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生命
建构
阴阳
四时
五行
基础
黄帝内经中生命观的建构 以阴阳四时五行为基础龚子仪 姚春鹏 申迎冬(曲阜师范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日照 276826)摘要:黄帝内经作为中国医学的重要典籍,其中蕴藏着丰富的中国医学精华,被称为医之始祖。除了对病理的详细说明,它还花费了大量的篇幅展开关于人的论述。这其中就包含了对于生命观的理论建构,黄帝内经的生命观是以阴阳四时五行为思想基础,以“天地人”为框架,认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生命的根本在于阴阳,阴阳作为天地之道,共同组成了生命生存的外部时空和内在环境,是生命存在的本体依据。四时五行作为生命运行的重要法则,为生命的自然演化提供理论支撑,最终建构出人与自然同生共长的生命观。关键词:黄帝内经;阴阳思想;五行思想;四时思想中图分类号:B2;R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916(2023)18-0154-07The Construction of Outlook on Life in Huangdi NeijingBased on Yin-Yang Four Seasons and Five ElementsGong Ziyi Yao Chunpeng Shen Yingdong School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Qufu Normal University Rizhao 276826 Abstract Huangdi Neijing The Yellow Emperor s Classic of Internal Medicine an important classic of Chinese medicine is rich in the essence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is known as the ancestor of medicine.In addition to a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pathology it also devotes a lot of space to the discussion of the human being in which the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view of life is one part of it.The view of life in Huangdi Neijing is based on the idea of Yin-Yang the Four Seasons and the Five Elements and on the framework of heaven and earth man and nature which holds that human being is born from the Qi of heaven and earth and formed by the law of Four Seasons.The fundamental of life lies in Yin-Yang which together as the way of heaven and earth constitutes the external space-time and internal environment for the survival of life and are the ontological basis for the existence of life.The Four Seasons and Five Elements the important laws for the operation of life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natural evolution of life and finally build a view of life in which that man and nature coexist and grow together.Keywords Huangdi Neijing Yin-Yang Five elements Four Seasons 中国文化对于个体的生命是非常重视的,因而诞生了非常伟大的中国医学和养生思想。黄帝内经作为中国医学的原典,在开篇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117这段话一是告诉我们自上古就有关于人之生命的思想,二是指出了生命与“道”的紧密联系。中华文明对于生命的认知是非常早的。先秦时期,人们就已经认识到人的健康长寿离不开血气,国语鲁语中记载“若血气强固,将寿宠得没,虽寿而没,不为无殃”2。孔子也曾经和弟子讨论过人身之血气会随着人的生长而变化,血气的变化会影响人的生理情况。一个人的长寿离不开血气的健康,而血气事实上就是生理上的心健康发展的结果,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记载:“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160心是造血的主要器官,心健康了人的血气才能顺利地运行到身体的各个4512023 年 9 月下半月刊(总第 195 期)哲学部分,人才能健康地生活,所以血气的观念就是心的生理概念,也是人正常生活,存在于自然界的生理依据,因而人的养生便是养血气,这是很具体、很现实的生命观念。先秦时期人们不仅认识到血气是人身存在的现实基础,是生命的载体,而且还认识到生命不单单是肉体,整个宇宙也是大生命,灵魂与精神一样是生命的重要表现,人的生命中蕴含着一种形而上实体,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实体才是生命的本原,这个本原就是“道”。老子用道德经说尽生命中的“道”,这里的生命不但包含了人的生命,也包含天地万物的生命,是一种宏大的宇宙生命观,一切观念都是从道出发,又落脚于道,是“道”的延展和发散,由“道”孕育万物、生化万物,中国古代思想都或多或少受到道家的影响,故而黄帝内经中的生命观也是集中于“道”。