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离骚
屈原
情结
第 33 卷第 4 期2023 年Vol.33 No.42023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JINAN(Social Science Edition)离骚 新解论屈原的谪仙情结朱磊(山东大学 环境与社会考古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山东 青岛 266200)摘要 屈原 离骚 虽然文辞华美,但“游仙”和“求女”两部分的出现却与前文所要抒发的愤懑之情不甚契合,突兀异常,令人费解。而宗教学中的“宗教体验”观念,或可为理解 离骚 提供新的视角。离骚 中的“游仙”“求女”内容很可能是诗人在记述自己“灵魂出窍”“神游仙境”的“脱体经验”。同时,由于屈原曾多次出现神奇的“脱体经验”,使其心中亦坚信自己乃是下凡辅政的谪仙,若假以法术,死后灵魂一定能够重归天界。关键词 离骚;屈原;神仙信仰;脱体经验中图分类号 I20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3842(2023)04-0043-07在中国文学史上,屈原的 离骚 可称得上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其华美的文辞和奇幻的想象引人入胜,因此屈原也被尊奉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鼻祖。然而,屈原创作 离骚 之时,却正处在被流放的悲惨境遇之中,内心充满了苦闷和愤慨,似乎不应该有如此“浪漫”情怀。况且用这种“浪漫”的表达方式,是否能够真正体现出他要抒发的不甘、委屈、郁闷的心情,值得商榷。离骚 中最难理解之处便是“游仙”与“求女”两部分内容,与诗歌前文所抒发的愤懑之情格格不入。诗的前半部分重点在表达诗人屈原坚持美政的决心及在政治斗争中的遭遇,而后半部分却主要在描写诗人升入天界之见闻,甚至用了大量笔墨介绍神仙世界中的神奇草木、珍禽异兽、仙人神女等“游仙”细节,以及诗人“叩天门而不开”,“求神女而不得”的失败经历。如此突兀的转折着实令人费解,难以理解其表达意图。专家们争议最大的,也是这两处内容。对于这两部分内容的解读,目前学界的观点主要有两种,即“讽谏说”和“幻觉说”。对于这两种观点的合理性,笔者曾撰文分析探讨。在笔者看来,这两部分内容如果是在譬喻和讽谏,那么其譬喻的指向性则太过隐晦。以致于历代 楚辞 注家都难以形成共识。既不符合屈原耿直率真的性格,也无法达到讽谏的效果。而如果说屈原的“游仙”是“幻觉”或“白日梦”也许更加确切。也就是说,屈原并没有刻意在虚构“游仙”故事,但这些“游仙”的念头却时常不自觉地出现在诗人脑中,以致屈原在当时巫鬼观念影响下,误以为这是上天的某种启示,是自己“谪仙”身份的明证,因而极为重视,以至赋诗以记载、传颂以宣扬。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临淄粉庄2号墓地发掘报告”(项目编号:18BKG029)之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简介 朱磊,山东大学环境与社会考古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朱磊:论先秦的成仙模式屈原“游仙”幻想的宗教学分析,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辞赋研究 43济 南 大 学 学 报(社会科学版)一、“游仙”“求女”与“灵魂出窍”既然 离骚 中“游仙”“求女”的情节并不像对现实有所隐喻和反讽,亦非癫狂之人的胡言乱语。其细节丰富、表达生动,确应是描述一种类似“梦境”的“幻觉体验”。那么,有没有可能诗人当时真的产生了“灵魂出窍、神游太虚”的游仙幻觉?完全可能。此种“灵魂出窍、神游太虚”的“白日梦境”,在宗教心理学上被称为“脱体经验”(Out of the body experience),古籍中所记载的神游、入冥、出神、灵魂出窍等许多濒死体验,都可以被视为脱体经验。吉尼斯将其解释为:“一个人似乎从身外的角度知觉世界并常常报告说看到了自己躯体的一种经验”。虽然,并非人人都经历过脱体经验,但不可否认,确有部分人会产生这种奇妙的体验。有关专家曾在美国、冰岛、英国、荷兰等地的市民和大学生中做过调查,竟然有834的人承认有过脱体经验,部分人甚至曾有多次脱体经验。