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17年中德关系转变背景下同济德文医工学堂的危机与应对.pdf
下载文档

ID:2748911

大小:1.91MB

页数:13页

格式:PDF

时间:2023-11-29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1917 年中 关系 转变 背景 同济 德文 工学 危机 应对
Educational History Studies2023年第2期/总第18期Vol.5,No.2,20231917年中德关系转变背景下同济德文医工学堂的危机与应对孙 慧 章华明摘要:同济德文医工学堂由1907年中德合办的德文医学堂与1912年增设的工学堂合并而来。该校校址于1914年被划入法租界内,从而埋下祸端。1917年2月,德国实施无限制潜艇战策导致中德交恶,3月正式断交。历来仇视德国的协约国成员法国,此时不再顾及中法交谊,于3月17日闯入校园,就地解散该校。好在该校华人校董、北京政府教育部等各方早已主动采取应对措施,加上社会各界从旁协助,同济德文医工学堂顺利复校开课,国人将之收归自办。在经历了这一重大危机之后,得以维系的同济德文医工学堂进一步巩固了其在中德文化交流过程中的地位,增强了办学实力,提升了社会知名度。关键词:同济德文医工学堂;“三一七”事件;沈恩孚;袁希涛中图分类号:G649.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6660(2023)02-0047-13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环伺中国,当时德国在中国的势力远没有英、美、日等国庞大,这意味着在中国利益的划分上,德国将落后于其他国家。为了进一步宣传德国文化,推销德国商品,从而获得更多实质性利益,扩大德国在中国的影响力,德国政府有意借助本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在中国开设医院、开办学校,以此在中国塑造更好的国家形象。在19世纪末已有的基础上,德国于20世纪初又陆续在中国开办了一些医院与学校,其中包括由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Erich Paulun)于1900年在上海创办的同济医院(Tung Chee-Hospital)a,以及在此基础上于1907年开办的德文医学堂(Die Deutsche Medizinschule fr Chinesen in Shanghai)。德文医学堂是在中德双方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创办的,初期由宝隆总理日常事务。该学堂于1908年更名为同济德文医学堂,分设德文科与医科,所招学生要在习得一定德文的基础上才能进入医科学习。医科仿照德国医科大学的制度设置两年的医预科和三年的医正科。由于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19年度教育学重大招标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研究”(VAA190001)。作者简介:孙慧,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教育史研究;章华明,同济大学校史馆馆长、研究馆员,主要从事中国教育史研究。a 1909年宝隆因病去世,同济医院遂改名为宝隆医院(PanlunHospital)以纪念创始人宝隆。47该学堂的教师基本为德籍,因此教育模式具有浓厚的德国特色。1912年,德文医学堂与是年增设的工学堂合并,遂更名为同济德文医工学堂(Die Deutsche Medizin-und Ingenieurschule fr Chinesen in Shanghai,以下简称“同济”),a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1917年。随后同济陆续增设了土木科和机师科,办学实力日益增强,取得了较好的声誉,在上海形成了一定影响力。但是好景不长。随着“一战”的爆发,国际形势风云诡谲,中国随之被卷入旋涡之中。迫于美国的施压,北京政府于1917年2月9日对德国政府实施的无限制潜艇战策进行强烈抗议。