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民至上”思想的逻辑基础与时代发展.pdf
下载文档

ID:2754039

大小:3.29MB

页数:4页

格式:PDF

时间:2023-11-29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人民 至上 思想 逻辑 基础 时代 发展
93June2023JOURNALOF WUHANBUSINESSUNIVERSITY2023年6 月No.3Vol.37武汉商学院学报第3 7 卷第3 期“人民至上”思想的逻辑基础与时代发展童曙张奔(武汉商学院,湖北武汉430056)摘要:“人民至上”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鲜明的政治底色。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深入探讨“人民至上”思想的逻辑基础与时代发展,对于正确把握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关键词:“人民至上”思想;文化溯源;脉络中图分类号:D61;D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 0 9 5-7 9 5 5(2 0 2 3)0 3-0 0 9 3-0 4“人民至上”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鲜明的政治底色,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深人探讨“人民至上”思想的逻辑基础与时代发展,对于正确把握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一、“人民至上”思想的逻辑基础(一)中国传统文化是“人民至上”思想的历史逻辑从古至今,如何看待“民”的问题一直是中国政治文化中的重要命题,早在尚书.五子之歌中就提到了“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一个国家的根本在于百姓,只有百姓安居乐业才能保证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到了周王朝,“敬天保民”思想成为了周朝初期治理国家的基本方针,强调只有体察民情,关心百姓的疾苦才能使统治权得到巩固。到了春秋战国时代逐步形成了相对系统的民本思想,最具代表性就是先秦儒家思想。儒家民本思想的核心在于探讨人的本质属性,这种视角是基于现实考量基础上的理论预设,进而在此前提下提出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模式。对人的本质属性的研究一直成为儒家人学思想构建的基石与核心,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奠基者与创始人,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对人下定义的哲学家。孔子日:“仁者,人也”,至于何为“仁”,并没有进行清晰的定义,但通过其在不同场合不同语境对仁的描述,“仁”至少包含爱人,以真诚之心对待身边人等内涵。孔子的民本思想虽然带有先验主义与抽象化的倾向,但是对于树立人的尊重与彰显个体的独立性方面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将人的生命诉求与尊严诉求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命题,也突出了人在宇宙万物中特殊并突出的地位。孟子作为孔子思想的继承者与发扬者,在孔子学说基础上提出了“人性本善”的论点。孟子驳斥了告子“性无善无不善”的观点。他认为食色都是人之性,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每个人都有内心的道德属性。他认为侧隐、羞恶、辞让、是非是每个人生而具有的,但是这种品行会随环境的变化为改变,因此人是需要不断修养自己的德行。谈到君主与臣民的关系上,孟子主张“民贵君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在孟子看来,民兴向背才是国家兴衰存亡的根本,民的重要性与优先性要高于君主。与孟子“人性本善”观点不同,苟子认为,人性本恶,在食物有限情况下,人与人会竞争,人为善是处于利益考虑。苟子认为人的自然属性是恶的,所谓的善,则是后天养成的结果,在天人关系上,苟子更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与自觉性。强调了在社会实践中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尊重人的正当需求,肯定了人的主体价值。在处理君民关系上,苟子认为君主只有得到百姓的爱戴与拥基金项目:2 0 2 1 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辅导员研究)伟大抗疫精神融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项目编号:2 1 JDSZ3154)。收稿日期:2 0 2 3 0 2 1 2作者简介:童曙(1 9 8 5 一),武汉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科学社会主义;张奔(1 9 7 1 一),武汉商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94武汉商学院学报2023年第3 期护才能得到上天的卷顾和底护,苟子把君主比作船,把百姓比作水,水可覆舟也可载舟。荀子的民本思想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与前瞻性,但其理论的落脚点却是为君主的政治统治服务的。应该说,儒家思想在对人的关切与强调个人价值上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是儒家提到的实践主要是政治和人伦实践,并不包含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实践,这样也导致儒家民本思想在理论上带有某种抽象性,其现实性未能得到彻底的表达中国传统文化另一个代表是道家思想,道家的民本主义思想与儒家不同,针对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的现实,道家强调君主要顺意民意,以百姓之心为心,不能以个人的想法妄为,通过营造人人向善的社会风气实现“无为而治”。道家的出发点在于整个宇宙,通过研究宇宙的根源来探讨生命的本源,从而解决人的生存问题,道家是从保护个性出发,反对用仁义道德和伦理纲常来束缚个性,要求人类顺应自然,做到返璞归真。老子强调人的高贵性与独特性,他提到“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爲”,老子将人视为与道、天、地同等地位的物种,人相对于其他物种是具有至上性与独特性的,但是老子认为人只有效法自然,回归自然生命,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状态。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 。道作为万事万物的根源,也是一切根本精神之所在,道法自然指的就是万事万物原本应有的状态,这个意义而言,道家追求的是真,因此,老子多次强调人最好的状态是婴儿状态,老子主张保持生命中的自然本性,要率性而为,少私寡欲。他反对过分的追求物质享受从而造成对生命的损害。道家思想另一位代表人物庄子则更加强调个体生命的价值,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将个体生命价值凸显出来的哲学家。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生命本位思想,确定了个人的价值,与老子不同的是,庄子更关注个人的价值与发展,生命的价值不在于追求外在的功名利禄荣华富贵,而在于保全个体生命,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庄子提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他认为从道生万物的逻辑起点出发,世间万物没有贵贱之分,人应该尊重自然规律,与万事万物和谐发展。与老子相比,庄子更多的是将个体作为思想的中心,更加关注个体的自由、生存、尊严等问题(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人民至上”思想的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有着丰富的内涵与价值。“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逻辑起点,“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核心范畴,“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价值归依。早在1 8 44年,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明确指出人类历史的发展本质上以是人民群众为主体的共同作用的结果,直到1 8 45 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提到人民才是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的物质实践活动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源与动力。