018 年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报告中说:“研究生与本科生最大的区别是:本科生以学习人类长期以来积累的知识为主、兼顾科学研究和技能训练”。教育部(高教司)提出“以本为本”的含义有两层意思:一是本科要为研究生教育打下坚实的学科知识、文化、技能基础;二是本科教育要为学生就业服务,本科不是“半成品”教育,也是高教的“成品”教育,可以直接进入社会工作岗位就业。如果说研究型高校的本科 100%是为研究生教育服务的话,普通本科既有为研究生教育服务的功能,又有为就业需求服务的功能。应用型高教,是理论与应用功能在(学术型)研究型大学和应用(科学)技术大学之间适当分类,其基本定位是:能创造性地解决实际生产技术问题,高素质工程师。其实,普本是一个大群体,90%几的高等院校都是普通本科,都应该是“应用技术”类高教,它们当中如果再细分,按建校时间长短等(文化积累和教学质量),大致有高中低等多个层次可分。“普本”中应用技术类院校的多个层次建校时间分层研究生教育设置社会声誉重要程度财务受助状况70 年以上本科设硕、博教育时间长全国一流(偏研究的应用型)有国家级重大创新成果与人才国家或行业、省级财政科研重点资助院校40 年以上本科设硕、博教育时间短省级重点(偏应用的研究型)有省市区级重大创新成果与人才省、市、区级财政拨款或行业科研资助20 年以上本科新设有硕士点普 通有省市创新成果省、市级财政科研资助20 年以下本科无新建院校无有省、市、地生均拨款民办本科院校无私立、边缘无(无法留住人才)无(极端低成本办学)“普本”高校中,除研究型(学术型)高校外,都应该属于“应用技术”类(或称“应用科学”,因为科学应用就是技术,应用科学就产生技术,没有应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