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融合
视域
高校
劳动教育
价值
意蕴
实践
路径
第 23 卷第 3 期2023 年6月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Taizhou Polytechnic CollegeVol.23 No.3Jun.2023“五育融合”视域下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华滢(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江苏泰州225300)摘要:“五育融合”是当前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命题,劳动教育在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中具有基础地位、纽带作用和综合育人功能。落实“以劳促全”育人成效,化解“劳育分离”困境,需要从内容、特征两个方面厘清劳动教育的内涵,从回归人的本质、回归教育本质和回应社会发展三个层面理解其价值意蕴,基于教育生态理论,从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支持保障和评价反馈四个体系探索协同创新运行机制在构建中国特色劳动教育体系中的实践路径。关键词:五育融合;高校;劳动教育;价值;路径中图分类号:G40-015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1-0142(2023)03-0015-04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1。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把劳动教育作为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年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先后出台,从国家的教育方针、顶层制度设计层面为实施劳动教育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动纲领。推进教育走向“五育”融通共生的发展新形态,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途径。要推动构建体现时代特征和时代要求的劳动教育体系,必须全面厘清劳动教育的丰富内涵、价值意蕴及实践路径。1内涵挖掘:“五育融合”视域下劳动教育的本质特征劳动是人主动创造对象以实现自身的活动,人的类本质在劳动中得到证实和实现2。其实质是人用自己的体力和脑力以自身的活动来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过程3。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和价值,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和人的现代化的根本途径,因此教育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大力发展劳动教育,而只有在“五育融合”的框架内推动劳动教育,才能更好实现其综合育人价值。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4。1.1劳动教育的内容劳动包含主客世界的双重改造,是一种集知、情、意、行为一体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技能都是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应以劳动实践为基本方式,劳动育人为终极价值,通过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等主要劳动形式,将劳动育人元素纳入各类教育活动,与德智体美四育形成融通共生的关系,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劳动实践中进行经验反思和观念建构,进而丰富生命成长的内在资源。一要树立劳动观念。让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观念深入人心;二要培育劳动精神。塑造具有敬业精神和担当意识的新时代劳动者;三要锻炼劳动能力。培养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富有智力、体力和创造力的合格劳动者5;四要塑造劳动品质。强化勤劳、诚信、创造的劳动品质。劳动教育应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渗透到五育融合的教育体系中,丰富劳动实践形式,作者简介:华滢(1981-),女,江苏淮安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3 期开展关于劳动的价值、理念、方法层面的互动式教学,完成劳动准备与劳动实现的内在统一。从根本上说,劳动教育,就是要贯彻大劳动观,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劳动文化,树立青少年的社会主义劳动信念和理想,激发他们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源生动力,教育引导他们懂劳动、会劳动、勤劳动,为他们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思想和实践基础。1.2劳动教育的特征劳动教育以劳动为联结点,引导学生知行合一,塑造劳动价值观念、锻造劳动精神品格、提升劳动能力素养,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重创造,因而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实践性、综合性和时代性。第一,鲜明的思想性。劳动教育有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具有崇高理想和主人翁意识的社会主义劳动者。要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指导,始终以发挥劳动的思想教育功能为核心。第二,显著的实践性。应不断扩大劳动教育的实践场景,加强家校、校企、校社的联系,突破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壁垒,让学生在真实的劳动情境中内化劳动知识和技能,培养劳动情感、深化劳动认知。第三,典型的综合性。劳动观念、劳动道德、劳动精神是德育的重要内容;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思维是智育的基本要素;劳动体魄、劳动意志、劳动品格是体育的价值诉求;劳动美感知、鉴赏、创造是美育的实践关照。第四,突出的时代性。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科技的蓬勃发展,产业变革加剧,智能劳动的出现改变了人的生存方式和劳动认知,紧扣劳动技术、劳动关系和劳动形态的变化,创新劳动教育模式,用现代化的劳动思维、劳动经验、劳动意识来教育引导未来的劳动者。实施劳动教育,既要充分挖掘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实现五育元素的相互渗透和生发,深化三全育人体系;也要充分彰显劳动教育促成学生贯通知识学习与客体改造的独特的实践性价值,实现学生“学-思-做”实践主体角色的转变,促进主体世界建构。2融通共生:五育融合视域下劳动教育的价值重塑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形成统整的育人共同体,在五育融合视域下重塑劳动教育价值,有助于全面理解劳动教育对于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动社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意义。2.1回归人的本质的内在需要人的本质决定了人有劳动的内在需要。所谓全面发展最根本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体现智力和体力的统一以及才能、情志和德性的多方面发展。首先,劳动教育有助于实现劳动认识从“片面”向“全面”的发展。