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双减”背景下中小学生家庭教育投入偏差原因及对策研究——基于家长动机的视角.pdf
下载文档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双减 背景 中小学生 家庭教育 投入 偏差 原因 对策 研究 基于 家长 动机 视角
一、引 言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其明确要求,全面压减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1。这是教育综合改革深入推进的重大政策创新2,引起社会各方面尤其是学生家长的广泛关注。学生家长作为重要的目标群体,其对家庭教育投入具有不可小觑的影响。进一步讲,家庭教育投入是家长权衡教育成本与收益的结果,是家长在内外部因素影响下的教育决策,不仅关系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而且关系到教育政策实施成效。在此背景下,本研究以山东省济南市10位中小学生家长作为访谈对象,调查“双减”背景下家庭教育投入的现状,旨在丰富家庭教育研究视角,为提升家庭教育质量提供一定的参考。二、理论依据动机是心理学研究中的核心概念,它产生于内在需要和外在诱因的共同作用,即需要是动机激发的内在条件,诱因是动机产生的外在条件3。动机理论正是关于动机的产生、动机与需要、行为和目标关系的系统化理论,可分为行为主义的动机观、人本主义的动机观和认知主义的动机观4。代表人物马斯洛强调动机的内部和内在性因素,指出个体基本需要在相对潜力原则的基础上按相当确定的层次排列,个体的一个行为往往是被多个内在性需要所影响5。动机理论作为研究个体心理因素的基础性理论,在教育领域被广泛应用,如郭衎、曹一鸣调查了学生内外部学习动机对学业成就的影响6;谢玉华、毛斑斑和张新燕分析了高校教师的科研动机因素7;陈晓“双减”背景下中小学生家庭教育投入偏差原因及对策研究基于家长动机的视角刘 鑫(华东政法大学 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上海 201620)摘 要:文章基于动机理论,运用访谈法,深入探析“双减”背景下中小学生家庭教育投入现状。研究发现,“双减”实施后,中小学生家庭教育存在投入偏差现象,具体表现在情感投入、子女技能特长培养和作业安排三个方面,主要受家长追求阶层流动、满足安全需求和尊重需求三个动机的共同影响。基于此,本研究建议应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完善课后服务体系,开拓实践活动平台,促进家庭教育科学化。关键词:“双减”;家庭教育投入;动机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3588(2022)01-0040-06收稿日期2022-04-26 修回日期2022-05-22作者简介刘鑫,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第 38 卷第 1 期2022 年 6 月新 疆 教 育 学 院 学 报JOURNAL OF XINJIANG EDUCATION INSTITUTEVol.38,No.1Jun.202240燕、何有世基于动机理论,探究了新媒体环境下不同主体参与高校负面网络舆情传播动机的差异性8。家庭教育投入指的是家长对子女进行教育培养所花费的成本、精力和资源等,可分为货币性投入和非货币性投入。货币性投入指向的是经济投入和物质投入;非货币性投入指向的是情感投入和时间投入9。其中,经济投入、物质投入和时间投入均属于直接性投入方式,通过量化指标可以显而易见地观察到投入程度;而情感投入是一种感性的交流与互动,可以表现在教育期望与教育氛围两方面。就家庭教育投入研究现状来看,众多学者通过数据分析探寻了家庭教育投入与其他变量的关系,如周钦等人通过构建模型探寻了子女性别对家庭教育投入的影响10;李福林实证检验了社会互动对家庭教育投入的影响11;任晓玲等人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家庭教育投入对农村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12。动机理论可以深入解读个人行为表现的心理因素,对于家庭教育而言同样如此;该理论也可以深入剖析家长教育动机,从而发现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升家庭教育质量。经整理发现,当前动机理论多被用于学校教育领域,少有研究将其用于家庭教育领域。