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主语
宾语”判断句语义演变研究
主语
宾语
判断
语义
演变
研究
35Journalof NingHumanities&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23年7 月July 2023第4 期No.4第4 5卷Vol.45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主语+是+宾语 判断句语义演变研究刘一鸣(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2)摘要:自系词“是”产生以来,“主语+是+宾语”判断句引申发展出了诸多语义功能,形成了现代汉语“主语+是+宾语”判断句的语义系统。这些语义功能产生于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来源和演变机制,是系词“是”蓬勃发展的重要体现。本文对“主语+是+宾语”判断句的意义功能进行从秦汉至唐宋的历时描写和类型介绍,认为其语义功能的产生来源主要有句式代替、意义扩张和系词“是”的进一步虚化,其语义功能扩张的动因与判断句具有主观性的特点和人们认识世界并将信息进行概念化和范畴化的过程有着紧密的联系。关键词:“主语+是+宾语”判断句;语义演变;系词“是”中图分类号:H109.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 0 0 1-57 4 4(2 0 2 3)0 4-0 0 3 5-0 8系词“是”和“主语+是+宾语”判断句的产生和发展,一直是汉语史的重要议题。1 9 3 7 年王力先生在中国文法中的系词中阐述了汉语系词“是”产生的时代及其形成的原因,此后大半个世纪的时间内,学界对于系词“是”的争论经久不衰。但对于“是”字判断句的历时演变研究,多停留在某一时代、某一著作,或对其产生和成熟的时间、机制进行探讨,而对于“主语+是+宾语”判断句句式语义的研究则较为忽略。本文将对“主语+是+宾语”判断句的语义演变进行系统的梳理,同时结合相关理论作出解释。“主语+是+宾语”判断句语义来源及演变过程一般认为,系词“是”来自代词“是”,在“主语,是+宾语”判断句中获得语法化的条件,经句式内部重新分析,逐渐演变为判断词。一直以来,关于系词“是”的产生年代多有争论,主要因为重新分析“是”句式表层结构不变但内部成分的划分和结构关系发生了改变,使得系词“是”从萌芽至发展成熟经历了模糊而漫长的阶段。据肖娅曼 2 ,系词“是”的萌芽在春秋时代可见端倪,左传国语中出现了若干“判断对象+则是+判断语”句式,如:“东道之不通,则是康公绝我好也”(左传成公十三年)。这类句式的主语和宾语已经有了一定的判断关系。但毕竟这类句子的主语还比较长,多为复句,“则是”前并无代词出现证明“是”不作代词,因此“是”的复指功能无法抹去。另外,虽然“是”前出现了具有副词性质的“则”,但是其他副词却十分罕见,“则”与“是”的最初语义关系又很密切,都有法则、效法的意义,表事物因果、条件关系,就无法避免“则是”为同义并用的可能性。因此,将春秋时期视为系词“是”产生的萌芽阶段更为合适。左传中“是”前只能出现较为单一的副词,而到了战国中期的孟子等文献中,“是”前可以出现“均”“必”等副词。战国末年,我们已经可以在传世文献和马王堆、睡虎地等出土文献中看到“是是”句和“此是.”句,标志着“是”的判断性和指代性已经分化,系词“是已经产生。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系词“是”与“是”字判断句都有着明显的发展。在使用形式上,系词“是”逐渐脱离句尾判断语气词“也”,独立表判断功能,否定判断形式发生了由“非”到“非是”到收稿日期:2 0 2 3-0 2-1 2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近代汉语后期语法演变与现代汉语通语及方言格局形成之关系研究”(1 9 ZDA310)作者简介:刘一鸣(1 9 9 5一),吉林白城人,中国人民大学汉语言文字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汉语语法史研究。36“不是”的演变;在使用频率上,“是”字判断句逐步取代无系词判断句和“为”字判断句等。