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印从书出”印学理念的实践研究——以邓石如篆刻艺术风格生成为例.pdf
下载文档

ID:2752099

大小:10.37MB

页数:8页

格式:PDF

时间:2023-11-29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理念 实践 研究 邓石如 篆刻 艺术风格 生成
4邓石如(17431805),安徽怀宁人。其原名琰,字石如;54岁时,因避清仁宗颙琰名讳,以字行,名曰石如,更字顽伯;因居皖公山下,又号完白山人。著有完白山人印谱。1邓石如是清代“碑学”理论的重要实践者之一。他以隶书笔法入篆,创造出充满个性风格的篆书,使得清代碑学实践体系逐渐丰富并完善,在篆、隶、楷、行四体上都呈现出崭新面目。在篆刻上,他广泛取法自己在篆隶书中的用笔和字形风格,以及流派印章中的有益成分,并融会贯通。其“以书入印”的篆刻实践,在继承朱简“笔意论”的基础上,开辟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篆刻新境,这正是邓石如篆刻艺术最重要的成就。这种开创性的实践模式被定义为“印从书出”。这一印学思想在实践中的先行者是邓石如。他将具有自己个性的篆法,以及汉碑额、汉瓦当等书法元素,运用到篆刻实践中,丰富了入印文字在篆刻实践中的视觉张力,更强调篆刻中的笔意表现,书法、篆刻互参互证,刀笔相师,相得益彰。所谓“印从书出”,“印”指的是印式,“书”指的是篆刻入印文字,篆刻艺术印式风格的形成得益于篆刻入印文字的成功融入。所谓“书”在“印中求印”中是指对其篆刻内部文字的研究,这个阶段更重视刀法模仿秦汉印的艺术效果;“印从书出”中的“书”已经拓展到对篆刻家自身书法风格,尤其是“篆隶书”风格的研究上。这两者在印式研究上侧重点是不同的,前者侧重于“刀法传笔法”,后者侧重于“字法出印风”。一、印从书出以书入印邓石如篆刻风格的形成,与其篆隶书的成就是分不开的,尤其是其篆书风格的形成对其印风的形成起了决定性作用。因此,在讨论邓石如的篆刻之前,我们先讨论邓石如篆书在其篆刻中的实践模式是怎样应用的。徐海在赵之谦篆刻研究中讲到篆刻与书法之间的关系:篆刻的基础是篆书,一方面,篆刻家必须具备文字学方面的知识,能“识篆”“用篆”,并将其运用在印面上;另一方面,篆刻家的篆书线条形状、质感,结构的疏密、开合、方圆等组合关系,都同样会直接影响到篆刻中文字组合关系。邓石如以具有自己艺术语言的篆书入印,创造出篆刻史上“印从书出”的经典范例,后来者无不奉之为楷模2。邓石如以隶书笔意入篆,形成了具有个性风格的邓氏篆书。虽然其未在篆刻款识或印论中明确提出自己以汉碑额篆书入印,但其在篆书创作中取法汉碑额篆书,并直接以其“个人风格的篆书”入印,成就“书印合一”的新风是不争的事实318。邓石如通过刀法传达出自己的篆隶笔意,完成了“以书入印”的实践。关于邓石如将汉碑额篆书入印,方朔在枕经堂金石书画题跋 汉元初三公山碑跋中记述了邓石如将汉人碑额篆书的变化融入篆刻作品的实践,改变了汉印用缪篆之成例4321。赵之谦在吴让之印存中说道:“徽宗从拙入,浙宗从巧入,然完白山人取汉人碑额生动之笔,以变汉人印用隶书之 成例。”4321在邓石如早年所作清素堂(图1)、半千阁(图2)两方朱文印中,其入印文字风格就源自“二李”篆书。彼时,邓石如正在研究“二李”作品,清素堂中“清”的“氵”与其篆书作品谦卦轴中“流”的“氵”在篆书体势上是一致的,二者已经达到“刀笔相师,书印互证”的境界。邓石如自觉地将书法“印化”,使其艺术语言和艺术观念得以初步形成。邓石如“以书入印”的具体表现为以其“个人风格的篆书”入印,这种类型的创作在邓石如篆刻作品中体现得极其充分。例如他作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秋的朱文印意与古会(图3),这方印款就借鉴了汉碑额篆书方圆兼备、盘曲穿插、提按有致、映带明确的用笔特点322。朱文印意与古会中“会”与“古”在空间上疏密对比很强,这种处理空间疏密的方法,这种“计白当黑”的空间理念,使其分朱布白的呼应关系更为自内容提要:清代中期是中国书法转型的重要节点,邓石如无疑是这个时代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以书入印”的模式被后人总结为“印从书出”。