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编者前言 (1).pdf
下载文档

ID:2752040

大小:1.36MB

页数:4页

格式:PDF

时间:2023-11-29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编者前言 1 编者 前言
编者前言经过数月时间的选稿、审稿和编辑加工,文学理论前沿第二十五辑很快就要与专业文学理论工作者和广大读者见面了。我像以往一样在此重申,本集刊作为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的会刊,由学会委托清华大学外文系和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负责编辑,开始几年一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前几年改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自第二十辑开始改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由于目前国际文学理论学会尚无一家学术刊物,而且该学会秘书处又设在中国清华大学(王宁任该学会秘书长),因此经过与学会领导成员商量,决定本集刊实际上承担国际文学理论学会的中文刊物之角色。自2 0 1 9 年起,由于本刊主编王宁被北京语言大学外语学部聘为特聘教授,因而本刊将由北京语言大学和清华大学联合主办,这应该说是一种卓有成效的强强联合。值得我们欣慰的是,本刊自创刊以来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反响,不仅读者队伍日益增大,而且影响也在逐步扩大。可以说,本刊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第一步已经实现。尤其值得在此一提的是,从2 0 0 8年起,本集刊已连续多次被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列为来源集刊,而且自前几年起改为半年刊。这些无疑是对本刊的一个极大鼓励和鞭策,我想我们今后的任务不仅是要继续推出高质量的优秀论文,还要争取在国际学术界发出中国学者的强劲声音。正如我在第一辑编者前言中指出的,我们办刊的立足点是这样两个:一是站在国际文学理论和文化研究的前沿,对当今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提出我们的研究成果,同时也从今天的视角对曾在文学理论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但现已被忽视的一些老话题进行新的诠释;二是着眼于国际性,也即我们所发表的文章并非仅出自国内学者之手,而是在整个国际学术界十五辑第二文学理论前物色优秀的文稿。鉴于目前国际文学理论界尚无一家专门发表高质量的反映当今文学理论前沿课题的最新研究成果的大型集刊,本刊的出版无疑填补了这一空白。本刊本着质量第一的原则,现在改为每年出版两辑。与国内所有集刊或期刊不同的是,本刊专门刊发两三万字的既体现扎实的理论功力同时又有独特理论创新的长篇学术论文1 0 篇左右,最长的论文一般不超过3 5 0 0 0 字。所以对于广大作者的热心投稿,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但同时也不得不告诉他们,希望他们在仔细研究本刊的办刊方针和研读各辑所发论文之后再寄来稿件。此外,本刊除特殊情况外一般不发表合作的稿件,因为我们都知道,人文学者的论文大多是作者独立思考的结晶,而且体现了作者本人的行文风格,因此一篇独具个性的优秀论文一般是不可能由多人合作写成的。本刊特别提醒一些博士生导师,希望你们不要在主要由学生撰写的论文上署自己的名字,以便提携青年学者苗壮成长。本刊每一辑尽量发表境外学者论文1 2 篇,视其来稿是否与该辑主题相符,或者直接向国外学者约稿。国内及海外学者用中文撰写的论文需经过匿名评审后决定是否刊用读者也许已经注意到,本辑与第二十四辑的栏目设置有很大不同。第一个栏目依然是过去沿袭下来的主打栏目“前沿理论思潮探讨”。这一栏目的四篇文章讨论的都是当下处于国际学术理论前沿的一些课题:第一篇文章出自国内知名的东方学研究者王向远之手,作者聚焦日本著名美学家大西克礼的名著东洋的艺术精神,认为这部力著运用东西方比较研究的方法,为“东洋艺术精神”的总体研究开了先路。在作者看来,大西不仅用“泛律性”这一概念来概括东方艺术发展演变的独特性,而且提出了“东洋艺术精神”的四个命题,还分析了“东洋艺术精神”及审美意识构造的三个层面,从而建构了东方艺术精神的理论体系。大西克礼“泛律性”理论的根本特点,是在各门知识的综合与分化的矛盾统一中,考察艺术与其他知识领域之间的关系。先在关系中定位,然后在比较中定性,由此便揭示出东西方艺术精神的根本差异与相通处,视点很高,观察很深。