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奥尔巴赫悲剧现实主义的内涵分析.pdf
下载文档

ID:2751102

大小:1.62MB

页数:6页

格式:PDF

时间:2023-11-29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巴赫 悲剧 现实主义 内涵 分析
:/收稿日期:作者简介:杨康恩()男 河南睢县人 河南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网络首发时间:网络首发网址:/./.奥尔巴赫悲剧现实主义的内涵分析杨康恩(河南大学 文学院 河南开封)摘 要:奥尔巴赫的“悲剧现实主义”概念内涵的三个维度:特殊情境的个体生活经验与存在主义悲剧 社会历史现实与社会悲剧 心理意识经验与心理悲剧 悲剧现实主义并不必然排斥英雄人物 而是指涉世俗生活情感经验 问题呈现与独立意志是其形成的必要条件 此概念实现了三个方面的突破:现实主义视角的转换 现实主义内涵的深化 悲剧范畴的拓展关键词:奥尔巴赫 悲剧 现实主义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摹仿论 在现代文学批评领域影响甚大 作者奥尔巴赫以文体混用对文体分用的两次突破作为贯穿全书的主题 用 章的篇幅讨论了西方不同历史阶段的代表文学作品对现实的再现 奥尔巴赫关于文体分用的论述涵盖高、中、低三种文体 分别表现不同阶层的对象 具有高下之别的文体类型与审美风格:高等文体以悲剧表现君王和英雄的荣耀伟业与爱恨情仇 风格庄严崇高 中等文体以社会喜剧表现上等阶层的风雅趣事 风格端庄幽默 低等文体以民间笑剧表现平民的日常生活 风格怪诞粗俗 他把严格执行上述文体分用的作品称为古典主义文学 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与 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戏剧为代表 与之相对的是文体混用的作品 以古典时代晚期和中世纪教会文学与 世纪初现代现实主义文学为代表 文体混用对文体分用的突破不是文体层面的突然断裂 而是不同时代作品在文体层面的渐进式发展 其中“悲剧现实主义”是贯穿始终的具有悖论性的概念 厘清“悲剧现实主义”的内涵有助于理解奥尔巴赫的文学思想“悲剧现实主义”与悲剧、现实主义的概念内涵相互缠绕 分析奥尔巴赫的现实观和悲剧观是厘清这一概念内涵的前提第 卷第 期 年 月.嘉兴学院学报 一、特殊情境的个体生活经验与存在主义悲剧奥尔巴赫在 摹仿论 中所论现实有不同的内涵 他并不追求给现实主义一个规范的定义:“凡是用于比较、编排或区分现象的普遍性的术语就应该是灵活、有弹性的 它应该尽可能适用于就事论事 与之保持一致 它也只能在语境中就事论事地加以理解”尽管如此 我们还是能够从奥尔巴赫的论述中总结出他对现实的理解以及在这种现实境遇下悲剧的可能性 这种现实观和悲剧观首先表现为基于特殊情境的个体生活经验与存在主义悲剧奥尔巴赫在 芙尔奴娜塔 一章中分析了古典时代写实主义作品以及基督教作品的特点 前者以古罗马作家佩特罗尼乌斯的小说片段和塔西佗的历史记载片段为代表 后者以福音书中彼得三次不认主的故事为代表 奥尔巴赫认为 不论是佩特罗尼乌斯所写的宴会上讲述的故事 还是塔西佗记载的士兵反叛的故事都不具有悲剧性 此类古典时代写实主义作品只能看到历史变化的表面现象 不能呈现生活包含的严肃悲剧性的问题 不论是心理上的还是社会上的 因此不能把握历史发展的本质力量 与之相比 同一时期的 新约 对彼得三次不认主的描述 因为再现了彼得在特殊情境下具有强烈落差的心路历程 因而具有深刻的问题性和悲剧性 这种特殊情境下的悲剧性在 世纪神秘教徒雅各布达托迪的基督受难诗中具有类似表现 同样是面对儿子即将受难的场景 雅各布诗歌中的玛利亚比福音书中的玛利亚更加积极与生动 它展现了一个母亲在即将失去儿子的情境下“自由地发泄痛苦、担忧及乞求乃至可怕的惊呼”这种母亲哭泣的世俗化主题突破了基督教的受难与拯救框架而产生了悲剧性 因为主导玛利亚种种行为的是基督教思想之外的独立意志 具有相似母亲失去儿子题材的中世纪法国作家安托万德拉萨尔的文章 致慰迪弗仑夫人 也因同样原因具有悲剧性 英法百年战争期间 面对“黑太子”以儿子性命威胁 要塞指挥官德夏斯泰尔陷入两难:要么失去可爱的儿子 要么向敌人投降丢掉荣誉 面对儿子生命和丈夫荣誉之间的选择 他的妻子选择牺牲儿子以拯救丈夫的荣誉 帮助他从无益的自我折磨中解脱出来 奥尔巴赫认为 这个文体华丽的故事虽然对现实的描绘非常肤浅 