除此以外,诸如“是”可以受多种副词和助动词修饰,“是”字判断句语义上发生扩张,“是”可作为焦点标记使用等现象的产生,都标志着“是”逐渐摆脱上古判断句的束缚,发展成为一个功能较为成熟的系词 3 。其中,系词“是 语义功能的扩张过程,正是本文研究的内容。由于系词“是”的产生是经过上古判断句重新分析而来,那么“主语+是+宾语”判断句的语义必然对于重新分析前的句式语义有所继承。因此,本文从系词“是”的萌芽期开始,以先秦文献为起点。(一)秦汉无系词判断句的语义类型在先秦至汉代文献的无系词判断句中,我们发现了大致有8 类语义功能。现举例说明如下1.类属这类判断句一般宾语为一个类别,而主语则是该类中的一个成员。这个类可以是人物、事物的身份、性质、属性等,也可以是其他概括性的分类。总之,主语和宾语体现出“成员”与“类”的关系,则可以将该判断句归为“类属”语义类。一般而言这类句子主语和宾语的位置不可调换,否则逻辑不通。“类属”义是判断句较为原始的语义,在上古无系词判断句中经常出现。如:(1)晋,吾仇敌也。(左传昭公五年)(2)兵者,凶器也。(韩非子存韩)在由“是”指代主语的“主语,是+宾语”判断句中,也可以见到,如:(3)韩是魏之县也。(战国策魏策三)(4)掩地表亩,刺中殖谷,多粪肥田,是农夫众庶之事也。(苟子富国)2.等同这类判断句的主语和宾语指向同一事物,表“等同”义。在语法上,这类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可以互换位置而不影响逻辑通顺。“等同”也是判断句中较为基础的语义,在无系词判断句中常有出现,如:(5)季公若之姊为小夫人。(左传昭公二十五年)(6)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史记伯夷列传)但在“是”为复指代词的“主语,是+宾语 判断句中,却较少发现有表示“等同”语义的。究其原因,或许是这类句式之所以会用“是”为代词回指前文作下一分句主语,主要是因为主语较长,叙述内容较多,所含信息过于分散笼统,所以需要用一个词充当总结提要的功能,标示与下文的关系。这样就注定复指代词“是”出现的判断句中,主语和宾语大多较为繁复。而我们认为表“等同”义的判断句的主语和宾语都应明确指向同一对象。如果主语和宾语指示对象如此单一,那么也确实不再需要代词“是”来回指主语,进行语义提点和句法连接了。3.评价这类判断句一般宾语是对主语性状的评述和形容描写,带有一定褒贬等主观色彩。“评价”语义在无系词判断句中可见如下:(7)董狐,古之良史也。(左传宣公二年)(8)于梁举壶遂、臧固、他,皆天下名士。(史记韩长孺列传)在先秦文献中,我们也找到了一些处于过渡期的“主语,是+宾语”判断句,此时的“是”仍视为代词,举例如下:(9)左史倚相趋过。王日:“是良史也,子善视之”。(左传昭公十二年)(1 0)夫日“尧、舜禅让”,是虚言也,是浅者之传,陋者之说也。(苟子正论)4.解说这类判断句的语义功能是对已存在的客观事物、人物或知识等进行解释、说明。“解说”类语义是判断句中一个最为宽泛的语义,句子可以表现为宾语对主语进行解释、说明,或者主语是对宾语的阐述、描写,如:(11)富,人之所欲也,何独弗欲?(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而在“是”处于代词阶段时,“主语,是+宾语”判断句中有较多的表“解说”义的句子,如:(1 2)且牺象不出门,嘉乐不野合。飨而既具,是弃礼也。(左传定公十年)(1 3)阎然媚于世也者,是乡原也。(孟子尽心下)前文中也有提及,一般需要代词“是”回指前文的句子,主语都较为长,多为叙述性成分,这类句子在意义功能上多表示解释、阐述等。因此,代词“是”回指的判断句中有较多的表“解说”义句子5.因果这类判断句的语义功能是表达因果关系,主语和宾语互为原因和结果,如:37听话人最大限度获得说话人的言语重点。信息保留,省略语境提供的背景信息,使得读者和供了相关信息后,将说话人想要强调的最重要的常出现在语段篇章尤其是对话中。在语境已经提有便捷性的体现。我们发现,“映射”义判断句经“映射”义判断句的出现是语言作为交际工具语境信息。系,要准确理解其意义,需要依靠上下文提供的使节”主语和宾语等同或类属关理,所以将其归为“映射”义。气”,例(2 1)的意思是“(有)百辆车子的是显贵的福庆”,并非将“梦”与“王福庆”作归类或等同处上文中例(2 0)的意思是“战争凭借的是勇其中例(3 0)意为“所做这个梦的内容,关于王(2 1)百乘,显使也。