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
故事
悦人
自我
发展
2 0 2 3年5月 第1 6卷 第3期 d o i:1 0.1 5 9 6 2/j.c n k i.t o u r i s m f o r u m.2 0 2 3 0 3 0 3 2h t t p:/g l l y l t.c b p t.c n k i.n e t【理论探索】“我”的旅游故事:悦人、悦己与自我发展张文敏1,高克昌1,严雨楼2(1.华南理工大学 旅游管理系,广东 广州 5 1 0 0 0 6;2.宁波诺丁汉大学 人力资源办公室,浙江 宁波 3 1 5 1 0 0)摘 要 社交媒体的旅游故事已成为旅游者自我呈现的舞台。理解社交媒体旅游故事中游客自我呈现的心理与行为特征,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旅游对个体发展的意义。文章采用深度访谈和第二手资料搜集相结合的调研方法,以3 7位马蜂窝蜂首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社交媒体旅游故事中的自我呈现包括积极自我呈现和真实自我呈现。平台和读者的认同诱发悦人动机,驱动积极自我呈现,促使游记作者自我提升。旅游故事的纪念意义和象征意义诱发悦己动机,驱动真实自我呈现,促使游记作者唤醒真我。旅游者在社交媒体旅游故事中的自我呈现是一种促进自我发展的重要方式,这拓展了旅游意义的研究。学界以往对旅游意义的研究,主要关注旅游行为对游客自我发展的影响作用。社交媒体旅游故事中自我呈现对自我发展的促进作用包括唤醒真我和自我提升,这从游后分享体验的角度延展了旅游对个体发展的意义的认识。关键词 旅游故事;自我呈现;社交媒体;自我叙事;自我发展 中图分类号 F 5 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4-3 7 8 4(2 0 2 3)0 3-0 0 8 6-0 90 引言旅游不仅能促进人们消除疲劳、焕发精神16 4 4,也是一种促进自我发展的重要方式2。然而,目前关于旅游意义的研究主要围绕旅游的在场体验活动展开3。行前和游后阶段对个体自我发展的影响意义的研究较为缺乏4。随着数字化和新媒体的发展,社交媒体的游后分享体验改变甚至创造了新的旅游体验5。朱竑等学者指出,在朋友圈晒旅游的游后分享体验,通过获得“点赞”寻求他人认同,能够提升自尊水平,生成愉悦感6。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在社交媒体里记录与分享自己的旅游故事7,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旅游故事已经成为一种时尚8。有研究表明,旅游者情感诉求释放的窗口或者自我表演的舞台已不限于旅游目的地,社交媒体的旅游故事已成为旅游者自我呈现的舞台92 2。因此,为了能更全面地理解旅游对个体发展的意义,游后分享中的自我呈现行为亟待关注。本文拟从以下3个方面展开研究:(1)游后分享中自我呈现的主导动机是什么;(2)影响因素有哪些;(3)如何对旅游者的自我发展产生影响。1 文献回顾戈夫 曼 在 拟 剧 理 论 中 提 出,自 我 呈 现(s e l f-p r e s e n t a t i o n)是指给予他人或使他人接受某种印68 基金项目 本研究受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基于大数据的粤港澳大湾区游客时空行为研究”(G D 2 0 C S H 1 1)资助。收稿日期2 0 2 1-1 1-2 3;修回日期2 0 2 3-0 1-1 5 作者简介 张文敏(1 9 7 6-),女,重庆巴南人,博士,华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消费行为、故事营销,E-m a i l:z h a n g wms c u t.e d u.c n;高克昌(1 9 7 7-),男,山东青岛人,博士,华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空间数据分析、旅游管理,E-m a i l:8 4 7 9 6 0 9 1q q.c o m,通讯作者;严雨楼(1 9 9 7-),女,浙江宁波人,宁波诺丁汉大学人力资源办公室运营团队主管,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人力资源管理,E-m a i l:y a n y u l o u 0 4 2 1g m a i l.c o m。