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少子
背景
日本
中小学
价值观
教育
议题
策略
启示
16Studies in Foreign Education第5 0 卷总第3 9 7 期No.7,20232023年第7 期外国教育研究Vol.50General No.397“少子化”背景下日本中小学价值观教育的议题、策略与启示孙成(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吉林长春1 3 0 0 2 4)【摘要】“少子化”问题是日本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重大课题。为遇止“少子化”现象,有效提升婚育率,日本着眼于破解“少子化”现象发生的价值观基础,将儿童和青少年的价值观塑造作为一项重要突破口,力图通过价值观教育为下一代日本人树立积极的婚育观和健康的家庭观。为此,日本实施了一系列由政府主导,以中小学课程和实践教育活动为主要载体,由家庭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价值观教育策略。主要包括:实施以“家庭规划支援”为重点的生涯教育策略,构建以“家庭科课程”为核心的课程教学策略,开展以“代际互动体验”为主题的校社协同策略等。从我国低生育率问题逐步凸显的时代课题出发,我国既需要夯实物质基础和制度框架,也需要注重价值构建,大力弘扬积极的家庭观、健康的婚育观和全面的人生观,倡导新型家庭人口文化,尤其应注重发挥价值观教育服务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的重要职能。【关键词日本;少子化;价值观教育中图分类号 G41/3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0 0 6-7 4 6 9(2 0 2 3)0 7-0 0 1 6-1 221世纪以来,我国人口形势发生重大转折性变化,低生育率特征逐步显现。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在生育政策调整取得积极成效的同时,人口依然处于低速增长态势,未来一段时期还将持续面临人口均衡发展的压力与挑战,会对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产生重要影响。人口问题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要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遏止低生育率问题既需要调整人口政策,加强社会保障,增加家庭收人,夯实物质基础和制度框架。同时,还需要倡导新型家庭人口文化,弘扬积极健康的家庭观和婚育观,破解低生育率问题产生的价值观基础。中国和日本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同属东亚文化圈,与欧美国家相比在【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少子化 背景下日本价值观教育实践策略与可借鉴性研究”(项目编号:JKH20221120SK);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项目“日本中小学公民教育中的公共精神培育研究”(项目编号:2022xq009)。作者简介 孙小成,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讲师,法学博士。2023年第7 期第5 0 卷总第3 9 7 期外国教育研究低生育率问题的产生与发展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将教育学研究与人口学研究相结合,批判性分析日本以价值观教育应对低生育率问题的经验与教训,对促进我国人口健康发展,进一步发挥价值观教育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职能,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一、遏止“少子化”:日本中小学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议题人口问题是长期影响日本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在日语中,低生育率问题被表述为“少子化”一词,意指“生育率持续低于世代更替水平”的人口现象。根据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与人口问题研究所的统计推算,至2 0 5 0-2 0 6 0 年间,日本人口将由2 0 2 0 年的1.2 亿左右跌破至1 亿以下,这将导致日本长期面临由于人口数量减少和人口结构变化而产生的经济发展下行、劳动力规模减小、社会保障不足等问题。