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世纪上半叶博比特课程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pdf
下载文档

ID:2752563

大小:1.74MB

页数:11页

格式:PDF

时间:2023-11-29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 世纪 上半 比特 课程 理论 中国 传播 及其 影响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二二三年第一期收稿日期:20221025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暨优秀博士论文项目(21FJKB020)作者简介:郑刚,男,湖北武汉人,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喀什大学兼职教授,教育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教育史研究;胡飞,男,湖北十堰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史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课程史研究。20 世纪上半叶博比特课程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郑刚1,2,胡飞2(1.喀什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6;2.华中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摘要:博比特是 20 世纪上半叶闻名遐迩的美国课程专家,其课程理论以“科学”“效率”著称,而代表作 课程 一书更是课程领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由于课程改革的现实需求与留学生群体的大力推动,20 世纪上半叶,博比特课程理论引入我国,其传播历程大致包括先导期、高峰期、沉寂期与再兴期。在此期间,我国学者从课程本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课程编制等方面对博比特课程理论进行了较全面的宣介。这一时期博比特课程理论的译介传播,对我国的课程思想、教育实践及教育学学科建设均产生了重要影响。关键词:博比特;课程;课程理论中图分类号:G519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2097-0692(2023)01-0064-11课程理论是课程实践的方向标与指明灯,可以为学校课程实践的革新提供思想指导与理论基础。21 世纪以来,中国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动了国内学者对课程理论的研究与反思。我国的研究者一方面放眼世界、博采众长,积极宣介国外的先进课程理论;另一方面则扎根本土、立足课程实情,努力构建具有本国特色的课程理论。但在长期的研究过程中,有部分成果存在“总体上沿袭了译介西方课程理论、借鉴国外实践经验这一理路”的问题,导致我国课程论的特色发展遭遇到一定困难。因此,我国课程论研究亟待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就在于必须处理好面向世界与立足本土的矛盾,厘清本土与域外的关系。就历史沿革而论,20 世纪上半叶,尤其是在新学制颁布前后,为有效推进中小学课程改革,我国学者曾积极引进西方课程理论,汲取外国有益经验。其中,博比特课程理论在中国的引介与传播,对我国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关于此段史实,既往研究多集中于述评博比特的教育思想或对其理论形成进行历史考察,但关于其课程理论在中国传播与影响的研究尚未得到应有关注。鉴于此,本研究拟通过爬梳 20 世纪上半叶我国学者对博比特的译介文献,对其课程理论在近代中国传播的社会背景、发展历程与主要内容进行探究,以此展现中国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历史图景,并为现今我国课程理论构建与课程实践改革提供相应的历史借鉴。一、博比特课程理论的形成及其在 20 世纪上半叶中国传播的因缘博比特是 20 世纪上半叶美国著名的课程专家,也是社会效率运动、课程编制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其课程理论以“科学”“效率”著称,064DOI:10.13972/21-1500/g4.2023.01.011沈阳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第二卷并对美国学校课程的现代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由于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现实需求与留学生群体的积极推介,这一时期博比特课程理论在我国得到了广泛传播。