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阙里志
明代
衍圣公袭封
情况
第38 卷第4期2023年8 月齐鲁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Qilu Normal UniversityVol.38No.4Aug.2023阙里志所见明代衍圣公袭封情况考述王晓璞朱亚非(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济南2 5 0 0 14)摘要:明代共有十三位孔子后裔获封“衍圣公”爵号,承袭十个世代。成书于明弘治年间的阙里志是现存最早且较完备的孔氏家族史和曲阜地方志,详细载录了明各代衍圣公封情况及历朝君主的敕谕、恩赏、加爵等,全面反映了明廷祀孔态度、衍圣公职权变化,以及衍圣公府在明代的进一步发展。借由阙里志所载衍圣公袭封情况,可以侧面洞察明代“政统”与“道统”间的平衡和博奔。关键词:明代;阙里志;衍圣公;孔府档案中图分类号:K2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 0 9 5-47 35(2 0 2 3)0 4-0 110-0 9“衍圣公”是古代中国世袭时间最长的公爵封号,前后延续近千年。孔府也因之成为中国历史上无出其右的贵族世家,时人谚日:“天下两家半,孔府占一家。”明代立国之初,太祖朱元璋即宣示:“衣冠如唐制。”12 以此重塑华夏正朔,彰显政权正统性,被视为中华文化正源的儒学及孔氏一族,自然成为备受崇祀的对象。终明一世,明廷对衍圣公府恩渥备加,代增隆重,衍圣公的袭封亦呈现出新特点:首先,衍圣公的实际政治职能基本丧失,且不被纳人勋贵体系;其次,衍圣公府属官具备一定程度上的独立性。由明地方官员和衍圣公府共同修纂的阙里志详细收录了明历代衍圣公袭封情况及历朝君主敕谕、公府奏疏等资料,从中可窥见明代衍圣公袭封制度的发展与演变。阙里志初稿撰成于明孝宗弘治十八年(15 0 5),李东阳作序,共十三卷。嘉靖至崇祯年间,又先后进行了三次重修,增至二十四卷,包括图像礼乐世家事迹祀典林庙历代诰敕御制祭文历代碑记奏疏表章等志,可与孔府档案相互参证,具有较高史料价值。传世本阙里志为明崇祯刻版,清雍正增修本,现藏于曲阜师范大学图书馆特藏部 2 2 4学界既有研究多认为,明代衍圣公所获尊崇超越前代的重要原因是皇权对“正统性”的依赖,以及衍圣公作为“道统”象征的关键地位。同时,针对阙里志本身的探讨则更多聚焦于版本考证和体例辨辩析,对于其所反映的明代“政统”与“道统”间的关系尚少有涉及。基于此,本文不瑞冒味,拟通过对阙里志所载衍圣公袭封情况及君主祀孔态度的综合分析,阐释在明代君主专制制度迈向顶峰的背景下,尊崇衍圣公既出于“政统”对“道统”的压制和驾驭,也源自皇权稳执文化牛耳的政治动因。谬误之处,敬祈方家斧正。一、明代历朝君主的祀孔态度朱元璋在起兵之初即以恢复华夏伦教为旗帜,至正十六年(135 6)七月其自封吴国公后,于九月戊寅日“如镇江,谒孔子庙。”是为以地方政权领袖名义首次祭孔,借以获得江南地区汉族士大夫阶层的支持。此后,其在至正二十七年(136 7)北伐前夕所颁布的谕齐鲁河洛燕收稿日期:2 0 2 3-0 4-19作者简介:王晓璞(19 9 0 一),男,山东济南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明代制度史;朱亚非(19 5 5 一),男,江苏宿迁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明清史、中外关系史。总第2 18 期蓟秦晋之人文中又提出:“朝廷者,天下之根本;礼义者,御世之大防胡虏无百年之运。”30 40 2 将与元政权的对立上升至“夷夏之防”的层面,并且明确宣示复汉官之威仪,将自身塑造为重建华夏的核心。明朝正式定鼎后,朱元璋于洪武元年(136 8)二月丁未日“诏以太牢祀先师孔子于国学。”2 0“太牢”,即献牛、羊、豕三牲,是周礼规定的帝王大祀中的最高等级。以太牢之礼祭孔子首见于汉高祖刘邦,汉书载:“十二年冬十一月,行自淮南还。过鲁,以太牢祀孔子。”