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的存在状况的经济学审视.pdf
下载文档

ID:2754117

大小:1.73MB

页数:3页

格式:PDF

时间:2023-11-29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844 经济学 哲学 手稿 存在 状况 审视
社科研究67经过对资本主义和工人运动的实地考察,以及大量阅读英法经济学家的著作,马克思在巴黎写作了自己第一个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手稿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以下简称 手稿)。以异化劳动理论为武器,该手稿展开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哲学和政治学的全面探索剖析,初步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最初蓝图。手稿 中的理论成果表明,马克思不仅在超越古典政治经济学时展示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光明前景,而且其人学思想也取得了很大进步。一、从物的异化向人的异化的过渡在 手稿 中,除了专章论述异化劳动以外,马克思对人的异化的分析充斥着整个手稿。马克思认为,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劳动是人的肉体力量对象化与精神力量对象化的活动。不过,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这种对象化却表现为异化。具体地说,资本主义条件下人异化的主要特征是物对人的统治,具体表现为由物的异化所引发的人的异化。(一)劳动产品与工人相异化马克思在 手稿 中首先分析的是工人与其劳动产品的异化关系。马克思认为,要说明国民经济学的诸多现象,必须从工人的贫穷程度与其生产财富数量成正比,工人的工资水平与其创造的商品数量成反比,也即“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的经济事实出发1。马克思明确提出,作为本质力量外化的对象性活动的结果,劳动产品应当归属于工人。不过,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产品归工人所占有的数量与其劳动付出成负相关,由此导致工人的贫困化。产生这一异化现象的原因在于工人的生产能力、创造的价值、劳动产品的完美程度、劳动对象化的文明程度与其消费能力、价值、完美程度、文明程度成反比,工人的智力与其智力表现成反比,工人的劳动力与其本质力量成反比。(二)生产活动与工人相异化从劳动结果的角度对劳动异化进行考察之后,自然要深入对劳动者与劳动过程之间异化关系的考察中。从经验世界的视角看,人的劳动是一种需要,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自由自觉的,从而可以确证自我、实现自我的活动,是一个在劳动中能体验到幸福和满足的过程。因此,无论从生产结果,还是从生产过程看,劳动者应该是自由自在、幸福的。不过,这种幸福体验并不存在于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之中,因为工人觉得劳动是一种否定、折磨和摧残,根本无法找到本质的自我,不劳动时其才能找到自在、舒畅的感觉。此时,工人力量的对象化不再是一种自我的确证和实现,反而意味着劳动者自身的丧失。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大机器的普遍采用以及分工的加剧,工人在劳动过程中不再是机器的支配者,而逐渐变成机器的一部分。随着创造性劳动转化为异化劳动,生产劳动中的人感觉不到自己作为人的特征,反而更多的体现出人的动物机能。(三)劳动者与其类本质相异化马克思强调,上面谈到的物的异化必然导致工人的自我异化,即工人与其类本质相异化。马克思分析指出,人在维持生命的活动中产生了意识,而动物生存仅靠本能,因而人有意识的对象性活动与其自身是统一的。人维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的存在状况的经济学审视刘奇征(河南工学院,河南新乡453003)摘要:马克思早期的经济学研究不仅促进了自己新世界观的成熟,而且为创建科学的人学理论奠定了坚实基础。作为马克思早期经济学研究的第一个成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的基本主题定位于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和人的解放。马克思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对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异化存在状态及其悲惨处境进行了深刻剖析,指明只有现实的共产主义运动才是通向人的解放的道路。