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
视角
高校
志愿
服务
德育
价值
研究
H J S F X Y X B4 7“三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志愿服务的德育价值研究李欣铖,孟胜银(汉江师范学院,湖北 十堰 4 2 0 0 0)摘 要 党和国家出台系列文件,高度重视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的育人功能,以“第二课堂成绩单”为载体,发挥其德育价值.以“三全育人”为视角分析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的德育价值,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研究发现,“三全育人”理念对于发挥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的德育价值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成为高校创新德育工作的切入点;志愿服务活动可拓宽渠道,深化德育内涵,提升德育实效,成为高校推进德育工作的内生动力;德育工作是“三全育人”与高校志愿服务的价值回归点.关键词 三全育人;志愿服务;德育价值 d o i1 0.1 9 5 7 5/j.c n k i.c n 4 2-1 8 9 2/g 4.2 0 2 3.0 3.0 1 0 中图分类号G 6 4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 0 9 63 7 3 4(2 0 2 3)0 30 0 4 70 5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1教育部和共青团的系列文件进一步重申了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重要性,将其作为“第二课堂成绩单”的重要构成部分.发挥青年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是创新育人模式的重要抓手,更是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21 9 9 3年我国成立志愿者协会,为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提供了平台,高校青年大学生是青年志愿者协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发挥着积极作用,高校以志愿服务活动为渠道开展德育活动,是践行实践育人理念的重要举措.基于“三全育人”视角探索志愿服务的育人模式,在丰富青年志愿服务价值意蕴的同时,为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新思路,为创新育人模式提供了新方法.为此,高校需进一步深化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的内涵,以“第二课堂”为抓手,充分发挥其德育价值.1 三全育人:高校志愿服务创新德育工作方法的切入点 2 0 1 7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三全育人”的要求,全面回答了“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相关研究逐步从“三育人”向“三全育人”的内涵转变.3对于“三全育人”的讨论,主要集中在解读政策概念,构建育人体系,剖析协同育人的体制机制等方面.4以“三全育人”为视角分析高校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能肯定其在德育工作中的价值,在丰富和完善“三全育人”相关研究的同时,又能为创新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提供方法论的指导.1.1“三全育人”为高校发挥志愿服务的德育价值提供了新思路 “三全育人”理念的内涵在于将“立德树人”工作更加全面、深刻地贯穿进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等子系统中,融入各个学历阶段中,更加全面地构建综合育人观念,成为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方法论,实现了高校全体成员、全部场地和所有环节的整合,构建了“大育人”观.“全员育人”观念,打破了专任教师和辅导员队伍“单兵作战”的局面,赋予了党政干部、职能部门人员育人使命,将全体教职工纳入育人主体的范畴,弥补了队伍力量不足的问题,激2 0 2 3年6月汉江师范学院学报J u n.2 0 2 3第4 3卷第3期J o u r n a l o fH a n j i a n g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V o l.4 3 N o.3 收稿日期2 0 2 2-0 9-2 1 基金项目 湖北省团省委湖北省青年志愿服务课题“三全育人 视域下青年志愿服务的德育机制研究”;汉江师范学院科研项目“立德树人视角下高校辅导员专业素养培育研究”(项目编号:X J 2 0 2 1 0 0 1 9 0 1).作者简介 李欣铖(1 9 9 5-),男,湖北十堰人,汉江师范学院丹江口校区辅导员,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H J S F X Y X B4 8发起高校人力资源的活力,可为育人工作开展提供了丰富的人力支持.“全过程育人”更加强调了育人过程的系统性,从时间角度对高校育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育人要素须形成完整的闭环,这使得育人工作者在苦练内功,加强课堂教学能力的同时,着眼于课程的内涵建设,着眼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确保育人工作的各环节呈现连贯性特征.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作为非正式的课程,可被嵌入进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就现实情况来看,活动一般集中于课余时间、节假日和寒暑假,育人时间从课堂时间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有效地增加了育人时间;“全方位育人”则强调育人模式的完整性,从空间角度对育人工作开辟了新的思路,要求育人工作者既要强调人才培养方案所规定的课程育人效果的同时,开辟育人场地,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在肯定“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同时,发挥学术文化活动、学生组织和社会实践活动等要素的育人潜力;在充分发挥学校自有资源服务人才培养的同时,着眼于社会育人资源的挖掘与使用.1.2 德育工作是“三全育人”和高校志愿服务的落脚点 “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育人则是“三全”的中心环节,使得“三全育人”从静态的理念成为动态的实践,各高校的具体实践又赋予了其新的特征.“全员”注重人力资源调配,更加强调全体成员互相配合,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其目的在于推动德育工作有力地落实.“全过程”重点强调了要衔接育人的各个环节,实现德育过程时间上的衔接,将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放在统一视域下进行统筹安排,将育人各个途径纳入统一视域下进行协调,在强调“教”“育”的同时,注重学生德行的“养成”,确保了不同学龄阶段和课堂内与外的有效衔接.“全方位”突显出教育资源的多样性特征,在突出课程育人作用的同时,更加强调发挥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和管理育人等资源的作用,整合课堂内外两个平台,学校内外两个平台.青年学子参加校内外志愿服务活动,在实际场景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思考和解决活动开展过程中的难题,在实践中提升综合能力,是实践育人的重要体现;志愿活动的高质量开展,需要学生能够认可志愿精神和活动主题,而志愿精神作为文化的构成部分,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塑私德、明公德和扬大德等方面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拓展到课外和校外.2 志愿服务:推进高校德育工作的内生动能 开展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与落实德育工作具有较高的耦合性,以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为途径开展育人活动,对于育人渠道的拓展,育人内涵的深化和育人实效的提升方面起着积极的推进作用.