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
空间
视角
三线
工业
遗产
再利用
路径
探究
宜昌市
809
遗址
开发
收稿日期:2023-04-25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文化空间功能延伸研究”(22BH149)。作者简介:王灿,男,河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魏丽蓉,女,武汉轻工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E-mail:。2023 年 9 月第 45 卷 第 5 期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Humanities&Social Sciences)Sep.2023Vol.45 No.5DOI:10.13393/ki.1672-6219.2023.05.009引用格式:魏丽蓉,王灿.“记忆-空间”视角下三线工业遗产再利用路径探究 以宜昌市 809 工业遗址开发为例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45(5):55-59.“记忆-空间”视角下三线工业遗产再利用路径探究 以宜昌市 809 工业遗址开发为例魏丽蓉1,王灿2(1.武汉轻工大学 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23;2.河北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摘 要:近年来,文化记忆理论与空间生产理论的联系不断被发掘,记忆的空间化一度成为研究的主流。三线工业遗产是我国现代工业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现代化改造可作为文化记忆和文化空间交互的场域。基于此,本文首先构建了“记忆-空间”理论模型,对理论间的内在关系进行了梳理,之后以宜昌市 809 三线工业遗址的开发为例,在“记忆-空间”视角下从记忆的保留、记忆的唤起、记忆的传承三个方面对 809 工业度假小镇的开发进行了解析。最后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总结出了“记忆-空间”视角下三线工业遗产的再利用路径。关键词:文化记忆;空间生产;三线工业遗产;文化场域;809 微度假小镇中图分类号:K 92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6219(2023)05-0055-05 随着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出台,三线建设领域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研究热点之一1。2021 年,三线建设的历史被写入了中国共产党简史2,正式确立了三线建设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三线工业遗产作为三线建设时期的重要见证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甚至很多被认为是工业废弃物。因此,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三线工业遗产进行开发再利用成了目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皮埃尔诺拉在其著作记忆之场 法国国民意识的文化社会史中提到:“记忆之场”一开始便意味着两个层面的现实交叉。一种现实是可触及的、可感知的,有时是物质的,有时物质性不那么明显,它扎根于空间、时间、语言和系统里;另一种现实则是承载着一段历史的纯粹象征化的现实3。联系到三线工业遗产,不论是机器设备、厂房等物质性表现形式,还是诸如口号、管理智慧、三线精神等非物质性表现形式,均是三线建设历史的符号象征,凝聚着集体记忆和民族认同。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三线工业遗产就是在物质和精神层面具有重大意义统一体的“记忆之场”。而记忆之场的形成,在城市建设同质化的今天,无疑为促进地方的特色化建设、激发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研究采用文化记忆理论和空间生产理论,以宜昌市 809 三线工业遗址的开发为例,阐述“记忆-空间”视角下 809 微度假小镇的再利用方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三线工业遗产再利用的现实路径。一、理论回溯:三线工业遗产中的“记忆-空间”理论建构(一)文化记忆理论记忆的研究一开始将记忆视为精神性的存在,且研究领域集中在心理学。