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思政课”视域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为例.pdf
下载文档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大思政课 视域 新闻 传播 人才培养 模式 研究 网络 媒体 专业
教育信息化论坛/2023.07思政教育研究SIZHENG JIAOYU YANJIU一、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课程体系无论传播的技术如何更迭,媒介的手段如何变化,新闻领域的人才培养仍然是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采、写、编、评的能力也依然是对新媒体时代新闻人才的基本能力要求。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属于新闻传播类专业,学生毕业后就业主要面向各类新媒体机构,包括各类门户网站、互联网公司等新媒体机构,以及移动电视与数字电视等传统媒体的新媒体部门、政府信息部门和各类企事业单位的网络传播部门。无论传播的场域发生何种变化,打好学生新闻传播的基本功,依然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中华女子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于2018年首次招生,虽然发展至今才短短5年,但已打造了一系列连续性的课程体系。(一)专业基础课程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采访与写作作为专业基础课,分别被设置为大一和大二的课程,旨在让学生在对自己所学专业有着全面认知的同时,打好理论基础,明确专业方向。虽然是专业基础课,此类课程也有着较为成熟的教材体系,但其教学也需要有所创新。就传播学概论这门基础课程来说,虽然传播学是研究所有传播现象的一门学科,但是教师教学不能只停留在传统的传播学教材的内容框架中。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该专业方向增加网络传播的内容,并适当压缩传统传播学教材以大众传播为基础的知识框架,让学生学习传播学理论的同时,也明确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和这一门基础理论课程之间的关系。课程建设上,教师会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让学生以分小组汇报的形式用传播学理论对当下网络上的一些传播现象和热点话题进行解析,这会提升学生对于基础理论学习的兴趣,甚至有些学生在完成案例调研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了自己下一步的学习重点及方向,同时也为其大三的学年论文和大四的毕业论文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二)专业方向课程融合新闻报道、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数字传播管理等课程是网络与新媒体相关的专业方向核心课程,分别在大二和大三开设,学生在专业基础课学习后便可进入更深层次的专业学习与实践中。融合新闻报道课程因是在传统的新闻学基础上开设的新的专业课,其课程建设和融媒体时代背景下的新闻传播特性紧密结合,在专业能力培养上,注重使学生了解当前中外融合实践和理论创新前沿,培养其思维模式,使其形成融合新闻策划意识,培养其新技术背景下记者所需的多平台策划、制作、分发和运营等的素质及能力,以应对当下及未来新闻报道的严峻挑战。另外,在媒介融合的全媒体时作者简介:卢育娟,艺术学博士,中华女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新媒体传播和艺术管理。“大思政课”视域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为例卢育娟(中华女子学院北京100105)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媒体融合的加速推进,网络在当今社会发展和文化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不断凸显,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也不断加大,如何培养既有新闻传播学的理论知识,又有与新媒体相关的实践技能,且有着正确的政治方向的人才,是新闻传播人才培养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基于此,以中华女子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例,阐述网络与新媒体专业需要在“大思政课”的理念指导下,从课程体系、课程思政、实践思政多方面协同,拓宽育人渠道,培养适合网络时代的新闻传播人才。关键词:“大思政课”;人才培养;网络与新媒体专业126JULY,2023/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ForumSIZHENG JIAOYU YANJIU思政教育研究代背景下,培养学生形成专业新闻工作者的敏感意识,能够使其利用各种新的融合新闻技术手段,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弘扬社会主义正能量。在融合新闻技术手段和报道形式多样化的今天,专业新闻工作者仍需明确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要具有职业素养,更好地利用多样化的媒介手段为党的新闻传播事业服务。作为未来的新闻传播工作者,学生具备职业素养的“自律”意识和法律法规的“他律”知识显得更为重要。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课程结合相关媒介伦理案例,探索新媒体背景下媒体的道德、伦理及法律新问题。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课程以案例教学法为主,选取现实中一系列有着伦理争议的典型案例,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为培养新一代的新闻传播人才的职业素养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对于新闻事件有其真实、理性、建设性的表达能力,帮助学生通过对相关法规知识的学习,了解记者的权利和义务,能够对虚假新闻、新闻寻租、隐性采访、媒介审判等现象有其专业的判断和清醒的认知。数字传播管理课程是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比较新的专业课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传播手段的易得性和渠道的融合性使传播由原来大众传播时代的专业化、机构化开始转变得越来越个人化、品牌化,在互联网带来沟通的便利化及传播形式的多样化的同时,网络空间的管理也成为社会各层面都关注到的一个问题。在网络空间里,从品牌传播到企业管理,从危机传播再到互联网空间治理,再微观到每个互联网使用者的媒介素养,都和传播管理息息相关。学习数字传播相关知识,了解传播管理的整个流程和知识框架,有利于学生的操作能力及管理意识的培养,为以后专业领域的长远发展奠定知识基础。学生要掌握传播学和管理学在数字时代的创新性应用,了解当前中外实践和理论创新前沿,形成管理意识,具有传播管理流程中的实操能力,以适应数字媒体时代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二、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课程思政(一)科学设置相关课程,强调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性大一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在培养学生政治性上打好基础,大二的融合新闻报道专业课在新闻报道的理念和创作上给学生以引导,大三的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要论课程,则是紧贴时代的步伐,让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学生认知到互联网作为新闻舆论的新兴领域,已经成为舆论生成、演化的主要平台,具有强大的社会动员功能。做好网上新闻舆论工作,对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意义重大。学生可通过职责使命论、党性人民性统一论、正面宣传为主论、创新为要论、时度效标尺论、增强国际话语权论、网上舆论引导论、媒体融合发展论、“四向四做”人才论、善用善管媒体论十大章节来系统学习习近平新闻舆论工作的主要论述1,系统了解新闻舆论与治国理政之间的关系,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深刻认知新闻舆论与中国道路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让以后进入新闻传播领域工作的学生切实做到积极有效引导舆论。