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香丸
制服
热毒
论薛宝钗
人生
悲剧
象征性
表现
第4期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No.42023年7月Journal of Jilin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Social Science Edition)Jul.2023doi:10.3969/j.issn.2096-2991.2023.04.010“冷香丸”制服“热毒症”论薛宝钗人生悲剧的象征性表现杨旸1杨朴2(1.航天工程大学 基础部,北京 100081;2.吉林师范大学 文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摘要 红楼梦 的很多描写是象征性的,多种象征结合在一起又会形成一种象征结构,即结构性的象征,从而使象征产生更阔大深邃的思想力量。曹雪芹在薛宝钗的形象塑造中正是通过这样一种结构性的象征完整地表现宝钗从憧憬人生自由到服膺封建礼教的变化过程。“冷香丸”制服“热毒症”的原型性象征形成一种对应性结构。在这种对应结构中,那个用封建礼教压抑宝钗个人生命自由与爱情向往的“转变仪式”就如同用“冷香丸”制服“热毒症”。曹雪芹在宝钗、黛玉的两个截然不同的药方中隐喻现实社会:宝钗的“冷香丸”象征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而黛玉的不足之症和“人参养荣丸”则象征那个时代缺少人性关爱。薛宝钗恰恰是以压抑甚至完全牺牲自己的生命价值为代价来践行封建礼教,并以此成为封建社会的典范与楷模。关键词原型;仪式;薛宝钗;林黛玉;封建礼教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2991(2023)04-0079-08薛宝钗可以说是 红楼梦 中最复杂的一个艺术形象,这种复杂既是曹雪芹塑造的复杂,又是读者接受的复杂。正是这种复杂性,造成了对宝钗评价的复杂性。许多读者、“红学”家观点针锋相对,一派认为宝钗是一个具有中国传统美德的女性形象,另一派则认为宝钗很“伪”很能“装”,是个很有心机很虚伪的女人。以致于有很多青年男读者说,欣赏的是黛玉,但选妻还选宝钗。宝钗怎么会在读者和研究者那里得到极为相反的评价呢?那是由于他们还没有真正理解曹雪芹塑造宝钗形象的真正用意。曹雪芹非常真实地呈现了宝钗的美丽和美德,她的牡丹似的美,“任是无情也动人”,她的大度、忍让、贤惠、温柔敦厚、乐善好施、善于从他人角度考虑问题,等等,使人们觉得她集中了中国传统女性的美德,甚至还被认为是代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典范人物。然而,这只是就宝钗自己的思想行为来看所得出的认识,如果我们把宝钗与黛玉放在一起来比较,就会看到更为复杂的内容,得出迥然不同的结论。曹雪芹是把宝钗与黛玉放在一个判词里来象征的,其他都是一人一个判词。曹雪芹为什么要把宝钗和黛玉放在一个判词里来表现呢?那是要用这种方式凸显她们之间的鲜明对比。我们都知道,黛玉与宝玉一样,都是来源于神话的人物,而宝钗则是来源于现实的人物。来源于神话的黛玉具有“带玉”的神话原型的思想精神,而宝钗这个现实人物则是“戴钗”收稿日期 2023-03-06作者简介 杨旸(1979-),男,吉林四平人,航天工程大学基础部讲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中国文学,东北地域文化;杨朴(1952-),男,吉林辽源人,原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吉林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东北地域文化,中国现当代文学。-79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4期的,她的思想精神是被现实的封建礼教思想所规定的。因而,黛玉和宝钗比较的实质就是神话思想精神和现实思想精神的比较。正是在黛玉神话原型的思想精神对照下,宝钗那种美德才显露出其顺从封建礼教、泯灭人性的本质。一、爱欲与压抑黛玉先于宝钗认识宝玉,相识时间并没有太大的差别,但是两个少女对宝玉的情感态度却存在天壤之别。在与宝玉情感关系的整个过程中,宝钗因受封建礼教的影响,在意识层面并没有对宝玉产生爱恋之情。