之后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记忆开始扩展到社会学和文化学的理论框架中,研究对象也从个体转变为集体4。20 世纪 20 年代,法国学者莫里斯哈布瓦赫首次提出了“集体记忆”的概念,认为“不存在独立于个体之外的集体记忆”,作为集体记忆理论的开创者,将集体记忆引入了社会学领域。哈布瓦赫最为核心的观点是,记忆不是个体活动55的过程,而是在一定的社会框架下形成的5,阐述了记忆形成的社会基础。在此基础上,保罗康纳德提出了社会记忆理论,认为记忆是延续的,阐述了记忆的维持路径。那么到底是什么在操控着记忆呢?阿斯曼夫妇将记忆划分为“交往记忆”和“文化记忆”,并阐述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和区别,提出了文化记忆理论。扬阿斯曼指出记忆的文化基础是“文化记忆”,认为文化记忆是一个不断被重构和建构的动态过程。阿莱达阿斯曼则指出不论是皮埃尔诺拉的“记忆之场”还是阿比瓦尔堡的“自由女神图集”都证实,操控记忆的是一个“借助符号和象征的社会”,而这样的象征和符号都隶属于文化体系4。冷战结束后,建构有利于未来的记忆和回忆模式成为当务之急,文化记忆理论应运而生。与此相类似,三线建设的发生也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在 20世纪 60 年代到 80 年代,从一二线地区共搬迁(含部分搬迁)约 600 家企业和科研院所到三线地区,完成了轰轰烈烈 16 年的建设历程。三线建设的历史便构成了三线记忆的社会基础,成为了三线人的“集体记忆”。但随着三线亲历者的代际消亡以及相关资料的保密特性,三线记忆需要更加符合社会性质和政治导向的接力性传承。扬阿斯曼指出:“文化记忆是可以跨越时空进行传承的,但其必须有其载体才得以重视。”6而三线工业遗产作为三线历史的符号和象征,理应承担起记忆保留和记忆延续的重要功能。(二)空间生产理论法国哲学家亨利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思想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法国创伤性城市化的现实以及他本人的政治生活7。城市社会环境问题促使他对城市空间生产的问题以及城市建设规划背后的意识形态和资本主义生产逻辑展开思考,提出了三位一体的空间生产理论8。列斐伏尔认为:“空间是社会的产物,是社会生产的过程。”9社会空间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形成于社会运动的过程之中,且空间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新的因素的孕育可以影响社会空间,进而改变社会的发展历程和现实样貌。对于空间生产的现实意义,他强调:“空间既不是匀质的,其纯粹的形式也不是完全客观的,空间不仅是各种历史和自然因素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和意识形态的产物,因此对于空间的规划或者说城市规划,不单纯是一种科学和技术的方法,它必然混杂着各种意识形态。”10这就表明城市空间的生产是多种力量博弈的结果,既与本身的历史景观相联系,又与城市规划和意识形态等因素有关。当前,中国已经进入了城市化加速时期,中国的城市更新处于一个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更加复杂的背景之中11。因此,“空间”的塑造既要符合全球化、城市化的现实需要,又要与地方的发展进程相一致,助力城市的特色化发展。三线工业遗产是三线建设时期的历史遗留物,是特殊时期社会实践的产物,兼具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随着 2006 年无锡建议的出台,三线工业遗产的再利用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依托三线工业遗址打造公共空间成为三线工业遗产再利用的重要方式。三线空间的建造历程是基于多方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与地方的长远发展密切联系。一方面,就三线建设遗产的物质形态来说,其工业背景带来的“老旧”面貌区别于现代的建筑,具有独特的风格,弥补了公共文化空间中的“审美疲劳”;另一方面,三线工业遗产凝聚着集体记忆,三线空间的塑造在文化表达和身份认同等方面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三)“记忆-空间”的互动关联正如扬阿斯曼所说:“记忆需要地点并趋向于空间化”,文化记忆理论与空间生产理论有显著的内在关系,记忆的空间化也一度成为研究的主流12。一方面,记忆是空间中的积极因素,特定空间中文化记忆的形成不仅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空间中特性的彰显和精神的表达也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空间可作为记忆的重要储存器,为记忆的保留和记忆的延续提供相应的物质载体。