由于这方面稿源不足,本刊过去很少发表东方文学理论的研究论文,但今后要在这方面主动约稿和组稿。在接下来的一篇文章中,作者雷婕敏锐地捕捉了当编者前言下西方文学理论衰落后出现的伦理转向,而努斯鲍姆则在多年前就为之做了努力,并预示了这一转向。她不仅着力促成文学与道德哲学的跨学科联姻,还积极探索文学的现实意义和公共价值。基于“人该如何生活”的思考,努斯鲍姆则通过哲学范式和批评实践上的取舍和圆融,将文学纳人道德哲学研究的范围。面对现实语境中的人文主义危机,努斯鲍姆强调文学想象和文学情感的作用,提出了以文学介入公共生活的现实路径。这些都是努斯鲍姆对多年来文化理论日益远离文学批评而饱受诉病的一种反拔。接下来黄馨文的文章讨论的是一种“幽暗的”生态学,这是由美国生态学者蒂莫西莫顿于2 0 0 7 年提出的一个激进的生态美学观点,其特征在于以忧郁的美学态度来反思沉重的话题。这一生态学思想的本质是对人类无法控制且在不断恶化的环境做出艺术的回应,其思考的对象是人与环境的共存关系,并涉及生态科学、艺术、哲学、文学、音乐、文化等众多领域。莫顿以“超客体时代”为背景提出“无自然的生态学”,认为人类与其他宇宙万物皆以超客体的形式平等地存在,自然不是浪漫主义艺术中按照人类意愿经过美化的自然形象,而是神秘的、自在的、不受人类控制的存在。这也许可给国内的生态批评带来一些新的信息。赵雪梅的论文以大屠杀的创伤悲剧叙述为个案,认为悲剧叙述是一种以展示死亡与苦难为主的创伤叙述,其本质是在承认并正视创伤的前提下对创伤的再现和描述。悲剧叙述的目的是使创伤事件成为一个促使观众一再返回的创伤剧。在作者看来,悲剧叙述的意义体现在个体与社会两个层面。作者还从诗学的视域出发对悲剧叙述论做了诠释和解读,对于挖掘并演绎文化创伤理论自身的诗学特质以及运用于文学作品的解读和分析有着一定的作用本刊第二个栏目为“中外文学接受与诠释”,发表了五篇文章,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涉及中外文学的互释互证及接受与诠释这一相关话题。戴思钰以翔实的第一手资料探讨了美国汉学家和中国文学翻译者罗伯特白英对在英语世界翻译和传播中国文学所做出的研究,为这一领域的学者今后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韦正春的文章则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视角重读了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通过仔细地阅读,作者发现了一些新的东西,并加以理论诠释。当然,通过运用西方理论来诠释中国文学,作者2022年5 月第二十五辑文学理论前沿在一定意义上也对西方的理论之运用于中国文学诠释加以语境化,并从中国文学创作的视角与之进行了对话。胡燕和姚峰合作的文章也从后殖民理论的视角和中国学者的眼光重新阅读了非洲首位诺奖得主沃莱索因卡的短篇小说诠释者,通过仔细的阅读,作者基于小说家索因卡与小说人物角色两个层面分别将“诠释者”理解为“文化翻译者”及社会现实经验的诠释者,并分析了其后殖民特征,但作者并未局限于后殖民批评方法及范式。在提倡远读策略的当下,这种细读方法实际上仍不失为世界文学研究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杨肖的文章以英国经典小说格列佛游记在中国的汉译历程为例,探讨了文学经典的跨文化过滤、变异和文化重构等理论问题,体现了作者的扎实功力和影响研究与理论诠释相结合的效果。杨茜的文章比照阅读了美国当代作家多克托罗基于霍桑的同名小说而创作的短篇小说韦克菲尔德,通过这种比照式的阅读,作者发现多克托罗虽然采用了原小说的题目和框架,但其中的情节主旨已与原作大不相同。这实际上是一种后现代主义的改写或重写策略,而多克托罗创作于当代的小说则更加关注探索人的精神世界,同时也诠释了逃离主题。小说中的阁楼、自然保护地等空间不仅构成了小说的叙事背景,也充当了人物内心世界的表征,韦克菲尔德在多种空间的活动使他成为一个都市漫游者。在作者看来,通过对经典小说的重新书写,多克托罗不仅推进了霍桑原作的流传与诠释,也利于自已创作的同名小说得以身经典的行列。这样的既有理论分析又不脱离文学文本细读的文章,我们今后还要发表一些。本刊的编定正值春季学期过了一半,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国范围内的蔓延给我们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造成了一些影响,但也使我们得以静心地审读并编辑各篇来稿。在此谨向为本刊的出版投人大量时间和精力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编辑人员致以深切的谢意。我们始终期待着广大读者的支持和鼓励。王宁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