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溯-前瞻”:儿童对生死意义的重塑路径.pdf
下载文档

ID:2753123

大小:1.26MB

页数:6页

格式:PDF

时间:2023-11-29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回溯 前瞻 儿童 生死 意义 重塑 路径
2023年8月第23卷第4期Aug.2023Vol.23,No.4湖南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nan First Normal University“回溯-前瞻”:儿童对生死意义的重塑路径吕尚睿a,刘慧b*(首都师范大学 a.教育学院;b初等教育学院 北京 100048)摘要:生死意义是儿童意义世界的核心议题。儿童对生死意义的建构,直接影响着儿童个体生命的发展状态。如何重塑儿童生死意义,成为生命教育必须回应的问题。从生活世界现象学来看,生活世界是儿童意义世界构造的发生境域。回溯和前瞻是儿童意义世界绽出的时间现象,具有重塑儿童生死意义的方法论价值。基于此,循着“回溯-前瞻”的研究路径,儿童生死意义在“自塑”和“他塑”中实现显现与重塑。关键词:回溯与前瞻;儿童;生死意义;路径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31X(2023)04-0052-06生死意义是儿童意义世界的核心议题。儿童对生死意义的建构,直接影响着儿童个体生命的发展状态。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认为死亡是一个敏感而充满禁忌的话题,我们倾向于谈到死亡就讳莫如深,而对于生命意义,我们又认为那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期待儿童能够随着生长自然而然地明白。因此,我们很少直接与儿童探讨生死意义,更不知道如何帮助儿童重塑生死意义。儿童生死教育一直处于“缺位”状态。近年来,青少年霸凌事件、轻生事件频发,社会舆论或指向儿童家庭环境、人际交往的缺陷,或指向儿童负面情绪处理、心理健康等方面的问题,其实都绕不开儿童对“生死意义”的建构。因此,如何重塑儿童生死意义,成为生命教育必须回应的问题。本文从生活世界现象学出发,指明生活世界是儿童意义世界构造的发生境域,而回溯和前瞻作为儿童意义世界绽出的时间现象,具有重塑儿童生死意义的方法论价值。正是在此基础上,本文试图探寻一条能够重塑儿童生死意义的认识路径。一、“回溯-前瞻”:儿童意义世界绽出的时间现象生活世界现象学指明,生活世界是儿童意义世界构造的发生境域,回溯和前瞻是儿童意义世界绽出的时间现象。(一)生活世界是儿童意义世界构造的发生境域“生活世界”最初出现在胡塞尔 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 中并被频繁使用。“世界”概念被胡塞尔用来论述认识论的“主观有效性问题”,即“世界以何种方式方法显现给人们的解释性构造分析”13。胡塞尔通过现象学还原,揭示出世界始终与主体的注意意向相关联,世界始终是“我的世界”。正如王阳明在 传习录 中所言:“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2219王阳明关于看花的故事,阐述的恰恰就是生活世界与主体意向性关联的道理。儿童作为主体,有着超越日常生活的意向。他收稿日期:2023-03-28作者简介:吕尚睿(1995),女,山西朔州人,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小学教师教育研究;刘慧(1962),辽宁沈阳人,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生命教育、初等教育学、教师教育、德育原理研究。52第4期2023年们始终凭借着自然天性在打量这个世界,不断地向世界敞开自我。“正是在这种敞开性中,儿童不断追寻着意义世界,不断追寻着自我突破,并参与到一个新世界的创造”318-30。因此,生活世界是儿童意义世界构造的发生境域,是其意义赋予活动的初始来源。(二)“回溯-前瞻”是儿童意义世界的时间特征儿童意义世界的时间是回溯和前瞻的。回溯是对过去的注意,前瞻是对未来的期待。自然态度下,我们日常会认为时间是客观的。