另外,对于家庭教育投入研究而言,当前量化研究较为丰富,而质性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研究以动机理论为分析依据,运用访谈法,探讨“双减”背景下家庭教育投入的情况。三、研究设计(一)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了济南市6个区的10名中小学生家长作为访谈对象,其中包含7位母亲和3位父亲。同时,为了更全面地整合、比较不同阶段的家庭教育投入异同点,访谈对象的子女覆盖了二年级至七年级六个学段。除此之外,从访谈对象职业情况上来看,包含不同职业者,同时也关注到全职妈妈。访谈对象基本信息见表1:访谈对象ABCDEFGHIJ身份母亲父亲母亲母亲母亲母亲父亲母亲母亲父亲职业全职妈妈工程师全职妈妈全职妈妈全职妈妈全职妈妈私营小企业主超市收银员全职妈妈私营小企业主子女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六年级七年级七年级七年级七年级子女特长技能培训书法绘画绘画足球、书法古筝篮球舞蹈绘画书法足球表 1访谈对象基本情况(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访谈法来探析“双减”背景下中小学生家庭教育投入现状。访谈内容为对“双减”的满意度与认可度、当前家庭教育投入现状及何种因素影响了家庭教育投入。在征得访谈对象同意的前提下,本研究对访谈过程进行录音,访谈结束后将录音内容转化为文字稿,并进行系统全面的整理。四、“双减”背景下家庭教育投入现状及存在问题(一)成绩导向下的单一情感投入虽然“双减”有效缓解了学生负担过重这一问题,但是当前“唯成绩论”“唯分数论”的现象仍然存在,一些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期望仍然局限在刘鑫:“双减”背景下中小学生家庭教育投入偏差原因及对策研究基于家长动机的视角41新 疆 教 育 学 院 学 报第 38 卷第 1 期2022年6月优异的学习成绩与学历的获得上。如访谈对象A表示:“成绩好才是王道。”访谈对象B表示:“我很少和孩子聊有关心理方面的问题,也很少带她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另外,访谈对象D表示:“我也想轻松愉快地与孩子好好交流,但每当他考得不好时我就会心烦,很难平和地与他讲话。”由此可见,“双减”背景下,一些家长对子女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及对子女情感传递的重要依据均是子女的学习成绩,家长关注最多的仍然是子女的学习动态,对子女身心健康、德育发展等方面关注较少。积极健康的情感投入要求家长与子女共情,与子女进行充分的情感交流。但就现实情况来看,一些家长过于注重智育,亲子间的情感交流及亲子关系的密切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子女的考试成绩,这不仅会增加子女的学习压力,而且不利于营造和谐、健康的家庭教育氛围。(二)升学驱力下的非学科类培训投入“双减”背景下,众多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退出了教育市场,但同时,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受到学生家长的空前关注。一些家长在单一教育期望影响下,纷纷将目光投向体育、文化艺术、科技等非学科类校外培训上,试图通过这种方式为子女争取升学的筹码。据统计,10位访谈对象的子女均参加了非学科类校外培训,其中有少部分访谈对象是从子女的兴趣爱好出发,而更多访谈对象则是以子女在升学时争得优势为目的。如访谈对象J表示:“我孩子学习成绩不太好,但足球踢得还不错,所以我想着重培养他足球方面的特长,走单招,借此进入重点高中。”另外,访谈对象H表示:“听说美术要纳入中考了,那必须要从现在抓起,让孩子好好学,以便到时候作为孩子的优势学科,帮助孩子进入重点学校。”技能特长培养本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在“双减”背景下,一些家长没有正确看待技能特长培养的价值与意义,仍秉承原有的教育理念,培养子女技能特长多是为子女争得升学优势,而不是发展子女多样化的兴趣爱好。这些家长未能正确看待子女升学与全面发展的关系,使得家庭教育投入出现偏差。(三)焦虑情绪促动下额外的家庭作业投入从“双减”工作实施后的实际情况来看,中小学生校内作业总量显著减少,但紧接着带来的问题是部分学生将空闲时间花费在电子产品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家长的焦虑情绪。