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双减”政策下江苏省校外培训机构转型困境及化解建议.pdf
下载文档

ID:2752792

大小:2.02MB

页数:3页

格式:PDF

时间:2023-11-29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双减 政策 江苏省 校外 培训 机构 转型 困境 化解 建议
40 经 验 区域治理 EXPERIENCE“双减”政策下江苏省校外培训机构 转型困境及化解建议 沈子琪,刘依欣 扬州大学商学院 摘要:伴随着“双减”政策的颁布,国家对校外培训的监管力度也逐步加大,校外培训机构面临着转型的难题。大多数校外培训机构已经成功转型,但仍存在部分培训机构打转型的“擦边球”、学生负担屡减不降、社会舆论呼声不一等问题。文章通过调查江苏省校外培训机构的转型现状,借助博弈理论,分析其转型困境,探索校外培训机构转型的方向,提出校外培训机构转型的路径建议,推动教育事业在正轨上不断前行。关键词:“双减”政策;机构转型;困境化解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595(2023)23-0040-03 作者简介:沈子琪,生于 2002 年,女,江苏宿迁人,本科;刘依欣,生于 2001 年,女,江苏南京人,本科。基金项目: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双减政策下江苏省校外培训机构转型调查与政策建议”(202211117073Y)。2021 年 7 月,“双减”政策正式颁布,要求校外培训机构进行自我革新。当前,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校外培训机构响应政策进行转型升级,但出现了机构转型困难重重、真假难辨等问题。本文通过在江苏省范围内的调查,分析校外培训机构的转型困境并提出相应解决建议,助力教育事业发展。一、调查基本情况 1.超半数的学生未参加校外培训 数据显示,53.85%的学生在2022 年春学期及暑假未参加校外培训,报名 2 项及以上校外培训的家庭占比达 19.23%。2.学科类培训报名居多 在报名校外培训的 120 个被调研家庭中,报名最多的是学科类培训,占比 54.17%;其次是艺术类培训,占比达 52.50%;体育类培训和科技类培训分别占比20%和 8.33%。3.参与培训的原因以兴趣为主 关于参加校外培训机构的原因,50.83%的家长表示是出于满足孩子对该项目的兴趣,44.17%的家长则是为了丰富孩子的业余生活,因升学准备和技能培养的原 因 则 分 别 占 比38.33%和35.0%。4.师资力量是家长挑选机构的最重要因素 在校外培训机构抉择时,88.08%的家长十分看重校外培训机构的师资力量,其次是机构环境与设备设施、机构周边的交通便利情况,占比分别为 80%和70.77%。二、现状分析(一)改革成效 1.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大幅缩减 江苏省教育厅表示自 2021年 7 月“双减”工作全面实施以来,全省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从8670 家大幅压减至 228 家,压减率达 97.36%1。大部分学科类培训机构转变为非学科类培训或退出教育市场,少部分学科类培训机构经过备案审批转变为非营利性质的培训机构。2.校外培训机构经营逐步规范“双减”政策下校外培训机构得到了进一步规范,具体表现为:(1)时间安排。政策颁布前,机构常选择周末、寒暑假等时间进行授课,占用了学生的休息时间。政策颁布后,校外培训机构将教学时间设于工作日晚间,把休息时间尽可能还给学生。(2)广告宣传。政策明令禁止校外培训机构虚假宣传、大肆推销业务等不正当竞争。好在前段时间机构张贴在公交车站、火车站等公共场所的广告已被清理,朋友圈等社交媒体中的广告宣传也大幅度减少。3.家庭校外培训支出减少“双减”政策实施后,家庭校外培训支出减少。52.31%的家长明确表示政策颁布后,家庭在艺体类的素质培训方面的支出有所加大;49.61%的家长表示政策颁布后,家庭校外培训支出占家 41 经 验 区域治理 EXPERIENCE 庭总支出的比例有不同程度地降低,13.08%的家长表示家庭校外教育支出并没有下降。(二)现存问题 1.打转型的“擦边球”为了规避政策,一些培训机构将授课内容与授课机器进行捆绑式销售,以卖学习机等教育产品的方式来掩盖售课的事实。此外,还存在“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机构挂名艺术类培训实则学科类培训、表面思维开拓训练实则数学辅导等。2.合约签署不规范 按照政策要求,校外培训机构本应与家长签订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服务合同。