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中国
教育史
课程
政体
建构
实践
路径
研究
黑龙江教育 理论与实践2023.9一、引言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新时代加强高校人才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新举措、新方向。课程思政强调以立德树人为目标,推进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1。“中国教育史”是高等学校本科教育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因此,授课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系统掌握“中国教育史”课程的基本知识,更应发挥该课程的价值引领作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责任意识和社会担当。充分发挥“中国教育史”课程思政的育人功效,对于培养具有崇高的师德修养、先进的教育理念、扎实的学科素养、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终身学习意识的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二、“中国教育史”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意蕴(一)继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2。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专业课程,是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的必然要求。“中国教育史”课程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和代表性,“以史为鉴”的课程目标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契合度更高,现实意义也更为突出。一方面,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教育史”课程的应有之义。“中国教育史”课程中讲授的教育制度和理论是一代代教育先行者思想和智慧的结晶。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数千年来自有一套传递文化、化育民众的有效作法,这就是中华民族的教育传统3。中国教育发展史与中华民族敢于攻坚克难的精神紧密相连。一代代教育先行者通过言传身教、躬身示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形成了超越个体的忧国爱民情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因此,“中国教育史”课程需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营养和智慧,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延续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2023 年第 9 期(总第 1437 期)No.9,2023Serial No.1437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HEILONGJIANG EDUCATION(Theory&Practice)收稿日期:2022-11-17修回日期:2022-12-08作者简介:李阳(1988),男,河北邯郸人,河北师范大学初等教育系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史、教育国际化。基金项目:河北师范大学课程思政专项教改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 中国教育史 课程的价值功能和实现路径研究”(2021XJJG109);河北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我国基础教育国际学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S2020B040)摘要:“中国教育史”课程思政建设能够更好地继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高校教师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完善和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文章根据“中国教育史”课程内容构建了“四大板块”课程思政体系:传承优秀文化,弘扬尊师风尚;延续灿烂文明,彰显民族精神;坚定理想信念,激发使命担当;厚植家国情怀,砥砺奋进力量。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通过理论教学与叙事教学相结合、历史视野与现实关照相结合、文物呈现与课堂讲解相结合、课堂学习与课外拓展相结合等路径实现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的融合。关键词:“中国教育史”课程;课程思政;文化自信;教师职业道德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23)09-0082-04“中国教育史”课程思政体系建构与实践路径研究李阳(河北师范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24)课程思政荫822023.9黑龙江教育 理论与实践另一方面,传播革命文化是“中国教育史”课程必须要承担的责任。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带领中国人民开启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的革命斗争,在革命实践中创造性地孕育了革命文化4。在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在苏维埃根据地、抗日民主根据地和解放区实施的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保障了工农大众接受教育的权利,在干部教育和民众教育方面取得了成绩和经验,并且将催人奋进的革命精神和革命文化通过教育继续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可以激励学生将个人事业融入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中,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完成时代变革和社会变革的栋梁之才5。因此,通过“中国教育史”课程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助推革命文化成为激励人民奋勇前进的精神力量。(二)增强教师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 年)明确提出,将师德教育贯穿教师教育全过程,着力培育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和社会责任感6;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 提出,“要引导广大师范生、教师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7。“中国教育史”课程体系中教师职业与师道历来受到研究者的高度重视。因此,通过结合相关内容,可以增强学生未来从事教师职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中国教育史”课程中系统讲授中国自古以来的师生关系与教师地位、教师的作用和任务、为师资格与要求等内容能够成为思政元素的融入途径。例如,“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描述了孔子醉心于学的精神世界;“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总结了中华民族尊师的思想渊源;“一物不知,深以为耻”讲述了古代中国教师对博学的孜孜追求。总之,在中国传统师道观中,高度尊重教师、礼敬教师,与这种尊崇相适应,全社会普遍对教师有着极高的期待,对教师有着很高的要求,其中最主要的希望和要求是教师德行美好、学识丰富、尽心敬业、善教有方8。因此,“中国教育史”课程思政建设,能够帮学生深刻理解教师的作用,让尊师思想深深根植于学生的头脑和精神中,让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尊师重教、崇智尚学的优良传统,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三)完善并优化“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内容在传统“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中,主要以历代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为主线进行全面的介绍和讲解,从历史学的角度审视中国教育发展问题。