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疯女人”的真实面貌——《藻海无边》中安托瓦内特的“杂糅”身份解读.pdf
下载文档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藻海无边 疯女 真实 面貌 无边 中安托瓦内特 杂糅 身份 解读
第 卷 第 期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 月 ()收稿日期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研究项目()作者简介 林斌楠(),女,河南洛阳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英国文学研究。“疯女人”的真实面貌 藻海无边 中安托瓦内特的“杂糅”身份解读林斌楠,王艳萍(郑州西亚斯学院 外语学院,河南 郑州;集美大学 外国语学院,福建 厦门)摘要 简里斯使夏洛蒂勃朗特 简爱 中的疯女人伯莎安托瓦内特走出阁楼,成为 藻海无边 的主人公。安托瓦内特生活在白人文化与黑人文化之间,对白人既崇拜又痛恨,对黑人既排斥又依赖,是里斯的“复影”。借用霍米巴巴的“杂糅”理论解读安托瓦内特的复杂身份,展现克里奥尔女性的真实面貌,探讨里斯对自己身份的深入思考以及对帝国殖民主义的解构。解读殖民主义时期的“杂糅”身份,不仅仅有利于我们认识历史问题,而且对当下人们普遍存在的文化身份认同焦虑具有启示意义。关键词 简里斯;藻海无边;安托瓦内特;“杂糅”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一、引 言简里斯(,)是加勒比裔英国当代著名作家。年她凭借代表作 藻海无边()获得英国皇家文学会奖与 史密斯奖,同时她也凭此作成为英国皇家文学会会员。年美国著名学者桑德拉吉尔伯特()和苏珊古芭()发表评论集 阁楼上的疯女人:女性作家与 世纪文学想象,对 简爱 中被幽禁在阁楼上的疯女人伯莎安托瓦内特形象进行了解读。她们认为安托瓦内特是简爱“一直试图压抑的狂暴而秘密的自我”,是她“心灵中的隐蔽的、愤怒的、疯狂的一面”,一时引起评论家们的热烈讨论。如今,疯女人伯莎安托瓦内特已是文坛上的热门话题。但实际上在吉尔伯特与古芭之前,里斯早已注意到这个人物形象,她的 藻海无边是对这个疯女人的创造性重写:在 简爱中伯莎安托瓦内特是形象单一的边缘人物,而在 藻海无边 里安托瓦内特是形象丰满的主人公。里斯以安托瓦内特为叙述视角,叙述了安托瓦内特从童年到最后纵火跳楼整个一生的经历。藻海无边 出版之后,国外评论界掀起了研究热潮。后殖民理论家加娅特丽查克拉沃蒂斯皮瓦克()从后殖民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了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如安托瓦内特与她的黑人伙伴蒂亚之间的认同关系、罗切斯特和他的财产继承问题以及黑人女仆克里斯托芬在小说中的作用。朱迪思雷斯金()关注的是殖民历史对女性作家的影响,对几位殖民地女性作家进行了比较研究。伊莱恩 萨沃里()从空间变化角度切入,探究了小说中地理位置与人物阶级地位之间的关系。相比于国外研究,国内研究相对较少。这些研究分别从被殖民者的抵抗声音、黑格尔主奴辨证哲学、第一人称叙述策略等角度进行分析。本研究拟从“杂糅”()角度切入,解读安托瓦内特身份的矛盾性与复杂性。“”可译为“杂糅性”或“混杂性”,在词源上表示两方面的内容:一个是“生物或物种意义上的杂交,特别是人种方面的混杂”;另一个在语言方面,指“不同语系、语种或方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 卷投稿网址:言之间的混杂”。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家米哈伊尔巴赫金()从哲学与语言学层面进行讨论,将“对话理论”融入“杂糅”。他着重强调在政治话语中应提倡“众声喧哗式的、多声部相互交融的混声合唱”,以杂交化的话语对抗权威的专制话语。后殖民理论家霍米巴巴()在巴赫金的基础上进行独特的理论创见,将“杂糅”引入文学、文化研究领域,并使之流行起来。巴巴认为,“杂糅”意味着跨越不同文化的混合或融合。这种混合并不是简单地将两种或多种文化加在一起,而是各个文化元素互相交融、渗透、影响,从而创造出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个的新的文化形态。