本文从字法、刀法、款识三个角度分析了邓石如“印从书出”印学理念在其篆刻实践中的运用。关键词:“印从书出”;邓石如;书法;篆刻4经典文 _ 李立山中国艺术研究院“印从书出”印学理念的实践研究以邓石如篆刻艺术风格生成为例52023/07 No.257图5清邓石如江流有声断岸千尺5.3cm3.3cm图4清邓石如读古今书3cm3cm图3清邓石如意与古会5.2cm5.2cm图2清邓石如半千阁2.6cm2.6cm图1清邓石如清素堂6cm2cm然。这类风格篆刻是邓石如篆刻中最具代表性的。朱文印 意与古会边栏粗实,但稍作残破,有稳定印面之效。“古”字的大“口”形写法,在其他印中亦见,如读古今书(图4)、古欢淫读古文 甘闻异言等印。乾隆四十八年(1783)菊月,邓石如为毕兰泉作江流有声 断岸千尺(图5)朱文印一枚,此印款署:“一顽石耳,癸卯菊月,客京口。寓楼无事,秋多淑怀,乃命童子置火具,安斯石于洪炉,顷之取出,幻如赤壁之图,恍若见苏髯先生泛于苍茫烟水间,噫!化工之巧也如斯夫。兰泉居士吾友也,节赤壁赋八字篆于石,赠之。邓琰又记。图之石壁如此云。”因印石烘烤后像是赤壁图,又联想到苏东坡,邓石如有所感动,于是“节赤壁赋八字篆于石”。这种刻印的顺序,在篆刻的创作上倒是少见。邓氏此作印面疏密变化,有虚实意趣,右边栏粗实,左边栏斑驳残破。其印篆“流”字用籀文繁体,“岸”字则用简形与之相应522。“江流有声”与“断岸千尺”在左右空间中疏密有致,其中“江”“岸千尺”四字留白较多,“流有声”“断”留白较少。这种左疏右密、疏中有密、密中有疏的处理,也体现了邓石如“计白当黑、奇趣乃出”的艺术理念,表达了邓石如关于书风、印风的艺术主张。邓石如谦卦篆书轴(图6)中“氵”和帝尧陶唐氏篆书轴、朱文公四斋铭篆书六屏中“氵”在文字造型上取法一致,与这方江流有声 断岸千尺印章的笔意有着很好的契合。此印将篆书书写的意味准确传达,成为反映邓石如“印从书出”“书印合一”思想的代表作。乾隆五十八年(1793),邓石如作河声岳色毕沅秋帆之章家住灵岩山下香水溪边三方印。三印风格均近邓氏后期风格。邓氏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客毕沅幕府,至乾隆五十八年归里,三印见于乾隆五十八年毕沅题邓书岭迥山幽八言联钤记,可佐证前两枚系对章。又,毕沅亦曾请黄易作河声岳色印,时约在乾隆丁酉年(1777),此河声岳色受主亦为毕沅6。邓石如白文印河声岳色以典型的篆书风格入印,字法的处理与邓石如晚年同时期的篆书作品相吻合。其篆书轴节录庐山草堂记(图7)中“色”字与此印中“色”字如出一辙。在笔画形态的表现上,尤其是纵向长线,邓石如以刀代笔,以冲刀为主,表现出笔画中苍茫敦厚、枯润结合的质感734。嘉庆二年(1797),55岁的邓石如作白文印芍农(图8)、心闲神旺(图9)。白文印芍农款曰:“嘉庆丁巳冬日,顽伯作。”“芍农”两字之间插入垂直界格,三处留红,各自呼应,刀笔之间又增墨韵510。此印很好地诠释了“印从书出”理念,对应邓石如同期篆书作品亦有所得:在空间布白上,上部“密处不容藏针”,下部“疏处可以走马”,红白分布明确,实现了“书风”“印风”真正意义上的统一。白文印心闲神旺在印式风格上宗法汉印,布白字法与线质刀趣,皆臻佳妙,颇得浑厚雄强之气。包世臣于邓石如雷轮(图10)、子舆(图11)、古欢(图12)、图6清邓石如谦卦168.8cm84.3cm上海博物馆藏6图14清邓石如守素轩6.8cm2.6cm图13清邓石如燕翼堂6.8cm2.6cm图12清邓石如古欢6.8cm2.6cm图11清邓石如子舆2.1cm 2.1cm图10清邓石如雷轮2.1cm2.1cm图9清邓石如心闲神旺3.2cm 3.2cm图7清邓石如节录庐山草堂记130.3cm74.2cm藏地不详图8清邓石如芍农1.6cm1.6cm燕翼堂(图13)、守素轩(图14)五面印边款中记:“此完白山人中年所刻印也。山人尝言:刻印白文用汉,朱文必用宋。然仆见东坡、海岳、鸥波印章多已,何曾有如是之浑厚超脱者乎,盖缩峄山三坟而为之,以成其奇纵于不觉,识者当珍如秦权汉布也。包世臣记。”(图15、图16)通过上述边款,我们得知邓石如篆刻宗法理念之旨要512。邓石如用“密不透风”“疏可走马”“计白当黑”概括出他篆刻、书法章法的艺术特征。