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TED演讲中第一人称表达的语用身份构建研究.pdf
下载文档

ID:2750582

大小:1.09MB

页数:7页

格式:PDF

时间:2023-11-29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TED 演讲 第一人称 表达 身份 构建 研究
年 月外 文 研 究 第 卷 第 期 演讲中第一人称表达的语用身份构建研究东北大学 穆心慧 王勃然摘 要:语用身份是语境化的、说话者有意或无意选择的自我或他者身份。目前针对第一人称表达构建自我语用身份的研究尚少,本文基于陈新仁的语用身份论,自建小型 语料库,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阐释演讲者如何在话语中表征和建构自我语用身份。研究发现:演讲者使用第一人称表达的频率为,构建了主持人、亲历者、专家、研究者、社会成员、对话者、榜样、倡导者等身份,实现了拉近与听众间距离、激发听众情感、维护听众面子、增强说服力等效果。关键词:语用身份;第一人称;演讲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动态系统理论的外语类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者粘性现状分析及影响因素模型建构”()引言身份一直是社会学、传播学、心理学、文化研究等诸多领域的热门话题,特别是在过去二十多年间,关于身份的研究变得愈加流行。随着身份研究的话语转向或后现代转向(),越来越多的学者基于社会建构主义视角研究话语中身份的动态建构,他们认为身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动态的,不是说话者单向选择的、而是由交际双方选择的。陈新仁()从语用学视角提出了“语用身份”(),即“语境化的、语言使用者有意或无意选择的自我或对方身份,以及提及的社会个体或群体的他者身份的统称”,从而拓展了身份研究。语用身份论提出以来,一些学者针对课堂话语、咨询话语等,对语用身份构建类型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证明语用身份构建是实现话语人际策略的有效手段,但研究角度尚待深入拓展。例如,人称指示被认为是构建身份重要的语用策略,但相关研究较为匮乏。对于构建自我语用身份而言,说话人往往使用第一人称表达(包括第一人称指示语、物主代词、反身代词等)构建所需语用身份,进而实现自己的交际意图。作为一种新兴的语体形式,(,)演讲在内容组织上注重谋篇布局,演讲者预设并塑造认知语境,通过第一人称表达构建不同的语用身份来叙述自己的认知和经历,获取观众的认同,实现交际目的。可见,演讲很适合用作第一人称语用身份构建分析的语料。文献综述 语用身份研究 在语用学领域,长久以来,“身份”一词虽然常见,但少有严格定义,不同研究者对其理解并不统一(陈新仁)。为将“身份”这一语用学概念明晰化、系统化,陈新仁于 年首次使用了“语用身份”这一概念,后续又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语用身份论”,从而拓展了语用学的身份研究。语用身份区别于进入交际前一个人拥有的社会身份(如母亲、医生、党员等),但又与社会身份存在联系。一个人在交际活动中的具体语境下,使用某种社会身份发出特定话语,这种与当前语境、话语产生联系的具体社会身份,就是“语用身份”。“语用身份论”不仅将“身份”这一术语专业化,而且提出了研究语用身份的五大路径,将身份视为解读资源、施为资源、人际资源、阐释资源和评价资源。语用身份研究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自提出以来,一些相关论著得以发表,但由于理论提出时间尚短,当前语用身份论的影响力有限,因此这一中国“本土”理论需要更多研究者关注、补充和丰富。现有的语用身份研究的角度较为单一,有待扩充,主要体现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语料三个方面:一是目前语用身份的研究对象主要涉及交际者的身份建构类型(梁海英;袁周敏)、话语实践方式(陈新仁)、语境影响因素(袁周敏、陈新仁)、身份构建与礼貌之间的关系(陈新仁)等,议题需要横向拓展、纵向深入,一些语用学研究的传统话题如指示语等议题关注得不够;二是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定性的话语分析、理论思辨,定量研究数量较少;三是从语料的角度来看,主要有文学人物话语(蔡晓燕;江雨斯)、咨询话语(袁周敏)、调解话语(冯文敬)、课堂话语(徐敏、陈新仁)、政治演讲(罗宇佳、刘风光;沈杏轩)、演讲者的演讲(赵永青等)等。