伴随时代发展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价值观念发生转变,教育史学界研究成果层出不穷,而传统的“中国教育史”课程内容则相对固化,尽管近年来很多版本教材先后出版,但是体系、内容基本一致,很多内容已经不能适应和满足新时代的需求。课程思政建设为“中国教育史”教学内容的完善与优化提供了契机,需要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对相关章节内容进行调整和补充。一方面,在中国制度史、思想史的基础上,增加教育活动史内容。探寻教育变迁的源头,以教育史中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为思政元素,挖掘和再现教育制度史和思想史背后的教育活动场景,从而增进和深化学生对中国教育传统的认识和理解,总结各个历史时期的办学经验和教训,为我国新时代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历史借鉴。另一方面,扩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史相关内容。在传统教学中,教学重点为古代教育史和新中国成立之前的近代教育史,忽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发展史。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习党的历史,推动全党不断从党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并不断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因此,“中国教育史”课程的教学需要与“四史”的学习和宣传密切结合,以中国共产党百年教育理论和实践取得的成就、基本经验和重大意义为主题,弘扬党在百年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和光荣传统,引领学生坚定不移向着中华民族复兴之路奋力前行。三、“中国教育史”“四大板块”课程思政体系建构“中国教育史”课程根据学科内容,可以构建出“四大板块”课程思政体系,进而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探求未来教育发展方向,树牢教育自信之根。(一)传承优秀文化,弘扬尊师风尚这一主题板块内容主要讲授原始时期和夏、商、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本部分教学重点为中国教育的起源、西周的官学制度,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和诸子百家思想。围绕相关知识展开课程思政设计,帮助学生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在讲解中国教育的起源和夏、商、西周的教育时,借助考古文物的发现和文献记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感受古代中国教育创造的灿烂文化,让学生感知因为教育才使得中华文化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由此厚植爱国、爱家、爱文化的情怀。在讲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部分时,结合私学的发展和诸子百家教育思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教师观。例如,讲授孔子“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学思结合、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以及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孟子“持之养器、存心养性、反求诸己”的“大丈夫”理想人格;墨子“兴天下之利,出天下之害”的教育作用,等等。这些思想体现了古代中国的教育智慧。授课教师可结合今天社会中出现的“师德师风”等问题,围绕新时代教师观、教师角色等主题组织讨论,不仅能够让学生深刻理解先秦诸子百家教育思想的内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能够坚定学生的职业信仰,忠诚和热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中国教育史”课程思政体系建构与实践路径研究83黑龙江教育 理论与实践2023.9“中国教育史”课程思政体系建构与实践路径研究(二)感受灿烂文明,彰显民族精神第二板块内容主要讲授秦汉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教学重点为中国封建社会历代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的演变。本部分课程思政设计主要结合以下方面内容。其一,在讲授各时期的教育发展史时,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断、成就辉煌,对人类进步做出了伟大贡献,从中感受灿烂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例如,梳理古代中国教育建立的先进的教育制度,从历史脉络中分析我国教育制度的演变,在比较中分析我国教育制度的优劣,在分析过往、总结得失的过程中,培育文化自信的时代新人。其二,中国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诞生了无数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们各自体现了时代精神面貌,为传播灿烂辉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和共同心理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9。这些教育家、思想家的事迹提供了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其三,讲授各时期人才选拔制度时,结合当今高考改革的实践,让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诚信”与“公正”的内涵,结合科举防作弊制度和明清时期科场大案,让学生深入领会“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等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教育的重要论述。其四,结合传统蒙学读物三字经 百家姓 幼学琼林 开蒙要训,弘扬儒家文化中的道德观,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三)坚定理想信念,激发使命担当第三板块主要讲授鸦片战争后至民国政府时期的教育。本部分思政元素融入主要结合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不断探索教育救国的事迹,激发学生自觉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激励学生将自己的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梦想之中。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帝国主义在中国瓜分势力范围、封建地主阶级残酷压榨农民,资产阶级与帝国主义相互勾结,山河破碎,民不聊生;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让中华民族蒙受巨大耻辱。而在这个封建制度瓦解,新制度尚未形成的时期,地主阶级改革派、资产阶级保皇派、资产阶级革命派先后登上历史舞台,并在各自时期进行了以教育为核心的改革。授课教师在相关知识讲解中可以融入思政元素。例如,讲解洋务运动福建船政学堂时,结合其培养学生参加甲午海战英勇牺牲的事迹,对比今天中国“辽宁舰”“山东舰”“福建舰”列阵护卫祖国海域的壮举;讲解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教育时,讲授青年学生追求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以此培养学生的爱国情、强国志,树立时代担当意识。(四)厚植家国情怀,砥砺奋进力量第四板块主要讲授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教育发展,包括革命根据地的教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教育发展。革命文化延续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再造和凝聚升华。本部分思政元素的融入紧密围绕革命文化来展开,一方面,讲授解放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的新民主主义教育,为新中国成立积蓄了力量;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事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从中汲取砥砺奋进的精神力量。例如,讲解革命根据地的教育时,结合农村革命根据地教育方针政策等内容,从教育发展的角度诠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