在这种情绪影响下,家长给孩子布置额外作业,如背诵课文、做计算题、摘抄短文等。有6名访谈对象均表示有此类情形。访谈对象B表示:“孩子现在空闲时间多了,但如果将这些时间花在看动画片上可真是浪费了,还不如做点题。”访谈对象C表示:“孩子做完学校作业之后,我会让她再做一些口算题或者背诵古诗。她虽然很不情愿,但我还是会盯着她,督促她完成。”与此同时,还有家长因“双减”实施后考试方式的改变而感到焦虑和担忧,如访谈对象A表示:“双减 实施后,一二年级期末考试不再采用写试卷的形式,而是采取类似于闯关游戏的形式。这样虽然能从多方面锻炼孩子,但我担心他上了三年级后无法适应考试模式,所以我会监督他额外做一些练习。”由此可见,一些家长片面看待作业减负的要求与意义,因子女作业时间和考试方式的改变而加重了家长焦虑情绪,并在这种情绪影响下为子女额外布置作业。作业本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方式,但家长未根据子女实际学习情况合理安排课后时间,这种做法可能会引起子女的抗拒与逆反心理,挫伤子女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利于子女健康快乐成长。依据访谈结果可以看出,“双减”背景下,一些家长仍然没有平衡好子女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关系,过分注重子女优异成绩与学历的获得,忽视其他能力的发展。不论是情感投入,还是教育参与行为,均是为了提升子女学习成绩,帮助子女升入好的学校。这些家庭教育投入偏差问题不仅与“双减”目的背道而驰,而且也不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五、家庭教育投入偏差的动机分析经访谈发现,“双减”背景下中小学生家长对子女的情感投入与教育参与行为受三个动机的影响,即阶层流动、满足安全需求和满足尊重需求,而这分别与资源供给、邻里环境与家长个人经历有密切关系。42(一)资源供给影响下的阶层流动动机不同阶层所拥有的经济资源、政治资源、文化资源和社会关系资源有所差异,这些资源是家长追求阶层流动的最重要原因,他们期望通过教育实现阶层上升,进而获得更丰富、更优质的资源。本研究访谈的四位访谈对象均提到这一点,其中访谈对象D说道:“我和孩子爸爸的交际圈比较小,平时遇到问题得靠自己瞎琢磨,如果有机会还是让孩子有更广的社交面。”访谈对象G表示:“我希望孩子能读个好大学,将来找个好工作,进而迈入更高的阶层,过上优越的生活。”由此可见,家长行为表现的外部诱因是阶层流动,这主要是因为阶层与资源直接挂钩。当前,资源与资源结构是阶层调整的重要推动力。若想获得更优质、更丰富的资源,最有效的途径便是阶层流动。资源供给是社会阶层流动最为显著和稳健的动力,影响着阶层收益。因此,家长期望通过阶层流动获得更多住房资源、信息资源和就业资源等,但一些家长没有正确处理好阶层流动与教育之间的关系,过于迫切地追求子女的学习成绩、学历,采取了一些不科学、不合理的教育方式,出现额外布置练习题和功利性地选择技能特长培训班这两类家庭教育投入问题。(二)安全需求的满足与邻里环境邻里环境关系到家长安全需求的满足。社会成员因情感、偏好和价值倾向等在交往或工作过程中会形成没有正式规定的群体(即非正式组织)13,因存在共同的教育话题家长之间也会形成非正式组织,家长可以在这一组织中寻求安全感与归属感。若其中一员发现自己的教育行为有所差异,那他会对此感到焦虑和恐慌,再次寻求行为上的一致。访谈对象A、访谈对象E、访谈对象F和访谈对象I均提到这一点。访谈对象A表示:“孩子同学的妈妈向我推荐了这个书法课,我想着孩子可不能落后一步,于是我也立马给孩子报名了。”访谈对象I表示:“刚开始我没有给孩子额外布置作业的想法,是因为邻居说她给孩子买了一些练习题,所以我也赶紧去买了。”由此可见,家庭教育也会出现“邻里效应”14,即家长的行为和决策易受群体中其他家长行为决策的影响。通过访谈可以发现,这与家长个人的安全需求有密切关系。一些家长与邻居经过对比,若发现自己的家庭教育投入有所差异,那他们会迫切地改变自己的教育计划与实际行为,避免成为群体中的“异类”,即通过情感投入和教育参与行为的统一来获得安全感与归属感。(三)尊重需求的驱动力与个人经历家长个人经历与其尊重需求密切相关。对于一部分家长而言,他们在成长及工作过程中没有获得他人较高的认可与评价,便期望通过子女赢得他人尊重。如访谈对象H表示:“我现在在超市当收银员,平时干一些累活杂活,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好好学习,为自己争光。”另外,还有一些家长凭借自己的学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