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双碳
目标
新发展
格局
构建
基于
马克思
生态
人文
思想
启示
“双碳”目标下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基于马克思生态人文思想之启示*黎华楠(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要:碳中和与碳达峰的积极稳妥推进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建设目标,需要充分吸收马克思的生态人文思想。这种生态人文思想始终彰显着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要求人类在物质生产生活中构建合乎自然规律的生产关系,反对人类毫无节制地滥用自然生产力。基于此,我国在构建“双碳”目标下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需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加快绿色生产方式的发展,既要健全新型举国体制以推动绿色低碳科技革命,又要驱动产学研在生态领域的深度融合以形成“双碳”生态创新链,还要大力推广“双碳”生态示范点以凝聚社会共识,真正把美丽中国建设作为人民的福祉。关键词:马克思生态人文思想;生产方式;以人为本;“双碳”;新发展格局DOI:10.16397/ki.1671-1165.2023003063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碳中和与碳达峰(以下简称为“双碳”)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建设目标,既涉及经济生产方式的系统性变革,也关系到党和国家对新发展格局的构建。而党的二十大更是要求“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近年来,国内学界关于“双碳”目标的研究逐渐增多,大多数议题聚焦在绿色金融、电力技术、产业结构升级以及区域规划等方面。但是,从马克思生态人文思想视角对“双碳”目标下新发展格局构建展开研究的成果并不多。基于此,本研究立足马克思生态人文思想的分析视角,以期在理清“双碳”目标下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发展格局构建之间关系的基础上,重新发掘马克思生态人文思想的当代价值。一、马克思生态人文思想的理论意蕴马克思生态人文思想强调人要科学运用自然力量,并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和双重解放为价值目标。但是,这个价值目标的实现需要建立合乎自然规律的生产关系,而以人为本的生态基本原则也在此过程中得到彰显。*收稿日期:2022-11-07基金项目: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认同研究”(20ZXB00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两个结合 及其关系研究”(21&ZD009)。作者简介:黎华楠,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人民出版社.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0.63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3期(一)合乎自然规律的生产关系可实现人与自然的双重解放马克思生态人文思想通过构建合乎自然规律的生产关系,揭示出人类要科学运用自然力量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支配的是一种“逆生态”的生产关系,它加剧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这种生产关系表现为“自然科学被资本用作致富手段,从而科学本身也成为那些发展科学的人的致富手段”。对人类而言,自然力量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蕴藏着“常常诉诸暴力、风暴、干旱和大混乱”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可转化为能够为人类社会创造巨大财富的生产力。只不过,这种生产力需要人类不断掌握自然知识才能形成。譬如,古典政治经济学曾一度把自然力视为一种创造财富的生产力,先有威廉 配第(William Petty)强调人类把自然力量转化为生产力时要“提高有关自然的知识”;再有亚当 斯密(Adam Smith)主张人类在劳动过程中与自然力一起创造出财富,即在“人工以外,尚有大部分工作,非赖自然力不可”;还有萨伊(Jean-Baptiste Say)指认“构成资本主要项目的工具和机器,不过是作为手段借以利用自然力”的科技产物;更有李嘉图(David Ricardo)把土地生产力以及“同土地的自然肥力结合在一起的技术、机械和劳动”,都视为获得更高利润的手段。由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可以将自然力量转化为生产力,并随着对自然科学认识的不断深入,能够利用自然生产力实现资本增殖,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立场,辩证地肯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较于封建生产方式的进步之处。这集中体现在“现代自然科学和现代工业一起变革了整个自然界,结束了人们对于自然界的幼稚态度和其他幼稚行为”,在变革自然界的同时,资本通过原始积累所形成的力量逐渐支配自然力量,并把它转化为增加物质财富的生产力。但是,这里的现代自然科学并未体现出人类科学运用自然力量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本质,而是成为满足资本家发家致富欲求的手段。马克思认为,自然科学应是“通过工业日益在实践上进入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并为人的解放作准备”。在此基础上,它使得“所谓的废料,几乎在每一种产业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即试图通过废料循环利用的方式减少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这恰恰反映了要构建一种合乎自然规律生产关系的诉求。虽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制度使自然界成为对人类有用的物,而不再是一种自发的力量,但是自然界作为有用物在这种生产方式中遭到了无节制开发,例如土地肥力的下降、森林植被的破坏、煤炭储量的耗费等都加剧了人与自然的矛盾。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59.卡洛琳 麦茜特.自然之死 M.吴国盛,吴小英,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2.威廉 配第.政治算术 M.陈冬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41.亚当 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 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348.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 M.陈福生,陈振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87.大卫 李嘉图.大卫 李嘉图全集:第6卷 M.胡世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32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25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6.64其制度对资本增殖的欲求扭曲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平衡状态,既不关心人的身心健康,也不关注自然环境的日益恶化,以致“摧毁了人民的生命根源死后哪怕洪水滔天”。