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本哈比对批判理论规范基础的批判性反思.pdf
下载文档

ID:2751420

大小:1.85MB

页数:11页

格式:PDF

时间:2023-11-29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批判 理论 规范 基础 批判性 反思
第 76 卷第 5 期 2023 年 9 月Vol.76 No.5 Sept.2023 058 068本哈比对批判理论规范基础的批判性反思王凤才 吴敏摘要 美国女性主义政治哲学家、批判理论家本哈比对从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到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规范基础进行了批判性反思。她将批判理论成败的根本标准确立为能否融合批判性与规范性两个方面,即“解释性诊断的”维度和“预期性乌托邦的”维度,认为只有二者的融合才能确保批判的合法性、解决批判理论规范基础问题。根据这种标准,本哈比将旧批判理论的转型视为将内在批判转变为否定辩证法、解拜物教批判转变为文化批判、危机诊断转变为具有乌托邦意向的历史哲学,并断定这种转型的结果是旧批判理论并不缺乏规范性基础,却未能成功地调和批判性与规范性两个方面。为了说明新批判理论的转型是否成功,本哈比审视了哈贝马斯针对旧批判理论的缺陷进行转型的重要表现(后期资本主义社会诊断)、转型的基础(规范性构想)以及转型的结果(批判理论是否合法化),换言之,审视了交往伦理学是否成功地调和了批判性与规范性两个方面。本哈比从事这项工作的目的,从消极方面来说,是为了走出黑格尔带给批判理论的主体哲学和历史哲学的阴影;从积极方面说,是为了强调批判理论必须认真对待人类多元性的境况,反映人类的苦难,表达人类的希望。关键词 本哈比;批判理论;规范基础;视角二元论;危机诊断;乌托邦意向中图分类号 B51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7320(2023)05-0058-11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2JJD710004)规范基础问题,历来是批判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关于早期批判理论或“旧批判理论”(ltere Kritische Theorie)是否有规范基础的问题,以及哈贝马斯的新批判理论(jngere Kritische Theorie)对规范基础的重建问题,一直印在批判理论家的脑海中,并触动着批判理论研究者的神经。阿多尔诺曾经试图以否定辩证法为批判理论奠定规范基础,但“由于自身的否定性而使这个基础建立在沙滩之上。在这个意义上,否定辩证法不仅没有建立起来、反而解构了早期批判理论的规范基础”1(P20)。哈贝马斯等人不仅对早期批判理论的规范基础问题进行了批判性反思,而且还试图以交往合理性重建批判理论的规范基础。在哈贝马斯等人影响下,美国女性主义政治哲学家、批判理论家本哈比(Seyla Benhabib)以批判性与规范性能否融合为标准,对霍克海默、阿多尔诺等人的旧批判理论的规范基础问题,以及哈贝马斯的新批判理论的规范基础重建问题进行了批判性反思。一、重构批判理论规范基础的总问题在对霍克海默、阿多尔诺等人的旧批判理论的规范基础问题进行批判性反思过程中,本哈比试图挖掘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的辩证批判”留给它的遗产,并将自己讨论批判理论规范基础的总问题提炼为:“黑格尔对现代自然法理论和康德伦理学的批判,对重构批判社会理论规范基础有多大成效”2(Px)?这意味着,一方面她试图凸显批判理论中的黑格尔遗产而非康德要素或M.韦伯洞见,另一方面她试图DOI:10.14086/ki.wujss.2023.05.006王凤才 等:本哈比对批判理论规范基础的批判性反思凸显批判理论的连续性而非断裂性。因而,在讨论政治经济学的辩证批判留给批判理论的遗产之前,本哈比首先分析了“黑格尔对现代自然法理论和康德伦理学的批判”对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的影响。第一,黑格尔对现代自然法理论的批判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成功的方法论批判和失败的规范批判。