关键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的异化;人的存在作者简介:刘奇征(1973),男,汉族,河南武陟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人学、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基金项目: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一般项目“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化建设探索与研究”(项目编号:21JDSZK104);河南工学院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基金项目“马克思经济学经典文本的人学研究”(项目编号:9001/KQ1843);河南工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以理想信念教育为主题的 六维一体 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1-ZD009)。社科研究68持生命的有意识的活动不仅创造了人,还不断地确证、展开和实现人自身。正因为如此,“人才是类存在物”。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劳动的异化,工人原本自由自主的活动异化为仅能维护肉体生存的手段。因而人按照美的规律构造世界的创造性消失了,人对自然规律的把握和运用、改造对象世界时的主动性都随着劳动对象的被剥夺而不复存在了。这就是说,异化劳动使人失去了对自身的控制,而且人在劳动中改造自身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也被剥夺了,由此形成了劳动者与其类本质相异化的结果。(四)人和人相异化马克思明确指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统治下,劳动者的类本质、劳动及其产品都与人相异化,由此必然导致人与人相异化。从当时的国民经济事实观察,工人生产的劳动成果被生产之外的人所剥夺,并成为与自己对立的异己力量。如果工人的生产劳动带给别人的是享乐,留给自己的只有痛苦和不满足,甚至工人认为劳动只是自己维持肉体存在的手段,那么必然导致工人与站在劳动之外的人相对立。因此,异化劳动造成一个与工人对立的、站在劳动之外的人(资本家),并且在异化劳动和私有制的相互作用下形成了一种雇佣劳动关系、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进一步加剧了人的本质异化。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活动及其经济事实,马克思揭示了从物的异化到人的异化的完整过程。在这一分析过程中,马克思抛弃了异化和对象化等同的说法,阐述了异化的基本形式和劳动异化的结构。这种观点上的变化为马克思经济学和人学理论的研究打通了发展道路。二、共产主义运动是人的解放的必经环节经过对异化劳动的深入分析,马克思找到了产生私有制的根本原因。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进一步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变化,提出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该社会对立的阶级的区别似乎消失了,全社会只剩下有产者、无产者两大阶级。通过分析资本与劳动对立关系的发展趋势,马克思得出私有财产必亡、进而实现人的复归的结论。具体而言,在马克思看来,私有财产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除了内含分型关系,即资本的、劳动的私有财产关系的分型关系,还包括二者之间的对立关系。基于上述分型关系的对立,与人自身以及自然界相异化的人的生产活动成为劳动者单纯的存在方式,并且在这种存在方式下,其日益成为社会的非存在和绝对的无。与此相对应,资本的生产活动表面看起来不包含人的关系,其社会和自然特质好像都消失了。不过,当劳动、资本双方的对立达到严重程度时,两者的关系就会达到“顶点、最高阶段”,甚至导致“灭亡”。这就是说,私有制条件下异化使工人在现实中成为一种非存在、在劳动中变成绝对的无。矛盾累积的后果必然是私有财产关系被扬弃,共产主义运动必然会因为私有财产的内部矛盾而产生。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正是资本主义社会私有财产的运动为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实践和理论基础。至于如何消灭和克服异化以实现人的复归,马克思分析指出,克服异化与实现人的复归,犹如一体之两面,二者是同一个过程。另外,思想上的共产主义运动解决不了人的自我异化问题,只有现实的共产主义运动才是否定人的自我异化的根本途径。通过这一途径,人的自我异化及其扬弃的同步实现过程就是人的复归过程。一方面,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的本质随着人的异化程度的加深会充分暴露。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的日益激化和展开,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会被劳动者深刻认识,劳动者消灭私有制和实现共产主义的思想会更加成熟。正如马克思指出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地产业和工业一样,必然会在竞争和垄断中走向破产从而恢复人与人的信任、合作。