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答司马谏议书》“讽刺艺术”探微.pdf
下载文档

ID:2753946

大小:1.29MB

页数:2页

格式:PDF

时间:2023-11-29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答司马谏议书 司马 谏议书 讽刺 艺术 探微
文本解读课堂实践KETANG SHIJIAN答司马谏议书讽刺艺术”探微江苏省昆山中学杨恂骅摘要:教学答司马谏议书除了要注重驳论文写作方法的指导之外,更重要的是揭示王安石独创的讽刺艺术。这种“讽刺艺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于诚尽态度见讽刺、于多义文本见讽刺、于倾慕向往中见讽刺,这是答司马谏议书“绵里藏针”的写作艺术的体现。关键词:答司马谏议书;讽刺艺术;新旧之争答司马谏议书(统编版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下册)是新党王安石回复保守党司马光对于新法责难的一封信。信中王安石提出了“名实之辩”的命题,运用道理论证、事实论证、举例论证和类比论证,逐条批驳了司马光的谬论,展现了北宋熙宁年间革新派与守旧派的矛盾斗争,被标举为中国古代驳论文的典范之作。作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 0 1 7 年版2 0 2 0 年修订)新增的古诗文推荐背诵篇目,受到高中语文新课标和新高考的重视。然而在高中语文一线教学实际过程中,绝大多数语文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驳论文的写作教学上,却忽略了这一名篇的讽刺艺术的阅读教学,这样恐怕会使名篇的艺术价值显得单一化、扁平化,笔者拟进行一些必要的补充,以期校正于方家。一、于诚愿态度中见讽刺答司马谏议书开头,王安石反复陈述自与司马光的交情深厚,受到司马光的厚待。“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重念蒙君实视遇厚”,讲起自己和司马光交往的时间很长,提及司马光对待自已也很优厚,从而来突出两人之间的情意深厚。正因如此,他还特别强调了自己写作这封信的郑重其事,“于反覆不宜卤莽”“具道所以”,以及祈求原谅的心愿“冀君实或见恕也”。如果从书信的一般格式上看,这些本就是一些客套话,似乎没有任何特殊的意义,因为书信的开头一般都是些寒喧语和客套话。但是我们知道,王安石并不是写信给司马光叙旧的,而是在政见上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如果从批驳和斗争这个目的来看,王安石在字里行间是在强调这样一个原则:即便你和我之前关系多么好,如果你反对变法,我也会不讲情面。但是君子之争,讲究的是有理有据,所以为了批驳你的错误,我必须整理好我的思路,审慎地进行回击。答司马谏议书作为表达对司马光的保守思想不满和愤慨的论文,这种驳斥和讽刺随着行文的深人而日渐加深,“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这与前文诚悬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换句话说,开头越是诚恩,越是能与下文的秤击形成鲜明对比,使得对司马光的讽刺显得更为有力。“于反覆不宜卤莽”,反映出王安石在驳斥司马光谬论之前的一番深思熟虑;“具道所以”与下文的逐条驳斥形成映照,显示出王安石凌厉的攻势和鎮密的逻辑;“冀君实或见恕也”表面上是希求司马光原谅,实则为下文“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驳斥蓄足了气势。因此,答司马谏议书开头的诚悬态度实际上是为下文的讽刺和驳斥埋下伏笔,是一种独特的反讽艺术。特别是措辞往往含有双层意义,是经过作者反复推敲琢磨,而不是一般书信开头没有实际作用的单纯客套话。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尤其注意这一点。二、于多义文本中见讽刺许多一线语文教师把第二段的驳论艺术作为教学的重点,把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讲得很透彻,但却忽略了某些词语的多层含义,因此也就无法将本文的讽刺艺术分析到位。一是“名实之辩”的命题中的讽刺意味。王安石开始就提出了论点:“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天下之理得矣。2 从表层意思上看,名是名义,实是实际,与先秦儒家特别重视名实的思想一脉相承。而深层意思是在援引先秦儒家思想,讽刺司马光的保守主张是有名无实,纯粹是道德说教,于治国惠民毫无作用,而自己的变法主张2023.9|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丨2 7课堂实践文本解读KETANG SHIJIAN才是名义和实际相符,既是道德上的典范,又能为百姓谋福。“名实之辩”的命题在封建王朝赖以立身的儒家学说中是一个基本命题。以这个命题切入,就使得司马光没有可以质疑的理由。而一旦司马光同意应答这个话题,就必然落入了“只求名不求实”的怪圈,注定自己无法在“实际效果”的比拼之中胜过王安石。二是“邪说”“壬人”的讽刺意味。