就这个批判对马克思的影响来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马克思区分了“内在乌托邦”和“超越乌托邦”2(P35)。鉴于黑格尔的规范性批判是从回顾性的超越乌托邦中寻找标准,并最终导致了教条主义和寂静主义的后果,马克思强调批判哲学的依据和任务是“理性向来就存在,只是不总具有理性的形式。因此,批评家可以把任何一种形式的理论意识和实践意识作为出发点,并且从现存的现实特有的形式中引申出作为它的应有和它的最终目的的真正现实”3(P65)。在这里,马克思实质性地吸纳了黑格尔“现实的就是合理的”论题,相信理性与正义、进步和自由之间存在内在联系的启蒙计划,将未来视为现在尚未达到的状态,而不是截然超脱于现在。另一方面,马克思试图调和黑格尔的内在批判方法与费尔巴哈的颠倒方法2(P36)。关于批判哲学应该从何处着手揭示“内在乌托邦”的可能性,马克思指出,“有两个事实是不容否认的。首先是宗教,其次是政治;二者是目前德国主要关注的对象。正如宗教是人类理论斗争的目录一样,政治国家是人类实际斗争的目录”3(P65)。费尔巴哈对宗教意识的批判是,它把人的属性投射到神圣存在之上,构成了主词和谓词的颠倒,现代政治意识也在同样颠倒的意义上是有罪的,但费尔巴哈没有解释颠倒发生的动力是什么。对此,马克思给出的解答是:“在我们看来,宗教已经不是世俗局限性的原因,而只是它的现象。因此,我们用自由公民的世俗约束来说明他们的宗教约束。”4(P169)可见,马克思是以黑格尔的语言来阐发宗教解放与政治解放的关联。由于哲学立场不同,马克思在方法论层面对费尔巴哈与黑格尔的调和或许是令人迷惑的,但根据文本可以确定马克思在此并未陷入本质主义和还原主义。关键在于,马克思在进一步说明其规范愿景时否定了内在乌托邦(政治解放),而要求重新占用人类自身异化的潜力来实现人类解放。本哈比将这称为马克思的解放计划的“实现”与“变形”的视角二元论,且这种二元论贯穿在 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后简称 大纲)和 资本论 中2(P39-41)。第二,就“黑格尔对康德伦理学的批判”对马克思的影响来说,本哈比主要是围绕着对作为规范标准的自由理想的不同解释(康德、黑格尔、马克思)展开的。本哈比指出,黑格尔对康德将自由等同于道德自主进行了三层批判2(P72-84):一是对康德普遍化原则的程序性批判,力图证明普遍化原则作为生成准则的程序是无用的,作为检验准则的程序则是教条的;二是对康德道德哲学的体制性缺陷的批判,指出康德倾向于在被给定的社会结构和生活形式中孤立地考虑社会体制和实践;三是对康德道德心理学的批判,强调康德由于否认道德动机与道德准则存在调和的可能性,最终陷入了反认知主义立场。本哈比分析道,黑格尔第一个批判的价值在于,除非引入某些附加性原则,康德的形式化原则无法在不同规范内容之间作出裁决,而这种形式与内容辩证法在重新表述普遍化原则时需要特别加以注意。黑格尔第二个批判中存在着道德伦理视角的二元论:当黑格尔采取参与者主体间性视角时,他强调现代个体有权要求认知上可理解的、动机上合理的伦理体制;当黑格尔采取观察者超主体性视角时,他强调伦理生活使道德良知的要求变成无意义的,且这种超主体性视角最终占据了主导地位。针对黑格尔的第三个批判,本哈比指出黑格尔坚决反对康德道德意图与道德行为的二元论,是因为他坚持表现主义行为模式“行为是向他人表现我们是谁以及我们的意图可能是什么的一种模式”2(P84),而恰恰又是这种模式使黑格尔最终拒绝了主体间性视角。本哈比主要从后两个批判讨论黑格尔对马克思的影响。她指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同样存在着视角二元论,并沿用了黑格尔的表现主义行为模式。因此,马克思不是拒绝而是回归了主体哲学。显然,本哈比与哈贝马斯等人得出了同样结论,但本哈比对这种结论的解释是细致而富有启发性的。59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 年第 5 期本哈比断定,“主体间性的抑制与人类活动的 劳动 范式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2(P94)。但问题在于:表现主义行为模式为什么抑制了主体间性视角?它又如何使超主体性视角成为必然的?表现主义行为模式如何与主体哲学相关联,且主体哲学为什么在当代成为不可接受的?在本哈比看来,黑格尔提出表现主义行为模式,是为了反对康德对因果性(必然性)的现象世界与自由的本体世界的二元区分。