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社会学的想象力”对提升学生思政课价值认同的有效性分析.pdf
下载文档

ID:2754094

大小:2.21MB

页数:2页

格式:PDF

时间:2023-11-29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社会学 想象力 提升 学生 思政课 价值 认同 有效性 分析
打 开 数 据 之 门139“社会学的想象力”对提升学生思政课价值认同的有效性分析张纯子(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50)摘 要本研究从高职生群体特质、学习特征出发,将“社会学的想象力”这一社会学概念引入思政课教学领域,探索该理念对提升思政课“亲和力”理论意义,并通过笔者任教课堂的实践,以问卷调查和访谈方式探索提升学生的“社会学的想象力”对提高思政课价值认同度的有效性,从而论证提升学生“社会学的想象力”可作为当前提升思政课价值认同度的有效路径。关键词 社会学的想象力;思政课;价值认同;有效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主阵地、主渠道的重要性,并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这为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改革指明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产生于社会、在社会中运行,且受各种社会要素影响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学的理念对思想政治教育不乏指引意义,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需增强对重大社会问题的理论解释力和现实干预力。本文着力探讨“社会学的想象力”这一社会学理念对学生提升思想政治课价值认同度的可行性与有效性,以期探寻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亲和力”的方法。一、研究缘起(一)基于“受众”群体特质和学习特征的课程改革需要身处不同的时代环境成长起来的人会有不同的世界观与价值观,也呈现不同的行为特点和学习特征。一方面,当前高职在校大学生以“00 后”为主体,是伴随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成长起来的一代,呈现“思想活跃、思维敏捷,观念新颖、兴趣广泛,接受新生事物快,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强”的重要特质。另一方面,伴随近年高职生源复杂化、多样化,当前高职生源也有特有的学习特征:因学习习惯和方法不科学导致的学习投入度、能力不高;因学习动机和目的性不强导致的学习动力不足;因学习基础和意志力较弱、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相对不良导致对知识的理解力不强。表 1 你觉得造成你思政课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是?(多选)选项比例不感兴趣23.46%知识理论性太强66.67%枯燥乏味35.8%自己主观原因51.85%内容与日常所用关系不大20.99%以笔者对 2021 年所任教形势与政策课程班级学生开展的调查问卷和访谈结果显示:在“你觉得造成你思政课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是什么?”问题的调查中,有 66.67%选择“知识理论性太强”、20.99%选择“内容与日常所用关系不大”;在题目“您认为主要影响大学生对高校思政课价值认同的因素有哪些?”的调查中,有 71.6%选择“学生自身因素”,笔者对于选择该选项的学生逐一针对性访谈,访谈结果显示选择该部分的学生表示自己很难理解课堂中的“大词”,认为这些“与自己的生活很脱节、没有什么联系”。这一结果印证了当前思政课教学内容与高职学生的认知水平、理解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与隔阂,高职学生在课堂中存在的学习能力与认知水平也影响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与价值认同。这对固守传统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思政课堂提出新的要求,急切呼唤基于高职生源群体特质和学习特征的思想政治课程寻找提升“亲和力”、增加“温度”的方法。(二)提升课程“亲和力”是发挥思政课主阵地作用的必然要求思政课作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思政课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促成受教育者对教育者传授的内容形成价值认同,本应与时代青年的思想同频共振,但近年不少研究和实践中,思政课教学实践不乏呈现以下问题:授课内容与学生个体生活有距离感、与专业联系度低、学生抵触情绪高;授课成效无法促进学生个体思想启迪、人格塑造、社会化价值流失而。以上问题的症结在于现有思政课教育内容呈现的“宏大历史叙事和社会叙事”与学生个体认识、感受、价值未能融通,学生不能深入了解课堂内容传递出的价值理念并予以内化、难以认同。由此课程教学效果呈现出“缺乏温度与触感”、需提升“亲和力”的现状,可见提升“亲和力”是思政课发挥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阵地作用的关键所在。二、“社会学的想象力”对提升学生思想政治课认同度的理论指引(一)“社会学的想象力”的概念社会学家米尔斯在社会学的想象力一书中指出“了解和分析社会需将个体与其所处的历史结合起来才能有所体会,对社会的深层次认知需把握历史、人生及两者间关联,而社会学的想象力正是这样一种稳定的心智品质”。这一概念之于个体而言,给予了从割裂的个体生活和视角,迈向理解自身所处的宏大叙事的一种可能性。(二)“社会学的想象力”的理论意义1.有利于学生理解自身所处的“宏大叙事”在前述调查中,在题目“您觉得当前思政课教学存在哪些问题”23.3月排版文件-230320(改版).indd 13923.3月排版文件-230320(改版).indd 1392023/3/29 15:29:562023/3/29 15:29:56140教育EDUCATION的调查里,83.95%的学生选择“课程内容晦涩难懂”、23.46%选择“课程内容脱离实际、体现不出实际意义”。正如夏清指出,学生的日常生活缺少对当下思政课讲授内容中“前知识”的认知。如“革命”“主义”“阶级”等大词,在脱离了词语原本语境后,对学生而言变得抽象、晦涩、难以理解,导致学生对教师课堂传导的价值不能认同,呈现课堂抬头率低、教师单向输出的表征。表 2 您觉得当前思政课教学存在哪些问题?