(战国策齐策)(31)夫火者(太平经)大(2 0)夫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十年)(3 0)此梦者,是王福庆。(修行本起经卷上)服也。(论衡卷三)南方而雀是筋力勇怯相胜住(29)鹰必鹰生于(28)又人中和万物之(太平经)龟策列传)(2 7)卫平对日:“龟者是天下之宝也。”(史记列传)(26)襄子必是豫让史记刺客记滑稽列传)”(史巫姐弟子是女一也(25)西门豹日按序列举如下:例“解说”“因果”“映射”“比喻意义,分别取句逐渐占有-席之地,可表“类属”“等同”“评价”随着系词宾语”判断公四年)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左传(2 4)君处北风马牛不也有表示“比喻”义的例句,如:在判断句中(23)将相,孤之股肽也。(史记楚世家)22)夫鲁,齐、晋之唇。(左传哀公八年)彩,所以将这些判断句都归为“比喻”语义类,如:(1 4)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左传隐公三年)(1 4)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左传隐公三年)(15)相吕礼者,欲取秦也。史记孟尝君列传)主语和宾语互为因果,则句子既可以表示行为事件的原因,也可以表示目的。这一点和后来带有系词“是”的判断句保持一致。在“是”为代词的“主语,是+宾语”判断句阶段,也有很多表示“因果”义的句子,如:(1 6)然宋之盟,子木有祸人之心,武有仁人之心,是楚所以驾于晋也。(左传昭公元年)(1 7)县贵父日:“他日不败绩,而今败绩,是无勇也。(礼记檀弓上)6.关系这类判断句通常主语为并列短语,或表复数集合的名词和代词,宾语为表示主语内部成员之间关系的名词。表“关系”义的无系词判断句举例如下:(1 8)庆封日:“崔、庆一也。是何敢然?请为子讨之。”(左传襄公二十七年)(1 9)晋与鲁、卫,兄弟也。(左传成公二年)7.映射这类判断句虽然主语和宾语同为名词性成分,但在逻辑上并没有类属或等同关系,如果没有语境和上下文意义支撑,则全句逻辑不通。朱德熙认为这类“主语+是+宾语”判断句要依托上下文来分析具体的意思 4 。周一民认为这类句子主语和宾语分属两个有对应关系的合集,只是宾语的集合名称没有显露出来 5。如:8.比喻这类判断句的语义功能是表达比喻关系。主语为本体,宾语为喻体。宾语有时由具有比喻特色的名词成分组成,有时是歇后语、成语、俗语、诗文等有典故含义的成分,由于这些典故多有比喻色(二)汉代“主语+是+宾语”判断句语义发展情况1.“主语+是+宾语”判断句继承无系词判断句部分语义2.“列举”义和“关系”义“主语+是+宾语”判断句尚未出现“列举”义在上古汉语中,多用“一日,二日.”这类句式表达,这种句式属于叙述句,而不是判断句。如:(3 2)国无政,不用善,则自取谪于日月之灾,故政不可不慎也。务三而已,一日择人,二日因民,三日从时。(左传昭公七年)“列举”义在汉代仍旧以“一日,二日”的格式为主,如:(3 3)其三弟皆封为侯,各千三百户,一日阴安侯,二日发干侯,三日宜春侯,贵震天下。(史记外戚世家)也有少量用“为”“则”作为判断词出现的,如:38(3 4)天子诸侯无事则岁三田,一为干豆,二为宾客,三为充君之厄。(札记王制)(3 5)居右食嘉,见将倾邪,岂能举记陈言得失乎?一则不能见是非,二则畏罚不敢直言。(论衡卷十二)但并没有发现用系词“是”作为判断词表达“列举”义的。可见系词“是”在此时还没有该语义功能。同样,系词“是”在汉代也并没有表“关系”义的功能,在文献中,对于事物之间关系的判定仍使用无系词判断句。(3 6)盾闺门开,居处节,钼魔退,叹日:“杀忠臣,弃君命,罪一也。”遂触树而死。(史记晋世家)(3 7)由此言之,人受气命于天,卒与不卒,同也。(论衡卷一)(38)夫涛濑,一也。(论衡卷四)3.系词是”出现焦点标记用法汉代系词“是”的一大突破发展是产生了焦点标记的用法,有了进一步虚化的体现。由此“主语+是+宾语”判断句有了表强调的功能。现代汉语的“是”有三种词性和用法,是,为判断动词,是,为副词,表示“确实”义,是,为焦点标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