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练用
一体
创新
人才
协同
培养
模式
探析
东华
大学
2023 年 2 月第 38 卷第 1 期纺织服装教育Textile and Apparel EducationFeb.,2023Vol.38 No.1收稿日期:2022-04-21基金项目:2021 年东华大学研究生教学案例建设项目;2022 东华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培育基地建设项目作者简介:陈小光(1979),男,江西抚州人,副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水污染控制技术。E-mail:cxg 引用格式:陈小光,李毓陵,谢学辉,等.“学练用比”四位一体创新人才协同培养模式探析:以东华大学为例J.纺织服装教育,2023,38(1):13-15.“学练用比”四位一体创新人才协同培养模式探析 以东华大学为例陈小光a,李毓陵b,谢学辉a,沈忱思a,马颜雪b,朱立华a(东华大学 a.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b.纺织学院,上海 201620)摘要:立足高校,整合企业资源,建设工程示范基地,搭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平台,采用多学科交叉产教融合、以赛促练创新人才协同培养模式,探索出一套课堂实验室工程现场赛场的“学练用比”四位一体立体化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学练用比”;多学科交叉;产教融合;以赛促练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3860(2023)01-0013-03 “十四五”是我国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1。如何打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制约,促进产教融合,强化学科交叉,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创造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刻不容缓2-3。20162021 年,通过立足高校、整合企业资源,我校(东华大学)将环境科学与工程和纺织科学与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强强联合,组建了一支多学科交叉的创新人才培养教师队伍,以可供产教融合的两座工程示范人才培育基地为载体,搭建了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平台,提出了课堂实验室工程现场赛场多学科交叉、产教融合的“学练用比”四位一体创新人才协同培养模式,并进行了实践探索,取得了较好成效,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得到显著提升4-6。一、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1.存在的问题(1)传统的单一学科培养模式存在单调枯燥、思维局限和科研效率低下等问题。多学科交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2)传统教学存在内容空乏、实用性差的问题。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要想深入了解最新的方法和技术,应尽可能理论联系实践。(3)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存在资源单一、方法陈旧等弊端。传统课堂教学偏重于知识传授,“填鸭式”教学易产生学用脱节的问题,学生会出现“一学就会、一用就懵”的现象。2.解决措施(1)开展多学科联合科研,拓宽学生的科研思维。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应用领域较广,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校内资源,积极探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和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合作,联合开展科研项目,指导教师设计具有学科交叉内容的课题,由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项目小组,为学生创造交流互动平台,共同参与实践,头脑风暴、互相启发,打破学科壁垒,共同解决行业实际问题。同时,建立交叉学科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纺织服装教育2023 年(2)构建“学练用比”四位一体创新人才协同培养模式。引入工程案例,到工程基地开展教学,鼓励学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能够实现小试、中试乃至生产性试验的逐级工程放大过程。建立校内外导师联动指导机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工程实践能力。(3)以赛代练,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鼓励学生珍惜每次展示机会,积极参加各种学科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切实提高实践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学生通过在实践中验证、赛场上比试,能够获得导师、评委和同学等的指导或点评,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此外,通过比赛获奖还可以获得成就感,提升自信心,增强综合能力。二、“学练用比”四位一体创新人才协同培养模式 该培养模式的核心在于以学生为中心,聚焦创新实践,紧抓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带领学生走进国家重点科研项目、走进重大工程建设、走进大型企业,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有所成,切实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7-9。1.“学”课堂上认真研学学生利用专业课堂学习理论知识,辅以每周课题小组例会专题研讨,定期整理并学习国内外顶尖科研期刊资料,教师给学生梳理、补充和讲解专业前沿成果,并布置学生撰写综述性论文、科研论文和申请发明专利等,学生通过自学、查阅文献并自主研究完成任务,教师给予辅导协助。通过课堂内认真研学,学生既锻炼了文献检索、论文写作、专利申报等技能,又培养了科研逻辑思维和研发能力。2.