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培育的重要途径——论高校历史学专业“全球史概论”课程设置.pdf
下载文档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人类 命运 共同体 意识 培育 重要途径 高校 历史学 专业 全球 概论 课程 设置
收稿日期: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教改重点项目(J X J G )作者简介:张文伟(),男,浙江杭州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世界史和史学理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培育的重要途径 论高校历史学专业“全球史概论”课程设置张文伟 论高校历史学专业“全球史概论”课程设置张文伟(上饶师范学院 历史地理与旅游学院,江西 上饶 )摘要:“全球史概论”的课程设置是增强对全球化现实认知和史学自身拓展的需要,更是培养学生宏观思维和全球视野的重要途径.该课程应当着重介绍全球史观和全球史的渊源、内容、发展现状及主要研究成果,并运用马克思主义史学观展开评析.该课程有助于人们坚信人类社会全球化的未来,客观看待当今全球化的困境和危机,进一步认同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核心的新型全球化构建.关键词:“全球史概论”;全球史观;全球史;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D O I:/j i s s n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历史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一般都以“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两大通史为核心课程,外加一些基于专题、断代或国别的选修课.另外,在中国近代史学形成之初,因学科内部分工之需,以考察和研究域外历史为己任的“世界史”与传统的国史相对隔离.由此,专门的史学专业在我国高校设置后,在专业的课程和教学体系中,“中国史”与“世界史”互不融通,缺乏融合中外史、专题史和断代史的宏观史学课程.这种状况不但极大限制了我国史学自身的发展,而且造成我国高校史学专业培养的学生目光局促,缺乏宏观思维和广阔的视野,更难形成对人类社会整体历史的认识和未来走向的思考.所以,史学长期以来难以摆脱“危机”境遇,与高校历史学专业的这种课程体系是脱不了干系的.在全球化高度发展的现今,全人类面临着众多问题和危机,需要构成这个世界的所有共同体和个人共同面对,这种息息相关的命运需要我们具有全球胸怀.另外,中国的崛起并日益走向世界,也要求国人具备宽阔的视野和全球意识.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和中国政府一再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贯彻该理念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这对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以培养未来国家建设接班人为最终目标的高校更应承担这个责任,而高校史学教育和教学应该成为达成该目标的重要途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培育需要一种超越民族、国家和文明的宏观历史思维,从而实现总体地和全局地看待人类社会历史的演变,确立人类社会整体观.近代以来的全球化历程和当代充分得以显现的全球化现实为史学家提供了一个考察历史发展的新视角,全球史观就是史学家重新认识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一种宏观历史思维.所以,无论是史学自身的发展还是现实,都对史学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变革要求,将全球史观和全球史纳入高校历史专业教育教学已经成为必须.有学者早就建议,全球史应该成为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大学通识教育的必修课程.基于全球史观第 卷第期 年 月 上 饶 师 范 学 院 学 报J OUR NA LO FS HAN G R AONO RMA LUN I V E R S I T YV o l ,N o A p r 以及全球史半个多世纪的成果,尝试开设“全球史概论”课程,就是力图通过全球史观和全球史的介绍和分析,弥补高校史学专业课程体系的缺陷,让学生在家国情怀基础上养成人类情怀,培养学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一、“全球史概论”课程设置的必要性在高校史学专业中开设“全球史概论”课程,具体来说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第一,专业课程设置必须紧密结合史学发展需要,应该反映史学前沿成果和趋向,更应为史学社会功能的达成服务.社会需要一直是史学存续的根据,史学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提升个人修养.