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共同富裕思想探析及其当代启示.pdf
下载文档

ID:2753919

大小:1.31MB

页数:6页

格式:PDF

时间:2023-11-29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844 经济学 哲学 手稿 共同富裕 思想 探析 及其 当代 启示
2023年第4期(总第142期)天水行政学院学报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的总体逻辑研究”(20ZDA016)收稿日期2023-04-25作者简介王帅(1999),男,安徽宿州人,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上海师范大学分中心研究人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基本原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共同富裕思想探析及其当代启示王帅(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0234)摘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虽是马克思并不成熟的著作或者说文本,但其中以异化为主线对资本主义社会贫富分化原因的分析,对古典政治经济学无力解释的社会问题的探讨以及对当时出现的具有平均主义特征的“粗陋的共产主义”的批判,彰显了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的萌芽。马克思在文中对共产主义的建构所显现出的人民性、渐进性与多元性,隐喻了未来社会发展的路径和目标,对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关键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共同富裕;人的复归;平均主义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566(2023)04-0065-06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美好期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深邃探索。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1彰显出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和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推进共同富裕时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与指导,因此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共同富裕思想的发掘必不可少。据当前的文献考究,马克思并没有直接使用过“共同富裕”一词,但对社会共同富裕思想作出过明确阐释2。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虽是马克思并未打算出版的手稿,但在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著作,其以异化为主线批判性分析社会不平等的根源,进而对未来社会作出超越性建构,隐喻了未来社会发展的路径和目标,其中蕴藏着共同富裕思想。站在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对手稿进行深度发掘,探寻其中的共同富裕思想,吸收思想精华,对新时代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一、生成逻辑:马克思在批判中为共同富裕思想夯实基础(一)资本主义制度是加剧人的异化的根源手稿作为一部政治经济学批判著作,在指明资本主义必然代替封建主义的同时,阐明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剧人与人的异化。文中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使劳动成为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劳动者已经不再是产品生产过程和结果的主人,出现资本家无偿占有他人劳动果实的现象。-65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劳动已经普遍化,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人同自身生产的产品相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生产的物品并不属于劳动者自身,反而成为一种“反力”。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够占有的对象就越少,而且越受自己的产品即资本的统治”3换言之,工人生产的产品不仅不会服务于自身,而且其汇聚的力量与工人形成一种“矛盾”关系,产品所形成的力量越大对工人的控制和剥削就越强,致使工人最基本的生活需求都无法达到。其二,工人同自身的劳动相异化。马克思指出,劳动产品并非异化的起点,应对产品的形成过程进行探析,指出“如果劳动的产品是外化,那么生产本身必然是能动的外化,活动的外化,外化的活动。”3在马克思看来,劳动应是人本质的、内在的和必需的活动,是人的一种需要或目的,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的劳动已经不属于自身,而成为一种“外在的东西”“被迫的强制劳动”3。工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所进行的劳动并不会使自己感到快乐,而是“自我牺牲”和“自我折磨”3。其三,人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廓清并理解人的类本质,是理解人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的逻辑要点。手稿指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3“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3不难发现,人的“有意识的活动”是人区别于“非人”的类本质。在资本主义社会,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并不能得到纯粹的展现,反而成为异化的催化剂和谋求生存的手段。正如马克思所说“异化劳动把这种关系颠倒过来,以致人正因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才把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本质变成仅仅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其四,人同人相异化。通过对异化的分析,马克思得出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对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彰显。马克思在文中指出,“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3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劳动不仅产生出同工人相异化的产品,也产生出能够占有另一群人劳动的利益集团。手稿指出,异化使得劳动产品同劳动者相对立,“产品属于工人之外的他人。”3“劳动产品”被“他人”占有,“他人”究竟是何人?手稿中指出这类人是资产者,“工人对劳动的关系,生产出资本家”3。总而言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创造的生产力超越了过去的一切时代,所带来的异化程度同样如此。