另外,记忆与空间不可避免地会与“认同感”“归属感”相联系,记忆理论与空间生产理论的结合对当代社会促进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有着积极的影响。三线工业遗产的现代化改造可作为文化记忆与文化空间交互的场域。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我国根据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发展状况对三线企业实施了“关、停、并、转、迁”的调迁工程,大部分三线工厂逐渐落寞。现在,我国的城市发展更加注重“文化特性”与“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为三线工业遗产的改造再利用提供了契机。三线工业遗产既是集体记忆的重要承载物,也是重要的文化空间,三线工业遗产的开发利用凝聚着区域文化传承和资源再利用的双层意义,是文化记忆理论和空间生产理论结合的一个典型案例。二、案例呈现:宜昌市 809 工业遗产开发中的“记忆-空间”解析湖北省宜昌市,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依靠三线建设发展起来的城市,三线遗产资源丰富、类型多样。近年来,宜昌市相关部门十分重视对三线工业遗产的改造利用,目前已形成了一批依托三线工业遗产建立起来的公共文化空间,实现了文化记忆的重现和文化65空间的重塑,不仅实现了废弃空间的可持续利用,还推动了宜昌市特色文化的形成。809 微度假小镇是依托 809 三线工业遗址建设而成,目前已经形成了集参观游览、研学活动、宣传展览、会议召开等于一体的公共文化空间,实现了三线记忆的保留和延续。(一)记忆的保留:内外共建打造“记忆之场”“记忆术借助的是想象出的空间,而回忆文化是在自然空间中加入符号,甚至整个自然场景都可以成为文化记忆的媒介。”6809 三线工业遗址从一个废弃的军工厂到多功能的度假景区,将记忆的储存工具转变为了生产性的文化空间,得益于其自然场景和人造场景的共建。在外部环境和内部空间的双重加持下,809 变成了真正的“记忆之场”。1.利用自然景观营造氛围中国的三线建设主要集中在社会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按照“靠山、分散、隐蔽”的原则进行布局,因此具有较为独特的自然景观。809 工业遗址位于中国湖北省宜昌市郊的下牢溪风景区内,景区内山峦重叠、溪流蜿蜒曲折,有宜昌市后花园的美称。得益于独特的自然环境及历史背景,809 微度假小镇兼具了历史的厚重感与新鲜的体验感。山水相间的自然环境与旧工业面貌的碰撞产生了独特的审美体验,使游客仿佛置身于三线建设的时代,产生了一种心理上的熟悉感和安全感。2.建造纪念空间传递记忆除用自然景观营造氛围外,809 在内部空间的打造中也颇具心思。809 三线工业遗址的开发充分尊重旧有建筑,在保留建筑原貌的基础上进行适度地更新利用。首先,对具有时代特色且保存情况良好的建筑外观进行保留,在内部进行适度的改造更新。如 809食堂、时光礼堂、亲子乐园、809 休闲吧都是在保留原有建筑外观的基础上进行的内部微改造。这类建筑符号的运用让游客仿佛回到了那个热火朝天的时代,唤起了对于那个时代的回忆。其次,在保持整体风格的基础上适度增加新建筑,完善空间功能。809 微度假小镇在保留原有风格的基础上,适度扩建玻璃体块、增加新的建筑物,既完善了空间功能,又保留了历史厚重感。除此之外,809 园区内会经常播放一些具有年代感的歌曲以及有关三线建设的电影,利用沉浸式体验的方式,在视觉上和听觉上使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三线建设那个热火朝天的时代。(二)记忆的唤起:空间更新传递文化记忆正如扬阿斯曼所言,文化记忆不止使用一堆抽象的概念,而是借助“文本系统、意象系统、仪式系统”等文化符号来完成。三线建设作为我国一段特殊的历史,具有独特的代表其历史阶段的符号系统。宜昌市在对三线工业遗产进行开发再利用时,十分注重符号系统的挖掘以及空间意象的表达,也通过利用象征性符号对三线空间进行改造,实现了记忆的唤起。1.色彩系统809 园区的建设在色彩的怀旧感与一致性方面达到了平衡。为保留三线厂区的历史感,园区内对旧建筑的外形进行了原真性的保持,保留了原有建筑的红墙和水泥墙的外观,在墙面上还原了三线建设时期的口号,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工业遗址的原始色彩。在色彩的一致性方面,园区内增加的新建筑物的外观多为白色,在材质方面也多使用玻璃和砖石,如坐落在山顶的茶吧及酒店的大堂等。色彩的一致性还表现在园区的装饰细节中,如园区内表示区域的“A5、B4”等标志物多为钢铁材质,又如时光礼堂外栽树的铁桶被刷成了黄色,这些细节无不代表了 809 园区风格的一致。在色彩系统的有力彰显下,809 既保持着工业时代的简朴外貌,又体现着新时代的勃勃生机。2.文本系统“文本符号”对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