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曹雪芹与红楼梦
曹雪芹
红楼梦
古典文学
纪录片
叙事
创新
文化
价值
艺术批评丨65曹雪芹与红楼梦 事创新与文化价值古典文学纪录片的叙CAO XUEQIN and The Story of the Stone:Narrative Innovation and Cultural Value of Classical Literature Documentary卢松岩(西南大学,重庆400715)摘 要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出的古典文学纪录片曹雪芹与红楼梦是当下古典文 学纪录片的又一力作。复调叙事是该纪录片的一大特色,借助文本时间与历史时间的复 调,多主体的复调以及多文本的复调,既凸显出红楼梦原著的博大精深,也凸显出 作者曹雪芹的伟大人格,更凸显出纪录片曹雪芹与红楼梦的复调美学。该纪录片的 播出,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学中缀段性的叙事风格,表现出虚实交织的中国传统美学风格,并启发当下纪录片创作在走向国际时应该具备的交互性视野。关键词 古典文学;纪录片;曹雪芹与红楼梦;复调叙事LU SongyanABSTRACT CAO XUEQIN and The Story of the Stone,a documentary on classical literature broadcast by China Media Group,is another current masterpiece of documentary on classical literature.One major feature of this documentary is polyphonic narrative.With the help of the polyphony of text time and historical time,the polyphony of multi-subject and multi-text,the documentary highlights not only the breadth and depth of the original novel The Story of the Stone,but also the charismatic personality of the author CAO Xueqin and the immense aesthetic value of the polyphonic feature of the documentary in particular.The broadcast of the documentary shows the episodic narrative styl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literature and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aesthetic narrative style of interweaving the abstract and the concrete,which in spires the interactive vision that current docume ntary creati ons should have when going inter national.KEY WORDS classical literature;documentary;CAO XUEQIN and The Story of the Stone;polyphonic narrative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红楼梦的艺术成就是毋庸置疑的,然而与红楼梦 在艺术上的高深相反,大众眼中的红楼梦却是晦涩的、无聊的,错综复杂的人物 关系与平淡琐碎的日常描写往往使得大众对其望而却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2021年 12月播出的纪录片曹雪芹与红楼梦,运用复调的叙事方式,聚焦红楼梦中香菱、晴雯、王熙凤等人物,呈现出红楼梦中人物的悲剧命运。