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一统”研究:缘起、演进、挑战与边界.pdf
下载文档

ID:2753041

大小:11.84MB

页数:16页

格式:PDF

时间:2023-11-29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大一统 研究 缘起 演进 挑战 边界
178当代中国学术批评与评价“大一统”研究:缘起、演进、挑战与边界社会科学2023年第7 期“大一统”研究:缘起、演进、挑战与边界王向民陈立业摘要:“大一统”本来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常识概念,但是,随着中西学术交流的深化,新史观的输入,其渐成解构对象。而今,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步伐的加快,它再次成为中国政治话语的建构性概念。近年来学术界热议的“大一统”研究,其内涵、研究历程、概念重启的缘由需要进一步厘清,也需要回应诸多理论挑战。现代政治思潮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构成传统概念再诠释的政治与学术边界,也赋予其新的政治意涵。近年来的“大一统”研究实质上是对“何为中国”的现代政治知识回应,是中国国家理论的构想,“大一统”的知识论证有赖于“现代中国”的理论想象。关键词:大一统;何为中国;中国政治学;经验实证主义史观中图分类号:D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 2 5 7-5 8 3 3(2 0 2 3)0 7-0 1 7 8-1 5作者简介:王向民,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暨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陈立业,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硕士生引言近年来,“何为中国”成为中国学术界的研究热点。这意味着将现代中国置于古今中西之别的视域下讨论“中国向何处去”,逐渐形成了“以中国为对象,以中国为方法”的研究立场。这原不应是新奇的论述,但在很长的时间内,有关“中国”的论述笼罩于基于西方国家发展过程的历史经验而提炼的普遍理论框架下,而忽视了本土的特殊性。比如,在历史研究中将传统中国塞进以现代民族国家为基本单位的历史叙事中;在经验研究中将现代中国作为西方概念和理论的试验田进行模式套嵌、病理分析和话语搬运。如此研究既导致了历史认知的割裂,又缺乏足够的现实解释效力。因此,“何为中国”讨论的兴起背后实际隐含了对中国历史和经验进行一种独立于西方知识体系的整体性解释的诉求。任何新知识体系的诉求都隐含着某种政治实践的兴起。清末中西遭遇以降的政治失败和东方劣势,形成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西方知识的“拿来主义”和知识体系的“全盘西化”(尽管其中也不乏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转化等)。而近年来中国快速发展的经验事实则为本土化的知识探讨提供了现实驱动力和可能性。由此而来的“中国模式”与“中国经验”的学术研究,虽仍存有很大争*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百年来中国政治学史研究(项目编号:1 9 ZDA133)、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交叉融合项目(项目编号:2 0 2 1 JQRH011)的阶段性成果。警如葛兆光、姜义华、杨念群、苏力等人的著作都不约而同地汇聚到这一问题的讨论上,后将详述葛兆光: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北京:中华书局2 0 1 1 年,第3 一5 页。景跃进:中国政治学的转型:分化与定位,政治学研究2 0 1 9 年第2 期。王向民:中国政治学的内在转向,未刊稿。179“大一统”研究:缘起、演进、挑战与边界社会科学2023年第7 期议,但却成为中国乃至国际学术界的热点以及无法绕开的命题。中国崛起所要求的知识体系的匹配必然是建构性或建制性的,隐含着一种内在的知识生产方式,即从中国自身的内部脉络来理解现代中国的国家治理逻辑。现代中国国家治理逻辑的一个本质特点是集权。这表现为两种突出的社会政治现象:在外部,表现为公共政策领域的集权,即“举国体制”或“集中力量办大事”;在内部,表现为政治制度的集权,纵向表现为中央集权的单一制国家结构,横向表现为以党为领导中心的党政结构和行政集权的广义政府结构。