但是该文本因为再现了人类在失去儿子的特殊情境下的最真挚的情感而产生了悲剧性上述文本的悲剧性都建立在一种特殊处境之上:彼得处在信仰崩塌边缘 夏斯泰尔夫人和玛利亚都处在失去儿子生命之际 这种特殊处境下的个体生活经验具有存在主义色彩 与萨特倡导的“处境剧”相似 萨特认为戏剧最能吸引人的东西是正在形成的性格 是主人公在面临特殊处境时自由作出决定的瞬间“为了使这个决定深刻地符合人性 为了使它能牵动人的总体 每一次都应该把极限处境搬上舞台”这种处境剧具有普遍性与自由两个关键特征 普遍性在于哲学层面上人类普遍的境遇 自由在于能够发现这个处境中的问题 在此意义上 夏斯泰尔夫人的悲剧具有在荣誉与亲情冲突中选择荣誉而牺牲亲情的概念化倾向 其悲剧性不如彼得、玛利亚强烈二、社会历史现实与社会悲剧奥尔巴赫的现实观和悲剧观还表现为社会历史现实与社会悲剧 他通过分析 世纪法国作家司汤达、巴尔扎克、福楼拜、左拉等人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再现现实的特点 考察了人类生存中具有悲剧色彩的严肃问题进入现实主义的过程即现代现实主义的生成过程 奥尔巴赫认为 法国大革命对社会各个方面都产生了迅速、广泛和深刻的影响 发展了民众对历史、社会事件的认识 进而动摇了被认为理所当然的社会结构和秩序 亲身经历了这种巨变的司汤达将他遭遇到的现实变化与法国大革命联系起来 将他所意识到的社会环境问题作为表述的对象融入小说之中 因此 司汤达的作品往往能够“把人物置于具体的、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的总体现实之中”在 红与黑中 主人公于连精神上的自负和内心的优越感与法国大革命后复辟时期黑暗现实之间存在矛盾 这种矛盾是造成他悲剧的根源 司汤达发现了以于连为代表的法国青年在动荡社会中的悲剧性因素 但未嘉兴学院学报 第 卷第 期能从历史主义的角度看待时代的变化 他的现实主义小说更接近传统悲剧高大、威武的崇高风范 主人公所具有的英雄气质与平民气息之间存在距离 因此 司汤达这种再现现实的方式不能称为完全的悲剧现实主义 与之相比 巴尔扎克能够从历史主义角度把握时代进程 但是他精神中的浪漫主义色彩使之不能够客观、严肃地面对时代现实 而是以戏剧性的夸张把每一个平淡无奇的人间纠葛都夸大成不幸 把平常的欲望均视为伟大的激情“随时会给任意一个倒霉蛋贴上英雄或圣人的标签 如果是个女人 就把她喻为天使或圣母 把每个精力旺盛的坏人 甚至每一个阴险的人都进行妖魔化”因此 他的小说人物虽然具有悲剧性 却具有概念化倾向奥尔巴赫认为司汤达与巴尔扎克的作品都因为缺少了客观性而不能称为真正的悲剧现实主义作品 而福楼拜的 包法利夫人 虽然具有客观性却缺少现实性他对普通人物各自平凡且愚昧的人生进行客观陈述 每个人物的人生都是独立的 相互之间缺少沟通的可能性 这样的现实虽然客观却不能代表普遍性悲剧问题 具有虚伪性 艾玛也因此既算不上一个悲剧式人物也算不上一个滑稽人物 奥尔巴赫认为把普通民众的普遍性悲剧问题用客观、严肃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悲剧现实主义的作家是左拉萌芽 用严肃的态度、写实的手法描写了最底层的矿场工人饮酒狂欢的粗俗、下流场面 再现了煤矿工人贫困生活的各个方面 反映了早期社会主义时期工人阶级的生存状况 蕴含着丰富的现实主义 他们被资产阶级压榨到只能维持勉强不被饿死的状态 没有最基本的教育、医疗、娱乐条件 这样严肃的社会问题具有普遍性 反映出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 小说的悲剧性在于觉醒的工人阶级在逐渐认识到他们受剥削的根源后 组织罢工进行持久斗争却以失败而告终 被奥尔巴赫称为“历史大悲剧”左拉对工人阶级现状的描绘真实客观、风格严肃 对 世纪末法国社会和历史状况的把握精准 反映的时代问题具有历史悲剧性 符合奥尔巴赫的悲剧现实主义观念从司汤达、巴尔扎克到左拉 他们再现现实的方式被奥尔巴赫称为“当代现实主义”“一方面让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广大民众凸显为表现生存问题的对象 另一方面将任意一个普通的人和事置于时代总进程这一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意味着现实主义发展的成熟 虽然古希腊以后的各个时期都存在以模仿现实为创作方法的文学作品 但是现实主义直到 世纪才正式被德国评论家普拉奇提出 并在 世纪后半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影响深远的文艺思潮 现实主义在 