另一方面,人的复归又是现实的共产主义运动即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工人在革命中不断地从自发到自觉,提出要以抛弃农奴制、领主制和其他神秘主义的所有制的方式恢复人与土地的正常关系,要扬弃“具有最广泛的、无所不包的存在形式的垄断”,通过自由劳动使土地“重新成为人的真正的个人财产”。要而言之,马克思认为,因为劳动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成为异化的活动,所以只有在共产主义运动中扬弃私有财产,人的异化状态才能解除,进而人的解放和复归才能实现。因而如果离开共产主义运动这一环节,就无法通过消灭私有制创造出新的经济和社会关系。故此,马克思直言,只有在现实的共产主义运动中才能解放异化的人,人性才能恢复,人本身才能得到全面发展,人的丰富性才能得到充分展示。三、共产主义阶段人的解放的特征马克思强调指出,实现人的解放和复归,必须发展到共产主义阶段才会成为现实。因为私有财产源于人的劳动异化,这种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再异化”,即经过共产主义运动否定私有财产,这实际上就是人的自我异化的自我否定,其后果是人的完全复归。另外,马克思还谈到,未来的共产主义以完全的彻底的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相统一为基础。到了那个时候,不仅人与他人、人与社科研究69自然界的矛盾能够解决,而且主客体之间的其他矛盾也能够解决。这就是说,在扬弃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实现共产主义的条件下,人的“分裂被治愈了”,“所有构成人的元素重新统一了”2。因此,实现了解放和复归的人表现出如下特征:首先,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统一。马克思明确提出,如果在对象性活动中外化的本质力量变成异己力量,活动主体就无法进行对象性活动。由此可见,设定者本身也是被设定的,其也是自然界的产物和组成部分。“自然界”对人说来,是人合乎人性存在的基础,它为人类供应了生产对象、材料和工具等生产资料。对自然界而言,人类按照自己的目的,不同程度、不同性质地通过对象性活动,使自然界成为“人化自然”。因而人与自然界是相互包含的,二者在相互影响中走向统一。不过,马克思又强调,谈人与自然的统一必须以人的社会属性为基础和前提。因为自然界成为人的现实生活要素、自然界发挥联结人的纽带作用、人的自然存在合乎人性都离不开人类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的本质的统一不仅是共产主义阶段人的解放的特征,而且是马克思人学理论建构的逻辑起点。马克思明确提出,所谓世界历史不过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由此可见,世界历史的生成过程实际上是人的本质力量外化为“真正的、人类学的自然界”的过程,是自然科学和“人的科学”融合发展的过程。在此,马克思对自己的人学理论进行了初次界定,指明人学是和自然科学相统一的“关于人的科学”,“这将是一门科学”。其次,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关系。马克思在 手稿 笔记本的论共产主义部分提出,在共产主义阶段积极扬弃私有财产的基础上,自己的劳动和别人的劳动的意义是相同的,二者都体现在维护个体的存在上。因为在扬弃了私有财产的共产主义条件下,造成人际对立的异化劳动消除之后,作为谋生手段的生产劳动变成为“人”的生产活动。就此而言,共产主义条件下的物质资料生产能同时满足人自身和他人存在的需要,劳动及其产品与人、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关系都将被消除。最后,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全面占有自己的本质。马克思在 手稿 中分析指出,扬弃了私有财产的共产主义的人将“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马克思认为,由于异化的扬弃,人把自己和他人都当作人,对象世界因为从私人占有转变为共同占有而同人统一起来。如此一来,人的耳、鼻、眼、舌、身等感觉器官及其机能在冲破异化条件之后,也都被人真正占有而同对象发生全面的人的关系。如此一来,除了自己的感觉器官,再加上可以为我所用的他人的感觉和精神,共同构成了社会形式的“社会器官”。也就是说,在共产主义条件下,由于人与人的异化和敌对的消除,本来分属于不同人的器官(包含其机能)便成为完全自由平等地发挥作用的“社会器官”。由上可见,在共产主义条件下,由于对异化劳动的扬弃,劳动产品、劳动本身、他人、自然界的异化都将被克服,人通过自己的力量掌握世界,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人与自然界的统一,实现人的复归和解放。主客体的解放促使主客体关系回归正常,人们因此能够真正地全面占有自己的社会本质。四、结语 手稿 是马克思经济学著作中较早专门探讨人的问题的文本,虽然它“既伟大又不足(特别是严重轶缺和一些问题研究得不成熟方面),既集中又分散(特别是某些地方的重复)”3,但是它首次批判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将资本仅理解为物之间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