马克思通过分析劳动异化,发现资本主义社会是人剥削人、贫富两级急剧分化的社会,完全与共同富裕相悖,这为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的出场提供了现实依据。(二)古典政治经济学无力解释当时的社会问题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领域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离不开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吸收。手稿对古典政治经济学作出高度评价的同时,也指出其中存在着“二律背反”无力解释社会现象的问题。手稿对古典政治经济学“二律背反”的分析主要呈现为五个方面:其一,古典政治经济学认为“劳动的全部产品是属于劳动者的”3,但又说工人在劳动中只能获得维持自身作为工人而非人的那部分产品。其二,古典政治经济学认为“一切东西都可用劳动来购买”3,而又指出劳动者并不能购买一切产品,还要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甚至是自己的人性。其三,按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观点“劳动是人用来增加自然产品的价值的唯一东西”3,换言之,唯有劳动是价值产生的源泉。按此逻辑推演,劳动者理应是当时社会最富有、最值得尊重的人,而他们指出“土地所有者和资本家”“处处高踞于工人之上”是“有特权的、闲散的神仙”3。其四,古典政治经济学认为“劳动是唯一不变的物价”3,劳动是衡量所有商品的最为稳定的、一般的参考物,但劳动的价格在供需市场的波动之下显现出极强的变动性。其五,古典政治经济学家认为“工人的利益从来不同社会的利益相对立”,但社会处于增长和富裕状态时,工人仍然没有摆脱贫困,这充分说明了工人与当时社会的利益并非等同。马克思关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深刻剖析,发现其中“正题”和“反题”在论述中都能逻辑自洽。可见,古典政治经济学对现实社会问题的理解与解释并非确切科学,更不能谈及对社会现状的改变。关于事物的认知,既要看到“皮相”也要究其“骨相”。马克思详细论述古典政治经济学“二律背反”的现象,也分析其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其一,古典政治经济学没有摆脱“异化劳动”的研究范式。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论著中将既无资本又无地租全靠片面劳动为生的无产者仅仅抽象为工人进行考-66察。手稿指出,“国民经济学把工人只当做劳动的动物,当做仅仅有最必要的肉体需要的牲畜。”3换言之,古典政治经济学无法透视社会现象看到人的本质特征,将劳动者作为“全面的人”来对待。其二,古典政治经济学将没有厘清的“私有财产”直接作为理论研究的客观前提。“私有财产”在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直接成为理论研究的“滥觞”,说明“恶的起源”的“原罪”。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国民经济学从私有财产的事实出发。它没有给我们说明这个事实。”3从而导致古典政治经济学无法站在更高的层面理解私有财产,看不到私有财产终有一天会被扬弃,进而难以把握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总而言之,古典政治经济学用单向度的视野观察片面的人,没有准确把握“私有财产”,无法理解社会现象背后的本质原因,进而在解释社会问题上呈现出无力感,这为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提供了出场语境。(三)“平均主义”是带有粗鄙性质的分配形式以往的共产主义理论家没有真正把握私有财产的本质,对私有财产的否定浮于表面,致使其主张的共产主义往往具备抽象空洞的性质,无法找到通向共产主义理想世界的合理路径。为此,马克思在文中针对当时具有代表性的共产主义思想进行考察,其中就包含着“粗陋的共产主义”。“粗陋的共产主义者不过是充分体现了这种忌妒和这种从想象的最低限度出发的平均主义。”,3马克思在手稿中对与“平均主义”思想相差无几的“粗陋的共产主义”进行批判。其一,“粗陋的共产主义”没有挣脱“私有制”“异化”的迷境思考问题。“粗陋的共产主义”并没有摆脱私有制的控制,“私有财产关系仍然是共同体同物的世界的关系”3。他们所要实现的共产主义仅仅是将私有财产外显的现象进行平均分配,如“平均工资”。马克思认为,“平均工资”从本质上说是对私有财产的平均瓜分,在平均占有的制度中仍然存在商品生产的现实矛盾,从本质上说并未摆脱“异化”。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对主张实施“平均工资”的蒲鲁东进行批判,强调“蒲鲁东在国民经济学的异化范围内扬弃国民经济学的异化。”3可以说,蒲鲁东根本没有克服异化。其二,“平均主义”会泯灭人的个性。正是因为“粗陋的共产主义”过分强调全体社会人员对私有财产分配的机械绝对,从而导致社会将会利用强制手段把那种不能作为私有财产进行占有的“物”消灭。手稿指出,“实物财产的统治在这种共产主义面前显得如此强大,以致它想把不能被所有的人作为私有财产占有的一切都消灭”3。换言之,在“平均主义”社会中个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素质能力等不能作为私产进行占有的“物”将会被无情地消灭。其三,“平均主义”是“贪欲”“嫉妒”的一种表现。在私有财产中所产生的“平均主义”是对比自己更加富足的私有财产的一种嫉妒。要求实施平均化的人,目的是满足自身的利己需要。在这里“共产主义”成为了诱人的论调,是自己的欲望得到满足的一种手段,“共产主义”反而阻碍了共产主义。马克思指出,“任何私有财产本身所产生的思想,至少对于比自己更富足的私有财产都含有忌妒和平均主义欲望”3。总而言之,“粗陋的共产主义”仅仅致力于在生产关系上“做调整”,在分配方式上“下功夫”,忽视了生产力对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并且“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对资本主义没有做出实质上的超越,甚至将社会运动引向后退,是“对整个文化和文明的世界的抽象否定”3,聊胜于无,这为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的建构廓清了方向。二、思想建构:马克思在论述未来社会中描绘共同富裕蓝图(一)共同富裕要以雄厚的物质基础为前提物质基础的坚实需要生产力的推动。自然科学作为生产力的典型代表,马克思在手稿中展现出对自然科学的重视,谈到“自然科学却通过工业日益在实践上进入人的生活,并为人的解放作准备,尽管它不得不直接地使非人化充分发展。”,3换言之,自然科学进步作为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方面虽然会加剧异化,但同时它也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的类本质的彰显奠定坚实基础。这说明共同富裕需要在一定的生产力基础上实现,需要不断推动科学与技术的创新,发挥生产力在人类社会进步中的决定作用,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经济活动”为未来社会发展提供经验和理论的生成依据。物质基础积淀的过程也是共产主义理论形成的过程。理论是革命的先导,共产主义理论作为社会发展的科学指导,固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种理论应产自何方?马克思在手稿中作出指向性回答,共产主义应深入到“私有财产的运动中”,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探寻自身的-67“经验的基础”和“理论的基础”3。可见,共产主义并非“水月镜花”虚无缥缈,而要进入私有财产的发展中,通过分析诸多问题进而对未来社会发展作出理性分析。马克思还强调,共产主义仅凭理论无法实现,要发挥实践的作用将共产主义“降落人间”,强调共产主义思想足够用来消灭私有财产的思想,而对现实私有财产的消灭必须付诸于现实共产主义运动3。因此,共同富裕要在物质财富的积累过程中不断进行理论经验总结,进而付诸于社会实践,在理论与实践的现实互动中实现自身。(二)以人为本是共同富裕价值取向人的复归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