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扬州府志
万历
扬州
刍议
832023/4史志评论万历 扬州府志刍议刘建臻刘玉(扬州大学,江苏扬州225002)扬州因与关涉国计民生的漕运、盐业、黄淮水利关联紧密,所以有“扬之志为天下志”1之说。而在宋、明时期,共编纂出七部扬州府志:绍熙广陵志、嘉泰广陵续志、宝祐 惟扬志、洪武 扬州府志、成化 惟扬志、嘉靖 惟扬志 和 万历 扬州府志。但是,前五部早佚,故“府志以 嘉靖 惟扬志 为最古”2。可惜的是,现存天一阁藏本 嘉靖 惟扬志 残缺多达二十卷,故 万历 扬州府志 成为最早且保存完整的扬州府志,值得重视和研究。一、编纂及刊补明代是我国地方志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各地热衷编纂,方志数量激增。究其原因,主要有二:其一,立国伊始就重视志书的编纂。如洪武三年(1370),便由魏俊民等人仿 大元大一统志 而纂成 大明志书,洪武十七年(1384)刘基等人纂成 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等;其二,永乐年间使修志规范化和普及化,一方面,于永乐十年(1412)和十六年(1418)分别颁行了 修志凡例 和 纂修志书凡例,使修志有“例”可据,另一方面,明成祖在永乐十八年(1420)“命天下郡县各修志书上于礼部”3,明代宗景泰五年(1454)又“敕天下郡县纂辑志书”4。一时间,修志蔚然成风,嘉靖 惟扬志正是在这一热潮中纂修而成的。万历二十六年(1598),杨洵擢升为扬州知府。甫一到任,就查阅扬州府志而未能如愿。最终,找到一部六十年前编纂的 嘉靖 惟扬志,发现缺点明显,“刻既散落,事复残缺”5。于是,杨洵便有了纂修扬州府志的打算。随后,因事务繁杂,如惩治肆无忌惮的瓜洲税使、革除濒江兵丁数万军饷的弊端和修建崇雅书院等,修志一事并未提上日程。眼见任职三年期满,杨洵和扬州府推官徐銮言及此事,一拍即合,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开始了编纂工作。相关事宜主要由“奋然任之”1的徐銮负责,一是“检故实,参邑乘”5,二是“聘诸贤者分曹授简”,如邀请江都陆君弼和仪真李柷等人分工撰写。大家一同努力,很快交稿成册。就在这个时候,徐銮升迁为兵部职方郎中。于是,在北上京城途中,徐銮抓紧编辑,之后,把书稿交给了升为扬州兵备副使的杨洵。杨洵征求诸人意见并做了删改和润饰之后,再行刊刻。这就是后人所称的万历三十三年(1605)刻本。可有两个疑问:第一,虽然在 万历 扬州府志卷一编纂者姓名中明确写着“直隶扬州府知府杨洵”,但卷八 秩官志上“海防兵备副使(驻扎泰州)”就清楚地记述着:“杨洵(山东济宁州人。进士,万历二十九年任)”。换言之,杨洵卸任扬州知府四年后,万历扬州府志 方才刊刻,是由谁负责完成这一重任的呢?第二,万历 扬州府志 卷八 秩官志上 扬州府“同知”:“方尧庚(江西南昌人。举人,万历三十五年任),孙鉝(浙江余姚人。举人,万历三十六年任)”;卷二十七 文苑志 文 所载 维扬郡城南文昌阁碑:“万历三十四年月日起工,三十五年十月工完”。既然刊刻于万历三十三年(1605),为什么会出现万历三十四年(1606)至三十六年(1608)之事?从国家图书馆典藏的16册本、20册本两部 万历扬州府志 中就能获知答案。在20册本中,多见万历三十三年至三十六年之事,而在16册本中,则一无所载。举三例以明之:其一,16册本之卷一 郡县志上 山:“土山二(一在南门外西隅;一在新城广储门外。万历二十年,秀水吴公守扬州,浚河积土,筑而成也。旧名土山。树以梅,俗遂呼梅花岭。岭之前有塘,有楼,有台,有池,东西翼以诸州县公署,曰会馆,士女游观无虚日,当道者檄毁之,仅存其堂与楼,为诸生讲业之所,名曰崇雅书院)。”而在20册本中,挖去“岭之前有塘,有楼,有台,有池,东西翼以诸州县公署,曰会馆,士女游观无虚日”三十字,而补上842023/4史志评论二十八字:“即前土山。万历三十三年,盐政府太监鲁保重修,扬州知府朱锦有碑记。”在“碑记”后则空两字。