史学可以满足一个社会人的精神需要,即通过学习和掌握历史提高人的基本素养,以及参与社会活动和历史创造的自觉性.二是满足社会需要,这个方面可以简单概括为“借鉴”和“教化”.“借鉴”是针对社会治理经验传播和教训汲取而言的,也包括通过总结和概括历史规律及演变趋势对社会未来发展演变的预测;“教化”是文明社会治理和构建稳定社会秩序的必不可少的一环,这也是古今中外社会治理者最重视的,即通过历史的教育和普及传播特定社会所需要的意识形态或文化.例如,中国古代重视历史记载就是为了保存先人功绩以垂训后人,或保持精神文化的传承.所以,通过记史、读史为社会治理提供借鉴,教化民众,给个人以思维训练和人生启迪,是史学的传统责任,这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史学社会功能的发挥是其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持续和扩大的基础,史学研究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还是历史教育.历史教育包括普及性的历史教育(主要指中学历史教育和社会科普教育)和提升性的史学教育,后者主要指的是高校历史学专业的专门教育,其直接目标是为专业的持续发展需要培养专业从业人员,长远目标则是为社会发展尤其是社会治理的需要服务.高校史学专业的教育教学必须反映史学本身研究前沿,让学生在接受史学专业训练的同时,掌握学科发展现状,接受并转变观念.但随着近代人类知识专门化和学科化的发展,史学逐渐被固化为专门对人类社会过往历程进行考证、研究和评判的一门学科,从而导致本位功能脱离的倾向.世纪中叶,以兰克史学兴起为标志,史学走上了独立化、学科化道路,在方法上主张实证考据,但也逐渐淡化了史学的人文性;在观念上,强调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各民族、时代、文化的独特性和存在价值,反对用抽象的理性原则来概括历史,形成了“中心论”的导向;主张“如实直书”和历史研究的具体性,摒弃哲学式的著述.兰克开辟的近代史学道路推动了史学研究的深化,但也脱离了通俗、易读的传统,论证繁琐,表达晦涩,逐渐远离了受众,史学特有的功能和社会责任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挥,加剧了其边缘化倾向,从而陷入了长期的“危机”之中.史学包括历史教育教学要摆脱此境遇,最关键的是要复原史学传统的功能.提升个人修养的功能发挥,还有待史学在坚持学术性的同时,通过与各种喜闻乐见载体结合重新赢得受众.史学社会功能实现最重要的途径,是通过宏观史学的考察和研究,为人们思考现今世界各种现象或未来社会发展趋向提供观念.在这个方面,现代史学已经做出了各种努力,包括全球史在内的各项成果应在高校历史学专业教学中得到体现.全球史作为近半个多世纪来兴起、壮大的史学分支,主要是在“二战”后诞生的全球史观指导下,从整体上综合考察和探讨人类社会历史,或对人类社会全球化历程进行梳理和考察.全球史观是近代以来全球化这一重要历史现象在史学领域的映射,全球化发展的现实和人类面临的共同危机驱使人们向历史求解,所以史学更加重视以宏观思维考察和研究历史.全球史正迎合了这种需要,并在世界史学界引起了越来越大的反响.所以,全球史是 世纪后期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历史现实和史学自身发展的必然产物,在改变近代传统史学的观念、范畴和方法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作为史学研究和发展的重要领域和成果,全球史必须在高校历史学专业教育和课程体系中得到体现.第二,专业课程设置应符合史学专业教学课程思政的需要,全球史观和全球史的教育可有效培育学生全球意识,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构建的基础.在当今中国,史学教化的社会功能集中体现为第期张文伟:“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培育的重要途径使受教育者接受正确的历史观,树立为历史发展做贡献的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我们总结和吸取历史教训,目的是以史为鉴、更好前进.”他还认为,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因为“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生活在全球化时代的每个人既是国家和民族的构成部分,更是人类社会的一分子,因而需要一种世界公民意识.世界公民意识的本质是世界主义情怀和全球责任意识.人们应该具备超越过往任何时代的开阔眼光和宏观思维,这就要求当代教育要使受教育者拥有国际视野,树立为全人类服务的责任感,确立尊重并接受不同文化观念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价值观.这种意识与当今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是高度吻合的.全球意识对于处在崛起中的中国来说是每个国人必须具备的,应该成为今后很长时期我国教育必须着力培育的观念,也是史学研究和历史教育改革的新动力.