147 6 朱元璋曾多次自喻刘邦,太祖高皇帝宝训载:甲辰四月甲午朔,太祖退朝与孔克仁等论前代成败,因日:“秦以暴虐,宠任邪之臣,故天下叛之。汉高起自布衣,能以宽大驾驭群雄,遂为天下主。”5 10 2 8 6五月丙子,太祖朝罢,退御白虎殿阅汉书,侍臣宋濂、孔克仁等在侧。太祖顾谓濂等日:“汉之治道不能纯乎三代者,其故何也?”克仁对日:“王霸之道杂故也。”太祖日:“高祖创业之君,遭秦灭学之后,干戈战争之余,斯民樵,甫就苏息,礼乐之事,固所未讲。独念孝文为汉令主,正当制礼作乐,以复三代之旧。乃迄巡未,遂使汉家之业终于如是。”5 10 2 8朱元璋认为,刘邦及其继任者的失误在于未能顺时而谋,构建严谨的礼乐制度,使君臣纲纪成为维系政权运转的关键纽带。因此,在立国肇始尊孔崇儒不仅是重建元末混乱社会秩序的必然选择,更是稳固政权的重要策略。但基于明初社会经济水平,朱元璋曾于洪武二年(136 9)诏谕:“孔庙春秋释奠,止行于曲阜,天下不必通祀。1139 8 1此令一出,立即引发刑部尚书钱唐、侍郎程徐等儒臣的强烈反对,其认为孔子仪范百王,师表万世,祀孔非祀其人,而是祀其教、祀其道,如予罢弃恐将难以维系天下人心。朱元璋最初未加理踩,但随着廷臣议论日盛,被迫做出妥协,于洪武十五年(138 2)夏四月丙戌日复诏:“天下通齐鲁师范学院学报祀孔子。”39 事实上,朱元璋在登极次月以太牢之礼祭孔后,又曾专门遣使赴阙里谒奠。太祖高皇帝宝训载录了其对使臣的告诫之辞:使行,太祖谓之日:“仲尼之道,广大悠久,与天地相并。故后世有天下者,莫不致敬尽礼,修其祀事。朕今为天下主,期在明教化,以行先圣之道。今既释奠国学,仍遣尔修祀事于阙里,尔其敬之。”5 0 0-0 7 8不但充分展现了自身尊孔尚儒的姿态,又将后世新帝即位释奠孔子立为定制。对此,孔子六十三代孙孔贞栋在阙里志中予以盛赞:此我国家崇祀之始,当皇祖正位宸极之初,颁下明诏,与民更新,乃首举阙里之祀及太学释奠之礼。盖知吾夫子之道由之则治,舍之则乱,故崇儒重道之典汲汲于干戈甫定之日,大圣人作为超出寻常万万矣,开万世太平之业实基于此云。6 12 5 3其中虽不乏溢美之辞,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朱元璋的举动得到了以孔氏为代表的士大夫阶层的认同。针对洪武二年其态度的反复,有学者认为与五十五代衍圣公孔克坚对朱元璋称病不谒并刻意与明政权保持距离有关 7 6 4-7 1。朱元璋之后,除成祖朱、仁宗朱高炽、光宗朱常洛三帝外,明代历朝君主基本恪守了太祖“有天下者,致敬尽礼”的祖训,于登极元年遣官谒阙里致祭。阙里志卷六祀典志详细载录了各代皇帝的祭孔时间、遣官职位、恩赏内容等信息,笔者又参校国榷阙里文献考相关记载,整理后详如表1。表1中“从缺”者,仁宗、光宗均因早逝未及遣官,无文献记录。除此之外,仅成祖一人于即位第十四年方遣官谒阙里,见诸实录的最早亲祭时间也在永乐四年(140 6)三月辛卯日18 0 7-10 7。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作两方面推测:首先,朱棣的称帝过程严重违背了儒家宗法制度,其以藩王身份起兵,虽名为“靖难”,但在正统士大夫眼中,该行为无异于谋反。为此,朱登极后采取了诸如重修太祖实录、修撰奉天靖难记、兴.111.112编号0102030405060708091011121314151617建南京大报恩寺等一系列措施,希图营造有利于自身的舆论环境。而祭孔不同于南郊大祀,是在构建文化正统性中极具象征意义的行为,因此必须慎重处理,要在获得绝大多数士大夫阶层的认可后才能实施。其次,永乐朝建立之初,朱与儒臣集团爆发了尖锐冲突,以方孝孺为代表的建文旧臣坚持正统观,拒不承认朱棣继统的合法性,最终遭到其血腥清洗。明史纪事本末载:初,籍十族,每逮至,轭以示孝孺,孝孺执不从,乃及母族林彦清等、妻族郑原吉等。九族既戮,亦皆不从,乃及朋友门生廖镛、林嘉献等为一族,并坐,然后诏碟于市,坐死者八百七十三人,谪成绝微死者不可胜计。9 2 2此次事件中连坐者超过8 7 3人,尚不包括反对朱棣的兵部尚书铁铉、户部侍郎卓敬、礼部尚书陈迪、刑部尚书暴昭、左金都御史景清等朝臣。“壬午殉难”发生在建文四年(140 2),当年朱棣正式登极并宣布次年为永乐元年。