象,而在他人面前展示自我的表达1 0。他将社会互动比作舞台表演,将处于不同情境中的个体称为表演者,认为表演者通过强调和隐藏某些与自身有关的事物,而有策略地给“观众”呈现某一特定印象。这些表演的印象构成了个人事实上的社会存在,而非其本来面目1 1。戈夫曼将自我呈现动机归为“向上流动”,即个体通过表演性质的自我呈现,获得物质及精神奖赏,获得来自上层阶级的青睐,以实现向社会上层流动的目的,在社交场域中呈现的是一个理想而未必真实的自我1 21 6 0。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社交媒体中的自我呈现日益受到关注。P a p a c h a r i s s i将戈夫曼的拟剧理论用于博客研究中发现,博客和社交网络已成为自我呈现的舞台1 3。由于虚拟世界缺乏在场约束、网络允许异步性互动等特点,网络社区与日常交往中的自我呈现有所不同,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1 4。如李淼和谢彦君认为,博客中的“我”是博主塑造出来的“我”,除了表演成分,还有真实呈现1 52 1。虚拟自我与真实自我的关系是社交媒体自我呈现的核心问题。相对于现实自我,社交媒体呈现的自我,究竟是真实的还是掩盖真实表演出的自我,目前的研究结论观点并不一致。一种观点认为,由于虚拟世界缺乏在场约束,呈现者倾向采用真实自我呈现的策略,在社交媒体中呈现的自我对个人信息不会故作修饰,比日常呈现的自我更真实1 6-1 7,虚拟自我是现实自我的一致性延伸,对现实自我具有补充作用。真实自我呈现能促进自我发展1 81。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虚拟世界缺乏在场约束,导致呈现者倾向采用积极自我呈现的表演策略,虚拟自我存在炫耀(或者选择、或者夸大、或者理想化)的表演性特征1 9,虚拟自我与现实自我互补,对现实自我具有补偿作用。其中积极自我呈现一方面能促进自我发展,同时也可能导致自我失调而对现实自我产生消极影响2 0。社交媒体自我呈现的虚拟自我对现实自我的影响尚待进一步研究。社交媒体自我呈现的动机多种多样,包括利益回馈、物质报酬和谋生手段等外部动机,以兴趣和消闲需求、情感和归属需求为代表的内部动机和以自我发展与实现为代表的内化动机2 1。李耕耘、朱焕雅将朋友圈自我呈现的主导动机归为他人中心导向和自我中心导向两类:他人中心导向的自我呈现动机主要是为满足开放性社交需求,扩展和维护社会关系,会考虑到他人对自己评价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自我中心导向动机则主要满足用户实现自我认识和自我价值增强的需求2 2。吴风和谭馨语指出,大学生中他人中心导向动机与自我中心导向动机大致趋向平衡,他人中心导向动机包括公共自我意识、社会开放度和自我形象管理;自我中心导向动机包括自我参考与监督、娱乐消遣和价值强化。可见,自我中心导向动机以愉悦自我为核心,直接观众是自己;他人中心导向动机主要以吸引他人关注为核心,直接观众是他人1 21 5 7。因此,本文将自我中心导向动机简称为悦己动机,他人中心导向动机简称为悦人动机。学者们已证实悦己动机与悦人动机同时存在,但这两类动机如何共同驱动自我呈现行为,进而对现实自我产生影响尚不明确。社交媒体旅游故事是研究旅游体验和作者自我的重要而未被充分利用的资源,尤其是它对于作者的自我表达功能 旅游者的自我反思、情感抒发和心路历程长期被忽视2 31。游记分享网站“马蜂窝”与“豆瓣”、照片分享平台“绿洲”、短视频平台“抖音”以及综合性社交分享平台“小红书”等都已成为旅游者自我呈现的空间2 4。近年来,部分学者对社交媒体中旅游故事分享者的自我呈现与自我发展进行了探索性研究91 4。N o y通过定性研究发现,人们讲述的作为背包客的故事会通过积极自我呈现,塑造独 特 的 理 想 自 我 形 象,促 进 自 我 发 展2 51 1 1。