但调查发现,仅 33.33%的家长在报名时与机构签署了合同,而没有签署和没听 说 过 的 家 长 占 比 分 别 为21.67%和 30%,累计超过 50%。3.只“转型”不升级 部分校外培训机构只“转型”不升级,解决不了问题根本,传统的运营模式无法承接新业态。某些培训机构的特色教学内容并不适合搬到线上,其核心运营团队不备在线运营的经验和能力,教育机构无法承担得起转型成本易造成资金链断裂,线上技术和基础设施与环境无法适应改革环境所需。4.收费标准不被认可 7.69%的家长完全不认可当前校外培训机构的收费标准,16.54%的家长不认可当前校外培训机构的收费标准,38.08%的家长持一般态度。关于不满意的原因,大多数家长认为培训费用仍然很高,提供的服务与价格并不匹配。(三)原因分析 政策执行本质上是相关政策主体之间基于利益得失的考虑进行的一种利益博弈过程。2博弈论假定人是理性的,在具体策略选择时其目的是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3“双减”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关系错综复杂,在“政府学校家庭”三个层面形成了多主体交互的博弈关系。4政策出台之前,校外培训机构迅速发展,家长纷纷买账,在这一对相关利益者之间达到了短暂的“纳什均衡点”,所以即便是在现在看来“内卷式”教育、高昂的补习费用极度不合理甚至加大了社会的阶层划分,但仍然没有被取缔。政策出台后,平衡点被打破,校外培训机构与地方政府间的博弈、家长与政策间的博弈则显得更加突出。1.机构存在侥幸心理 因为一些家长仍然抱有传统的“唯分数论”的教育理念,将机构视为救命稻草5。当学校减负后,为了应对学生的升学需求以及下一步的优质教育资源,部分家长只能转向校外培训机构。校外培训机构也受自身趋利性影响,机构与家长互相“打掩护”,心存侥幸心理,套着艺术类培训的外衣,认为自己违规经营的行为并不会被查出。从而导致部分机构无视政策要求,放任自己的趋利心理,违规经营的行为屡禁不止。2.监督管理存在漏洞 政府在政策出台之后,针对机构的转型监督不够。虽然在国家层面也成立了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通过设立监督举报的网络平台等呼吁大众积极参与监督举报。但由于机构数量众多,分布分散,校外培训机构与政府打“打游击战”或上报虚假信息,导致对于“隐形”或“变异”的学科类培训机构的整治活动开展困难。除此之外,在取证和查出方面也具有一定困难。3.政策宣传普及不足 政策颁布后,其宣传大多集中于机构和学校,而忽视了家长这一群体。一些家长只是从学校方面了解到政策的部分要求,对政策本身和后续的文件要求缺乏整体性认识。校外培训机构利用家长不了解政策这一漏洞,牟取更多利益,达成“无合同签约”,同时可能存在价格虚高等情况。4.战略规划能力欠缺 校外培训机构顺应政策的要求进行了“转型”,但机构对于自身的优劣没有清晰的认识,对外部环境缺乏全面、理智的分析,以至于只是随大流似的转向热门方向,没有完善、清晰的企业战略规划。三、对策建议(一)规划转型方向,实现产业升级“双减”政策出台后,“纳什均衡点”被打破,面对国家政策校外培训机构不得不采取新的方式,在遵循国家政策的同时又能保证自身的稳定运营,即要求教育机构转型从而可以达到新的“纳什平衡点”。面对“双减”政策的要求,机构应快速应变,带领团队根据机构自身特色,规划战略目标与战略方向,完成自身的转型升级,重新面对市场。1.开展“线上+线下”新模式 校外培训机构在“双减”政策实施之后,可利用信息技术加持,将机构的学科类培训转成了“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场地成本和教师的时间成本,探索规范性教育与特长性教育的有机统一,了解自身的教师团队优势,根据教学特色实际选择线上或者线下的形式,利用融合优势协同关注学生、家长、社会多元主体需求。2.开发教育衍生产品 教育机构在尊重市场为主导的各级各类校外培训形式时,也应当坚守教育公益属性,最大程度弱化资本逐利性对教育的影响。6同时增设课后托管、课后 42 经 验 区域治理 EXPERIENCE 自习室,研究开发智能学习灯、电子词典、扫描笔等教育衍生类产品,拓宽机构涉及的业务面,建立现代教育新模式。3.优化机构内部管理 教育机构应当合理管理自身的资金链。优化一般的层次化的树状财务组织形式从而来加强部门间的协作。其次,教育机构应聚集复合型金融人才,完成金融体系与业务体系的融合,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精细化管理和智能风控,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优势。在财务管理方面,教育机构可将预收费纳入教育部门专业的监管平台进行统一管理,通过第三方银行托管的方式,从而有效保护培训学员及家长的合法权益。部分教育机构可以采取“营转非”的经营模式,在增强教育的公益性的同时也有助于扩展服务。教育机构要努力实现多元化转型,打造更多为学生全面成长服务的项目。