2 因此,如何减缓人口下降趋势,阻止“少子化”现象的持续发展,就成为日本社会高度关注的重要议题。这一问题在日本又被称为遏止“少子化”或纠正“少子化”问题。一)“少子化”现象与社会价值观的内在关系作为一项复杂的人口学问题,“少子化”现象的发生受到经济收入水平、社会保障程度和文化价值传统等多方因素的共同影响。在人口学的相关研究和理论中,探讨“少子化”现象与社会价值观之间的互动关系的研究主要被归属为“社会人口学”的研究范畴,有许多学者从价值观维度对人口变动过程及其模式开展了动态研究。社会价值观的变化一直被视为人口发展由高生育率向低生育率转变的重要成因。人口学中的代表性理论“人口转变理论”认为,社会观念是人口发展变化的一项主要解释变量。范德卡(VandeKaa)和列思泰赫(Lesthaeghe)指出,社会价值观由宗教化向世俗化的转向,或称之为价值观的个人主义化,导致人们更关注自我生存体验,致使欧洲自2 0 世纪6 0 年代开始产生了持续不断的低生育率现象。3 美国学者普雷斯顿(Preston)则认为,低生育率背后的价值基础在于“责任感”,基于近代社会革命和家庭制度变革孕育起来的“有责任的生育观”是现代西方国家生育率下降的重要因素。4)法国学者阿利埃斯(Aries)同样认为,人们对于家庭规模和子女数量的规划,主要源自近现代资本主义精神中的“节制”“规划”“责任”等观念,这些观念不仅体现在经济生活领域,更深刻影响了家庭结构和人口结构。5 寇尔(Coale)将这种观念变化归结为生产力和社会保障水平提升的结果,他认为越来越高的生产力水平、越来越好的医疗卫生条件使得人们不需要通过高生育率实现延续和发展,因而少育观念开始出现并逐渐从大城市扩散到农村,从经济地位较高的社会阶层传播到其他阶层。6 因此,在“人口转变理论”等相关人口学研究看来,“少子化”现象同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的针对“少子化”问题造成的影响和变化采取相应措施的研究则被称为适应“少子化”问题,由于篇幅有限,此概念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18Vo1.50alNo.397Studies in Foreign EducationNo.7,2023转变,以及价值观念向个人主义的转变息息相关。尤其是伴随着现代化、城市化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以自我实现、个体满足为表征的主体性意识不断萌生和蔓延,使得人们对自身的人生规划更倾向于优先追求自我理想而非繁育后代,更侧重于满足个体需要而非满足家族需要,会自觉限制家庭规模和子女数量。这使得“少子化”现象总是率先出现在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相对较高的发达国家,或是发展速度极快的发展中国家。与此同时,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下降亦被视为影响生育观念的重要因素。比如“家庭生命周期”理论认为,生育率的变化会对家庭扩展阶段的人口生产形成显著影响。伴随着生育率和死亡率的下降,生命周期被不断拉长,年轻人能够拥有更多时间从事和规划自身的教育与职业,尤其是妇女劳动参与率的提升,使得年轻人更倾向于形成少生和优育的观念。可见,人口学的相关研究表明,人口的发展变化与社会价值观的变动变迁息息相关,人们在人生、职业、婚恋等方面的观念转变是“少子化”现象发生的重要原因,但这种观念转变同时又是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化的结果。可以说,这符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会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但人口学的研究往往停留在对人口发展变化的原因分析上,而缺乏如何针对“少子化”问题发生的价值观基础进行教育引导的进一步探讨。因此,人口学的相关研究既为我们把握“少子化”问题与价值观之间的关系提供了认识基础,又为我们从教育学维度研究如何以价值观教育破解“少子化”问题留下了较大空间。(二)日本“少子化”现象发生的价值观成因日本从2 0 世纪9 0 年代便开始集中探讨价值观与“少子化”现象的内在关联,尤其是聚焦于家庭观、婚恋观、两性观等价值观对婚育率的影响。1 9 9 2 年,日本经济企划厅发布的国民生活白皮书分析了青年价值观变化与少子化现象的内在关联,认为青年群体对组建家庭的重视程度和兴趣下降是影响婚育率的重要原因。7 1 9 9 8 年,日本厚生劳动省在厚生白皮书中提出,现代社会中女性家庭角色观与自我意识的变化,使得女性更为积极地追求事业方面的自我实现而非投身于家庭生活,这也构成了婚育率下降的潜在原因。