其二,卷二 郡县志下“庙祠”中,16册本为:“唐公祠(祀巡抚都御史唐顺之。已上俱府城。)大忠节祠(祀宋文丞相、苗再成、姜才、赵孟锦)。”而在20册本中,被挖改成:“唐公祠(祀巡抚都御史唐顺之)。忠节祠(万历三十建合祀文二年知府朱锦改天祥崇刚中七人)。”显然,忠节祠后附注之文语义不通。细辨之,当为“万历三十二年,知府朱锦改建,合祀文天祥、崇刚中七人”。或许,补刻时写成竖排两行:“万历三十二年知府朱锦改”“建合祀文天祥崇刚中七人”,刻工不明就里,因“忠节祠”下空隔有限,各截取两行前四字为文,次行同样如此,故而出现无以成文的现象。其三,20册本卷二十七 文苑志 文 中,沈括的平山堂记 之后,有 维扬郡城南文昌阁碑 和为万历三十三年(1605)底落成而写的 重修扬州府儒学记 及重修梅花岭记 三篇文章。而在16册本中,这三篇未见一字,平山堂记 后面紧接着就是孙侔的 重修恭爱庙记。可见,20册本所增三文是后来补刻的。同样,卷八 秩官志上 扬州府“同知”的“方尧庚”等人也是补刻的。原因很简单,一方面,16册本没有记述;另一方面,补刻字体有别,也不齐整。至于补刻的策划者和决定者,应当就是朱锦。从卷八 秩官志上“扬州府知府”的记述中可明其端倪。16册本“扬州府知府”止于“张廷相(江西金溪人。进士,万历三十年任)”,后空半行,而20册则增加“朱锦(浙江余姚县人,由进士万历三十二年任)”。联系到20册本所挖补和增补者均为朱锦任内完成之事,故增而补之,也就有了20册的补刻本。二、类目与不足万历 扬州府志 共二十七卷,首有 扬州府总图和 各州县舆地城池图说 一卷。内容分为十二门类:郡县、赋役、河渠、秩官、盐法、兵防、人物、风物、古迹、历代、方外、文苑。一府之志仅有十二类,确实十分简要。永乐十年(1412)为修 大明一统志 而颁行的 修志凡例 中,明确规定了志书的二十四个门类:建置沿革、分野、疆域、城池、里至、山川、坊廓、乡镇、土产、贡赋、风俗、形势、户口、学校、军卫、廨舍、寺观、祠庙、桥梁、宦绩、人物、仙释、杂志、诗文。两相比较,不仅门类数量相差悬殊,而且类别名称差异很大,竟只有“人物”一类完全相同。怎么解释这一现象呢?虽然朝廷有“悉依今降 条例 书之”6的旨令,但各地修志时,因地制宜而有所调整。有的基本据 条例而设类,如 万历 丹徒县志 四卷:卷一为沿革、分野、疆域、形胜、风俗、城池、坊市、乡都、山、江、河渠、物产;卷二为田赋、户口、贡课、马政、公署、设官、庙学、礼义;卷三为国系、封爵、进士、乡贡、岁贡、人物、方技、仙释;卷四为居第、陵墓、寺观、古迹、碑刻、祥异;有的则根据实际情况多所变通,如 万历 上海县志 分地理、河渠、赋役、建设、秩祀、官师、选举、人物、艺文九类。万历 扬州府志 即属此类。若与 嘉靖 惟扬志 分类相比,万历 扬州府志 也要简单得多。嘉靖 惟扬志 分为郡邑古今图、建革、疆里、历代、分野、五行、山川、形胜、物产、公署、户口、盐政、军政、礼乐、经籍、秩官、秩官列传、人物、人物列传、诗文、杂志二十一类,而且,显然把重点放在 秩官列传 三卷、人物列传 六卷和 诗文志 十一卷上,这三卷相加就有二十卷,仅卷帙数量就超过了全书的一半。但是,万历 扬州府志 在十二大类之下,设有六十八个小目,如 郡县志 共设总论(星野、建置、形胜、气习)、山川、城池、公署、祀典、都里、桥梁七目;赋役志 下设赋役考、正赋、杂赋、马政、户口、芦洲、关税七目;秩官志 下设历代官制、历代秩官纪、国朝官制、国朝秩官纪、历朝秩官传、国朝秩官传六目;盐法志 下设盐法考、盐法官制、盐法官纪、盐法秩官传四目;兵防志 下设兵防考、营伍、卫所、兵防秩官传四目;人物志 下设历代荐辟科目、国朝荐辟科目、貤封、流寓、历代名臣传、国朝名臣传、循吏传、名儒传、文士传、高隐传、义烈传、孝子传、节烈传、笃行传十四目;古迹志 下设古城、宫殿、楼阁、台观、堂院、故宅、堤苑、池井、古冢、遗物、逸事十一目,等等,远多于 永乐 修志凡例 的二十四类,可以说十分详细。万历 扬州府志 的分类影响很大,清代扬州第一部府志康熙三年(1664)扬州府志 几乎完全因袭了 万历 扬州府志 的类目名称,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即便是清代名志 嘉庆 重修扬州府志 也基本上沿用了 万历 扬州府志 的分类架构。