一、黄帝内经生命观内涵中国传统的生命观以“尊道贵德”为首位,以“天人合一”和“心物一元”为原则,既重视个人修养,又强调要以运用智慧3,做到体用合一。这种生命观的表达最早集中于易经,后由老子黄帝内经等重要经典的吸收,不断完善生命观框架。中国生命观不同于西方生命观,西方生命观的建构是在西方主客二分的视野下展开的,而中国生命观始终关怀生命本身,同时又不夸大个体生命的绝对地位,没有将人当作是掌控宇宙的绝对主体,把宇宙当作是人外在生存的客观对象,而是始终将个体与宇宙紧密联系在一起,建构一套内外循环、生生不息的动态生命观,带有以下四种鲜明特点。第一,中国生命观突出宇宙的生命属性,展现宇宙自然而然的生成过程;第二,中国生命观以“道”与“德”为主旨,认为一切生命的存在和运行都是在“道”之中展开的,“道之在我谓之德”,生命体道行德方能完整;第三,中国生命观强调宇宙整体生命与个体生命的相互联系,个体生命的生成是宇宙生命的缩影,自然之“道”贯穿于整个生命系统;第四,中国生命观体用合一,生命不仅是合“道”的,生活也是用“道”的,中国古代的生命观体现出生命从无到有、从有到生的过程,涵盖了生命的全部阶段的哲学观念,统筹个体生命、社会生命、自然生命的命运共同体的健康发展3。黄帝内经的生命观框架是围绕“天地人三才”所展开的,这与中国传统的生命观框架基本一致,以整体的角度去视察宇宙自然这个“大生命”,但是又兼顾了形形色色的个体“小生命”,从而概括为“天地人”的生命体系,在这个系统中,个体的生命得到了解放,展现出独有魅力的同时,又反射出整体生命系统的精髓,整体与个体之间良性互动,使得这种生命观有了更深刻的表达和更完整的意义。这里的个体生命不能只理解为生物意义上的生命,按照马宝善的话说,就是涵盖了宇宙自身以及其中大大小小的存在,甚至于不可见的、未被观测到的都是生命概念的延展。当然,素问宝命全形论说道:“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1230,把人作为生命的主要体现,以人为中心,将人的生命观念辐射到万物之上,这就是黄帝内经对生命观的表达。人以天地之气生。黄帝内经认为人之生命的构成来源于天地,素问上古天真论说真人“提挈天地,把 握 阴 阳”123、至 人“和 于 阴 阳,调 于 四时”124、圣人“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125、贤人“法则天地,象似日月”125都离不开天地造化,而人之所以能和天地相应关键在于阴阳之道,“人生有形,不离阴阳”1232,阴阳是连接人与天地的途径,这是人作为个体生命在宇宙自然中的生命自主,凸显出个体生命的光辉,展现了“天地之大德曰生”的生命价值。人以四时之法成。如果说阴阳突出了个体“小生命”与整体“大生命”、人与天地之间的和谐呼应,那么四时五行则是强调个体“小生命”的特殊性质及其独立价值。人之身体取象于天地,人体运行的机制也得道于天地,而“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因此,人身体内部的变化也和自然界的四时变化同根同源。刘宝义就形象地将阴虚内热象为春,将阳盛外热象为夏,阴盛内寒象为秋,阳虚外寒象为冬4。四时生于阴阳,五行本于四时而象五藏5,四时五行共同组成个体生命的运行之理,使得整个生命观念变得立体饱满,“生”体现了生命的本体性,而“成”则是表达了生命的现实性,只有生命合“生”与“成”才是完整的。黄帝内经创造性地将“尊道贵德”与阴阳四时五行融合在一起,建构了一个尊天地之道,贵大业盛5512023 年 9 月下半月刊(总第 195 期)哲学四时五行:四时就是春、夏、秋、冬和朝、昼、夕、夜。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德的生命观,以阴阳作为生命存在之本,以四时五行作为生命运行之道,贯通“天地人三才”,形成了人与自然天地同生共长的生命观念,从“生命”中观察、探索、揭露宇宙生命之真谛。二、阴阳之道为生命存在之本黄帝内经多次讨论阴阳与人之生命生成的关系,“夫 人 生 于 地,悬 命 于 天,天 地 合 气,命 之 曰人”1231(素问宝命全形论),“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其合之于人”61161(灵枢阴阳系日月),许多篇幅更是以阴阳为题目,而最为直接地把阴阳定义为生命本原的论述要属素问生气通天论中“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133,把生命的根本归因于阴阳。何谓阴阳?“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154(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这里的阴阳很明显是从天地万物的生成角度不断推演出的,阳为天、阴为地是自然界生成的条件,共同构成了生命的生存空间,自然界的生长收藏、寒来暑往体现在人的身上就是生老病死,因而人受命于天,也要效法于天,理解阴阳的形成与变化,也就理解了疾病的形成与变化,但是这种朴素的阴阳思想不是阴阳的全貌。阴阳概念出现的非常早,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阳”字,在金文中阴阳作为复合概念使用,其原义是指日光的向背,最早出现今天我们所理解的阴阳概念应当是在春秋时期,一开始用以描述自然界的变化,后来内容不断丰富。在周易里面可以看到阴阳已经是变化的最基本要素,阴阳二爻相互交替,最后组合成八八六十四卦象。老子进一步抽象化、哲学化,使得阴阳思想更具有本体性,老子第四十二章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7,反映出两个关键的特点。第一个特点是阴阳具有生化万物的属性,是天地万物生成演化的力量;另一个特点是相互平衡、相互制约的作用,万事万物只有达到阴阳平衡的状态,才能长生久视。在这种生命观影响下的中国养生哲学兼顾了身体与心灵、肉体与精神,在两种维度上执行养生的观念,是具体的、实践的、顺应自然的生命观。战国时期的稷下黄老道家将人之生命归于“精气”,管子内业说到“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8879。精气说脱胎于先秦时期的气论思想,先秦气论以“天地之气”和“阴阳二气”作为基础,用以解释宇宙天地的生成和变化,更重要的是,“气”是天人相应的核心,包含了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以及“气”在天和人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