8 1 2 0 2 1 年,由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与人口问题研究所开展的“出生动向基本调查”结果显示,分别有8 4.1%受访未婚男性和9 0.3%的受访未婚女性认为单身相比于结婚更有好处。其中,不想婚育的理由主要集中在“行动与生活更自由”“金钱更宽裕”“不想承担家庭责任”“能保持更自由的异性关系”等。9 除日本政府开展的调查研究外,山田昌弘 1 0 、阿藤诚 、佐藤龙三郎 1 2 等学者也都纷纷从文化学、历史学、政策学等视角深入研究了日本“少子化”现象与价值观的内在关联,认为日本“注重后代体面”的传统家庭观、二战后资本主义与个体主义价值观在日本的广泛传播,都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日本“少子化 问题形成的重要原因。总体看来,日本“少子化”现象的产生同战后日本的经济发展趋势及其所带来的社会价值变迁息息相关。首先,伴随着2 0 世纪末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的经济下行,青年失业率和临时就业者数量不断增加,成立家庭和抚育后代逐渐成为一种生活成本19外国教育研究2023年第7 期第5 0 卷总第3 9 7 期和生存压力较高的人生路径,因收人不稳定、生活无保障而无法婚育的普遍现象催生了更为消极、悲观和淡漠的家庭、婚育与两性观念。其次,二战后由美国主导的“民主化”改革不仅为日本带来了西方的民主主义思想,表征为自我中心主义的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等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更是在日本社会广泛传播。相较于构筑家庭和繁育后代,人们更侧重于选择以事业发展与自我实现为中心的人生路径以及“摆脱家庭束缚”的人生观念,甚至希望保持更为自由的两性关系。最后,日本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的“耻感观念”使得日本人较为在意他人对于自我及家庭的评价,若无法为后代提供“体面”的生活条件,则会更倾向于不繁育后代,日本学者山田昌弘在一项研究中将此归结为日本少子化问题的亚洲特征。1 3 1可见,日本的“少子化”问题既是一个植根于日本国情、历史与文化的民族性问题,同时也折射出世界各国在迈向现代化进程中所共同面临的普遍性问题;其既受制于日本社会整体的价值观变迁,也被不同社会群体的局部价值观变化所左右。从日本“少子化”现象及其与社会价值观的内在关系来看,人们对于组建和延续家庭的家庭观和婚育观,对于与异性交往的两性观,关于人生道路选择的人生观等,都会决定人们的现实婚育行为,并进而对国家与社会的整体婚育率产生重要影响。(三)价值观教育:日本遇止“少子化”问题的重要途径面对人口不断减少的“少子化”困境,日本实施了一系列旨在“遏止少子化”的相关举措,包括提供婚育支援、改革工作制度、加强社会保障等。其中,基于价值观对人口发展的显著影响,日本将儿童和青少年的价值观塑造作为一项重要突破口,力图通过学校中的家庭观、婚育观等价值观教育,帮助下一代日本人形成积极的婚育意识,树立健康乐观的家庭观,进而从思想价值层面破解“少子化”问题的发生机制,扭转日益严峻的“少子化”态势。在日语语境中,价值观教育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既指以“价值教育”为专有名称的教育活动,也被广义上理解为传播塑造价值观的各类教育实践活动。本文所考察的日本中小学价值观教育主要指广义上的理解范畴,即以传播和塑造特定价值观为目的的中小学教育活动,而不局限于特定的专有名称。2000年,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发表了题为少子化与教育的会议报告,该报告是较早专门探讨如何以教育应对“少子化”问题的官方报告之一。该报告指出,日本人结婚观与价值观的变化是日本“未婚”与“晚婚”现象盛行的重要原因,学校教育能够通过学习活动帮助儿童和学生建立起丰富的价值观与价值体系,因此应当重点发挥中小学教育在应对“少子化”问题的重要作用。具体来说,一是应当培养对于生命的敬畏之心,使学生自觉承担起生命延续的主要责任;二是明白结婚、家庭与生育的喜悦和意义,具备承担起家庭角色的自觉;三是明白家庭需要男女协作努力经营,要平等地共同承担责任等。1 4 这次会议及其讨论结果将“少子化”时代的教育适应性问题抛向日本社会,为研究以教育“遏止少子化”提供了有益探讨。此后,日本政府以内阁日语称为“俩值教育”,译自英文ValuesEducation。20Vo1.501No.397Studies in Foreign EducationNo.7,2023府为核心,联合文部科学省、厚生劳动省、经济产业省等多个行政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