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互联网
课堂
混合式
教学
模式
应用
民航
服务
心理学
课程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 年 9 月 第 9 期万 娜摘要在“互联网+”新时代的背景下,传统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无论从教学方式还是手段上都无法更好地让学生达到对知识深度的学习与理解,学生综合能力的拓展无法有效培养,课程的挑战性、高阶性以及创造性的目标更是受到限制。文章以“互联网+”为背景,以“民航服务心理学”课程为例,在隔堂对分教学的具体实践中,将信息技术与对分课堂深度融合,从知识传授到拓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构建出“以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 互联网+对分课堂新型混合教学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一定程度上达到了课程的深度学习,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文化认同与传承、合作、沟通、创造性与批判性思维的 5C 核心素养能力,推进“民航服务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关键词“互联网+对分课堂”;“民航服务心理学”课程;教学实践中图分类号?G642;F56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046(2023)9-0081-03基金项目:江西省教改课题“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对分课堂在民航服务心理学教学应用与研究”(项目编号:JXJG-20-25-1)作者简介:万娜(1985-),女,湖北武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对分课堂混合式教学。“互联网+对分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以“民航服务心理学”课程为例(南昌理工学院,江西 南昌 333000)“民航服务心理学”是航空服务艺术管理专业一门必修课和核心课程,是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更全面、深刻地掌握民航服务过程中的旅客心理、群体心理,与旅客人际关系等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旨在提高空乘专业的学生在民航服务实际工作中常用心理技巧、提高学生的服务意识以及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目前民航服务心理学教学仍面临着以课堂为中心、以内容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特点,导致教学质量不高,学生主动性差,严重影响了民航服务专业人才培养。为了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需要教师主动转变教学理念,积极探索教学改革创新。一、相关理论阐述(一)对分课堂的特征课堂是课程的承载体,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对分课堂是复旦大学心理系张学新教授在 2014 年基于行为、认知、建构和人本主义四大学习理论以及发展性、发现式和范例教学三大教学理论基础上提出的适合中国本土课堂改革教学的新模式。它将传统的讲授法与讨论法有机融合,清晰又精准地构建了“讲授-独学-讨论-对话”四元教学。首先,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是时间对分,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的时间分开,让学生在课后有一定的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1。其次,教学生态上权责分明,师生的权利对分,各自履行自己的责任与义务。教师不再是权威者,而是变成学生的引导者、促进者、组织者。通过民主、平等的“教”与“学”两个方面实现知识建构,形成基于课堂学习的共同体改革,开展合作式探究,重塑课堂教学结构,构建了一个开放的课堂2。对分课堂在考核方法上注重过程性评价,帮助教师减轻负担,改善师生关系,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见图 1。图 1?对分课堂“隔堂对分”的基本流程(二)“互联网+对分课堂”混合教学模式“互联网+对分课堂”混合教学模式是将线上MOOC 平台网络授课与线下对分课堂进行优化与融合,将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变为“能力培养”,将“知识接受”转变为“知识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时间得到了拓展和延伸。学生享有更多的自由,承担更大的责任,从如何教到如何学、从作业布置到课堂管理和效果评价,全方位打造一个高效、高度参与的、个性化的成长与个体学习体验的课堂。教学活动实施过程化考核,可以有效提升教学管理,激发学生改变学习习惯,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高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提供有价值的借鉴。此外,论文研究成果为提升教学效果和更好地推动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相应的理论和实践参考。81二、“民航服务心理”课程教学现状(一)改善了传统教学手段当前民航服务艺术管理专业的主要学生群体为“00后”。该群体学生的思维活跃,自由开放,个性鲜明,求知欲与信息获取能力强。受多元便捷的互联网的影响,特别是疫情停课不停学的要求向传统教学手段提出了挑战,学生学习不再受限于教材,因此,置身“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只注重专业学习的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民航服务人才岗位培养的需求。“民航服务心理”课程理论性强,知识点多且枯燥,“案例+理论”教学模式陈旧。随着知识的不断更新,缺乏深度与挑战性,学生排斥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对纯理论填鸭式的空洞说教学习兴趣丧失。因此,高校需要重新构建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新的教学,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打造线上线下、课内课外一体化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师通过对分易、微信群,或者 QQ 群等方式发送给学生,线上数字终端设计问卷了解学情;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突破教材学习,利用互联网的学习资源开展个性化自主学习,形成自己的读书笔记为课堂深度学习做前期准备。线下的课堂在教师引导下进行深化内容,展开对分课堂的教学,线上互联网虚拟教学与线下面对面的课堂教学进行优势整合,解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与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有利于教师的后台监管,提高了教学效率。(二)创新了考核评价机制期末一卷定论评价的考核方式只重视知识培养,忽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学生创新、探究、合作能力都受到限制。