(一)博比特课程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其内涵富兰克林 博比特(John Franklin Bobbitt),1876 年出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Indiana)的克劳福德县(Crawford County),1898 年就读于印第安纳大学(IndianaUniversity)哲学专业,1901年获得学士学位。1907 年,他进入克拉克大学(C-larkUniversity)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心理学家霍尔(Granville Stanley Hall),并于 1909 年获得博士学位。同年,他应聘成为芝加哥大学教育系教师,负责讲授教育行政、课程研究等课程,直至 1941 年退休。在长期的高校教学与研究过程中,博比特在课程研究、教育行政、学校调查等领域颇有理论建树和实践贡献。20 世纪初期,受科学与效率思潮的启迪,以博比特为代表的一众美国学者将科学原理与效率主义应用于学校管理、课程编制等问题的分析上,积极推动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变革,以培养社会急需的各类实用人才,由此在教育领域掀起了声势浩大的社会效率运动。自1914 年起,博比特深入美国各地学校展开实地调查,发现了学校在课程设置及内容体系上存在的诸多弊端,于是开始将学术研究重心向课程研究倾斜。其一,博比特立足于教育行政学探讨课程理论,并于 1918 年出版了世界教育史上的首部课程理论专著课程(TheCurriculum),奠定了现代课程理论的基石。有学者认为:“博比特教授的书不仅仅是教育领域的另一场讨论。实际上,它是一本新著,探究了一个鲜有人涉足的领域,即课程的形成。”其二,为了将效率主义更好地运用于课程编制中,1924 年,博比特又出版了专著 如何编制课程(How to Make a Curriculum),研发出“活动分析”的课程编制技术,该书也是博比特科学化课程编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有学者提出:“作者写这本书旨在为全国课程工作者提供一种可行的课程建设方案或技术,以及一些翔实的说明性程序,使他们能够根据他的理念来开展工作。”其三,20 世纪 30 年代以降,博比特将社会学理论融入课程思想之中,主张课程社会化,并相继发表了 初中课程的社会价值(Social Value of the Junior High School Curriculum,1933)、活动课程的趋势(Trend of theActivity Curriculum,1934)、现代课程(Modern Curriculum,1935)等文章。他还于 1941 年撰写了第三本课程专著 现代教育的课程(Cur-riculum of Modern Education),集中阐述了课程哲学思想,倡导课程应与生活紧密联系,强调课程生活化。正是在长期的实践与研究过程中,博比特的课程理论逐渐成形,并形成了独特内涵。其一,在课程含义上,博比特指出,课程往往被视为人类文化遗产的结晶,但囿于古典教育内容,缺乏对现实的关怀,与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脱离甚远。因而,他将现实经验注入课程之中,强调课程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其二,在教育目的上,博比特主张为完美的生活做准备,这个观点明显地继承自斯宾塞的理念。为摒弃传统教育着重培养学术智慧的旨归,他认为课程目标应以社会为指向,培育适应民主社会的公民。其三,在课程内容上,博比特抨击古典课程的空疏无用,并指出时人对课程内容缺乏科学分析。他主张课程内容的效率化,即课程内容要以符合民主社会需要的实用性知识、技能为主。其四,在课程编制上,博比特批评当时的教育工作者仅凭经验常识进行课程开发,欠缺实证调查与科学分析。他主张课程编制“科学化”,即编制课程要建立在科学调研的基础之上,并采用“活动分析”的科学手段。总之,博比特将经验作为课程的根基,冲击了当时以学术为中心的古典课程体系,对美国课程的现代转型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为日后泰勒课程原理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二)20 世纪上半叶博比特课程理论在中国传播的因缘20 世纪上半叶,博比特课程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主要源于近代我国课程改革的现实呼唤。伴随西学东渐,清末新式学校开始广泛创设,但以儒家经术为主的传统课程阻碍了近代教育的转型。于是,清政府相继颁布了 钦定学堂章程 奏定学堂章程,对各级各类学堂的课程设065沈阳师范大学学报二二三年第一期置进行规定,由此推动了近代学校课程体系的初建。民国初期,为了摆脱封建教育的束缚,课程改革成为教育变革的关键领域。