在这个融合的过程中,新形成的文化形态之下的文化身份不再是“纯种”的,而是具有杂糅性的。巴巴用“杂糅”来分析后殖民语境中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的复杂关系,他在被视为奇迹的符号 中讲到:混杂性是殖民权力、其不断变动的力量与稳定性之生产能力的符号;它是对借助否弃(即那种确保了权威的“纯粹”、原初身份的歧视性认同)而实现的统治过程进行策略性倒转的名称。混杂性通过歧视性的身份效应的反复,而对殖民身份幻觉进行重估。它呈现了对歧视和统治的一切地点的必要变形和移置,扰乱了殖民权力的模仿或自恋需求,却借助颠覆策略重新表达了其认同。这段话意味着霍米巴巴所谓的“杂糅性”是对殖民主义权力的一种反抗策略,即通过打破“纯粹”的身份认同,颠覆殖民主义者对于自身身份的幻觉,扰乱其统治的地位和需求,并且通过重新定义和重塑身份,使受到歧视的人能够反抗和抵制权力的压迫。在巴巴的理论中,“杂糅”的具体化与扩展包括了一系列概念,如“模仿”()、“第三空间”()、“文化差异”()、“协商”()、“转译”()等。这些概念的出现,反映了对“杂糅”理论在实践中的不断发展和丰富。例如,“模仿”指的是被殖民者在殖民话语下对殖民者的文化、习俗、价值等进行学习、重复、模拟,而在这个过程中,被殖民者并不是简单地接受和模仿殖民者的文化,而是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第三空间”指的是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基于文化差异而呈现出的协商空间。这种空间处于文化之间,它不是一个实体的存在,也不属于原本的文化范畴,而是新的文化实践形态。藻海无边 中,安托瓦内特是英属西印度群岛上的混血白种克里奥尔人,在成长过程中既受白人文化影响,也受黑人文化影响。两种对立的文化在她身上杂交融合,形成她的“杂糅”文化身份。本研究主要借助霍米巴巴的“杂糅”理论,分析安托瓦内特如何对白人既崇拜又痛恨,如何对黑人既排斥又依赖以及里斯为何重构安托瓦内特的“杂糅”文化身份。二、安托瓦内特对白人既崇拜又痛恨 藻海无边 中,因为安托瓦内特在殖民地西印度群岛长大,所以她从小就生活在白人殖民者文化的影响之下。英国殖民者在带来先进文明的同时,也对她所生活的家园进行了无情的剥削与压制,使得安托瓦内特对白人有着极其矛盾的态度。从小说中可以看出,安托瓦内特对白人非常崇拜。在母亲嫁给继父(英国白人)后,她尽量“模仿”白人文化,“如今我们吃的是英国菜,有牛肉,羊肉,馅饼和布丁”。安托瓦内 特 此 时“很 高 兴 自 己 过 得 像 个 英 国 姑娘”,显然安托瓦内特对自己的英国化过程很是满意。她喜欢英国画作 磨坊主的女儿,想象自己能够成为一个如画里那般的英国女孩。在婚姻上,虽然她婚前有喜欢的人桑迪,但是她选择嫁给由继父安排的罗切斯特。她这样选择是因为桑迪是混血人种,而罗切斯特是英国白人。通过与罗切斯特结婚,安托瓦内特成功攀爬阶层,由地位低下的“白蟑螂”一跃变为受人霍米巴巴认为,克里奥尔人泛指“任何有色人种的 他者”,包括殖民地出生的混血儿、移民群体和飞散群体等。参见生安锋 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研究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第 期林斌楠,王艳萍:“疯女人”的真实面貌 藻海无边 中安托瓦内特的“杂糅”身份解读投稿网址:尊重的白人太太。她对罗切斯特所代表的白人权力阶层的追求,也就如小说中描写的飞蛾一样,朝着蜡烛一次又一次地飞去。后来罗切斯特出轨伤透了她的心,但她还是没有选择留在西印度群岛殖民地,而是跟他去了英国。当罗切斯特将她幽禁在英国阁楼上时,桑迪来解救她要带她离开,她却断然拒绝了桑迪。安托瓦内特之所以对白人如此崇拜,是因为她内化了殖民意识。在帝国主义殖民过程中,殖民者与被殖民者都在潜意识中认为白人文化是先进的、文明的、典雅的、高贵的,而黑人文化是落后的、无知的、未开化的、低下的。作为被殖民者,安托瓦内特接受并认同这一观点,她从内心里鄙视西印度群岛黑人文化而向往英国白人文化。后殖民理论家弗朗兹法农()曾在 黑皮肤,白面具 中阐释黑人的身份分裂状态,当面对白人时,黑人的“身体结构显示出脆弱”,只能“眼看着自我的垮台”。通过让自己与白人同化,安托瓦内特尝试摆脱自己身上所赋予的黑人贬义标签。