因此,我们会用时钟和四季的轮回来刻画时间的流逝。但是,秉持现象学“回到实事本身”的态度,我们会发现,时间是意义世界的内在构成因素。用海德格尔的话说,时 间 本 质 上 是“在 诸 种 绽 出 的 统 一 中 到时”4375。这意味着,“过去现在未来”并不是任何孤立的时间点,也不是一条线性时间流,而是具有内在融合和统一性的时间流。过去发生过的任何事情、体验和认识等都会不断地积淀在儿童的体验之中,充溢着儿童的意义世界;同时,未来作为筹划,也不断敞开着儿童存在的可能性。在回溯中,积淀在儿童过去的体验不断地回到当下的体验,成为当下;在前瞻中,悬临于儿童未来的体验不断地被召唤到当下,成为当下。一方面,回溯是过去回到当下的明证,前瞻是未来悬临当下的明证;另一方面,回溯和前瞻是不可分割的意义单元,不存在单纯的回溯,也不存在单纯的前瞻。儿童的每一次回溯都有着对未来的殷殷期盼,而每一次的前瞻都饱含着对过去的些许遗憾。正是在这种循环往复的回溯与前瞻中,儿童领会到自身在其中的意义,从而活在当下。二、“回溯-前瞻”的意蕴:儿童生死意义生成的方法论生死意义是儿童意义世界中的核心议题,回溯与前瞻作为儿童意义世界绽出的时间现象,向我们展开了儿童生死意义生成的独特视域,即儿童生死意义在“回溯-前瞻”中不断生成,同时也凸显了活在当下的价值意蕴。(一)生死意义是儿童意义世界中的核心议题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考虑生死问题,儿童也不例外。根据对一二年级学生的访谈和五六年级学生的访谈与调查,我们发现每个儿童都会追问生死问题,并且都有自身对生死问题的独特理解。“关于生的问题,孩子们会问到:我为什么从妈妈的肚子里来?我能活多久?人为什么而活;关于死亡的思考,孩子们也会追问:人为什么会死?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吗?死了就没有感觉了吗?死究竟意味着什么”5可见,儿童对生死问题的追问具有普遍性的特征。几乎每个儿童都会追问生死问题。不同之处在于,儿童对生死问题的认识与理解又常常伴随着儿童自身的生命体验,体现出差异性。儿童根据自身生命体验赋予生命和死亡的认识和理解,“包括对生命和死亡的意向、认知、价值和观念等”627-34,构成了儿童对生死意义的差异性理解。在访谈中,儿童关于生死意义的理解包括“生命是伟大的奇迹、死是一场永久的告别、活着没意思、不知道究竟为什么活、好好学习,过好每一天等”。其中,儿童关于生死意义的理解有正向的,也有负向的,有想明白的,也有想不明白的。无论如何,这都表明,儿童并不是像成人想的,对生死问题“无思”。相反,生死意义一直是儿童探寻的核心议题。(二)生死意义在“回溯-前瞻”中生成随着儿童意义世界时间特征的揭示,回溯与前瞻作为儿童意义绽出的时间现象,向我们展开了儿童生死意义生成的独特视域,即儿童生死意义在“回溯-前瞻”中不断生成。这与“温故而知新”具有同样的方法论价值。每一次回溯,儿童都有可能发现当初忽视的东西,或者回过味来,明白当时没明白的东西,从而获得当下生命生长的活力与意义。每一次前瞻,儿童都在不断地唤醒着当下、弥补着过去、筹划着未来,生成着新的存在意义。因此,儿童生死意义也正是在“回溯-前瞻”过程中不断地获得“反刍性累积、补偿式叠加和统合式组建”718-26,实现意义生成。吕尚睿,刘慧:“回溯-前瞻”:儿童对生死意义的重塑路径53第4期2023年湖南学院学报(三)“回溯-前瞻”凸显“活在当下”的价值意蕴回溯与前瞻作为儿童意义世界绽出的时间现象,表明每一次的回溯与前瞻都意味着一个“当下”的视域。这个“当下”并不是一个时间点,而是一个“有宽度的在场”,是融合“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统一体。胡塞尔以我们对“旋律”的经验加以说明每一个“当下”都是“有宽度的在场”8,是一个时间性整体。当我们听到一个“C-D-E”和弦,我们听到的是具有时间持续性的三和弦。当听到D和弦时,我们一定也以某种方式听到了“过去了的C”和“将要到来的E”。它们都是同时被我们感知到的。这个“当下”就是一个涌流着的现在,它蕴涵着过去、现在和未来。这意味着,每个当下的瞬间都是生命的全部过程9164。每个儿童都生活在当下。“当下”积淀着过去,同时也敞开着未来的无限可能性。可以说,每一次的回溯,都是在重新唤醒积淀着的过去的体验,将过去召回到当下;每一次的前瞻,都是在敞开着对未来的期待,将未来筹划于当下。