改革传统“期末一张卷”的考核模式,实行以“理论+实践”的开放式、全程化考核,可以解决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所以“互联网+”对分课堂进行多维度、全方位、动态的考核评价机制,包括网上学习时长分值、章节练习题答题积分、讨论区发表观点与点赞、回复次数等,增强了课堂教学环节中的抢答,加大课堂小组讨论、全班讨论以及学生与教师的对话,结合期末考核成绩,科学全面地评估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既能服务于教学又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增加课堂讨论互动、案例评析作业、实践成果作业、期中案例学习心得等作为课程平时成绩的重要评价指标,同时创造了学生高度参与的“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新型课堂。三、“互联网+对分课堂”模式在“民航服务心理学”课程的应用(一)教学设计本课题以“民航服务心理”为例,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立足于学生实际发展需要,践行“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从学情出发、整合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目标,调整教学方案,以信息网络技术辅助教学为平台,结合对分课堂,重新构建出“互联网+对分课堂”的一种新型混合教学模式。本课题以 2018 级航空服务与管理专业大三学生两个班级为实践对象。A(1)班选为对照组(n=55)不分组,采用传统五段教学法,即“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不提供网络学习资源。A(2)班为实验组(n=53),采取异质 ABBC 分组,可分成 8 个小组,每组人 6 人,以“互联网+”信息网络技术辅助教学为平台,以线下“讲授+讨论”对分课堂为主导,采用“课前自主学习课堂教师讲授课后学生独立内化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课后巩固”的混合教学模式。“民航服务心理学”课程共计 48 个学时,每周 1 次课,每次 3 节课。第 12 节课实施隔堂对分模式,第 3节课根据教学内容可实施当堂对分或课堂实践。上课时间为 16 周,教材选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的 民航服务心理学,优化教学目标,明确指出要求航空服务与艺术管理专业的学生在进行“民航服务心理学”课程学习时,展现出积极主动学习、高度参与教学行为的倾向。本课程教学设计方案选取项目二“感觉与民航服务”为主题,综合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将课前端准备-课中讲授-课后内化吸收三个教学活动,线上学习与线下交互式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具体教学流程见图 2 所示。图 2?“互联网+对分课堂”混合教学模式(二)教学过程1.“课前”自主学习课前备课,教师把全部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在每次课,教学内容板块要分割出来。教师讲授的部分与学生学习的部分,都是要在课前做好精心的规划和设计。对分课堂不提倡课前预习,教师依托对分易 App 教学平台发布本章节学生自主学习的单元教学任务单,包含项目二课件、教学大纲及课前的测试,明确“项目二感知觉与民航服务”的知识目标:感知觉的含义与特征,掌握影响民航旅客感知觉的内部因素。能力目标:提高民航服务人员对旅客的社会知觉的认知能力,避免在服务中的知觉偏差、首因效应、晕轮效应等。学生在上课前按照教师发布的任务单根据自身学习情况结合课件完成章节低阶概念性内容学习,可选择 MOOC 平台指定的 spoc 课程资料,并梳理好形成笔记,完成课前检测,在网上按照时间提交。教师会跟进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对线上问题进行汇总。根据大数据的查阅,95%的学生能够在上课前完成自主学习。2.课中对分课堂教学讲授环节(45 分钟)安排在第 6 周第 2 节课。课堂讲授要求教师讲课节奏紧凑,做好引导性框架式的精讲,并留白。精讲的原则是学生已会的不讲、不讲也会的不讲、讲也不会的不讲。那么留白教师要做到“启而不发”,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思考与构建知识框架,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还可以提升学生的积极性。根据82项目三的知识框架讲授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感觉与知觉的概述;二是影响旅客知觉的因素(内部与外部);三是民航服务人员的社会直觉。学生已在线上完成第一部分概念的学习,不做重点讲解;学生会在教师的精讲留白下完成二三部分知识的自主建构。第三节课可进行当堂对分或找课后实践案例分析让学生练习,加深其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消化。相隔一周后安排在第 7 周的第 1 节课讨论环节(45 分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讨论环节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效果和学习的体验,组织得好学习效率成倍提升,组织得不好就耽误时间和影响教学的进度。课堂讨论的组织能力是教师课堂教学组织水平的一个体现。教师可用 15 分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以及案例总结,开始进行组内讨论 15 分钟,以课后内化的个性化作业,即亮考帮开展讨论。讨论过程教师不参与其中,组内学生相互解决个性的问题,整个组间交流 5 分钟。组长根据前期小组成果进行补充、整合、提炼。班级分享(15分钟)各小组也可提出自己的看法,最后教师总结(5 分钟),对学生遗漏需要深化的知识点进行概括凝练。问卷调查研究中,34%的学生非常同意对分课堂能做到认真听讲,42%的学生同意,24%的学生基本同意。3.课后独学内化课后的独学对于对分课堂很关键,学生课后独学不好,课堂的讨论就没有内容,直接影响了小组讨论的成效和全班交流的质量,学生很难形成高质量的讨论和观点的碰撞,课程整体的教学质量无法提高。因此,要求教师一定要明确学生的学习任务、下节课会进行什么样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独学范围清晰,明白这一章节与上一章是什么关系。教师在第二阶段针对项目二知识框架、重难点的讲授结束后,可利用思维导图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学生完成常规化作业后,要总结出学习过程中最大的收获,可以是学懂的、不懂的知识,形成亮考帮个性化作业。作业评分如下。3 分合格,4 分良好,5 分优秀。学生在规定时间通过互联网对分易平台通过拍照上传提交,还可以收发视频或者语音作业。教师在线批改作业过程中针对个性化问题,通过互联网平台讨论区,开设论坛,吸引更多学生参与讨论,既能帮助内化吸收弱、学习内驱动力差的学生查漏补缺、探讨和解答问题,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能拉近师生沟通的距离,及时解决师生交流互动困难的问题,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理解、内化、吸收、拓展,使得课前与课后互联延伸。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可知,27.0%的学生部分同意课后能够对教师讲授的内容进行消化,基本同意的学生占 47.5%,非常同意的学生占 21.6%,只有 3.7%的同学不能对教师讲授的内容进行消化。课后进行相关内化学习,能够完成作业为讨论做准备的学生,44%的学生非常同意,24%的学生基本同意,30%的学生部分同意,有 2%的学生不同意。(三)教学评价及反思“互联网+对分课堂”模式下,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学习目标,形成一个以师评、他评、自评结合的动态化、全方位的多维评估方法。将对分课堂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