教学“辟邪说,难王人,不为拒谏”这句话,往往会被认为是驳论文的一条分论点而一带而过,实际上这里的讽刺意味很强。表面上是在批判当时朝堂上的风气,深层意思是直接讽刺司马光等人是阿诀奉承的奸倭小人,守旧派的思想是歪理邪说。这样既彰显了自已大义凛然的气概,又含沙射影地指出了司马光一党为人和做事的卑劣无耻。三是“苟且”“不恤国事”“自媚于众”的讽刺意味。“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往往会被认为是单纯的事实论证,是在讲当时朝堂上大臣们不思进取、不为国事着想,只知随和流俗的风气。深人探究其实不然,其深层意味上是一种讽刺的加强。如果说上文“邪说”“小人还是一种存在于表层名义上“戴帽子”的讽刺之言的话,这里就深人到司马光的日常行为和丑态形象的深度讽刺上来了。首先,“苟且”一词虽然只有两个字,但是反映出王安石认为司马光等是苟且偷安、得过且过、户位素餐之流,这比讽刺他是小人更深一层。相比于小人进逸言,占居高位却不为国家谋取福的人,带来的危害性比在君主面前说几句坏话的小人更大,这里暗含了王安石对司马光的极度愤怒和不满。其次,“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深人解释了“苟且”的具体表现,讽刺意味又再度加深。王安石认为司马光丝毫不考虑国家的现实情况,只顾自己的利益,在朝堂上向众人献媚,作附和的“应声虫”。如果我们联系司马光的个人身份,那么对这句话的理解将会更为深刻,统编版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下册第1 4 6 页的注释中特别提到“当时司马光任翰林学士”。翰林学士应该是当朝最有学问的人,也是对于政治问题最能提出解决对策的人,在王安石看来像这样的人对于北宋“积贫积弱”的现状定然“必有高论”,然而事实却正好相反,可真称得上是一种讽刺。这里就毫不保留地直接揭露了司马光的丑态,深度讽刺意味达到顶峰。四是“上乃欲变此”的讽刺意味。教学“上乃欲变此 这句话,通常按照表面意思译为“皇帝于是想改变这种风气”,许多老师就会一带而过,认为这句话不值得深究。其实不然,“上乃欲变此”其实也带着很强的讽刺意味,这是对司马光的一种警示和告诚,勿要得意忘形。它的意思是皇帝早就想惩治像司马光这样的人了!这里的“乃”字既包含针对如上乌烟瘴气的现象皇帝下定更改的决心,又有“亮一亮底牌”彰显自己背后“靠山”的意味,表明自己推行28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丨2 0 2 3.9新法事实上是得到了皇帝暗中的支持。与上文司马光在朝堂上只顾自已、附和献媚的表现形成对比,也提醒司马光和自已对着干就等于得罪皇帝,从而达到一种讽刺的新境界。三、于倾慕向往中见讽刺绝大多数一线教师在教学答司马谏议书的时候,认为本文的最后一段“无由会唔,不任区区向往之至”与第一段开头的寒暄客套语一样,没有什么实际作用,是书信惯常的结束语。其实不然,这十二个字是王安石经过反复推敲而形成的,其目的就是把本文的讽刺艺术推向了顶峰。一是“无由会唔”的极端讽刺。王安石和司马光是同朝为官的同僚,他们两人每天上朝都要遇见,怎么能说自己遇不到司马光呢?这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即使上朝遇不到司马光,两人的官邸就在京城里面,见个面也是很容易的,怎么能说自已见不到司马光了呢?其实,“无由”两个字反映出王安石与司马光的矛盾达到了不可调和的程度。不是没有理由见面,事实上是不屑于和司马光见面,政敌之间已经势同水火了,正与邪在王安石心中已然十分明了,王安石就是用这种态度来表明自已视小人,不屑与之为伍。所以,“无由会唔”是一种对司马光的极端讽刺,其中暗含着对他的极度愤慨不满,同时也彰显着自己洁身自好的情怀。二是“不任区区向往之至”的反讽艺术。明明是仇恨司马光,愤慨保守党的行为,怎么还在书信结尾中表露出不胜倾慕向往之意呢?这里其实是恰当地运用了反讽的修辞。反讽,又叫反语,特点是言非所指,语意相反。王安石越是强调向往和司马光见面,仰慕司马光,就越是衬托得司马光地位之高,名声之大。设想如此高官厚禄之人却无能力为国分忧解难,只会尸位素餐,人云亦云,那么其他才能不如司马光的人就更是照样学样。在王安石看来,司马光给保守派作了一个十分不良的“榜样”,越是这么说越能从反面表现出他对司马光所作所为的愤慨和不满,这使得文章的措辞委婉又有骨力。综上所述,答司马谏议书“绵里藏针”,这根针就是王安石的讽刺艺术。教学答司马谏议书除了要学习驳论文的有关写作常识之外,更要注重名篇讽刺艺术的教学,让学生设身处地地进行角色模拟,亲身感受体会,否则难免会使得经典作品的学习减损几分成色。参考文献: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304307.2杨伯峻.论语译注 M.北京:中华书局,2 0 0 9:1 3 1.课题项目:江苏省苏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 0 2 2 年度立项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阅读关键能力培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2 0 2 2/LX/02/053/04)编辑/李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