这些有过“脱体经验”的人大多都坚称其与普通的梦境不同,在“脱体经验”中可以更清晰地思考和回忆。如瑞典十七世纪的科学家斯威登堡,从55岁开始直到84岁逝世,几乎每天都做灵魂出窍的“白日梦”,并对其神游经历有详悉的记述。在“梦”中,灵魂能上天入地,与月球、水星、火星人交游,甚至会晤天使和古代帝王、圣人的魂灵,他根据其神游经验及与天使的交谈,发明了“幽明对应”理论。四川大学陈兵教授也曾在著作 生与死佛教轮回说 中提及自己心识六次离体经历,并详述了1974年农历四月初七日傍晚时发生的最离奇的一次脱体经验。当天,陈教授晚餐后躺下休息,突然看见有身着周朝衣冠的人来迎,接着就灵魂出窍,飞出地球,看到了“大香海”中的仙山和四层天宫,游历了西方极乐世界,见到了玉皇大帝、释迦牟尼,甚至看到耶稣基督、圣母、穆罕默德等西方古代圣哲。事后陈教授多次反省研究这次体验,认为绝不是一个奇梦可以解释。因为当时的他毫无宗教知识储备,却能够产生这种离奇的脱体经验,实在不可思议。通过对比可以发现,离骚 中“游仙”内容的描写与陈兵教授记录的“脱体经验”十分类似。因此有理由相信,屈原极有可能在当时特殊的境遇和复杂的心态下,也出现了“神游太虚”的“脱体经验”,而这种神奇的经历使屈原笃信,自己实为下凡辅政的神仙。诗中的描写只是在艺术化地复述自己“神游太虚”这段经历,彰显自己的不凡和神性,表明自己谪仙身份,以期引起君主及世人的重视。这种“脱体经验”属于宗教体验的一种。宗教体验指在宗教活动中发生的“超验”的意识经验,如元神出窍、鬼神附体、圣灵感动等,有时也会偶然发生在日常生活中。在宗教学研究领域,以宗教经验为主要内容的经典著作是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Willian James)的 宗教经验之种种人性之研究(The Varieties of Religious Experience)。书中对宗教体验这一概念从特征、表现形式、心理实质和达到的途径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之后,宗教体验这一概念很快得到了西方神学家和宗教学家的普遍认同。詹姆士在心理学上将“宗教”定义为:“各个人在他孤单时候由于觉得他与任何种他所认为神圣的对象保持关系所发生的感情、行为和经验。所以显然我们所谓宗教,会产生那些神学、哲学和教会组织等次起现象。”德国学者鲁道夫奥托(Rudolph otto)则提到:“任何一种宗教的真正核心处都活跃着这种东西(the holy),没有这种东西,宗教就不再成其为宗教”。对于大多数的宗教信徒来说,正是由于经历了不可思议的宗教体验而产生了坚定的 英 吉尼斯:心灵学,张燕云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23页。参见陈兵:生与死佛教轮回说,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00301页。陈兵:生与死佛教轮回说,第303304页。美 威廉詹姆士:宗教经验之种种人性之研究,唐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28页。德 鲁道夫奥托:论“神圣”,成穷、周邦宪译,王作虹校,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8页。44离骚 新解论屈原的谪仙情结宗教信仰。甚至可以说,宗教体验是支撑教徒信仰的最主要力量之一。从客观上讲,离骚 描写的“游仙”体验确实有可能是屈原的大脑虚构出来的。但是,虚构的过程并不是屈原有意为之,而是其潜意识自发地将其掌握的神鬼知识整合、重构,呈现在其脑海里。这种无意识呈现出的幻像是一种类似于“梦境”,甚至比“梦境”更加真实的幻觉体验。相信每个人对“梦境”都有过切身的感触。人做梦时,往往意识不到自己是在做梦,而把梦境当成真实的存在,以至于会因梦中的情节而开心、难过或是恐惧。如同“庄周梦蝶”所提出的哲学思考,人其实并没有能力分辨现实与梦境。有的人在遇到一些不寻常的事时,甚至要通过掐大腿、打耳光等方式来判断自己是否在做梦。这说明“脱体经验”本身也是一种真实感非常强烈的幻觉体验。有这种经验者,往往乐于向世人讲述自己的不凡经历,并且把他们的体验描述得逼真生动。我们可以在互联网上检索到大量网友记叙自己灵魂出窍的体验文章,著者均称确有其事,绝非虚构,言之凿凿、信誓旦旦。唯物主义者往往视之为无稽之谈,嗤之以鼻。当然,不排除有好事者虚构奇闻轶事以吸引眼球,但亦不排除确有其人会产生此类体验。