(二)借助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提升课程思政效果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是由教育部、中央宣传部、中国记协协同推动,由高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举办,是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展现落实“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精神的迅速行动。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利用现代视听技术与通信网络,面向全国所有新闻传播系师生开展2。2020年启动以后,多所高校新闻传播院系把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作为新闻传播类专业必修课,将其纳入学分管理,中华女子学院也第一时间启动新闻传播大讲堂。它是“新文科”建设的新探索、“立德树人”的新课堂,同时也是一门较生动的国情大课、一门有温度的思政大课、一门高水平的专业大课。将新闻实践融入课堂教学,有力实现了全国新闻传播类学科“共上一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网络新媒体专业的各个年级都借助这一数字课程资源,有力提高了新闻传播人才的自主培养质量。2021年的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以“践行四力,与时代同行”为主题,邀请了来自中央和地方18家新闻媒体单位的32名优秀新闻工作者担任主讲人,录制课程视频。这些新闻工作者不少是“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的获得者3,以案例教学的方式创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实践。各个新闻单位的记者和代表以自己的一线工作经历讲述自己在工作过程中如何践行“四力”,讲好中国故事,一系列鲜活的案例和一线记者的讲述能够更好地引导新闻学子认识中国国情、坚定“四个自信”、树立新闻理想、提升专业能力,培养有理想、有情怀、有担当、127教育信息化论坛/2023.07思政教育研究SIZHENG JIAOYU YANJIU有本领的新闻传播人才。2022年的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以“新时代 新征程:记者的使命与担当”为主题,从国际传播、融合媒体、舆论监督、重大主题、典型人物、新闻评论、纪录片等七个专题切入,邀请了全国23家新闻媒体单位的32位优秀新闻工作者讲述在主流媒体工作的实践经历。这可以让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更加理解国情发展和时代主题。课堂教学中针对班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师精心选择案例;课堂教学以“课堂导读+提出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时候,带着问题去思考答案;在视频课程结束后让学生进行主题讨论,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思考讨论的同时能加深对记者这一职业属性的思考,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在新时代记者的使命和担当。三、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实践思政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指导我们,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内动力。用课程促实践成为新时代培养融合新闻传播人才的关键,除了专业课程上学习和锻炼到的实践技能外,积极利用学校提供的各种实践机会并开拓新的路径,也成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在专业建设时的工作重点,具体如下。(一)校内媒体中华女子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近些年在学校宣传部、文化传播与艺术学院内开展撰稿、摄影、编审等相关工作。在校期间,学生利用这些锻炼机会,专业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得到了提高,专业归属感和荣誉感也在实践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增强,也为学校建设贡献了自己的专业力量。同时,学院也积极搭建专业新媒体平台,“网新观察”是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公众号,而两微一端的内容生产能力也是学生专业基本功。“网新观察”由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各个班级分小组轮流负责,已经建立起了成熟的内容生产和审核编发制度,内容涵盖专业建设、讲座活动、学术前沿、学生活动等,同时也给外界提供了一个了解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重要阵地。一系列的校内媒体平台与内容建设,锻炼了学生新闻传播的基本功,同时也使学生在新媒体时代继续做好党的喉舌,在重大主题宣传、内容把关等关键环节得到了锻炼,使学生的专业敏感度进一步增强。(二)教学实践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创新运用学校提供的实践机会,给学生安排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同时学生也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积极投身公益事业,深入社区进行公益服务。2019年,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到延安这片革命热土,展开以“追寻新闻初心、唤醒红色记忆”为主题的实践周学习活动,学习延安时期的党报实践和理论,找寻关于红色、关于使命的记忆,找寻对于新媒体时代传媒从业者奋斗的初心,学生在一系列的学习实践中也进一步懂得了什么是新闻敏感、报道立场,为谁传播,应该传播什么和怎么去传播。学生在学习党史和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历史的同时,更加坚定了在网络时代继续做好党的喉舌的初心与使命。一系列的思政实践活动拓宽了育人的场域,实现了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同频共振。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外出实践的机会相对较少,但在学院领导和教师的积极努力下,采用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有专家讲座、媒体调研、影像创作、课程思政成果展示等活动。同时,学院也创新性地开展新媒体实训活动,引入专业的新媒体公司和技术人员进行新媒体专业技能培训,通过技能辅助内容生产,学生在实践周的锻炼也进一步夯实了其作为一名新闻传播者策、采、编、发、运的基本功。而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同时进行实践作品的输出,并由业界导师及时点评和复盘,解决了理论与实践过程联结中的痛点。这些实训内容同时也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展示,并由学生在校内网和“网新观察”公众号上进一步宣传,达到了相辅相成的效果。综上所述,“培养什么人”和“为谁培养人”始终是专业建设所面临的核心问题。新闻传播类的专业人才培养要始终铭记其服务于党的新闻传播事业发展和时代需求。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人才培养也需始终围绕这个核心,从课程体系、课程思政、实践思政入手,在“大思政课”的理念指导下,从课程体系系统化、专业实践体系化入手,用理论促实践,用作品促培养,并在此基础上沉淀出可延续、可操作、可复制的实践体系,从而达到人才培养的整体目标。参考文献:1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要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7.2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传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