就基于人称指示的语用身份而言,根据()的归纳,说话人会采用人称指示、言语行为、互动结构等方式构建身份,其中人称指示是构建说话者身份的一个重要策略。在身份研究中,人称代词常用来作为分析的一个侧面,如学术话语写作身份构建(;孙莉;任育新),且集中于对 和 的对比探究,忽略了、等第一人称表达也可以构建语用身份的情形。基于 演讲的语用身份研究一篇好的演讲通常被认为是交际意图较强、话语交际效果较好的语篇。近年来,演讲风靡世界,得到广泛认可。与此同时,演讲者往往是优秀的思想领袖与实干家,以第一人称视角来分享他们最热衷从事的事业,表达形式生动、智慧思想丰富、语言魅力突出,表达效果好、说服力强。然而,针对 演讲的身份构建研究数量较少,以硕士学位论文为主:王佳宁()对比了 男女演讲者的身份构建;陈志南()研究了第一人称单数形式 和 的身份构建;武 青()从互动元话语角度研究了 语用身份构建;张杰()从词、句和会话含义角度研究了商业 演讲的身份构建。这些研究是对语用身份构建很好的尝试,但研究内容和深度有限,需要进一步补充。研究设计针对现有研究存在的角度单一、对第一人称表达关注不够等问题,本文将通过检索小型 演讲语料库,采用定性、定量结合的方法,系统分析讨论 演讲语篇中第一人称身份构建方法及其语用功能,揭示 演讲者如何利用第一人称构建不同语用身份实现交际意图,发挥劝说、激励、教育等功能。具体来说,本文试图回答以下三个研究问题:)说话者使用了哪些第一人称表达构建自我语用身份?)演讲者在演讲中构建了什么样的语用身份?)演讲者通过构建各种语用身份达到了什么样的交际目的和效果?本研究语料来自 官方网站(:)。由于演讲视频的播放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话语交际效果,因此,本研究选取从 年到 年每年播放量(数据截至 年 月 日)最多的前 篇 演讲(共计 篇,时长从 分钟到 分钟不等,共计约 分钟),构建了一个小型演讲语料库,共包含 个英文词。所有演讲者或为英语母语者,或来自以英语为第二官方语言的国家,其中许多演讲者是畅销书作者,有较高的语用能力,能够有效地构建语用身份,使得语言材料具有准确性和代表性。本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利用软件 作为辅助检索工具,再结合具体语境人工检索分析,手动剔除不属于构建语用身份的第一人称表达。结果与讨论 第一人称表达频率 根据软件 统计,结合手动识别,我们发现:第一人称表达是使用频率最高的实词,多于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表达。演讲者使用第一人称表达的频率为,和 在本语料库中没有用来构建语用身份,可忽略不计。表 演讲者第一人称表达频率排序第一人称表达频数频率 语用身份基于自建语料库的定性分析,本研究发现,演讲者构建的语用身份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一)主持人通常来讲,学术论文和政治演讲多使用 而不是 来隐藏自己的身份,以听起来更客观、科学和正式(高霞),而 演讲者使用第一人称表达 最多,以营造更轻松的氛围,凸显自己主持人的身份。在开讲之时,演讲者通常使用 来进行“闲谈”,以此“破冰”,缩短与观众之间的心理距离,引出演讲的主题。()“”()在例()中,演讲者用 表示演讲者的身份,同时也指明自己和大多数听众一样,不会想到自己能成为 演讲者,采用自谦的方式,显得更为谦虚、友好,引起观众的共鸣,迅速缩短和观众之间的距离。在某些情况下,演讲者会构建“主持人”的身份直接引出主题。例如:()“,”()()“,”()从例()和例()中可以看出,使用 来构建主持人的身份引出演讲主题,开门见山,是一种高效的引题方式。(二)亲历者“亲历者”指经历某一事件的人。演讲者通过叙述自己的相关经历证明自己在演讲主题上具有话语权,以说服观众。同时,描述自己的经历属于一种私人话语,预设一种联盟关系,建立起一致性,进而建构了说话人的同伴身份,拉近了双方的语用距离,进一步缩短双方的心理距离,以实现心理趋同,或促成双方之间的亲密关系,以引起听众的共鸣。()“,”()()“,”()在例()中,作者讲述了自己的经期经历,提及她周围的许多人没有和她谈论经期,点明题目。