无论是推进全球化发展还是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都需要年轻一代有超越传统的关于国家、民族和文明的全球意识,并认同人类共同的利益所在,全球史观和全球史的学习掌握极有助于全球意识的培育.基于此,当今的史学应该更多地关注全球化历史和未来,应该从人类社会整体发展的角度重新考察和研究人类的历史,以获得启迪.所以,在积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情形下,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要具备世界意识、全球观念,全球史观和全球史的教育和教学是重要途径,尤其是要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思想作为观察历史和人类社会未来的观念基础,构建对人类共同价值观的认同.第三,专业课程设置应适应普及性历史教育,尤其是中学历史学科教育教学观念转变的需要.目前来看,高校历史学专业学生将来从事中学历史学科教育教学工作的占比很大.中学历史学科教育教学的目标是让受教育者掌握基本历史常识,养成历史思维,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从而培养能经受社会检验,为国家、民族和人类社会未来发展做贡献的新一代.不同时代背景下所要求的观念侧重点是有所差别的.年新版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历史学科能够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年秋,据此统编的高中历史教材 中外历史纲要(下)(人教版)贯穿了宏观视野和全球史观培养的理念.中外历史纲要(下)除了展现世界史上的重大现象、事件、人物,人类历史上多姿多彩的历史文化遗产外,宏观上还符合课标提出的凸显“人类社会从古代到现代、从分散到整体、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这一要求,其鲜明特色是要求学生以宽广的视野关注世界,成为适应时代发展的人.第一单元“古代历史”,在展示了早期人类文明多元特征的同时,突出了交流交往对这些文明发展的作用;第三单元直接命名为“走向整体的世界”,描述了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逐渐连为一个整体的过程;第九单元“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讲述了当代世界全球化的历程和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明确要求学生牢固树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共同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教材在相关章目中还分析了资本主义扩张是如何推动世界一体化的,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的传播是如何促进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此外还有人口迁徙、物种交换和疾病传播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等内容.以上标准观念的变化和内容的重组,就要求中学历史教师必须了解和熟悉全球史观和全球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便能更快地适应中学历史学科的教育教学.目前高校历史学专业课程体系总体上比较传统和陈旧,明显与基础教育教学需要的变化脱节.二、“全球史概论”课程的内容体系目前国内高校历史学专业还极少开设“全球史概论”课程,更没有成熟教材出版,所以该课程的内容体系可供借鉴的范例不多.笔者认为该课程体系的基本内容应该包括:关于全球史观和全球史来源、内容、发展现状及研究成果的介绍,并展开相应的评析.第一,全球史观和全球史的概念、理论及其溯源分析.史观源自历史但高于历史,是研究历史的观念和理论引导,有什么样的史观就有什么样的史学.全球史观是“二战”后产生的全新史观,主张超越传统的民族、国家、文明等范畴,从总体上考察人类社上 饶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第 卷)会的整体演变过程或不同群体之间的交流交往及其影响,甚至主张将人与自然的联系和互动也纳入其中.全球史观是史观不断演进的结果,最早形态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世界史观.近代史学专门化、科学化后,史学眼光逐渐变得局促并忽略了对人类历史整体的考察.世纪和 世纪之交,一些主张超越近代民族史学研究和撰述范畴的新史观先后产生,在方法上也向简单实证考据发出挑战.最早的如文化形态史观,将史学研究范围扩大到了文化(或文明),比照生命生长兴衰突破了直线发展观,主张借用其他学科尤其是自然科学的观念用于史学研究,试图终结西方中心主义.接着是新史学,尤其是年鉴学派史观,主张总体史,扩大了史料来源范围,以“问题史学”替代“叙事史学”.“二战”后,诞生了全球史观,主张史学必须关注跨国家、地域和文明的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