从更深层次的共同体延续的视角来看,这种集权逻辑不仅是近代中国迫于全面危机压力和现代化诉求的转型结果,更是传统中国“大一统”体制的自然延续,古今之别在这一点上实现了和解,现代中国是传统中国的延续而非纯然的新造,但也并非传统的复原。在这样的背景下,“大一统”作为一个曾经被抛弃的概念而得以重启。它不仅是对现代国家治理逻辑的一个内在解释,也是通过解释的时空连贯性而衍化成的“中国”国家理论。因此,通过梳理与反思这一概念的重启、论证及其挑战,能够对如何建构现代中国政治知识、理解“何为中国”的方法论提供一定的启示,也能够建立传统概念再诠释的学术边界意识。“大一统”白的内涵或基本知识:来源、本质与演进在支持或者反对的价值判断之前,首先需要确定作为事实经验或命题的“大一统”的来源与解释基础,它涉及传统“大一统”的文本依据、特征推定与历史演进过程。大致而言,学界的讨论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文本来源或依据学术界对“大一统”思想观念的来源及其含义的解释,常常提及三个文本:春秋公羊传、何休春秋公羊传注疏、董仲舒天人三策。“大一统”的思想观念自华夏文明产生以来就已萌生,至西周则初步形成。从文本记载来看,首次提出“大一统”的文献见于战国时期的春秋公羊传:“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熟谓?谓文王也。喝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论者将这篇视为“大一统”提出的源文本,其核心是尊王。东汉何休的进一步解话一一“统者始也,总系之辞。夫王者,始受命改制,布政施教于天下,自公侯至于庶人,自山川至于草木昆虫,莫不一一系于正月,故云政教之始”一一这被解读为“大一统”的政治秩序被扩大为宇宙秩序,而王则处于宇宙秩序与政治秩序枢纽位置。西汉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提及:“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论者认为这是将“大一统”概括为空间和时间的完美结合。这三个文本奠定了后人阐发“大一统”内涵的基础。研究者进一步阐释了“大一统”的内涵,从字面意思来看,“大”有“广大”“推崇”之义,“统”有“始”“总系”“条纪”之义,因而“大一统”既是一个事实命题,指广大的一统局面,也是一个价值命题,指推崇一统、张大王者政教开端。杨念群从先秦春秋公羊传中援引出“大一统”的三要素:空间上最大限度的疆域、维持统治的“正”与“不正”(天命与王朝循环之承续)、安抚民心得到支持的“德性”。但是,“大一统”不仅是思想意识的呈现和表达,同时也是复杂的政治实践过程,需要考虑其“具体外化实践活动及其表现形态”,因而“大一统”内涵的认识要考虑到观念和杨向奎:大一统与儒家思想,北京:北京出版社2 0 1 6 年,第5 一7、2 9 6 一2 9 7 页。1黄铭、曾亦译注:春秋公羊传,北京:中华书局2 0 1 8 年,第1 一3 页。蒋庆:公羊学引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 9 9 3 年,第2 8 4 页。何休解话,徐彦疏、刁小龙整理:春秋公羊传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1 4 年,第1 2 一1 3 页。4汪仕凯:论政治大一统:内涵、本质和演进,学海2 0 2 2 年第5 期。5汉书董仲舒传。杨念群:“天命”如何转移一一清朝“大一统”观的形成与实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2 2 年,第4 6 页。7姚中秋:以国家整合为中心的大一统理念:基于对秦汉间三场政治论辩的解读,学海2 0 2 2 年第5 期。8黄铭、曾亦译注:春秋公羊传,第3 页。10杨念群:“天命”如何转移一一清朝“大一统”观的形成与实践,第4 7 0 页。杨念群:“天命”如何转移一一清朝“大一统”观的形成与实践,第3 1 页。180“大一统”研究:缘起、演进、挑战与边界社会科学2023年第7 期行动的双重意涵。在这个双重意涵上,“大一统”可以被划分为三种类型(二)“大一统”的类型:道统、政统、学统“大一统”涵摄观念与行动双重维度,在学者叙述中衍化为三个语境下的三种类型:作为中华文明或中华文化的道统、作为具体王朝尤其是盛世王朝的政统正统、作为文化观念或意识形态的学统。1作为道统,“大一统”指“天下大一统”,通常与“天下”或“圣王”观念相联系。