章法是篆刻中最高层次的审美准则,印面中文字的安排、边款的处理,以及对整体气息的把握,称为印章的“分朱布白”736。早在东汉,道教丹鼎派论著周易参同契中即提出了“知白守黑”。周易参同契是魏伯阳撰,书名中的“参”即“三”,“参同”即“三道”:大易、黄老、炉火。魏氏根据周易揭示的阴阳之道,参合自然之理,讲炉火炼丹用药:“知白守黑,神明自来,白者金精,黑者水基。”显然,周易参同契里的“知白守黑”并不是审美意义上的论述。“知白当黑”与“计白当黑”都是讲白与黑的变化关系和依存关系,但“知”“守”比“计”“当”的内涵要深。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记述:“是年,又受法于怀宁邓石如完白,曰: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8“计白当黑”由此而出。因此,当梳理这一思想的时候,我们发现将“黑”“白”引入书法、篆刻的研究,就有了空间审美的介入。这枚五面印中的印文书风,正是邓石如同时期融入个人笔意、情感的篆书风格。其研究秦汉碑额篆书较多,同期印章之“书”也是同步创造的。这种“印从书出、以书入印”的印学理念及实践,影响了晚清书法篆刻发展的方向。二、刀笔相承使刀如笔刀法是篆刻艺术的重要表现语言,是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特殊手段,也是形成篆刻家个人风格的基础。刀法是篆刻艺术的一种技巧,表现字体的笔意。它通过刀与笔,将篆书的笔法,以及点画的笔力、笔势,都表现出来。刀在石上镌刻所产生的一种特有意味,即所谓的“金石气”963。篆刻刀法基本包括“切刀”与“冲刀”。“切刀”法是浙派篆刻代表性的刀法,用以表现气息古朴、具有“金石味”的笔画。“切刀”指先以刀尖顶住线条一端,72023/07 No.257图16唐李阳冰三坟记(拓片局部)图15秦李斯峄山碑(拓片局部)而后以笔画边线为界,以刀刃切入石中,刀刀相复,刻出笔画一侧后,再以相同方法刻出另一侧。由于刀切入印石时,用力有轻重、缓急,刀痕有长短、欹正,因而笔画两侧有流利、迟涩等众多不同的刀痕变化,其线形具有不同程度的粗细、曲直变化,其线质亦具有含蓄之力和节奏之感。邓石如白文印渔樵寄此生便具明显的浙派风格965。“冲刀”是邓石如代表性的刀法,是指将腕力、指力齐发于刀刃,抵石前行,刻出爽利与流畅的线条。我们可以从邓石如的作品中看到他运用灵活的刀法表达出来的笔意735。这种“冲刀”法不仅是邓石如的刀法,也是皖派篆刻与浙派篆刻的重要区别。它是指先以刀尖顶住线条一端,刀刃靠于线条一侧,然后用腕力与指力推刀前行,用同样的方法刻出线条另一侧。这种刀法所表现出的线条婉转流畅,富有弹性。除邓石如外,吴让之、吴咨、徐三庚等人均为运用“冲刀”法的代表性篆刻家965。我们先从邓石如不同年代创作的白文印、朱文印对其刀法进行分析。邓石如白文印有好都能累此生(图1)款署:“顽道人作。”“以刀法传笔意”的理念在这方印章中诠释得很到位。此方印用刀的提按表现明显,体现了笔画的粗细对比。“有好都”与“能累此生”形成明显的疏密对比,穿插呼应,浑然一体。邓石如的篆书在吸收前人篆书精华的基础上,别具一格,自成一派。他将自己的篆书与篆刻融会贯通,互参互补,以书入印963。白文印有好都能累此生中“好”为异体字,为元明清印人之刻法,说文、汉印中未见;“此”“生”两字挪让,占据印面六分之一面积;“都”字“邑”部下方刻意留红,与“好”“此”呼应,形成斜对角疏密对比之势59。淫读古文甘闻异言(图1)一印,邓石如39岁所作。此种白文印的编8排,可谓前无古人,线条疏密有致,冲刀的运用已相当成熟。“甘”“古”两字笔画较少而占全印的空间较多,这种变化在汉印中十分常见。邓石如46岁作白文印我书意造本无法(图19),款署:“戊申初冬,咏亭先生属,古浣子琰。”此印刀法与早期作品西湖渔隐相近,一样的尖头起图19清邓石如我书意造本无法3.4cm2.7cm图18清邓石如淫读古文甘闻异言3.2cm3.2cm图17清邓石如有好都能累此生3.1cm3.1cm图22清邓石如铁钩锁3.7cm2.2cm图21清邓石如太羹玄酒6cm 6cm图20清邓石如笔歌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