但正值青春年少、爱意萌动时期的宝钗,有着常人的自然情爱,宝玉又是她接触到的最英俊且尊重青春女儿的男性青年,因而在潜意识中她对宝玉又产生了爱恋之情。但是,宝钗对宝玉的爱,始终被限制在潜意识之中,绝不轻易上升到意识层面。最典型的例子是对宝钗与宝玉的相见和黛玉与宝玉的初次见面的描写。宝钗与宝玉见面是在第八回,是宝玉去看生病的宝钗,但这肯定不是第一次见面,当宝钗首次进贾府,两人肯定已经见过面了。但首次见面没有写,就是没有什么可写,这是不写之写。再次见面,宝钗看见的宝玉是这样的形象:“宝玉头上戴着累丝嵌宝紫金冠,额上勒着二龙捧珠抹额,身上穿着秋香色立蟒白狐腋箭袖,系着五色蝴蝶鸾绦,项上挂着长命锁、记名符另外有那一块落草时衔下来的宝玉。”为了说明问题,我们将之与黛玉、宝玉的第一次见面对比,看看在黛玉眼中,宝玉是一个什么形象:“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戏珠金抹额;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鼻如悬胆,睛若秋波。虽怒时而似笑,即瞋视而有情”。换了衣服之后是:“越显得面如傅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若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只要把黛玉所见宝玉和宝钗所见宝玉两相对比,就会看到宝钗与黛玉眼中的宝玉有多么大的不同。宝钗看宝玉形象之前,先让宝玉在炕沿上坐下,又命莺儿倒茶来,然后一面问姨娘安,又问姐妹们好,一面看宝玉。而黛玉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思问这些,她的心思全在宝玉身上。宝玉形象为什么引起了宝钗的注意呢?宝钗看宝玉,注意力全在他的穿戴上,而全然不似黛玉见宝玉时细察神情:“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睛若秋波”这当然与宝钗看见宝玉没有心灵悸动的反应有关,但是最主要的还是宝钗内心的注意力停留在着装礼仪方面。对于宝玉的形象,宝钗没有黛玉那种见到内心恋人原型的一见如故,没有动心动情。更重要的是:“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中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的,何等眼熟!”而宝玉也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说,你何曾见过,宝玉笑道:“虽没见过,却看着面善,心里倒像是远别重逢的一般。”宝玉与黛玉都看见了自己内心中的恋人原型,这是因为他们有前世“木石前盟”之恋的缘故。那是他们的前世之恋不仅因为宝玉前世神瑛侍者“灌溉”了黛玉前身已见萎败的绛珠仙草,使其复活,还因他们一个由“宝玉”置换成宝玉“衔玉而生”,另一个获宝玉前身神瑛侍者“灌溉”过,“带玉”而来他们都含有“玉”的精神,因而他们才一见如故。黛玉与宝玉的初次见面,是一种直击心灵的相见,因为他们看见了自己内心的恋人原型。宝、黛见面之后,是宝玉看见黛玉没玉,使性子“摔玉”;而宝钗与宝玉见面之后,则是宝钗看宝玉的“宝玉”,宝玉看宝钗的金锁。“摔玉”表现了宝玉与黛玉的思想精神认同,“对于女性的体贴”110;而宝玉与宝钗互看“宝玉”与“金锁”则象征了另一种力量对他们的规定。按理说,宝钗已经不是第一次看见宝玉,而她在贾府包括在原来家里,像宝玉这样英俊帅气的青年男子并不多见,宝钗正值青春年少,而她应该早就听说过“金玉良缘”的说法,她有金锁,又知道宝玉有“宝玉”,因而她本该注意到宝玉的相貌,可是她偏偏没有注意宝玉的相貌而是关注他的穿戴。-80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宝钗的情感被压抑的结果,她年幼时曾偷看 西厢 之类,被父辈狠狠地教训了一番,这件事相当于宝钗在思想情感上的“转变仪式”,从此她就把个人的思想情感完全转移到遵从社会道德礼教方面去。这个转变仪式造成了对宝钗个人思想情感的压抑。正是这种压抑,致使宝钗看见宝玉那样英俊帅气的青年,也没有情爱之类的想法,因而也就不去特别注意他的容貌。宝钗做到了非礼勿想,非礼勿观。宝钗经过思想情感的转变仪式,将个人情感转移到恪守封建礼教方面。但是,尽管她的个人情感被压抑,却并非被彻底消灭,而是以潜伏的状态存在于内心之中,当遇到合适的时机,它就会表现出来。宝钗与宝玉的这次见面就经历了这个潜意识的表现过程。