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双减
背景
中小学校
课后
服务
家校共育
有效
衔接
思考
收稿日期:20230412作者简介:乔昕(1979),女(达斡尔族),黑龙江齐齐哈尔人,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教育教学。“双减”背景下中小学校课后服务与家校共育有效衔接的思考乔昕(齐齐哈尔市回民小学,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摘要:随着我国现代经济的快速稳步发展,教育领域努力前进的步伐也从未停歇。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一项要求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负担为目标并切实增强素质教育发展的文件。充分发挥了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有效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家长经济负担,更好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有鉴于此,身为一名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应当积极思考如何借助双减政策中提出的“时间、空间”的便利来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使学生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下更好地发展。本文将从“中小学校课后服务”切入,对“双减”背景下中小学家校共育有效衔接的实践路径展开思考。关键词:双减;中小学;课后服务;家校共育;有效衔接中图分类号:G63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23)04015704课后服务是中小学校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双减”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党中央“双减”工作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是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提高学生整体综合素质,全面实现“五育并举”的有效途径;是持续增强教育服务能力,增进家校合作,减轻家庭负担,解决家长“急难愁盼”问题,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重大民生工程。在“双减”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和学生家长均是重要责任实施体。意见的出台致使大量校外培训机构关闭,这时会有家长基于“考试分数论”的思想通过邀请家庭教师的方式继续为子女增设校外课程辅导,所以学生的课业负担并不会减少,而家庭的教育开支却明显增加,这便与“双减政策”的初衷背道而驰。因此,教师需要紧紧把握服务时间引导家长参与到校内教育中,以科学合理的共育方式帮助家长更新教育观念,以科学多样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成长成才,使学生家长在共育衔接中逐渐明确双减政策的根本含义,使学生在共育衔接中逐步提高综合素质,从而确保“减负增效”育人成效的最大化。一、基于“双减”背景下中小学校课后服务与家校共育衔接工作的挑战伴随着“双减政策”的出台,传统教育样态亟需更新,“家校共育模式”为教师提供了新的思路。为了使家校共育顺利衔接,中小学教师在创建家校共育模式时需要高度检视接下来的行动挑战,充分把握预设问题,充分评估课程多样化模式,由此才能保证家校共育模式的价值意蕴得到充分发挥。通过查阅文献与实地访谈,笔者将后续实施中可能会遇到的挑战做了以下归纳:1家校共育节奏慌乱自新课改实施以来,我国中小学的家校共育实践也在发展当中,但以往的家校共育仅仅局限于定期的家长会以及各类通知单的家长签名,同时贫瘠的家校互动也只是围绕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学生的现实表现,并未出现带来实质性综合培育价值的家校合作方式。显然,以往的家校共育方式并不适用于现在新教育形式的发展和变化,因此,在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相当于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出现新的问题和挑战,那么在新的实践中极易出现目标不明、节奏紊乱的问题。