虽然安托瓦内特对白人非常崇拜,但是她又相当痛恨白人。她“模仿”白人讲英语,然而她的英语里面时常会夹杂西印度群岛的当地方言,比如向罗切斯特介绍黑人克里斯托芬时讲到,“这是克里斯托芬,老早以前是我的,我的奶妈”,“”显然不是英语。巴巴认为,被殖 民 者 对 宗 主 国 文 化“几 乎 相 同 但 又 不同”的模仿是对殖民者的一种嘲讽与威胁。安托瓦内特一方面用“模仿”认可白人文化,一方面又以“模仿”表达出其内心深处对白人强权文化的仇恨与颠覆欲。被囚禁到英国阁楼上后,安托瓦内特常在罗切斯特不在的时候和桑迪约会,“我们就在那间乏味的房里亲吻”。她以通奸行为来发泄对白人丈夫的怨恨。她的哥哥理查(继父梅森的儿子,也是英国白人)来阁楼上看她时,她用刀子将理查捅伤。最后,仇恨驱使安托瓦内特纵火烧毁罗切斯特的桑菲尔德庄园,看到大火逐渐蔓延开来时,她的内心充满了报复的快感。安托瓦内特对白人满怀痛恨,这是因为以罗切斯特为代表的英国白人男性长期压制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罗切斯特在人格上漠视安托瓦内特,将她看作英国白人文化之外的边缘人。虽然她生着一副白面孔,但是她的身份依然是克里奥尔人。由于种族身份差异,罗切斯特认为她“是个陌生人”,并不真正接受与认同她。()通过占有安托瓦内特的财产,罗切斯特在经济上控制她。里斯将安托瓦内特的结婚背景设置在 世纪 年代的英属殖民地西印度群岛,当时还没有保护已婚女士合法财产的法案。根据英国法律与社会习俗制度,女性从属于男性,妻子的财产该归丈夫所有。在小说中,黑人女仆克里斯托芬劝安托瓦内特带着财产离开罗切斯特时,安托瓦内特回答到,“我自己根本没有钱了,我所有的一切都归了他”。在强大的帝国主义殖民与男权话语之下,势单力薄的安托瓦内特没有财产拥有与支配权,只能接受白人男性对她的经济掠夺。()罗切斯特在语言上对安托瓦内特进行暴力。当了解到安托瓦内特的母亲安妮特伯莎最后疯掉时,罗切斯特非但没有给予同情、理解与心疼,反而故意伤害她。他不再喊安托瓦内特的名字,而是用她母亲的小名“伯莎”来喊她,“别那样笑,伯莎”。安托瓦内特为此提出反对,他回答,“因为这名字我特别喜欢。我把你当作伯莎”。显而易见,罗切斯特想把安托瓦内特逼成她母亲一样的疯子。()罗切斯特在精神上彻底摧毁她。在西印度群岛他故意出轨黑人女仆阿梅莉以刺激安托瓦内特;到英国后将安托瓦内特囚禁在阁楼上。在与罗切斯特的对峙中,安托瓦内特完全处于“他者”的劣势地位,是英国白人男性的“属下”()。作为白种克里奥尔女性,安托瓦内特承受殖民主义与男性中心主义的双重压迫,她没有能力也没有途径反抗,是罗切斯特“属下”一词最先由意大利马克思主义者安东尼奥葛兰西()提出,用来指处于被统治与支配地位的意大利南部底层人民。斯皮瓦克对此概念进行了延申,将其用来指处于被压迫阶层而又无斗争途径的人或群体。“”也被译为“贱民”(侧重于指贫穷的、没有文化的人群)、“属民”或“草民”(强调从属之意)。鉴于学界多采用“属下”(含有上下级以及从属之意)这个译法,本研究也暂取这个译文。参见生安锋,李秀立 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民族主义与想象:佳亚特里斯皮瓦克访谈录(下)文艺研究,():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 卷投稿网址:的“属下”。斯皮瓦克在 属下能说话吗?中解释道,“属下是不能说话的”。按照斯皮瓦克的看法,安托瓦内特没有话语权,即使发言也不能被罗切斯特代表的特权阶级所聆听与认可。因此,面对罗切斯特的压迫,安托瓦内特不得不屈服与顺从。“属下”地位使安托瓦内特顿时陷入身份的不确定性中。她早已在黑人面前将自己与黑人区分开,认同的是自己的白人身份,而到了白人这里,白人的排斥与压迫将安托瓦内特“他者”化。她渴望融入白人群体,但白人并不接受她,只把她当作黑人。除此之外,在白人面前,安托瓦内特不自觉地认同自己的黑人“他者”身份,正如爱德华 萨义德()所认为的,“我们不但是在西方的知识范围内被那些体制建构成为它们的差异和他者。它们还有使我们 把 自 己 看 成 或 经 验 成 他 者 的 力量”。在“他者”化的力量下,安托瓦内特又将自己认可为白人群体里的黑人。她从对白人身份的认同变为对黑人身份的认同,反映出文化身份 是 不 断 变 化 的,恰 如 斯 图 亚 特 霍 尔()的观点,“文化身份不是永远固定不变的,它受制于历史、文化以及权力的持续游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