为了验证是否真的存在“脱体经验”之类的宗教体验,西方科学家做了大量与宗教体验有关的神经生理方面的科学实验。研究表明宗教体验是有一定的神经生理基础的。20世纪80年代加拿大劳伦森大学神经科学家迈克尔波辛格(Michael Persinger)研制出了“上帝头盔”,能够利用磁场刺激大脑,人为地制造出宗教体验。据称,80%参与者产生了宗教体验,如:亮光、上帝现身和见到已故亲属:该头盔能通过电磁波针对性影响大脑中的特定区域中额叶区(太阳穴附近),使神经细胞的活动增强,因此当受试志愿者头部戴上头盔,磁场将刺激受试者的大脑。据波辛格称,他在600个受试志愿者身上做了测试,结果至少在80%受试者身上引起了宗教体验,使他们在本来只有一人的房间里感觉到另外神秘人物的出现。不过,他们的感受各不相同,有的说那神秘人物是上帝,有的说是已去世的熟人。于是该实验被称为“上帝头盔实验”,在实验里使用的头盔被媒体戏称为“上帝头盔”。由于戴上上帝头盔后,受试者还可感受到一些濒临死亡的感受,比如看到明亮的光线,看到死亡的家属等,因此该实验也被用于作为濒死体验实验。这说明,现代科学已经用实验和数据证明了宗教体验的客观存在。二、离骚 新解 现在,有了“脱体经验”的宗教学知识背景,再重新审视 离骚,上文提到的种种障碍便可得到较为合理的解释。在 离骚 开篇,屈原先追溯自己高贵的出身(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接着强调自己生辰吉祥(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之后,提到自己非凡的天赋、素质(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和高雅脱俗的品味(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目的非是像班固所说的炫耀自夸(露才扬己),实为彰显自己血统中的神性基因。要之,在一个鬼神信仰支配下的封建社会,相比智慧、勇气、谋略等优秀的个人素质来说,对神性的敬畏和超自然能力的崇拜则更被看重。统治者在做决策时,有时往往更加重视神鬼的启示及巫觋的占卜,而非理性的分析。这样的案例在中国历史上比比皆是:在面对城破国亡的紧要关头,王莽竟然还在操作“威斗”以期厌胜绿林军;宋钦宗则把击败金兵的希望完全寄托在郭京“六甲”之法上。若非信仰坚定,岂会荒唐如斯。相关实验内容参见韩慧娟,刘昌:宗教体验的神经生理基础,心理科学进展,2008年第5期。参见裘伟廷:另类科学传奇异常实验卷,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19页。本文所引 离骚 皆出自金开诚等校注:屈原集校注 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为便于阅读,下文不再一一出注。45济 南 大 学 学 报(社会科学版)继续分析 离骚 接下来的内容:由于举世之人皆不能理解自己(世并举而好朋兮,夫何茕独而不予听),于是屈原来到九嶷山舜帝陵向先圣虞舜倾诉(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在此番倾诉中,因道出了正道真理(跪敷衽以陈辞兮,耿吾既得此中正),感动了神灵,遂灵魂出窍,轻举上升,开始了游仙之旅(驷玉虬以椉鹥兮,溘埃风余上征)。在当时的观念看来,人出现幻觉、灵魂出窍已是非常稀罕,而灵魂能够升天遇仙就更加难得。传说中周穆王也曾神游天庭,之后便西游寻仙,见到了西王母,并活到105岁的高寿,当世之人惊为神仙。而屈原此番的脱体经验使他发现,自己亦能如周穆王一般神游天外,甚至还能与往圣先贤交流,必是下凡的神仙。之后,离骚 运用较大的篇幅细致地描绘了屈原在仙境中看到的景象和发生的事情。例如:“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鸾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这些内容描写得如此具体详实、绘声绘色,如若为暗喻、反讽,显然既拖沓又跑题。笔者分析,这部分内容正是诗人在“太虚幻境”中的“切身经历”,同时,屈原还强调自己在仙界的地位极高。在“太虚幻境”中,屈原完全是命令的口吻在役使诸多仙人神兽,如“吾令羲和弭节兮吾令凤鸟飞腾兮吾令帝阍开关兮吾令丰隆乘云兮吾令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