2023年第04期理论观察No.04,2023(总第200期)Theoretic ObservationSerial No.200157-2家校共育形式单一在我国过去三十多年的教育发展历程中,并没有具体对“中小学家校共育”做出法规条例的指导,教师在开展共育工作时多是借鉴前人经验或自行摸索。然而,在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下,多数中小学教师和家长已经形成了“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所以一直以来的家校合作模式相当于“分数论高低”思想的延续。因此,教师可能会继续不停地召开“线下家长会”,从而致使家校共育形式的单一性。13家校共育内容枯燥“家校共育内容”与上文所述的“家校共育形式”并不相同,内容更多的是执行属性,形式更多的是归类属性。比如,有些教师会要求家长检查子女作业、帮助子女完成某些手工作品、帮助子女完成某些操作的视频打卡等等,这些都属于家长执行的“家校共育”的内容。不难看出,这些内容本是学校教师的职责所在,但教师交由家长去做,所以这样的共育内容不但缺乏实效,而且也十分枯燥,甚至有时候因过多流于形式导致家长和学生对家校共育内容产生轻视和抵触。因此,在课后服务中,教师应当尽量避免这些枯燥重复的共育内容。4家校共育出现分化“分层教学”模式早在素质教育的发行初期便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青睐,同时被中小学教师积极应用于教学中,且取得了理想的教育效果而得到普遍推广。然而,“因材施教”不是注重于单一的某个环节中,应当是贯穿整个教育环节的,但是,大部分教师在开展家校共育工作时常常会忽略家庭与家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出现“大水漫灌”的模式,这也将会成为教师在“双减”背景下构建家校共育模式的一大挑战。2二、基于“双减”背景下中小学校课后服务与家校共育融合的意义我们知道,家庭几乎是每个人教育成长中的第一站,父母是人生中的第一任老师。接受学校教育后,教师的作用开始逐渐凸显。对中小学生来说,教师和家长的教育影响是同等重要的。意见中指出减少“校外培训”,那么便意味着学校成为了学生接受教育的主阵地。同时,家庭则是学生接受校外教育的主要执行者。由此可见,校园的学科教育和育人培养必须凭借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做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衔接,完美融合,形成教育合力。课后服务的设置为家校协同培育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所以中小学教师应该积极拓宽家校共育通道,与家长携手打造属于中小学生的课后乐园,让学生在减轻身心负担的同时能够健康成长成才。三、基于“双减”背景下中小学校课后服务与家校共育有效衔接的实践路径(一)建设家校共育机制,规范课后服务活动意见中还伴随着家庭教育促进法这一文件的出台,家长是教师的同盟军,是家校共育模式下的关键执行者。因此,家长和教师必须处在同一战线,共同保持同等的教育节奏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教师应当建立共育机制,引导家长科学合理共育,以系统的机制体系稳步推动家长和教师的教育节奏,从而确保课后服务活动的完整性、科学性、有效性和持续性。首先,教师应当邀请家长充分参与到课后服务的校园管理工作中,给予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完全知情权,获取家长的充分信任和配合;其次,教师与学生家长协调好时间安排,之后按照学生人数安排周一至周五的到校家长名单,家长在接到时间通知后要自行安排好工作,以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确保每次准时到校,完美完成家校共育工作。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工作中家长必须杜绝以往那种流于形式、敷衍塞责和应付了事的消极态度。与此同时,教师也要积极听取家长对“课后服务工作内容”的意见,避免“一言堂”,针对出现的不合理安排和出现的问题,及时做出合理的调整。同时,教师与家长结合本班学生情况科学合理制定整个学期的年度合作计划与各阶段(以每个月为节点)的目标,坚决避免目标的好高骛远、虚无缥缈和不切实际,做到目标制定的有效性、科学性和合理性。在一系列准备工作完成后,教师可以协同学校领导、家长会代表成员共同制定“家校共育课后服务机制”的具体内容(例:周一组织“双减”专题学习会;周二开展亲子校园课后活动;周三组织各组家庭交流先进的教育经验,由教师旁听并指导;周四开展评优家长活动及各项荣誉生活动;周五对一周的家校共育工作内容做出总结与下周的调整计划等等)。除此之外,学校领导需要为每个年级成立一个“家校合作监督部门”,以第三方的形式监督家长与教师的工作划分。这样一来,教师和家长将会从宏观上掌握接下来的合作节奏,并从细节完善今后的合作内容,由此严格规范了课后服务活动。