A z a r i a h指出,旅游博主通过在社交媒体记录与发布旅游故事,在旅游博客和虚拟社区中进行自我呈现,建构“旅行家”的自我身份,有助于他们实现“专业”作家的梦想2 6。黄清燕和白凯以网络游记为资料来源,采用个案研究,探讨了X君旅游前、中、后,从日常生活世界到旅游场域,最终回归日常的纵向行为过程中自我的呈现与演进过程16 5 2。B o s a n g i t通过1 9位博主所撰写的旅游博客进行内容分析发现,旅游者在撰写游记时的自我反思和情感宣泄能增强自我认同,促进自我发展2 31 1。M a d e l e n e研究发现,游记写作与分享和作者的自我息息相关,许多旅行作家通过写作发现了真实自我;有的则在网络上建构理想自我,通过写作的宣泄过程以及在虚拟世界中与读者的互动过程对作家的真实自我和建构自我均产生影响,进而发生自我转变91 6。李淼和谢彦君从后旅游体验的角度,探讨了旅游者借助博客空间进行角色塑造和印象管理的策略1 52 9。张骁鸣和常璐以豆瓣网“穷游”网络社区为例,对比分析了网络社区与日常交往中自我呈现的差异,为更好78张文敏等:“我”的旅游故事:悦人、悦己与自我发展 理论探索地理解社交网络自我呈现奠定了基础1 49 8。可见,社交媒体的旅游故事分享是自我呈现的重要舞台,游记作 者 在 其 中 发 现 真 实 自 我1 88,寻 求 自 我 认同2 7,建构理想自我1 52 1,其自我呈现策略既包括真实自我呈现,也包括积极自我呈现。但是游记作者在何种情况下采用真实自我呈现,在何种情况下采用积极自我呈现,其影响因素、呈现方式和对现实自我的影响结果有何不同等尚缺乏深入研究。为此,本研究拟整合悦人动机和悦己动机,对比分析社交媒体旅游故事分享体验中自我呈现的这两种动机如何对旅游者的自我呈现产生影响,进而对旅游者实现自我产生影响,以期从游后阶段进一步认识旅游对个体自我发展的意义。2 研究设计与实施2.1 样本选择马蜂窝作为在线旅游社交平台,从2 0 0 6年发展至今,其注册用户已超1.3亿。该平台重视用户生成内容,具有完善的游记评选机制(星级游记、宝藏游记和蜂首游记等),游记中旅游故事具有较高质量。由于马蜂窝被曝在餐饮点评和酒店点评中存在大量抄袭账号的“网络水军”事件,而“网络水军”主要集中在评论区域,普遍具有言论数量巨大、句子简短,质量参差不齐,文本相似度高等特征2 8,为了排除“网络水军”账号,本文选取蜂首作为调研对象。他们的蜂首游记篇幅较长,讲述的旅游故事题材较丰富,质量较高。2.2 资料收集进一步,搜集整理马蜂窝网站发布的2 6期针对2 5位蜂首(有一位蜂首接受了2次马蜂窝网站的访谈)的访谈文本(表1 R 0 1-R 2 6)。访谈文本中有些问题是与蜂首写作经历直接相关的,比如R 1中的一个问题“我没有死在印度,这是你曾经上蜂首那篇游记的标题,能说说为什么要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那次印度之行吗?”还有一些问题与写作经历不直接相关,而是与旅游经历有关,但作者在叙述时会有许多自我感受,可以从中提取作者对自我的认知。第二步,搜集整理马蜂窝9篇针对蜂首的访谈问答(表1 A 0 1-A 0 9)。这9篇问答的主题:“上蜂首是怎样的体验?”以及“和马蜂窝一起成长是怎样的一种体验?”由于蜂首是按发表的旅游故事的质量来评选的,因此在这些问题的答案中蕴藏着丰富的关于作者旅游故事写作与分享的相关信息。最后,在马蜂窝社区内搜集前述3 3位蜂首的游记文本(蜂首“叶小梦是大吃货”,是A和R中的重复样本)共1 8 3 篇,通读完这些游记后,排除了他们的写作目的是商业宣传的可能,确保了样本的有效性,并从中获取到旅游者关于自我认知的丰富信息,编为T 0 1-T 1 8 3(表1)。表1 研究样本分布数据类型文本来源样本数文本量编码蜂首微访谈文本蜂首俱乐部2 65 9 4 6 7字R 0 1-R 2 6马蜂窝问答文本马蜂窝99 7 7 6字A 0 1-A 0 9马蜂窝用户访谈资料原始访谈61 1 0 4 0字I 0 1-I 0 6马蜂窝游记文本马蜂窝1 8 3 2 4 3 9 0 1 6字T 0 1-T 1 8 32.3 资料分析首先,3位研究者单独阅读2 6期蜂首访谈文本和9篇蜂首问答文本,独立从旅游者的视角全面还原和描述旅游者在社交媒体旅游故事中自我呈现的策略、目的和意义,对其自我呈现策略、目的动机及对个体发展的价值进行编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