显然,这一王晓璞等:阙里志所见明代衍圣公袭封情况考述表1 明代历朝君主遣官谒阙里年表 6 12 5-2 6 2在位君主致祭时间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136 8)惠帝朱允建文元年(139 9)成祖朱棣永乐十四年(1416)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镇景帝朱祁钰英宗朱祁镇宪宗朱见深孝宗朱祐武宗朱厚照世宗朱厚熄穆宗朱载屋神宗朱翊钧光宗朱常洛熹宗朱由校思宗朱由检2023年第4期遣官职名所见文献(未载录)阙里志卷六国子监司业张智国榨卷一一(未载录)阙里志卷六从缺宣德元年(142 6)太常寺丞孔克准正统元年(1436)国子监司业赵琬景泰元年(145 0)翰林院侍讲吴节天顺元年(145 7)工科左给事中孙昱成化元年(146 5)吏部右侍郎尹曼弘治元年(148 8)太常寺少卿田景贤正德元年(15 0 6)(未载录)嘉靖元年(15 2 2)吏部尚书石隆庆元年(15 6 7)尚宝司卿刘奋万历元年(15 7 3)尚宝司司丞张孟男从缺天启元年(16 2 1)顺天府府丞姚士慎崇祯元年(16 2 8)太仆寺少卿郭兴言事件使“元年祭孔”变得极难实现,朱棣已然处于儒士阶层的对立面。因此,在舆论渐平后的永乐四年,朱棣方亲至京师太学行释奠礼。为充分彰显自身的“儒君”姿态,其命礼部尚书郑赐详细拟定祭孔之礼。阙里志载录了有关细节:将视学,命礼部详议礼仪。尚书郑赐言:“宋制,谒孔子服靴袍,再拜。”上日:“见先师礼不可简,必服皮弃,行四拜礼。”0 2 5 5依明代典章,皇帝朔望视朝、降诏、降香、进表、四夷朝贺、外官觐朝、策士传鸿胪(嘉靖后又增祭太岁山川诸神)服皮弃 16 19。以皮弃释奠孔子不可不谓庄重,朱棣借由祭孔重塑其“圣王”形象的政治意图显露无疑。综上所述,明代历朝君主总体上呈现了较为积极的祀孔态度,其本质无外乎是以尊孔崇儒维系王朝正统的驭政之策。如欧阳修所言:“统天下而得其正,故系正焉;统而不得其正者,犹弗统乎尔。”10 8 6 3阙里志卷六阙里志卷六阙里志卷六阙里志卷六阙里志卷六阙里志卷六阙里文献考卷一七阙里志卷六阙里志卷六阙里志卷六阙里志卷六阙里文献考卷一七总第2 18 期二、明朝首代衍圣公的袭封洪武元年十一月,朱元璋敕谕孔希学袭封第五十六代衍圣公,是为明朝首代衍圣公。然而,这次敕封却与众不同。首先,孔希学受封时其父孔克坚尚健在,封子而不封父,显然有违儒家宗法礼制;其次,针对这种悖于常例的安排,孔克坚及孔氏族人均未表示异议。对此,既有研究基本指向朱元璋对孔克坚的不满112-13。但除此之外应还有另一层原因,即明初革故鼎新的政治建构。据明太祖实录载录,洪武元年三月,北伐军攻克济宁后朱元璋即通过徐达召故元国子祭酒孔克坚赴京朝见,但孔克坚称病不谒,仅遣其子希学面圣 30 5 49。朱元璋遂发亲笔敕谕于孔克坚,阙里志收录了该敕原文:洪武元年三月初四日,太祖高皇帝亲笔谕五十五代孙、祭酒孔克坚:“吾闻尔有风疾在身,未知实否?然彼孔氏非常人也,彼祖宗垂教于世,历经数十代,每每宾职王家,非胡君运去,独为今日之异也。吾率中土之士,奉天逐胡,以安中夏,虽日庶民,古人由民而称帝者,汉之高祖也。尔若无疾称疾,以慢吾国,不可也,谕至思之。”12 7 0 3-7 0 4敕谕中“未知实否”“无疾称疾”等语充分表明了朱元璋对孔克坚称病一事的怀疑和不满,甚至在结尾以“谕至思之”对其略加吓。此外,朱元璋也明确表示了对孔氏一族特殊地位的承认,以及以明代元的正统性。事实上,朱元璋的怀疑并非没有根据,孔克坚于元顺帝至元六年(1340)袭封衍圣公,又授通奉大夫衔,官至同知太常礼仪院事、礼部尚书117 2 9 5。更为重要的是,红巾军起兵后,孔克坚曾多次向元廷献策并积极归劝顺帝坚守北京,相关史实在成书于清代的阙里文献考中有所载录:十八年,毛贵犯畿甸,诏征四方兵入卫,廷议弃燕迁关中。公日:“天子当与社稷共存亡,岂可他徙?今勤王兵颇众,与决战,盗可平也。”后盗果败去,如公言。齐鲁师范学院学报二十一年,李思齐及察罕帖木尔军相攻陇蜀间,朝廷不能制,陕西行省丞相帖里帖木尔纳思齐降将,命张良弼御之。公与中丞袁固争不可,且日:“二军不敢举兵犯奉元者,岂其力不足哉?以无名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