通过回溯和前瞻,现在将过去和未来当下化,从而实现新的当下拥有。“回溯-前瞻”实则凸显着儿童不断重新“活在当下”的价值意蕴。三、重塑路径:“回溯-前瞻”中儿童生死意义的“自塑”与“他塑”“回溯-前瞻”作为重塑儿童生死意义的方法论,从不同主体上可以划分为两种路向:一是儿童自身如何重塑生死意义,即儿童生死意义“自塑”的路径是什么?二是成人如何帮助儿童重塑生死意义,即儿童生死意义“他塑”的路径是什么?(一)儿童自身重塑生死意义回溯和前瞻的时间特征揭示出,无论“儿童的过去”还是“儿童的将来”,都是以“当下化”的方式凝集到儿童的现在之中。因此,儿童可以通过回溯自身原初的生死体验,实现观照自身生存境域以及找寻和重塑自己生命存在意义的目的。在运用的方式或手段方面,低年级段的儿童可以采用绘画的形式,中高年级段的儿童除绘画外,还可选择日记的形式等。L学生通过写日记的形式,回溯了自己最初关于死亡的意识体验。L学生在日记中这样描述道:“四五岁的时候,和父母去给爷爷扫墓(没见过爷爷),跪着烧纸也只是觉着好玩。等稍微长大些的时候,有时候扫墓会问爸爸妈妈,爷爷为什么会死?你们会死吗?我会死吗?但总是被敷衍过去,也让我觉得死是一件很神秘的事情。10岁的时候,朝夕相处的同学突然因煤气中毒去世,让我深切地知道死亡很可能就是一瞬间的事,能好好地活着就已经是一份幸运。”(2023-01-10,山西太原,五年级,L学生)L同学通过写日记的方式,触发了自己关于死亡的思考。他通过回溯自己关于身边亲人和朋友死亡的意识体验,不断地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对死亡的认识也由最初的“跪着烧纸也只是觉着好玩、死是一件很神秘的事情”转变为“死亡很可能就是一瞬间的事”,体会到“好好地活着”的生命意义。儿童最终在回溯和前瞻自身生命体验的过程中实现对生死意义的重构。(二)成人帮助儿童重塑生死意义对于成人来说,帮助儿童重塑生死意义,首先就需要读懂儿童的表达。儿童的每一次语言、行为和情感的表达背后都深深地隐藏着其当下独特的生活境遇和体验。因此,成人要认识和理解儿童,就需要“回到儿童生命之中”1018-20,关注儿童生命特性,观照儿童当下个体生命的发展状态、生活境遇和生命体验。问题的难点在于,成人如何能够真正实现观照儿童当下的生命发展状态和体验?胡塞尔的纯粹意识现象学启示我们,要认识儿童及其生活世界,成人首先要悬搁己见,以“面向儿童本身”作为认识儿童生活世界的认识原则,真切地做到聆听儿童当下的生命需要;其次,成人需要充分发挥作为认识主体意向性的指向和构造功能,在意识中让儿童“是其所是”地显现;最后,成人通过回溯自身当下的意识体验,重新唤起自身对儿童当下生命发展状态和体验境遇的认知,观照儿童当下的生命体验,在观照儿童生活境遇和生命体验的基础上,帮助儿童“解困”“纠偏”和“建立良性的生命联结”,实现“立生命于心、爱生命于行、成生命于意”115-7。54第4期2023年1.聆听儿童当下的生命需要如何真切地做到“聆听”儿童,把握儿童当下的生命需要?成人至少需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悬搁自己的成见,运用直观的原则,让儿童当下的生命需要“如其所是”地呈现;二是成人充分发挥自己作为认识主体意向性的指向和构造功能,在意识中让儿童当下的生命需要“是其所是”地显现。第一步,悬搁成见,直观地呈现儿童当下的生命需要。现象学将直观作为“一切认识的原则之原则”,作为一切认识的合法源泉。一切认识都遵循着直观的原则。直观具有直接觉察和明见性的特征。例如:当儿童在叫“妈妈”的时候,“妈妈”这个词在儿童头脑中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与妈妈的具体形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儿童每次叫妈妈,唤起的都是儿童对妈妈爱的需要以及与妈妈当时相处的鲜活的生命体验。“妈妈”这个词关联着儿童当下的生命需要和生命体验,这是可以被成人直观地把握到的。同理,当儿童追问死亡是什么的时候,“死亡”这个词语在儿童头脑中也不是一个抽象概念,而是始终与儿童当下的生命需要、生命体验和生活处境相关联的。例如:在小学生“何时会思考生死问题”的问卷调查中,小学生的回答表明:儿童通常“在做噩梦、在生病、在见到亲人的离世、家里养的小动物去世、在见到不幸的事故、与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