鉴于抗议无效,北京政府于3月14日正式宣布与德国断绝一切外交关系。b毫无疑问,中德断交势必会给同济带来多方面的不利影响。如何应对由中德交恶带来的危机并继续办学,成为摆在同济面前的重要问题。有关1917年中德断交后同济应对与善后的主要中文档案史料包括以下四类:一是同济大学档案馆馆藏历史档案与校史档案;二是当时各大新闻报纸如时报 新闻报 大公报民国日报 益世报等对此事的报道;三是同济自办刊物如同济 同济旬刊以及历年校庆纪念册里关于本校校史的论述;四是当时亲历者的回忆。既有研究对1917年发生的同济解散事件已有所关注,关注的重点一般在于对中、德、法三国外交关系,以及同济解散事件的原因分析和过程梳理,而对事件本身以及同济在经历该事件后的发展情况缺少研究。本文在充分利用各类档案史料与新闻报道的基础上,全面考察在北京政府正式对德国提出抗议后与同济相关各方的应对措施,以及学校被解散后各界人士为了复校作出的努力,并分析善后过程中的有利与不利因素,以及复校后同济呈现的本土化样态。一、中德外交危机后各方的警惕与应对20世纪初,国际局势动荡不稳,由中德两国合作经营的医院、学校等机构的发展自然会因外交关系的改变而受牵连。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政府于1914年8月23日对德宣战,随后胶州湾沦为战区,中德两国在青岛合办的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Die Hochschule fr Spezialwissenschaften mit besonderem Charakter in Tsingtau,以下简称“青岛高专”)被迫停办。尽管在各方人士的努力下,该校的学生得以分散转入其他学校继续学业,但是青岛高专就此不复存在。虽然在“一战”爆发以前,青岛高专与同济因争取成为中德文化交流中心而形成了竞争关系c,但同为中德合办学校,青岛高专的停办在一定程度上昭示了同济今后的命运。在青岛高专停办之后,同济进一步巩固了它在中德文化交流中的地位,更受中德双方的器重。因此,在有了青岛高专因战事停办的前车之鉴后,与同济有关的各方都在密切关注国际形势尤其是中德关系的变化及其可能对同济产生的影响。基于此,早在1917年年初,同济就在原有董事会的基础上另外组织了华人董事会,成员包括朱佩珍、沈恩孚、李维格、虞和德、唐元湛、贝仁元等人,专门决议有关中国方面的问题,如中国教育问题、学校管理问题、联络学生家属问题a 同济德文医工学堂经过多年发展于1927年升格为国立同济大学并一直延续至今,即如今的同济大学。b 和使关于德事之公文:声明照料德国在中国之利益,时报 1917年3月25日。c 李乐曾:一战期间上海德文医工学堂接纳青岛德华大学学生探析,德国研究 2019年第2期。教育史研究 2023 2 48等,旨在维持同济的稳定运行。a1917年2月9日,在北京政府宣布向德国进行抗议之后,各方的担忧最终照进了现实,中德关系恶化,同济危在旦夕。雪上加霜的是,中法两国于1914年重新商定上海租界条约后,同济校址被划入法租界内。虽然法领署表示此次变动绝不会影响同济,但这一保证也只能在和平时期勉强维系。德法两国历来交恶,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也分属同盟国与协约国。在中德仍保持正常国交的时候,法国会顾及中国方面不致对同济进行破坏,而一旦中德断交,法国则不必再顾及中国的态度,随时有可能对这所位于法租界内的中德合办学校采取措施。如何提前做好准备保证同济的存续,成为摆在同济华人董事会、同济师生和中国政府面前的最大问题。相关历史资料表明,各方早在北京政府宣布抗议时便开始商讨应对方法。1917年2月初,德国宣布实施无限制潜艇战策后,中德关系趋于恶化。受此影响,同济华董对同济命运深感忧虑。沈恩孚、李维格二人作为同济华董,多次致函教育总长范源濂与次长袁希涛,称“上海同济德文医工学校系德国工商界筹办,开创以来,卓著成效,校外附有病院,校内置有工厂,设备之精良,远非他校所能企及,业已造就医工技士甚众,以是各省闻风负笈者日多一日,嘉惠吾国学子,实非浅显”,并说明了“深恐国交决裂,该校或竟中止”的担忧,因此请求教育部出面解决同济面临的难题,“力予斡旋,保全此校”。b在2月17日、20日分别收到沈恩孚与李维格的来函之后,袁希涛于20日复函,告知教育部的意见。信中主要提及有关德籍教员以及同济的处理方式。