可以说,万历 扬州府志 奠定了明清 扬州府志 的类目体系,堪可称道。但是,万历 扬州府志 在分类体例上存在着显著的缺陷,主要表现在 目录 和正文的分类不尽相同方面。首先,是大类的名称不同,如 目录 卷九 秩官志下 正文却改“下”为“中”,目录 卷二十三 方外志852023/4史志评论而正文作“方外志上”却又无“方外志下”,目录 卷二十六、卷二十七为 文苑志,正文却无“文苑志”的名称等。其次,小目的名称,目录 和正文的差异更大,如卷十五至十九的 人物志,目录 依次分为十四小目:即卷十五的“历代荐辟科目”“国朝荐辟科目”“貤封”“流寓”,卷十六的“历代名臣传”,卷十七的“国朝名臣传”,卷十八的“循吏传”“名儒传”“文士传”“高隐传”“义烈传”,卷十九的“孝子传”“节烈传”“笃行传”;正文却增为十八小目,且名称多异:卷十五为“辟荐”“科目”“皇明甲科”“皇明乡科”“岁贡”“寓贤”,卷十六为“名臣列传”,卷十七为“名臣列传(国朝)”,卷十八为“循良列传”“理学列传”“文学列传”“戚畹列传”“武勋列传”“寓贤列传”“义烈列传”“隐逸列传(笃行附)”,卷十九为“孝子列传”“节烈妇传(贤孝附)”。又如卷二十一 古迹志,目录 中为“古城”,正文为“故城”,目录 中的“近迹”,正文无,目录“古冢”后有“遗物”,而正文却为“传疑”,目录 的“逸事”,正文为“遗事”;再如卷二十四 文苑志 之下,目录 为“经籍”,正文则分为“经类”“史类”“子类”“集类”“类书”“杂类”六目。三、特点与影响清代学术名家汪中在 广陵对 中曾有这样的论述:处于交通要道的扬州,“天下无事则鬻海为盐”,战乱兵灾则多“忠臣烈士”,且“文学道艺”7兴盛,这是扬州历史发展的三个主要特点。万历 扬州府志 同样重视这三个方面,但在“淮盐大阻”、抵御倭寇和理学造诣方面着墨更多。第一,分析“淮盐大阻”的原因及解决之道。卷十一盐法志上 盐法考 中,在梳理明初“召商纳粟中盐”之“开中法”、成化年间叶淇“课输银于运司”的“折色法”等盐法之后,叙述了“淮盐大阻”的现实状况,并分析了三大原因:一是“正德、嘉靖后,割江西五府(南安、赣州、袁州、临安、吉安)及湖广一府(永州)行广盐”,即销售广南盐运司的“广盐”,对“淮盐”冲击很大;二是“广盐既通,诸越境私贩者不可遏,民间亡虑皆贱买私盐,淮盐大阻”,因为私贩食盐逃避了税收等费用,价格低,获利高,故食盐走私猖獗,致使淮盐滞销;三是“遣内臣查积盐”,其做法是“探巨商积镪累巨万者捕,鞫治,籍其赀以献”,导致“水商行贩楚中者受榷税使祸尤憯急,则鸟举兽散,无复有愿买新盐者”,故而积压严重。“淮盐大阻”深深影响了国家的税收,更使以之为生的低层灶丁饱受其害,流离失所,甚至聚众为盗,成为社会动荡的根源。因此,着力解决就刻不容缓。书中提出了亟先解决的办法:“乃今所急,惟是亟召还诸内使,罢勿遣,然后天下事可得而言矣。”志书多叙往事,述及当代之事且加评议和分析,难能可贵,颇值肯定。第二,记述和表彰抗击“倭患”的忠烈将士。卷十三兵防志上 中,先就扬州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的情形做了说明:“春秋时吴越兵争之地”,魏晋“以扬州为江左外郛,称重镇”,唐代“制府兵在淮南者折为四屯,兵最强”,南宋时“复以扬为边镇”,入明之后,倭寇横行,扬州黄天荡、孟渎河为御倭之“要害”。并且指出,“维扬倭患,至嘉靖甲寅以后极矣”8。“嘉靖甲寅”为明世宗嘉靖三十三年(1554),这一年,倭寇进犯海门,四处屠掠。面对不断为祸的倭寇,卷十四 兵防志下 除对扬州卫、高邮卫、仪真卫、泰州守御千户所、兴化守御千户所、盐城守御千户所等营伍、卫所之制加以叙述之外,还专设 武职列传,以述明朝王介、丘陞、乔基等人之传,表彰他们“倭奴未灭,遑恤其身”9等可歌可泣的抗倭事迹。第三,设立 理学列传。理学是明代学术的核心,万历 扬州府志 也多所记述。除卷二十四 文苑志上记载相关之著如高邮黄谏 尚书集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