受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大学生产生了重利轻义、轻视劳动的错误观念。劳动教育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观引导青年,能够帮助他们科学全面认识个人梦与中国梦的内在统一,提升以劳动发展自我和服务社会的自觉,培养以劳动实现民族复兴的担当;其次,劳动教育有助于实现劳动目的由“利己”到“为公”的转变。在学生中弘扬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劳动精神有助于激发深层次劳动内驱力,领悟劳动的真正乐趣,提升劳动境界和需求层次;再次,劳动教育有助于实现劳动关系由“对立”走向“统一”的复归。社会主义劳动教育帮助学生强化劳动主人翁意识,营造尊重劳动的社会氛围,助推共建共享、平等和谐的劳动关系形成,并引导学生在劳动中学会分工合作、实现有序竞争和良性发展。2.2回归教育本质的内在需要真正的教育是以完善、改善人生为目的,最终推动劳动创造。功利主义教育倾向、教育工具性的过度夸大,逐渐扭曲了教育价值取向、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评价,教育空心化、教育内卷、教育割裂最终带来的是教育的异化。实施劳动教育是回归教育本质的必然要求。首先,劳动教育是“教劳结合”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党和国家始终把“教劳结合”作为制定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础,“教劳结合”思想中国化进程中,教育与劳动结合的内容和形式日渐丰富、功能和价值日益多元,更加凸显了教育本质的内在诉求。其次,劳动教育是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基础和关键。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融合,实现了“向内教育”和“向外教育”的统一,推动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和教育生态重建;再次,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教育体系的探索和创新。有助于实现培育兼具国家认同感和全球视野人才的中国式现代化教育。16第 3 期华滢:“五育融合”视域下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2.3回应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的根本任务是发展先进生产力,根本目的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建立在人民立场上的现代化,人与社会的现代化统一在现代化进程中。人的现代化指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现代化。劳动教育推动人的现代化属性的生成和完善,从而为社会的现代化提供动力支撑。劳动教育推动现代化生产力水平提升。劳动教育应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服务于社会经济转型,侧重于现代劳动观念和劳动思维的引导,对标现代劳动形态对人的劳动能力的要求来培养与现实生产力融合的劳动素养。劳动教育推动现代劳动关系实现。劳动教育激发了劳动者的主体意识,增强了主人翁责任感,促进了团结奉献、平等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的形成。劳动教育推动现代化劳动文化的繁荣。劳动教育继承了中国传统劳动文化的基因,孕育了开拓创新、求真向善的现代劳动精神,激发了对劳动美的现代探索,体现了绿色和谐共享的劳动价值追求。3生态构建:五育融合视域下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从教育生态学视角看,劳动教育是一种学生与影响其劳动行为、态度、价值观的多重环境之间交互所形成的复杂社会生态系统6。创新“五育融合”下的劳动教育实践路径,应建立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激发多元主体和教育本体的内驱力,健全高校劳动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坚持育人为本、素养为体、能力为用,实践为基,构建体现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生态体系。3.1构建全方位、多元融入的课程教学体系(1)培养专兼结合、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教师的教育观念、专业素养决定了劳动教育课程的质量。第一,强化专业认同。稳定师资来源、转变工作范式、明确工作内容和要求,逐步从劳动教育专业毕业生中补充师资。第二,突出双师双能。多元化选聘技术能手、能工巧匠、行业专家、劳动模范等作为兼职教师,通过开展专业培训、教学竞赛、教学研究等方式强化教师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素养。第三,优化教师评价。建立科学的教师工作标准、完善考核激励措施、强化教师的本位意识。(2)推动劳动课程与课程劳动的全方位融合。将劳动教育融入德智体美四育课程,形成劳育课程和课程劳育有机融合的协同育人课程体系。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建立与中小学一贯衔接的劳动课程或在相关课程中开设劳动教育专题模块,保证学时学分,纳入毕业条件。开设劳动教育选修课,利用大学慕课等在线优质课程资源,开发校本选修课程群,实现德育、美育、体育与劳育的有机融合。挖掘课程劳动元素。在思政课程中突出劳动德育元素,树立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在专业课程中突出劳动智育元素,强化专业劳动技能;在创就业课程中端正生涯观念和创业心态,培养敬业精神和创新意识。(3)优化产教融合、校地合作教学模式。加强与行业企业、政府机构、社会组织的协同,开发适应产业新业态、劳动新形态和社会新需求的特色课程和人才培养新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五育融合”的教学理念、强化劳动方法技能的具体指导,尝试“线上线下结合”的项目化劳动教育形式。3.2构建全场域、多元融通的实践活动体系(1)拓展劳动教育实践场域。实现“场域协同”,推动“场域共同体”建设。要拓展校内外各类场所资源,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的场域角色。在家庭中要引导学生养成劳动习惯、锻炼生活技能;在学校里开发特色劳动实践课程和活动,在校内公共区域开展生产体验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在校外打造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推动学生的专业性、创造性生产劳动;与社区机构合作,开展公益性、服务性社会实践。(2)拓宽劳动教育实践平台。建立劳动教育实践中心,拓展校内外第二课堂劳动实践载体。推动劳动教育深入日常,依托后勤、学工、教务、党团组织、学生社团等开展劳动教育主题实践活动;推动劳动教育融入生产,在“四新学科”建设中创新开展专业实习实践;推动劳动教育服务社会,引导学生劳动奉献。另外还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等新手段不断拓宽劳动教育实践载体,实现“载体协同”。3.3构建全要素、多元融成的支持保障体系(1)强化劳动教育共同体。政府和主管部门要发挥政策引领作用,全局统筹、顶层设计;学校要发挥主体落实作用,成立专门组织机构,整合优化教育教学资源,系统做好规划、设计、实17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3 期施、评价;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要发挥产业和组织优势,做好渠道保障;家庭要发挥首育熏陶作用,树立尚劳爱劳的良好家风。(2)完善劳动教育制度体系。国家和各地各校配套文件的相继出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制度基本建立。推动劳动教育制度化、规划化实施,还要配套做好师资培育制度、教学管理制度、保障实施制度、评价反馈制度、评估督导制度等,协同发挥制度保障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