该纪录片还采用了文学虚 构人物与作家真实人物相融合的叙事方式,将红楼梦1、说中的贵族生活与作者的现 实生活境遇相并置,形成了互文性的人物叙事结构。叙事创新:复调式叙事卢松岩(1996),男。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硕 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青年文化,媒介文化。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互联 网时代中国青年亚文化的理论范式建构”复调,最初用以形容音乐中的多个声部之间的并奏表达,后由巴赫金将其引入文学 理论,用以分析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特点,即用复调”来描述陀氏小说中各种 独立的不相混合的声音与意识的多样性以及各种有充分的价值的声音的复调。1在曹66|艺术批评雪芹与红楼梦中,多条时间线索相互贯穿、超越单一文本的人物对话以及在红楼梦 原初文本上衍生而来的,几百年都未曾断绝的文学阐释,都使得这部纪录片具备了明显 的复调特征。(-)时间的复调:文本时间与历史时间的交织嵌套影像艺术是时间的艺术,将时间序列进行拆解重构更能彰显出文本的张力。尤其在 复调叙事中,其叙述不是以“发展”的观点作为逻辑主线,而是以共存与相互作用为其 典型特征。在纪录片曹雪芹与红楼梦中,时间线索是模糊的,呈现枝蔓化的时间 叙事逻辑。这体现在两条时间线索的交织上,一条是来自红楼梦原著人物命运的文 本时间线,另一条则是曹雪芹个人生平与清朝“康乾盛世”的历史时间线,两条时间线 索交替嵌套,萦绕展开。在文本时间与历史时间的交织叙事中,曹雪芹的个人生平与性格特质与红楼梦 中的人物形象交相辉映,彼此填充。在第一集,导演借助红楼梦中的“香菱”一角 将曹雪芹的人生经历与整部红楼梦的剧情走向架构起来,起到了统整全片的作用。然而正如第一集的片名所言,“一局输赢料不真”,在随后的五集里,纪录片融合 了小说人物与作家个人的命运叙事,书中的人物命运与曹雪芹的个人命运更具体细微的 结合,在呼应第一集的宏观叙事之余,不断地将曹雪芹的人生经历及其性格特质填充饱 满。以第二集斜阳寒草带重门中的晴雯为例,晴雯的命运实际上代表了包衣出身的 曹氏家族在封建王朝的统治下,瞬间的煩赫与最终的衰败,晴雯即是曹家命运的缩影。原著中形容晴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图1),这与包衣出身的曹雪芹家族相对照,尽管晴雯美丽聪颖,也曾在主人贾宝玉的庇护下享受过近似王侯小姐般的优渥待遇,但 作为“黛副”的晴雯,终究因受困于出身而不得善终。可以想见,幼年便见证家族分崩 离析的曹雪芹,在其缺乏庇护的落魄人生中,是否也在某些时刻曾像临终前夜的晴雯一 样,感受到了“喊了一夜的娘”的孤单与绝望。书中的人物与现实中的人物在此交相呼 应,彼此共振,延展了原著的社会意义。在时间的复调中,形成了历史与当下的时代批 判,将史学中备受褒扬的“康乾盛世”的浮华面纱缓缓扯下,取而代之是红楼梦中“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悲凉底色,原著的深刻性在此呼之欲出。(二)主体的复调:现实人物、小说人物与后世学者的间性表达复调理论的核心范畴是对话,即“一切受到意识关照的人的生活,本质上都是对话 性的”。2曹雪芹与红楼梦等文学纪录片的独特之处便在于对既成文本的多元阐释。不同于其他纪录片着重于借助史实来分析陈述,文学纪录片的多元阐释性更强调不同学 者基于自身经验的主观的、多维的文学洞见,以此构成跨越时代、超越地域的对话。在 对话与理解的基础上,呈现出一种哲学主体间性的复调态势。3本片以红楼梦为纽带,将作者本人与小说人物以及后世学者们牵连在一起,在 对话中丰富原初文本的意义。一方面,纪录片呈现更广延的视角,将小说人物与现实中 的作者相联系,使作者形象更生动,也使作品形象更深刻。作为红楼梦的男女主角,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文本形象在文学意义上是丰满的,但作为封建时代的反叛者,现实意 义则是相对扁平的。然而,纪录片在第四集眼前春色梦中人中,学者朱嘉雯认为:也许每一个男作家笔下的第一女主角都是他自己,曹雪芹便把自己怀才不遇、寄人篱下 的孤儿意识投注在林黛玉身上。