通过这种方式,她揭示了“亲身经历者”的语用身份,证明自己有权谈论这个话题,证明其真实性,引起听者的同情,缩短心理距离。例()的演讲主题是“如何走出悲伤”。演讲者用第一人称单数形式 和 来展示一位女儿意外早逝的母亲的故事,建立了一个亲身经历悲伤的身份,使得演讲更具说服力,吸引观众注意,引起观众同情。(三)专家我们生活在一个专家意见更容易被认可的社会世界。一些演讲者使用第一人称表达来建立专家身份,以表明在特定主题上拥有权威,从而赢得人们的信任。例如:()“,?”()()“,”()在例()中,演讲者告诉听众她是学习语言的专家,使得听众可以信任她,并向她学习。在例()中,使用三个 和四个,演讲者构建了比大多数人更了解政治的权威身份,还证明了即便权威如此,他也不知道美国总统候选人在选举后可以拒绝认输。通过对比自己的专家身份和“不明真相的群众”身份,他强烈地传达了自己的震惊,并将其传达给观众,使其知道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气氛。(四)研究者社会原则认为 听起来比 更客观。在演讲的主体部分,一些演讲者,尤其是科学家,以研究者的视角介绍了团队的研究结果,这与科学讲座类似,经常使用 来指代其研究团队,使对研究成果的陈述显得更为客观,增加听者接受作者观点的机会。()“,:”()在例()中,演讲者用“我们”来描述他的团队的研究过程,这表明其呈现的研究成果并非个人行为,而是团队的贡献。由此,的使用还可以降低承担整个研究责任的风险。这与学术论文中对第一人称代词的研究相一致:当涉及到表达观点或观点的高风险功能时,学者会将个人隐藏在群体中,而不强调个人对研究的贡献,以规避风险。(五)社会成员在演讲中经常使用“我们”来指代人类。这是对社会世界的一种适应,因为人们倾向于认同本群体的人并表现出明显的偏爱,他们愿意和群体内部成员分享更多的信息。把说话者和听者放在同一个位置,与听众保持亲密关系,维护听众的面子。例如:()“,”()在上例中,演讲者使用 表明演讲者和观众同属于人类群体,使话语更容易接受,保护了演讲者的积极面子。()“,”()在这个例子中,演讲者用“我们”来表示人类面临共同的困难和挑战 环境问题,鼓励听众承担责任,共同面对挑战。(六)对话者祝愿和赞美是实现语用移情的两种有效的顺应方式,可以缩小听者和说话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在结语部分,演讲者经常使用 和第二人称 来建立自己作为一个对话者的身份,并向听众传达他的祝福和希望。例如:()“”()()“,”()构建对话者的身份有助于演讲者与听众保持良好的关系,维护观众的消极面子,满足交际的人际需求,从而鼓励观众采纳演讲者的建议。(七)榜样在社会世界中,社会规范要求人们遵循榜样。因此,有时 演讲者会适应这一原则,向观众宣告自己的行动,树立积极的形象,成为听众的榜样,激励他们行动。()“,”()()“,”()在例()中,演讲者通过树立正向引导的榜样,让观众产生钦佩之情,呼吁观众与他一起保护美国的民主,塑造了一个爱国者的形象。在例()中,演讲者塑造了一个坚韧的形象,激发观众的同情和钦佩之情,鼓励观众向她学习。(八)倡导者重申主张在演讲的结尾并不罕见。第一人称复数表达 和 被频繁使用,有助于强调演讲的重要性,让听众记住演讲主旨和建议,满足交际的行事需求。例如:()“,”()()“,”()通过祈使句,演讲者真诚、坦率地与观众交流,表达自己,并通过频繁使用 或 呼吁观众采取行动,使得句子更简洁有力,容易在听众的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结语基于自建 语料库,本研究发现第一人称表达多于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表达,使用频率依次为:。第一人称表达构建的语用身份主要包括主持人、亲历者、专家、研究者、社会成员、对话者、榜样和倡导者等。语用身份的正确构建有助于实现拉近距离、共情等话语交际效果,达到传播知识、启发思想等交际意图。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丰富了语用身份的研究,发现了构建语用身份的有效方法,还可帮助演讲学习者了解如何使用第一人称表达来构建不同的语用身份。此外,其研究成果可帮助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语用身份意识,增强语用能力。参考文献 蔡晓燕 “会说话”的王熙凤:语用身份视角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