天下大一统既包括从公侯到庶民、从日月星辰到山川草木,万物具有共同的本源和开端“元”,形成“和谐相关的有机秩序”的宇宙政治图式,又指向从中心到边缘、从化内到化外,从华夏到四夷的呈同心圆状扩展的现实政治秩序。二者凝结的枢纽是“圣王”:圣者以德性与天沟通而统天地万物,王者则以政治统人间众生。故“圣王”是圣之王者、王之圣者或即王即圣。通过将承接真理与统纪众生的各个不连续的“圣王”编排成连续性的系谱构成道统,突出天下大一统的“圣王”中心。作为政统,“大一统”指具体王朝大一统或“夷夏大一统”,通常与“正统论”或“治统说”相联系。中华文明的道统是连贯的,而具体王朝更迭的政权是割裂的,因此,每个王朝都会通过构建“正”与“不正”的正统论来表明道统的继承,君主则以“圣王”自居;无论中原政权还是边缘的少数民族政权,都以中央政权作为正统;而处在“实未一统”的分裂时期的各政权或朝廷,则都以完成空间一统为核心利益诉求与意识形态叙事,实现“用夏变夷”或“用夷变夏”的“夷夏大一统”。治统说在“正统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强调作为“帝王之统”的治统与道统的匹配:前者为现实基础,后者为内在依据。其核心是巧妙避开“夷夏”文化之辨等统治资格的挑战,诉诸现实治理的成效或方式来实现具体王朝的大一统。如康熙所谓“万世道统之传,即万世治统之所系”。作为学统,“大一统”指“文一统”或“文教大一统”,通常与“圣王之学”、文化或教化相联系。“圣王之学”即德性之学,强调对君王的道德教化,君王通过自觉接受“圣王之学”而得以位列“圣王”的谱系;“文一统”突出了“大一统”的文化观念:在“天下”一统的情况下解释政统合法性,在“实未一统”的分裂状态中维系一统的诉求,在夷夏共处的多民族形态中贯穿“夷夏变通”的理念;“文教大一统”突出以教化的方式实现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元化,通过政治权力与社会性意识形态权力的统一,整合多元权力精英以文“化”人。学统与道统、政统紧密联系,道统存在于学术或学派经典,尤其是儒家经典传统中;依据学统,可以评判政治领域的政策和行动是否正当。(三)“大一统”白的本质:“定于一9“大一统”的本质是“定于一”。孟子答梁襄王“天下恶乎定”日“定于一”,故“定于一”即“天下一统”。“定于一”并不否认多,而是“二”与“多”的辩证关系。“二”指世界有一个中心,是一统而不是分裂的,但并不否认世界存在分裂的状态或多元的结构,而是强调最终会有统一的趋向,“多”合于“二”。从本质的取向来看,“定于一”有三种取向:第一,“大一统”的文明取向,“一”的本质是一体性,“大一统”作为一种文明形态是统一的,具体到传统中国则是中华文明的一体性;第二,“大一统”的治理取向,即如何实现“定于一”,指向“大一统”的空间本质(或者说常态形态),通过具体措施达到超大规模地域的有效治理,具体到传统中国则是政治集中;第三,“大一统”的正统历史取向,即“何者为一的中心”,依据何种标准来判断谁能接续正统,即大一统的时间本质。在现实广义上的道统即中国文化生命的体现,这一文化生命是一本性的,一本并不否认多元,而是强调中国文化的一脉相承的统绪,这一意义在历史文化的演进中显示,中国历代在政治上有分合,但总以大一统为常道,狭义上的道统指德性之学或内圣之学;政统指作为“外王”的政治形态的具体演进;学统可泛指知识或学术。牟宗三:道德的理想主义,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 0 1 5 年:心体与性体,台北:联经出版公司2 0 0 3 年。蒋庆:公羊学引论,第2 7 7 一2 8 1 页。李宪堂:大一统的迷境:中国传统天下观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 0 1 8 年,第1 0 0 一1 0 1 页。3许纪霖:家国天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1 6 年,第4 4 0 一4 4 1 页。5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原道篇卷二,北京:九州出版社2 0 1 6 年,第4 6 一4 7 页。杨国强:士人政治:科举制度下的权力与文化,学术月刊2 0 2 1 年第1 1 期;彭传华:正统、道统、治统一一王船山对于政权合法性来源的思考,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 0 1 3 年第2 期。库尔勒等编撰,李孝国等注:日讲四书)解义,北京:中国书店2 0 1 8 年,第1 页。181“大一统”研究:缘起、演进、挑战与边界社会科学2023年第7 期政治处于分裂状态时,这一本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