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加减乘除
育人
方程
时政
资源
小学
道德
法治
课堂
优化
应用
信息本文系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时政热点融合运用的研究”(课题编号:FZ2021GH124)的研究成果。“加减乘除”秒解育人方程薛梅【摘要】本文通过“加减乘除”的组合运用,推进思政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关键词】时政资源道德与法治立德树人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可以让学生了解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最新国内外形势、重点热点新闻等内容。这些素材应用于课堂中,还可以有效促进社会资源、时政资源等与教学的融合。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要增强课程资源意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利用和开发各种课程资源。”因此,教师应注重时政资源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优化应用。一、深挖素材,“加”翼赋能作用大时事新闻素材多种多样,教师需从精选素材和深挖内涵两方面入手,才能为道德与法治教学“加”翼赋能,让道德与法治课堂既有情感温度、视野宽度,又有思维深度,让教学有趣、有用、有效。1.“加热”情感温度,让学生学得有趣。时事来源于身边事件,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选择恰如其分的时事话题,可以拉近与学生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有话可说。相比于教条机械地讲解书本中的案例、以枯燥的说理为主的课堂模式,时事的故事性、真实性更能刺激学生的好奇心与兴奋点,让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和共情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在感情、行动、语言表达上的主动参与,实现情感态度的培育和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2.“加大”视野宽度,让学生学得有用。时事的时效性能够有效避免课堂与现实生活的脱节,解决教材的编写与教师的教学之间的时间差。相对于固定不变的书本案例,时事资源的引入使教材内容鲜活起来,让学生深刻感悟到教材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理解教材抽象的原理,拓宽学生的视野。3.“加深”思维深度,让学生学得有效。传统课堂教学受时空限制,在某些情况下,无法将教学引向深入,从而影响了学生的接受。有鉴于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时事资源存在时空性的特点,让道德与法治课堂更加开放和多元,从而培育学生的思维,促使其加深思维的深度。例如,时事的“社会性”“针对性”拓展了课堂的时空范围,拓宽了学生的认知范围与思维空间,学生学习方式因此悄然变化。日积月累,他们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学会用正确的方式处理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与立场,提升思想深度,形成良好品质。二、精准运用,“减”芜存菁目标准时事内容的选择应切合教学目标,服务于目标实现。因此,教师应从具体的教学目标出发,立足于学生实际,活用“减法”,删繁就简、深入浅出,把握时政资源运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帮助学生精准、高效地达成核心素养的培育、学科内容的内化。1.去末归本,聚焦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引导学生学会用全面、有高度的眼光“看”世界,用辩证的思维方式“想”世界,用科学有温度的语言“说”世界,在“看想说”中逐步完善学生的行为能力和思维品质,使其形成价值追求和道德行为。因此,时政资源的处理应对标学科核心素养,避免狭隘缺广度、粗浅缺深度、生硬缺容度的内容进课堂。2.去偏留正,对焦学科内容。时政资料作为课程资源,应为教学服务。教师在教学时要对教材读得够精、钻得够深、研得够透,在时政资源运用时,不仅不能弱化本课主题,还要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更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有效完成价值观教育,实现学生思维品质深度和人文素养高度的双提升。时政资源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优化应用Teaching Research教学探研/课程与教学75教师新Teachers Today3.去故纳新,着眼学习方式。时政资源的引入实现了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即教学活动要从思考“怎么教”转变为教学生“怎么学”。这样的方式使传统的教学行为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有效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知识灌输的现状,以学习共同体的方式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乐于研究中分析、体验时事热点,在“了解感受判断”的过程中,达成“正确行动”的目标。三、创新形式,“乘”风借力效果好教学中,教师须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将教材与引入的时事案例进行有效重构,建立起二者的内在逻辑性,并采用“一境到底”融合法,以境引趣、以境明理、以境启思,将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到实处。1.乘兴引趣,深入浅出。教学中,教师可用案例将枯燥、抽象的教材内容有效、严密地融合成具象化、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在真实情境中,从而让教学内容变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灵动,进而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想学、乐学、善学,最终达成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2.乘机明理,化零为整。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每一课一般都蕴含着既有内在联系、又相互独立的几个知识点。传统教学常采用多个案例进行知识讲解,极易造成知识点之间的断裂,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全面理解和整体感知。“一境到底”将零散的知识通过“一境”这条线形成知识架构,让学生在一个案例情境中运用课本中的多个知识点加以解决,使学生在了解故事的同时,对于知识点有更加系统、全面的认识,有效地增强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的掌握能力。3.乘势启思,由表及里。“一境到底”是以问题串联情境,以问题导向思考,以解决问题为根本目标的课堂模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紧紧围绕知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地设置问题,使各个问题之间横向有联系、纵向有区别,形成问题体系。教学随着问题逐一展开,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逐层揭晓和能力的逐步培养。四、直面问题,“除”忧解难负面少时事资源的运用应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充分发挥正向积极作用,为道德与法治课程增辉,避免负面影响。1.摆正角色,清除副作用。有的教师充当“播音员”的角色,把时政资源当作讲故事,不与教材联系,不分析、不评价。有的教师则充当“审判官”的角色,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教师应该明白,学生普遍有强烈求知欲,但判断力尚且不足,此时应该让学生自己去讨论、分析和思考,从而获得认识和感悟,并在此基础上点拨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透过事物的表象进行深入的分析,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选正素材,根除负效应。小学生的知识体系正处于基础阶段。他们身心发展尚未健全,对人和事的理解大都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基于这一现状,教师应深入研究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兴趣点,正确挑选符合学生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的时事新闻,精心筛选健康向上、富含正能量的新闻材料,在正面选材、正确引用中让时政资源发挥其积极作用,保证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3.持正引导,消除负能量。面对同样的社会热点,个人的经验或经历往往导致某些学生家长的立足点有失偏颇。在孩子眼里这些“最贴近”“最信任”也是“最正确”的观点,不仅会削弱教师观点的力量,甚至会让学生产生理论知识和现实是相反的感觉,导致对课堂学习产生负面、抵触情绪。为了消除这些负面影响,教师应深入备课、做足功课,尽可能全面了解引用案例的各方评论与看法,引导学生从多维度、多视角进行研判分析,鼓励学生带着课堂上获得的“理性思考”参与到家庭讨论中,让学生在讨论中明晰思考、明确观点,成为有正确视角、正向能量的“社会人”。(作者单位:福建省福清元洪师范学校附属小学责任编辑:苏少伟)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