“练”实验室刻苦训练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承担部分科研任务,从基本的测试手段学起,通过动手操作熟悉各类指标的检测方法,慢慢过渡到独立运行试验装置,开展试验测试并进行数据分析,最后撰写专业论文。同时,开展多学科交叉联合试验、共同研发,突破行业研究瓶颈,拓宽研究思路,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提出设想、试验验证、协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3.“用”工程现场综合应用依托教师科研资源,对接合作企业,建立产教融合工程示范基地。利用假期派学生进入工程现场,进行工程实操训练,参与工程调试和运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工程运行状况,达到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相结合的目的。同时提高学生对工程的认识,加深理论知识的学习,提升自主创新与工程实践能力。俗话说,工程现场“七分技术、三分人事”。鼓励学生在工程现场多听多问,提升沟通能力,积累工程实用技术和社会经验,着力培养“一毕业就上手”的学生。4.“比”赛场上敢于比试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练。学生通过在比赛中制作 PPT、口头汇报等方式充分展示自我,教师全程指导项目研究及 PPT 制作和答辩,通过比赛锻炼学生的应变技巧,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自信心10-11。三、四位一体创新人才协同培养模式的创新性与取得的成效1.创新性(1)在教学方法上形成立体化、体系化。一是在培养思路上,将学生的能力培养分为 4个层面:在教学层面,构建全面知识体系,打造基本技能层;在研发层面,融合课内知识与试验操作,构建初步设计与综合应用能力层;在实践层面,提前介入工程实际,铺展自主创新与工程实践能力层;在竞赛层面,积极参与各种比赛,培养综合展示能力层。这 4 个能力层面相互衔接、层层推进,形成了这一教学模式的特色。二是在培养过程中,将“基本技能层、初步设计与综合应用能力层、自主创新与工程实践能力层、综合展示能力层”4 个能力层面与“课堂、实验室、工程现场、赛场”4 个空间有机结合在一起,4 个空间和 4 个能力层协同连贯,在学习空间上 4 个空间由点到面,在能力训练上 4 个能力层面由表及里,整个过程环环相扣、彼此贯通,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及实践能力。(2)引入工程示范培养基地辅助教学。基于教师的科研成果,密切结合市场需求,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建立了多个校企合作工程示范人才培养基地,融合了环境工程、纺织工程、机械制造、食品加工和微生物学等多学科领域,学生可以在培养基地长期实践,真正做到将所学专41第 1 期陈小光,等:“学练用比”四位一体创新人才协同培养模式探析业知识与实际工程应用相结合,实现跨学科协同创新拓展,推动创新型拔尖人才培养向多元化和多适应性方向发展。2.取得的成效近年来,我校通过该模式培养了一批创新拔尖人才,取得了丰硕成果。课题组指导本科生和研究生参加各项学科竞赛,30 余人次获得国家、省部和市校级各类竞赛奖项。如:本科生团队荣获第 4 届上海大学生创新创业论坛最佳报告奖(2015 年);研究生团队荣获挑战杯上海市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和全国赛二等奖(2017 年),“上汽教育杯”上海市高校学生科技创新一等奖(2020 年),日本奥加诺水质水环境硕士特别奖(2018 年),等等。指导硕士研究生获评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 1 人次,校园年度人物 1 人次,东华大学学术之星 2人次,硕士生国家奖学金 3 人次,上海市优秀毕业生 2 人次(2018 年、2021 年各 1 次),东华大学优秀毕业生 5 人次(2018 年 2 次、2019 年 2次、2021 年 1 次),纺织类优秀硕士论文 1 人次(2019 年)和东华大学优秀硕士论文 4 人次。3名学生攻读博士学位,其余毕业生陆续成为设计院或环保公司骨干,大部分担任重要职务。四、结语 基于实践总结的多学科交叉产教融合“学练用比”四位一体创新人才协同培养模式,构建了一套课堂实验室工程现场赛场的创新教育理念,强化学科交叉、开放协同,促进产教、科教深度融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对培养符合时代需求、企业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参考文献:1 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2 陈小光,姬广凯,马承愚,等.高素质卓越工程师“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探索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6(4):183-186.3 陈小光,柳建设,李登新,等.卓越环境工程师SRTP 训练模式探索J.中国高校科技,2012(7):34-35.4 王明明,冯松宝.以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的钻探工程学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51):208-209.5 莫甲凤.医学拔尖创新人才整合培养模式:以 S 大学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9(9):51-54.6 冯博,吴彩斌.基于专业技能竞赛的矿业工程学科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36):110-111.7 李霄鹏.基于产教融合的服装设计应用型人才“双闭环”培养框架探索J.纺织服装教育,2022,37(3):214-218.8 楼亚芳.基于产教融合,赛教结合的“服装跟单”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纺织服装教育,2022,37(6):548-550.9 赵睿.“工业 4.0”背景下国外高校产教融合模式对我国高职院校的启示.J 教育观察,2020,9(26):71-73+82.10 徐科军.校企合作的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实践探索J.高教论坛,2018(1):102-105.11 韩东颖,马平华,杨满平.依托专业竞赛和学科交叉资源的研究生培养体系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9(10):86-8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