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包含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内容:1.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逻辑起点。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关注的是现实中的人,是从他们的物质生产条件出发,从他们的社会关系中去研究,从这个意义而言,人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作为一种自然存在,是自在与自为的统一,是受动与能动的统一,而这种统一的前提是对象化的实践活动。2.“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核心范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马克思颠覆以往群众观的一个显著标志,历史是人们创造的,但这种创造活动不是随心所欲,而是立足于现实条件,受到客观规律制约的活动。整个社会活动的本质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在马克思看来,推动历史车轮不断向前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动机,而不是少数人的动机,因此,马克思的群众观点代表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不是少数人的利益。3.“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价值归依。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将进人一个更高级的形式,即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是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根本原则,在这里,劳动不是被强迫的,而是出于个人的喜好,整个社会达到了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人的社会属性也得到了充分发展,实现了人的类本质的回归。(三)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的社会实践是“人民至上”思想的实践逻辑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无论革命、建设、改革时期都始终如一,始终把人民疾苦放在首位,为人民谋福是我们党百年不变的初心和使命。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生活民不聊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95奔:“人民至上”思想的逻辑基础与时代发展张童曙理究研管共产党人为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目标,创造性的将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之所以新民主义革命能取得胜利,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始终将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最坚定的政治立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等同志深人革命根据地认识到人民深受当时土地制度的剥削,随即以法律的形式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使人民真正拥有了自已的土地,得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同志强调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将其确定为我们党的根本宗旨,这些理念明确了党发展的价值取向,为党员的行为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方向指南。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百业待举,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是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带领人民安居乐业,首先,从制度上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体,规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的政治制度,为人民实现当家作主提供了制度性的保障,在科学判断社会的主要矛盾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要从解放生产力着手,通过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使国民经济秩序得到恢复,通过生产力的解放,人民生活水平显著得到提高。改革开放初期,围绕一场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浪潮,我国经济也由阶级斗争为主转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阶段,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新篇章,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第二代党中央集体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一切工作的衡量标准,再一次指明了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建设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与归宿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在全面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和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出发,提出了三个代表思想,再一次强调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理念,反映了我们党始终将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最终目标,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的生活逐步改善21世纪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逐步深刻,洞察到社会发展中存在不全面不协调不均衡等问题,从中国实际出发,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其中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强调人民的利益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需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二、“人民至上”思想的时代发展(一)习近平“人民至上”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上,人民一词高频出现了177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习近平“人民至上”思想产生有其自身的生成逻辑:从历史逻辑上是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传承与超越,从理论逻辑上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以及中国几代领导人“人民利益至上”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从实践逻辑上是其在不同时期不同岗位服务广大人民群众地生动写照1.从历史逻辑上是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传承与超越。传统的民本主义思想主要是依靠君主,而不是广大人民群众,国家是君主的家天下,是真正的主人,以民为本的落脚点也是维护皇权的统治。习近平“人民至上”思想既继承了传统文化的精髓也进行了创新与超越,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些重要论断体现了出发点与落脚点都到了人民本身,实现了“坚持人民主体的地位”与坚持发展理念”完美结合。2.从理论逻辑上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以及中国几代领导人“人民利益至上”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习近平“人民至上”思想,与马克思群众史观,毛泽东“为人民服务”观点,邓小平“三个有利于思想”,江泽民“三个代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