世纪取得长足发展和当时的现实观与历史观的变化有关 在 世纪 普通民众被看作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登上了曾经属于王侯将相的舞台 他们的日常生活经验作为可观可感的现实与历史联系起来并被加以强调 显然 奥尔巴赫强调的“当代现实主义”的基础就是历史观的变化 从个人特殊处境的现实到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社会历史现实的转变背后是现实视域的拓展 在此基础上 悲剧涉及的不再是某个具体人物 而是代表了众多普通民众的“典型人物”悲剧冲突是人与社会的冲突 这样的悲剧属于社会悲剧三、心理意识经验与心理悲剧奥尔巴赫在 摹仿论 最后一章介绍了伍尔夫、普鲁斯特等意识流作家的作品特征及其对现实主义内涵的拓展 奥尔巴赫认为 意识流小说作品具有相比于传统文学作品更新的典型特征:偶然事件引起的多元意识活动、不受特定思维限制地再现瞬间意识、短暂外在活动时间与漫长意识活动时间的对比、外部事件联系的松散等 这些特点与作家和读者的思想倾向有关 世纪初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 西方社会各方面的急速变化导致了世界全方位的适应性危机 动摇了原本稳固的思想体系 导致作家在梳理现实时失去了可靠的标准 受现代哲学与现代心理学的影响 一批作家的笔触迈入了心理学领域 创造了“意识流”的创作方法 这种手法的叙述中心由传统小说专注外部命运变化转向随意性的、琐碎的内心活动 力图还原在无意之间捕获的任意瞬间所具有的真实与生活的深度 虽然这种意识瞬间具有随意性 但是众多的意识瞬间汇聚起来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还原生活的全貌 因为人们相信“信手拈来的生活事件中 任何时候都包含着命运的全部内容”奥杨康恩:奥尔巴赫悲剧现实主义的内涵分析尔巴赫在这里发现了意识流小说中内在精神与客观现实的统一 人物内在精神归根到底属于现实生活的反映 与外在世界紧密相连 因此对人物内在精神的再现也能够把握外部客观现实 意识流小说“把客观的现实心灵化 赋予客观性因素以主观的形式 把主观的心灵对象化 使主观性因素更具客观的特性”实现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属于心理现实主义范畴 在此意义上 伍尔夫与乔伊斯等人的意识流小说可以看作是对现实主义内涵的拓展这种拓展的现实同样存在着悲剧的可能性 在上述意识流作家的作品中表现为某种弥漫着世界末日气氛与死亡意识的心理悲剧 在托马斯曼的小说中 死亡是经常出现的主题 例如在小说 布登勃洛克一家:一个家庭的没落 中 家族的兴衰伴随着布登勃洛克家族成员相继死亡逐渐衰落先是老太太安东内特布登勃洛克毫无征兆地去世 两个月后老布登勃洛克去世 年后第二代布登勃洛克也去世了 家业传到第三代主人托马斯布登勃洛克手上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而难以为继 托马斯曼在主人公托马斯布登勃洛克身上展示了德国 世纪初社会中弥漫着的痛苦和迷茫 以主人公经常思考死亡为表征 托马斯布登勃洛克得知自己将不久于人世 便开始探讨内心、死亡以及来世等问题 他读起无意间发现的一本书:“遇到很长的一章 他一字不漏地从头读到尾他的嘴唇闭得紧紧的 皱着眉头 面容非常严肃 严肃得几乎到僵直的程度 四周的任何动静他都感觉不到了 这一章的题目是 论死兼论死与生命本质不灭之关系 他感到一种奇怪的压力 一种使他惶恐不安的紧张罩在他灼热的头上 好像里面有什么东西要爆裂似的 他不能集中自己的思想”他的儿子汉诺面对精神上的空虚与迷茫 沉浸于瓦格纳颓废的音乐之中 呼唤着死亡以摆脱精神上的痛苦 最终死于伤寒 如果说托马斯曼作品基调是对死亡的呼唤 那么伍尔夫作品的基调则是对死亡的恐惧 伍尔夫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 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对伦敦的狂轰滥炸使她经常处于极度的恐惧之中 恐惧在她的小说中随处可见 最明显的例子是 达洛维太太 与 到灯塔去 达洛维太太 开篇就笼罩在一片对战争的恐惧氛围之中 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 达洛维太太外出买花时感受着战争带给人们的创伤“战争已经结束 但对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