在第六集清砧怨笛送黄昏中,朱嘉雯又表示说:贾 宝玉亦是曹雪芹个性的演化。曹雪芹作为封建时代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将自身品性融 入进小说形象中,文学人物与现实人物在此影影绰绰的相互寄托、映衬,以宝黛二人的 卓尔不群反映出曹雪芹个人高洁的品性,也反映出从文学作品延展至现实生活中所不曾 中断的人性光辉,红楼梦的现实意义被烘托出来。因此,在纪录片的统筹之下,原 著作者、小说人物以及后世学者依次亮相,彰显其自身的独特性之余又达到相互对话、补充的复调状态,最终借助后设命题的一致,奏出一个和声。另一方面,在纪录片呈 现的后世解读中,我们与其说作者通过复调式叙事将自己隐没在文本之后,不如说作者图1“心比天高”的曹雪芹(来源:纪录片曹雪芹 与红楼梦)艺术批评丨67王蒙 胡德平 白先勇叶朗 闵福德 张庆善图2中西方的“红学”学者(来源:纪录片曹雪芹 与红楼梦)将自己性情中的各个部分,或多或少地分摊进了人物形象之中,以隐没的方式潜游于各 个人物之中。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强调小说中的人物,不单单是作者统筹规划下的简单个 体,也是直抒己见的主体。2】但作为纪录片的创作方,借助不同主体的复调呈现,无疑 也将自己的主体隐没其中,并发挥统领全局的作用,在与受访学者的对谈中彼此共融,互嵌进片中,使全片在复调中实现多主体的间性化表达。(图2)(三)文本的复调:争议与阐释的绵延增生巴赫金复调理论中的“未完成性”是对文本发展的展望,这一展望与作为残本而被 后世不断讨论和阐释的红楼梦原著,在气质上不谋而合,呈现一种“绵延”的态势。巴赫金认为:“世界还没有任何终结了的东西;世界最后的和关于世界的最后结论,还 没有说出来;世界是敞开的,是自由的;一切都在前头,而且永远只在前头。”2巴赫 金的未完成性是复调理论的一个结点,文本中的主体在对话中不断地向未来迈进,没有 尽头,这是对“逻辑”的打破,完整性的理性逻辑链条断裂,留下文本在时间上无限“绵 延”o柏格森在创造进化论中提出“绵延”的概念,他认为:“绵延是过去的持续 进展,它逐步地吞噬着未来,而当它前进时,其自身也在膨胀。过去在不断地成长,因 此,其持续的时间也是没有限制的。”这其中彰显出绵延的创造性与无法预知性,并 引出了“生成”这一概念,冋纪录片曹雪芹与红楼梦亦可看作是红楼梦在历史 绵延中众多“生成”中的一种,在生成中,原著的意义边界被不断拓宽。这种“未完成性”的绵延体现在纪录片中的戛然而止与原著本身的残缺上。纪录片 以香菱、晴雯等非主要人物作为引线,重新发现原著配角的意义,突出原著描写之细微,以此引导读者回归原著,去领略这部皇皇巨著中各式各样的人物风貌。红楼梦原著 中涉及人物之众多,绝非六集的纪录片可以穷尽,而这也并非本片的主旨所在,以配角 作为叙事主角便足以起到管窥全貌的杠杆作用。另一方面,该片以故事的未完成突出了 人物的主体性。纪录片最后一集以贾宝玉悼念林黛玉的“清砧怨笛送黄昏”为标题,虽 然在形式上与原作的结局相呼应,但正如学者白先勇所说:作为戏子的蒋玉茵是要代替 出家了的宝玉继续扮演他在尘世中的角色。所以,无论是原著,还是纪录片,在观看结 束之余,原著没有穷尽,实际上原著中角色的人生也还没有走完,巴赫金复调理论中人 物“独立意志”的主体性再次被凸显,他们将在作品中的时间线上继续上演他们独立于 作者意识的人生悲欢。而故事的完成性也并非曹雪芹撰写红楼梦的终极目的,正如 片中学者胡德平的反问:“难道红楼梦仅仅是一首悼红的挽歌吗?”曹雪芹与红 楼梦借用复调的叙事方式,将红楼梦原著中模糊的未完成性烘托出来。同时,以 程乙本为参照,该片避开了对后四+回作者的争议,舍弃掉枯燥的学术考究,回归了红 楼梦本身的文学意义与时代价值。因此,曹雪芹与红楼梦沿袭了红楼梦原著 的未完成精神,将解释权留给后世的万千读者,并在万千读者的层层阐释中赋予红楼 梦更广阔的意义。二、传播价值:(-)叙事价值:缀段性的传统叙事风格传统的影视叙事,由因果关系构成的逻辑闭环是典型的叙事特点,复调叙事的对话 性与未完成性则更强调“缀段性”的叙事特征。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一书中,将“缀 段性”叙事描述为“前后无因果关系而串成的情节”,是所有情节中最坏的情节。这便 点明了中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