严格地说,表现的主体只是精神,但精神活动之自在、自为、自在自为三个环节被黑格尔同样运用于对个人行为的分析,区别在于精神活动的“作品”完全是精神的自我实现,而个人行为却面临意识与结果的不符合。行为与结果不一致的原因不仅在于人类意识是一种有缺陷的精神形式,而且更在于个人行为面临他人的解释、理解和反应。由于行为存在着解释的不确定性,黑格尔出于其客观主义哲学立场赋予劳动以本体论的优先性。因为行为的解释的不确定性是源于主体间性视角,所以黑格尔对前者的批判和贬低就意味着对后者的压制和拒绝。为了回答第二个问题,本哈比具体考察黑格尔对权利概念和自由理念的界定。在 法哲学原理 中,黑格尔将权利的根本规定性解释为:“法的基地一般说来是精神的东西,它的确定的地位和出发点是意志。意志是自由的,所以自由就构成法的实体和规定性。”5(P12)同时,黑格尔也承认权利一般是“实定的”,即作为法律上有效的东西,它受到实定法学、特定历史社会情况、特定适用对象以及实际裁判的规定。在这里,本哈比将黑格尔对权利的这两种规定称为规范有效的包容性权利与正式司法权利,并认为前者表明黑格尔将自由作为规范有效性的基础,后者指向黑格尔对纯粹法律主义的批判。但因为黑格尔是以意志“与它自身的完美关系”来定义自由的,这种“完美关系”即自由意志是真正无限的,因为它不仅仅是可能性和素质,相反地,它的外在的定在就是它的内在性,是它本身5(P36),所以黑格尔实际上采取了一种超主体性视角来界定自由理念;对有限的人类来说,这种自由理念也就是非感性的、唯我论的,否认任何真正他异性存在2(P95)。对第三个问题的回答,本哈比有自己的鲜明立场。在她看来,主体哲学包含四个预设:“其一,人类活动有一个统一模型,可以界定为 对象化 或 生产;其二,历史是由人性或人类这一主体的活动构成的;其三,人类历史呈现为这个主体的能力的展开;其四,解放在于我们意识到历史正在构成的主体与已经构成的主体,即过去的主体与未来的主体是一体的,并根据这一认识行事。”2(P129-130)本哈比认为第一个预设是根本性的,即表现主义行为模式是主体哲学的内在要素;而主体哲学之所以在当代成为不可接受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当代主流的多元主义与主体哲学在对待人类复数性状况的态度上是针锋相对的。总之,“黑格尔对康德伦理学的批判给批判社会理论传统中伦理学与政治学的考虑投下了长长的阴影”2(P71)。根据这一论点,文章的第一部分着重讨论了“黑格尔对现代自然法理论和康德伦理学的批判”对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的影响,特别是分析了黑格尔思想中对反思批判理论规范基础尤为重要的表现主义行为模式、主体间性超主体性视角二元论,以及客观主义哲学立场问题。文章的第二部分将阐明为什么本哈比认为所有这些要素都在马克思和早期批判理论家那里模棱两可地再现了,而不是被超越了,进而说明本哈比为什么提出旧批判理论并非缺乏规范基础,而只是其规范基础缺乏清晰性。二、赓续“政治经济学的辩证批判”传统从总体上看,旧批判理论以工具理性批判为基本范式,不承认“政治经济学的辩证批判”能够为批判理论奠定规范基础。尽管本哈比强调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的辩证批判”是留给旧批判理论的遗产,但他同时也指出了旧批判理论是从“政治经济学的辩证批判”到“工具理性批判”的转型。在考察旧批判理论从“政治经济学的辩证批判”到“工具理性批判”的转型过程时,本哈比通过分析旧批判理论对“资本论 的批判”进行转型的原因、表现、结果,提出了理解批判理论规范基础的新框架。关于 资本论 的批判,本哈比认为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内在批判(范畴批判和规范批判)、政治经60王凤才 等:本哈比对批判理论规范基础的批判性反思济学批判(解拜物教批判)、作为危机诊断理论的批判6(P284-299)。所谓“内在批判”,即马克思的范畴批判和规范批判,并不是指马克思用自己的范畴和规范“外在地”反驳古典政治经济学,而是“内在地”阐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范畴贯彻到底时无法解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其规范理念与社会现实之间的不符合。这种内在批判方法使马克思公正对待作为历史环节的资本主义,要求扬弃它而非简单地废除它。古典政治经济学话语解释力不足,以及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