高校打造志愿服务活动平台,在发挥思想政治引领的同时,赋予学生落实德育工作的主动权,以最为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对于落实“五个思政”提供了充足动力.2.1 高校志愿服务活动有助于拓宽德育路径 共青团中央联合教育部印发 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 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下称“意见”)等文件,各高校探索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并以制度的形式突显其人才培养的价值意义.“第二课堂成绩单”由多个板块构成,“志愿公益”作为单独模块设立,突显其重要性.在具体实践中,高校可将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作为重要抓手,激活其德育价值,拓展育人工作路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育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赋予“两个课堂”不同的职能,又要确保“两个课堂”形成育人合力,确保“两个课堂”能够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和相互交融.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在高校育人过程中,具有“第一课堂”所不具备的优势:第一,可优化育人方法,将知识习得方式由听取性的获得,转变为体验性的内化,习得的内容由文本性知识转化为体验性经验;第二,推动育人主体的变更,更加突显学生在德育工作中的主体性地位,弱化培养单位的主导作用.从宏观层面看,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作为“第二课堂”的一部分,被嵌入人才培养的环节中,丰富了高校育人的思路,拓宽了李欣铖,孟胜银:“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志愿服务的德育价值研究H J S F X Y X B4 9德育路径,进一步改变了人才培养囿于课堂教学和专业性知识的局面,便于高校发挥实践育人在人才培养中的功效,为创新育人模式和拓宽育人渠道提供了思路;从微观层面上来看,青年志愿服务活动更加突显出“体验”“实践”和“自主”的价值取向,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实践育人与文化育人相结合提供了契机.学生参与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在实践环节中,掌握具体的技能与方法.此外人文关怀贯穿于志愿服务的全过程,实现了大学的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职能的有机结合,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体悟志愿服务精神和大学精神的核心实质.5着眼青年志愿服务的德育功能,对于高校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法、丰富育人的路径提供了新的思路.2.2 青年志愿服务活动有助于深化德育的内涵 有学者指出,高校德育工作应当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应实现层次性和连贯性相结合,使得德育工作呈现出开放性、创新性和发展性的特征,实现学生道德自主能力的培育和主体意识的塑造.6重塑“德”的内涵需立足青年学生的身份角色,有效回应塑造时代新人的“德行”诉求,更加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要义建构在青年人的“私德”之中,更加注重践行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7青年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是履行社会责任、强化责任意识的重要方式.有调查发现,大学生志愿者认为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有助于增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对于实现自我价值,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等方面具有突出贡献.8高校育人工作者更应该认识到志愿服务活动在德育工作中的显著作用,将其视为深化高校德育工作内涵的重要抓手.学生参与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丰富德育工作实践育人的相关内容.高校成立青年志愿者协会并组织开展活动,为德育工作开展提供了必要的组织基础和育人契机,高校青年志愿活动搭建了“非正式课程”的平台,使得学生能够参与到社会基层治理中,增强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对于塑造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行、进行榜样激励、凝聚情感共识和进行价值引导等具有重要意义.青年志愿活动具有文化属性,开展活动有助于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服务德育工作.从大学文化与志愿文化的关联程度上来看,二者具有多维度的契合性,从起源上来看两者具有共生性,参与主体的高度重叠性使大学文化与志愿文化互育共生;从特征来看,志愿文化的培育丰富了大学文化的内容,大学文化的丰富内涵为志愿文化提供了发展的养分,两者具有高度的相通性;从功能上来看,两者建构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运行机制对社会的发展都起到积极地引领作用,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9总之,高校积极主动引导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能促进志愿文化和大学文化的共同发展,为高校开展文化育人工作营造积极的氛围,提供丰富的资源.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开展德育工作更需要以“文化育人”为突破口,发挥大学文化和志愿文化的凝聚力和引导力,通过引导式、体验式的德育方法,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1 0高校德育实践离不开理念的革新,而青年志愿文化活动为其提供了新的思路,在立足课堂,开展课程育人工作的同时,将实践育人和文化育人纳入德育工作者的视域中,进一步深化德育工作的内涵.2.3 青年志愿服务活动有助于提升德育实效 各类教育评估中越来越凸显“学生中心”的价值理念,强调学生在育人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的发挥,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育人实效必须遵循的规律,因此高校必须将“学生中心”作为指导德育工作开展的方针.教学理念缺乏人本性,过程固守单一性和方法忽略规律性等问题成为制约育人成效提升的因素.1 1志愿服务活动是以志愿者为主体的活动,高校依托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德育工作有助于突显“人本地位”在育人实践中的重要地位.高校青年志愿者协会在具体运作中,强调组织为成员提供平台,凸显成员在活动中的地位.将高校青年志愿者协会作为育人组织进行考量,可以发现其所倡导的价值观与育人工作高度契合,能够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较高的自主权,具有较高的人本主义特质.德育是一项战线长、见效慢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和网络共同配合,李欣铖,孟胜银:“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志愿服务的德育价值研究H J S F X Y X B5 0构建多方互动、有序配合的运行机制.志愿服务活动成为联结学校和社会的枢纽,拓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