因此,马克思试图在超越资本主义逆生态生产方式的基础上构建生态型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注重发掘生产方式的生态价值,但是生态价值不像劳动价值那样,能够以最直接的效益在短时间内得到呈现。马克思批判包括资本主义在内的“目前为止的一切生产方式,都仅仅以取得劳动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效益为目的”,生态价值作为“在晚些时候才显现出来的、通过逐渐的重复和积累才产生效应的较远的结果,则完全被忽视了”。可见,马克思主张构建的合乎自然规律的生产关系,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关系,是一种聚焦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与不可再生性的生产关系,要求人类在尊重自然发展规律的前提下进行物质生产与生活。更重要的是,这种生态型生产关系的构建是对至今整个社会制度实行的完全变革,“它包含着解决冲突的形式上的手段,解决冲突的线索”,即实现人与自然双重解放。(二)人与自然的双重解放彰显以人为本的生态基本原则构建合乎自然规律生产关系以人与自然的双重解放为价值目标,意味着现实的人能够在这种生产关系中获得全面自由的发展。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离不开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这主要通过人的社会实践形式表现出来。虽然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而存在,但是“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合乎人性的存在的基础”。这就意味着不能脱离社会实践的范畴谈论人与自然的双重解放。马克思不仅没有将自然界视为一种独立于人类社会的范畴,而且认为人的实践活动能够促进自然界的可持续发展,只是这种实践活动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以劳动异化的形式出现。人类对物的欲求驱动着他们无休止地向自然界索取资源。这种欲求归根结底由资本逻辑所支配,旨在实现资本增殖而非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简言之,这种生产方式并非以人为本,而是以资本为中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物与物的关系遮蔽了人与人的关系,同时扭曲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如马克思所述,“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同自然界的关系”,但这种关系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遭受到物化而被扭曲。以土地肥力为例,马克思指责资本主义生产破坏了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使人在物质生产与生活中所消费掉的土地组成部分无法回归土地本身,从而破坏土地可持续发展的永恒自然条件。可见,资本主义生产所取得的任何进步都是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进而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日趋紧张。譬如,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都是掠夺劳动者与土地的技巧的进步。这里农业进步所表现出来的生产力是一种包含机器与货币在内的破坏性力量。它不是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是以资本的增殖作为出发点。这不仅致使人与自然之间形成一种不可持续的物质变换,而且二者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40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1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79.黎华楠:“双碳”目标下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基于马克思生态人文思想之启示 65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3期也受到这种物质变换的支配。因此,马克思主张自由人的联合体可在社会化生产中合理调节他们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一种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即在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完成物质变换。在马克思看来,所谓人类本性是人实现了的自然主义与自然界实现了的人道主义的统一。这种统一在把以人为本作为价值导向的基础上,辩证地推动了生态自然系统与社会系统的结合,从而摆脱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导致的人与自然相分离的二元对立状态。其中以人为本的生态价值导向表现为马克思主张“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揭示出人类通过自然科学掌握自然力量的目的在于把人类社会改造得更加美好。但是,自然科学在资本主义中的应用,使“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生产的对象,也就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类生活,人的无机的身体即自然界被夺走”。换言之,自然科学并未被应用于造福人类社会本身,而是用以实现资本增殖,走向人全面发展的对立面。由此,马克思生态人文思想表明:自然界作为“人的无机的身体”而存在,人与自然在进行物质变换的过程中会形成以生产关系为核心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些关系会调整甚至制约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以人为本的生态基本原则强调要重视这些以生产关系为核心的社会关系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模式的构建。这也是马克思强调要实现人的主体性复归的原因,即通过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重新由社会占有生产资料,在此基础上以满足人的合理需求为限度,按照自然规律运用自然力量造福人类社会。二、马克思生态人文思想对构建“双碳”目标下新发展格局的启示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是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提出的重大战略。2020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中首次提出要构建新发展格局,特别是“国内循环越顺畅,越能形成对全球资源要素的引力场,越有利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其中“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这种高水平的自立自强亟需我国坚持发展的新格局,把实现“双碳”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与这个目标相一致的正是新发展格局中的绿色发展。换言之,“双碳”目标下的新发展格局构建需要发展一种与之相适应的绿色生产方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走绿色低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就要以人民为中心,构建生态型生产关系。而这就离不开马克思的生态人文思想的理论引领,如同习近平所述,“我们仍然处在马克思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