选项比例课程内容晦涩难懂83.95%老师授课缺乏趣味49.38%学生本身不上心、不重视51.85%课程脱离实际,体现不出实际意义23.46%而“社会学的像想象力”可帮助人们理解外在的历史场面,理解它对个人的内部生活、外部生涯所起的作用,可透过起伏不定的人生去探索现代社会的结构,帮助人们理解个体的多样性,人类过去、现在和未来分别生活于其中的全部社会世界正是由这种多样性构成。在思政课教学中引入“社会学的想象力”,在课程内容环节上设置“社会学的想象力”感召模块,提升学生对个体与所处历史环境、社会背景的理解和互动能力,对帮助引导学生在考察个体的具体境遇时可具有超出“个体”的眼光,捕捉自己与所处环境与周围事物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更深入认知个体、感悟社会、理解“宏大叙事”,加深对思政课所传导价值的理解。2.以“视角转换”提升区分“私人事务”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在对思政课任课教师的调查发现,“学生往往不那么容易将自己与所处社会的普遍遭遇联系起来去理解课程内容”,这对增加思政课“温度与触感”来说是显著的障碍。以 2020 年秋季学期笔者任教的形势与政策课程为例,所在教研室根据上级部门于该学期印发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点,设置四个专题开展教学:读懂抗疫大考的“中国答卷”决胜全面小康共襄复兴伟业全面辩证长远看待中国经济 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笔者通过随机抽样对 6 名担任该门课程授课任务的老师和 23名学生进行半结构化访谈,结果显示:在四个专题的教学实践中,由于学生群体共同经历抗疫特殊社会背景,学生能很容易将自己与所处的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将“个体”的日常生活纳入到全社会抗疫这一公共背景中去理解,从而更容易理解授课内容、参与课堂互动、学习获得感明显较高。对教师而言,因学生对专题内容的理解力和感受力较高,讲授更能达到课堂教学传导的效果,实现学生对授课内容的认同。三、以形势与政策课程为例的“社会学的想象力”课堂实践本研究倡导从“社会学的想象力”理念出发促进学生提升将个人关怀与公共议题相联系的“社会学的想象力”感受能力,引导学生理解个人生活与历史结合面上的每个“小交点”,捕捉整体的结构性变化、深入理解外在于个体的历史性和空间性的宏大叙事。自 2021 年 3 月伊始,笔者依托每学期面向高职生开设的形势与政策课程,在理论教学环节设置“社会学的想象力”感受模块,通过选取、设置与学生身份相近的榜样案例、学生所处环境密切的视频、具有冲击性且能刺激学生感官的图片,引导学生对课堂主题形成感受力,提升学生的“社会学的想象力”能力,并通过调查问卷开展对比研究。感受力课程模块的关键在于能召唤学生对课程重要议题的理解与感受。对比研究结果显示:“70.3%认为课堂案例内容丰富多彩,贴近个人生活”。而仅“2.47%认为课程内容和教师讲授与其他思政课一样”。总之,学生对设置“社会学的想象力”感受课堂理解和认同更高。表 3 您如何评价本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授课情况?选项比例课程内容和老师讲授比其他思政课逻辑性强、更贴合个人生活70.3%课程内容和教师讲授与其他思政课差别不大27.16%课程内容和教师讲授与其他思政课一样,都不感兴趣2.47%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需课程的内容对大学生产生价值引导。任课教师可在理论课堂专门设置“社会学的想象力”的感召模块,提升学生的感受力和理解力,感受力课程内容需面向鲜活的社会现实且具有一定的时效性,不可一成不变,可选取学生成长背景的关键社会性、历史性事件以召唤学生成长期间的“集体经历”,作为提升课程“亲和力”的具体方法。结语 本研究从高职生的群体特质和学习特征出发,认为提升思政课“亲和力”是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阵地作用的必然要求,将社会学家米尔斯提出的“社会学的想象力”概念引入思政课教学,探索其对提升思政课“亲和力”、增加思政课“温度与触感”的指引意义,并通过笔者任教课堂的实践研究探索提升学生的“社会学的想象力”对提高思政课价值认同度的有效性,助力提升高职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达成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价值传递,为今后思政课程开展“课堂革命”提供路径选择。参考文献:1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N.人民日报,2016-12-9(01).2 杨威.论社会学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价值 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3 美 C.赖特.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 M,陈强,等,译,三联书店出版社,2001:4.4 丁凯、李佩洁.“元宇宙”视阈下高校“三全育人”的话语创新 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10).5 夏清.如何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广度:“课堂革命”与视角转换 J,思想教育研究,2020(01).6 郗春嫒.社会学的想象力:共情、洞察及重塑读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2009(08).作者简介:张纯子(1989-),女,汉族,籍贯:河南,硕士研究生,讲师,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高职思想政治教育。项目基金: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科研规划项目 2021-2022 年度课题“社会学的想象力对学生提升思政课价值认同度的效能分析”(202103G44);2022 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辅导员研究)“全员育人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元主体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22JDSZ3185)。23.3月排版文件-230320(改版).indd 14023.3月排版文件-230320(改版).indd 1402023/3/29 15:29:562023/3/29 15:29:56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