3(二)开展家校共育实践,丰富课后服务载体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教师在家校共育工作中直接将自己置于主体地位,忽略家长在育人工作中的作用。盲目通过对家长的宏观指导完成学校领导布置的任务,并不会专门针对本班学生的现状细化出其他家校共育的工作目标。同此,大多数家长一直以来的观念中会将学校作为教育主体,忽视自身应尽的教育职责。所以面对学校教师单向输出的要求常常是机械化遵从或应付了事,在日常教育中鲜少主动联系教师,于是造成了家校共育方式单一收效甚微。因此,中小学教师必须打破单一的共育形式,以家长参与校方工作实践的方式丰富课后服务体系,进一步打造科学合理的教育模式。158-比如,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家长民主投票,选择出时间安排较为自由且亲和力、领导力较强的几位家长,之后成立一个“学校年级班级”的家长委员会组织,做到人尽其才,之后根据“课后服务”的活动类型进行人员分配。比如,教师可以根据课后服务环节需要的运动场地、学习经费、助教巡场等工作内容指导家长委员会安排出“场地协调部、采买部、助教部”等,使家长参与到学校的各部门工作中,以切实的亲身经历为学校工作提出改进意见,从而优化课后服务体系。再比如,学校还可以根据课后服务环节组建专门的师资队伍,在组建了稳定的师资团队后,学校领导便可以在此基础上成立“课后服务”家长学校,邀请家长在课后服务时间定期到校内参与“家校合力双减教育”的主题培训,向家长传授新型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每次的培训时长基本为20分钟左右,培训结束后便引导家长旁观学生的课后表现,由此为居家辅导子女各项活动做好准备,从而切实发挥家长学校的指导作用。4(三)优化家校共育内容,实现课后深层服务在双减背景下,课后服务的设立是立足于长远发展的,所以想要达成长效的家校共育模式,仅仅凭借指定性、单一性的内容指向是很难维持长足的家校共育的,这样的形式缺乏了趣味与实践,很难调动家长的长期积极性与耐心。因此,教师可以融入趣味元素,通过打造家校共育社团调动家长、学生的积极性,从而绽放出课后服务的精彩。学校课后服务项目、服务对象、服务时间、服务内容、收费标准、引进非学科类教育培训机构等事项要全面公开,接受监督。要完善课后服务安全管理制度,健全课后服务安全工作机制,把各项学校安全管理延伸至课后服务期间,确保师生安全。“双减”理念重点指出教师和家长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要求,在这一举措下,教师可以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创建一些亲子体育项目。教师根据校内场地、体育设施等设计出适合亲子共同锻炼的运动项目。比如,“接力赛跑”对场地和设备的要求不高,那么教师便可以邀请学生家长一起到校内参与亲子体育比赛(规则:每四组家庭为一组,将原来的100米路程改为20米。家长将自己的左/右腿和子女的右/左腿绑在一起,两人协调着走向赛点与下一组家庭接力。用时最短的四组家庭为胜利队伍),以比赛竞争的方式改变家长以往的被动执行状态。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本次亲子体育游戏的比赛结果组织不同难度的体育社团。除了根据每个家庭的运动能力为标准外,教师还可以借助不同的体育项目吸引体育爱好相同的家庭聚集到一起,由此为大家提供更多共同语言的表达空间。学校可分时段开放部分功能教室、图书馆、阅览室、运动场馆,同时提供一些游戏活动、文体活动、成长指导、综合实践、兴趣拓展等服务。再比如说,学生家长遍布于社会领域的各个行业,在家校合作课后服务建设中,学校领导可以组织教师和家长创编有关课后服务的校本课程,鼓励家长引进社区资源,以此实现社会课程请进来,校园课程走出去的节奏。在校本课程建立完成后,各班教师可以带领家长共同学习校本课程,以此充分发挥出家校共育的工作优势。同时,在课程活动开展前后,所有家长可以继续发表自己的意见,校方会合理协调改编校本课程。这样一来,家校将会在双减教育中朝着同一方向前进,从而将形成家校社联合的共育模式。邀请家长参与课后服务课程构建的行为完全改变了以往家长的被动执行地位,这使家长和教师站在了同一教育视角,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双减政策”的落地。5(四)制作家校共育档案,深化特色课后服务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面对整个班级的学生,一刀切的家校共育模式显然不符合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此,教师便可以渗透因材施教的理念为每个学生制作一份成长档案,将其运用于和家长的定期沟通中,由此促使教师和家长之间拉近距离,从而构建本校的课后服务特色。通过调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