4.助力家庭教育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当前社会,大部分家长实际上并不懂得如何教育子女、如何与子女沟通,以至于家长与子女产生冲突的事件频发。校外培训机构可以将服务对象从学生转向家长,利用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知识,走进家庭,积极推进家庭教育指导,向家长传播正确的教育理念,同时帮助缓解家长的教育焦虑和孩子的心理问题,塑造良好家教家风。积极开展以家庭为中心的活动,同时多个家庭的参与也可以带动孩子感受社会、习惯社会,增强社交能力。学生减负需要学校、家长、校外培训机构的协同合作,共同助力学生学业生活。5.进行校企合作 校外培训机构可以将服务对象从学生转向学校,利用当前的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的教育技术,助力学校构建互联网时代的传统教育与新媒体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新模式。在课程教学、作业批改、学情分析、教学质量评估等方面为教师提供帮助,实现校外培训机构与学校的互生互助。(二)转变落后观念,助力全面发展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也是中国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石。人的全面发展包含人的体力、智力及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也包含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和如愿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然而,从当今的社会需求看,校外培训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是受教育者及其家庭成员的观念老旧校内教育落后、超前教育可以让孩子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只要应试教育一直存在,市场便永远有利可图。社会各群体应该转变该旧有落后的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三)完善相关立法,实现多元监管 对校外培训机构的监管不应当还停留在过去的政府单独监管,应当是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社会大众及媒体合力监督。7第一,政府应当建立专项法律,加强我国在校外培训机构规范方面的法律建设。目前的规范性文件无法起到有力的强制要求作用,通过近几年的数据可知我国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已达到一定效果,但也只是在政策文件的要求下达到短期效果,时间一长往往就会开始松懈,无法根本地解决机构监管问题。8第二,行业协会、第三方评估机构等社会组织应当积极参与对校外培训机构的监督。在减轻政府负担的同时,发挥社会组织的力量,完善监督体系。四、总结“双减”政策下,机构转型面临着诸多困难,机构自身的战略规划、市场的激烈竞争、传统教育观念的桎梏等都会影响机构转型的成败。各类机构必须遵守法律法规要求,做好战略规划,选择合适的转型道路。政府等多元主体在做好监管工作的同时,也要增加社会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认同感,推动教育理念的变革。参考文献 1 新华网.江苏实施“双减”一年 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率超97%EB/OL.(2022-7-27)2022-7-27.http:/ 2 丁煌.利益分析:研究政策执行问题的基本方法论原则J.广 东 行 政 学 院 学 报,2004(03):27-30+34.3 潘天群.作为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博弈论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35(06):1-6+97.4 陈春平,何子耕.“双减”政策主体的利益诉求与调适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23,12(01):13-17+32.5 宁本涛,陈祥梅,袁芳等.“减轻校外培训负担”实施成效及生态复合治理机制透析基于我国152个地级市“校外培训负担”现状的调查J.中国电化教育,2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