首先,北京政府国务院在2月17日已经召开外交会议,议决事项即包括在华德籍人士处理方法,且处理方法相当宽厚:“宣教师、普通商民、服务各官署之人等,只要不带条约意味,皆不实行驱逐。”c在此次议决的基础上,袁希涛在复函中提及对于德人所设学校及任教于中国学校的德籍教员,必当保护维持,但同时也表达了对于德法关系是否影响德籍教员处理方式的担忧。袁希涛同时表示自己正在察访法国对于同济及德籍教员的态度,以便中德断交后保护同济不受法国破坏。其次,袁希涛认为德国科学为全球之冠,同济采用德国教育模式,且办理较有成就,因此同济理应得到维持。最后,袁希涛恳请沈恩孚与其共同在上海学界为同济谋求斡旋护持之法。d 2月28日,袁希涛再次致函沈恩孚,告知自己已经打听到中德断交后法国将会封闭同济一事。鉴于此种不利情形,袁希涛与范源濂就此事进行沟通,最终商定一面先与外交部商量应对办法,一面再在国务会议上商酌决定解决办法以及筹拨经费之法。e从袁希涛3月1日与沈恩孚的通信可以看出,教育部与外交部经过筹商之后已决定接收同济,但碍于同济的德国背景,若由政府派员接收,恐招致协约国的疑义。为避免带来更多外交上的麻烦,二部提议由同济的华人校董进行接收管理,政府可设法筹拨经费进行补助。另外,由于同济校址位于法租界内,二部商讨了同济迁校一事,主要涉及有无可借之校园以及迁移费a 国立同济大学编:国立同济大学二十周年纪念册,出版者不详,1928年,第6页。b 上海同济德文医工学校华董李维格致范总长函,同济大学档案馆藏,校史档案,2-ZT-XS15-54.0002。函未写明日期,本文根据1917年2月20号袁希涛写给沈恩孚的信函中提及的“今日接李维格君来函为同济医工学校谋维持之法”判断该函日期应为2月20日。c 议决处分在华德人之方法,益世报(天津)1917年2月20日。de 未解散前教育部袁次长筹商维护法之函件,同济大学档案馆藏,历史档案,1-LS-757.0003。1917年中德关系转变背景下同济德文医工学堂的危机与应对 49用等问题。a3月3日,国务会议正式议定同济应予维持一事,“如果邦交竟致中断可由华校董设法接收,其每年所缺经费九万五千由财政部月拨四千并咨商苏省月拨四千以资维持”b。至此,同济将被接收不致停办一事尘埃落定,接下来需要解决的是有关接收的具体问题。在接到政府决定续办同济的指令之后,与同济相关的各方便开始筹备接收办法。3月9日,江苏省省长齐耀琳指派交涉员朱兆莘与李维格进行商酌。c3月11日,于是年年初组织成立的同济华人校董会召集第一次会议,主要讨论中德断交后如何应对可能发生的危及本校的情形,以及将来能否照旧办学等事宜。d会议议决每月应筹措八千元经费以进行维持,同时做了一个错误的判断,即在1914年法领署所做承诺的保护下,法国政府不致加害同济。翌日,在已经召开的华董会议的基础上,华董与德董双方共同就同济事进行磋商。在沈恩孚向袁希涛报告的此次会议内容中可以看出,德董也认为法国在德国租界内的学校总数达数千,法国考虑到德国必定进行报复一事应该不敢对同济妄加破坏。e值得注意的是,德国驻沪领事署已经在11日秘密议决,同济为中德私人混合财产,如今受战事影响,拟将同济交由华董自办。f而此前十年同济事务基本均由德董全权管理,华董无处插手,德方此次的态度转变,应是在审时度势后不得已作出的权宜之计。同济交由华人自办,北京政府与江苏省教育会势必会竭力维持使同济得以续办,而继续由德董掌校,则同济时刻有可能会被法国关停。经过3月11日、12日的两场会议磋商,华董于13日致函代表政府负责交涉一事的朱兆莘,请其转请齐耀琳致电教育部与财政部,电令上海中国银行从四月起每月将同济补助费用定期转交华董拨付。g同日,江苏省公署指派教育科科长卢殿虎来沪策划。h接收一事已经开始有条不紊地展开。3月14日,北京政府正式宣布与德国断交,同济岌岌可危,但好在各方已经未雨绸缪,事先做了准备。15日,上海县公署奉江苏省训令,开始调查学校德籍教员的基本情况。i16日,鉴于形势不容乐观,朱兆莘特致函华董沈恩孚与李维格,邀二人于17日午后四时至五时到上海县公署就补助经费一事进行晤谈j,意在加快接收同济的步伐。与此同时,在北京政府对德国进行抗议之后,与政府、华董同样关心同济前途命运的还有同济的学生。他们虽然无权无势,但依然在竭尽所能,密切联系教育部、外交部等各方,请求他们竭力维持。2月29日,因担忧学校前途,同济学生致电教育部恳请维持,电文如下。上海德华医工学校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