在宝钗鉴赏宝玉的那块玉的时候,她的爱情潜意识就不自觉地流露出来了。宝钗为什么要看宝玉的玉呢?第一,意识层面的理由是潜意识爱欲的驱使。宝钗要看那块玉,因为那是宝玉“落草”时衔下来的一块玉,非常奇异,因而她要看看。但是,这种意识层面的理由是被她潜意识中对宝玉的爱意驱使的。因为她早就听说了“金玉良缘”之说,这“金玉良缘”恰好成了她潜意识中爱意的表达。第二,宝钗把那块宝玉上面的“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念了两遍,也是被潜意识驱使的。第三,宝钗说莺儿“也在这里发呆”,无意间泄露了她自己的“发呆”,也即宝钗因看玉而发呆。第四,宝钗是因“金锁”和“宝玉”上的八个字恰好构成一对发呆。“发呆”是指人陷入某种情境之中的沉迷状态,而这就使宝钗陷入潜意识之中的情况得到了最好的印证。第五,宝钗不让莺儿将那个和尚的话说完,就催其去倒茶,是因为这种潜意识情感已经进入意识层面,令她不得不将之制止。在宝钗的意识层面,永远是遵从礼教的,是让自己服从于封建礼教和家庭的规范、约束,因而她就常常表现出识大体、顾大局、宽厚、大度、体贴和贤惠等美德。但是,她又时不时地表现出被压抑的潜意识,但她潜意识的表现总是以意识的面目出现。比如,宝玉被父亲责打,她拿着药丸去看宝玉,并苦口婆心地规劝宝玉,是以关心宝玉的理由表现她对宝玉隐秘的爱意;元春赏给她的红麝香串,她就戴在腕上,以示对元春的尊重,但潜意识里是因她的红麝香串与宝玉的相同,因而戴手串以示她对宝玉的潜隐感情;当袭人离开宝玉睡觉的地方,宝钗坐在床前绣鸳鸯肚兜,是以帮助袭人做活的方式,曲折地表现自己的爱恋之意,而那对鸳鸯正象征性地表现了她对宝玉隐秘的情感心理。二、转变仪式与“冷香丸”的象征少女时的宝钗是一个践行礼教的典范,但她年幼时并非如此,她之所以成为一个践行礼教的典范,是因为她经历了一个人生的“转变仪式”,也可以叫“通过仪式”。那个转变仪式是由她自己回忆讲述出来的,因为黛玉前一天行酒令说了两句 牡丹亭 西厢记 的词,宝钗教训黛玉,并回想起她自己幼时的经历道:“你当我是谁?我也是个淘气的,从小儿七八岁上,也够个人缠的。我们家也算是个读书人家,祖父手里也极爱藏书。先时人口多,姐妹弟兄也在一处都怕看正经书。弟兄们也有爱诗的,也有爱词的,诸如这些 西厢 琵琶 以及 元人百种,无所不有。他们背着我们偷看,我们也背着他们偷看。后来大人知道了,打的打,骂的骂,烧的烧,丢开了。所以咱们女孩儿家不认字的倒好:男人们读书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读书的好,何况你我?连做诗写字等事,这也不是你我分内之事究竟也不是男人分内之事。”在宝钗的自述里,兄弟姐妹偷看 西厢 等,象征着那些青年们在封建礼教压抑下的一种自由憧憬,一种价值选择,一种情感方式,一种人生追求;大人们知道后“打的打,骂的骂,烧的烧”,则象征着用礼教打压、教训和改造青年们的逾越行为;而青年们从此“丢开了”也是一种象征,他们丢开的不仅是 西厢 等书籍,而是对自由的憧憬,对人生价值的选择,对爱情与生命的热爱。同时,丢开又不仅仅是丢开,还要把自己的思想转化为合乎礼教道德的内容。人类学家维克多特纳对转变仪式都有杨旸等“冷香丸”制服“热毒症”论薛宝钗人生悲剧的象征性表现-81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4期的标识性的分离、边缘和聚合三个阶段295,可以解释宝钗的思想转变:打、骂和烧使宝钗从原来的情感方式“分离”出来,而与社会礼教实现了“聚合”。宝钗的思想变化正是从这个转变仪式开始的。但是,这个思想变化究竟是一种什么性质的变化呢?我们在宝钗的自述里并不能看到这个具体内容。这个具体内容在其他地方有着非常深刻甚至非常令人震惊的表现。那个表现仍然是以象征性的方式表现出来的。那个象征方式就是宝钗的药方“冷香丸”。“冷香丸”是宝钗吃的药,宝钗为什么要吃名为“冷香丸”的药呢?那是因为宝钗得了一种并不重的咳嗽病,来了个癞头和尚,给她看了,说她从娘胎带来一种“热毒”,因而必须服用“冷香丸”才能治好。这个“冷香丸”的药方是极其古怪的:“要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开的白芙蓉花蕊十二两,冬天开的白梅花蕊十二两。将这四样花蕊于次年春分这一天晒干,和在末药一处,一齐研好;又要雨水这日的天落水十二钱白露这日的露水十二钱,霜降这日的霜十二钱,小雪这日的雪十二钱。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