1912 年 1月,南京临时政府颁发了 普通教育暂行办法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确立了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时数、学年分布等规定,奠定了民国学校课程体系的基础。但在新旧政权交替的过程中,清末民初时期的教育改革时间紧、任务重,学校课程的实施存在很多问题。因而,在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思想的激励下,新一轮课程改革开始酝酿。1922 年新学制颁布后,全国教育联合会组建了新学制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负责课程标准修订工作。翌年 6月,该委员会刊布了 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成为课程标准修订的蓝本。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随着教育秩序的稳定,课程改革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中小学课程暂行标准 幼稚园课程标准 小学课程标准 高中各科课程标准 师范学校课程标准 等各级各类学校课程标准文件相继颁行,现代课程体系已初具雏形。可见,课程改革始终是近代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主题和核心内容。也正是基于课程改革的需求,我国教育界开始关注课程研究,通过译介国外课程理论来传播课程思想,以期为我国课程实践提供理论指导。20 世纪上半叶,博比特课程理论处于兴盛之时,其兼顾“社会指向”与“经验本位”的课程理论及融通“科学精神”与“民主立场”的课程编制技术,迎合了我国教育改革与课程改造的需要。可以说,博比特课程理论在近代中国的引进与传播,主要原因是当时我国的课程改革亟须理论支撑。由于国内的课程研究起步晚、理论基础薄弱,因而借助国外先进课程理论以提升我国课程研究与实践的水平,便成为当时的不二选择。这一时期,博比特课程理论在中国的传播离不开留美学生群体的大力推动。清末民初,“庚款兴学”运动的兴起直接掀起了近代留美教育高潮,美国逐渐成为中国留学生的主要目标国,赴美留学人数持续增长。根据梅贻琦、程其保的统计,1912 年至 1930 年间,我国赴美留学生人数高达 5 412 人372-373。很多留美学生秉持“教育救国”的理想,选择进入美国高校修习教育类专业。当时,芝加哥大学是教育领域的学术重镇之一,心理学及与其相关的课程研究水平很高。因此,大量中国留学生选择就读该校。这些中国留学生不仅学习了博比特、庞塞尔等专家的课程理论,而且对美国当时的课程改革颇为关注。程湘帆便是其中一员,“以十余年之中小学校教学经验,到美国从专家巴必、班赛尔等研究小学课程”陶行知序 1。学成归国后,他于 1923 年出版了我国近代第一本课程研究著作 小学课程概论,其中宣介了博比特等学者的课程思想与实践。此外,罗廷光、程时煃、王克仁、熊子容、钟鲁斋、孟宪承、廖世承、王凤岗等一批留美学生都致力宣传博比特的课程主张,他们或评介宣传,或著书立说,或推进课程改革,希冀利用博比特课程理论推动我国学校课程体系的发展。可以说,留美生群体是 20 世纪上半叶博比特课程理论在中国传播的先锋队和主力军。二、20 世纪上半叶博比特课程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历程20 世纪上半叶,博比特课程理论在我国的传播历程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一)先导期(19111921 年)清末新教育改革以降,我国教育理论主要借道日本向德国学习,深受赫尔巴特思想的影响,偏重教学论研究,课程问题则隐入教学领域之中,课程研究未形成独立的研究领域。及至新文化运动,我国教育学界转而借鉴美国,“大课程”思想开始盛行,课程研究逐渐受到重视。这一时期,博比特课程理论虽然尚处于初创阶段,但我国学者已敏锐地关注到这一学术新动态,开始零星引介博比特的相关主张,为其课程思想在中国的全面传播奠定基础。据笔者所见资料,20 世纪前十年间,我国尚未有推介博比特课程理论的文章或著作,此时处于其理论传播的空白期。而随着博比特课程理论在美国的影响不断增强,自 20 世纪的第二个十年起,我国学者开始了解博比特的学术观点,并逐渐宣介其课程主张。1911 年,新教育 杂志刊载了博比特的 小学校长常有之错误,译者是徐甘棠,其中对原文作者的介绍是“芝加高大学教育科主任保别 Franklin Bob-066沈阳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第二卷bitt”。这篇文章可能是国内第一篇译介博比特教育主张的作品。该文主要介绍了博比特的教育行政理念,也涉及了课程管理思想。其中强调:“教员必须叠用各种方法试验各种教科书,求参考及口授之资料,设激励学生乘机猛进之方法校长应与教员合力想法,应鼓舞讨论可以施行之事。”该文的发表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虽然主要引介博比特的教育行政思想,但已说明我国教育界开始关注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