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曹振彦
奏本
重修
大同
Vol.37 No.4Aug.2023第 37 卷第4期2023 年 8 月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hanxi Dato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收稿日期:2023-01-19作者简介:赵欣歌(1970-),山西大同人,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艺术学;赵佃玺(1942-),山西大同人,特聘教授,研究方向:民俗学。曹振彦奏本与重修大同镇城赵欣歌,赵佃玺(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北京 100029)摘要:戊子之变后,残破的大同府已经没有了人烟,亟需重修。此时虽然百废待兴,但国家气象尚处于上升时期,地方官员本着国家复兴,身体力行,积极言事。他们体恤民生,不断上疏,奏本切中要害,获得了朝廷的支持。废弃的大同城在首任官员重修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也获得了发展的生机。相比较前代,新修的府城适当降低了军事功能,但更突出了经济文化和贸易往来的社会作用。这也奠定了此后城市发展的基本格局。关键词:曹振彦;奏疏;阳和府;大同镇城中图分类号:K249.205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4-0882.2023.04.011戊子之变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基础,直到次年年末,清军才平息了山西的叛乱。重建地方经济,发展民生,紧接着就成了头等大事。本文通过曹振彦、薛陈伟、佟养量等地方官员复还大同府治的疏奏,梳理了迁回的过程,也肯定了在任官员对于重修大同镇城的功绩。顺治七年(1650年),山西巡抚刘弘遇上奏了 备述地方残苦疏,阳和知府胡文烨上奏了地方情形折,其他官员也极力反映山西的民情实际,以引起朝廷的重视。多尔衮去世后,因他而起的废除大同府的谕旨,终于在新形势下得已废除。顺治八年,宣大总督佟养量等上 国朝请免卫所屯田起科疏,刑科左给事中魏象枢上 开荒晋秩序,宣大按臣薛陈伟上 详具修复大同疏,终于使复还大同府进入议事流程。大同城废民亡,田地荒芜,佟养量等通过恢复佛道寺观、劝忠祠等祭奠逝者,笼络民心,进而鼓励垦荒,广储钱粮。由于地方档案史料在劫难中毁于一旦,胡文烨编纂的 云中郡志,给后人留下了了解当时情况的宝贵资料。顺治九年,六部的其他官员,如兵科右给事中李人龙上 垦田宜宽民力疏,都察院左都御史王永吉上 禁纷争重廉耻疏 等,进一步反映了阳和府存在的诸多问题。曹振彦上任后,积极协调同僚,访寒问苦。十二月初八日上奏 节年钱粮数目朝觐事,汇报了胡文烨时期的问题。包括哪些地方可收钱粮,哪些地方无法收到。十年,礼科左给事中陈协上 大同边备疏(饬外备复旧制疏)。十一年十一月(一说十月),恢复大同府治。彭有德、马之先从阳和把总兵署、总督署迁回大同。曹振彦已经提前进入大同镇城,重建倾圮,恢复民生。十二年九月,曹振彦离任。十三年五月,宣大总督马之先上疏 大同民贸易专用钱。十三年四月,户部郎中解元才撰 重修大同镇城碑记(以下简称碑记)。一、劫后余生的阳和府(一)佟养量上疏开先河 佟养量是最早上疏希望复还大同府的官员。佟养量,起家于辽东,汉军正蓝旗,由佐领积功,累加至轻车都尉。他原在山东带兵,后因战事紧急调往晋北讨伐叛军,可以说是很早就了解了这里的情况。顺治六年,因前总督耿焞被姜瓖蒙骗失城,临危受命,驻扎阳和,总督宣大、山西军务。时“姜逆初平,骸骨遍野,为敛而葬之,又建劝忠祠,祀一时死事者。”1(P772)曾有重囚张发,其族牵连甚多,几乎毙于狱,原审处斩。佟养量初来,感觉作为新王朝一方主官,有必要公平处理民事来树立形象。这对于招抚民心,恢复生产十分必要。他亲自核视原案,给予省释。当时,州县民人数量有限,佟养量爱民助民,务求人心和顺。十一年二月,佟养量因督抚不和,文义草率被解职,两年后去世。朝廷因其有功于民,给予“祭葬,赠右都御史”。2(P404)云中人感恩,立祠祭祀。文章编号:1674-0882(2023)04-0057-08 572023年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从历史来看,阳和府是一个临时的府署驻地和名称。这反映了当时民族冲突下的治废矛盾。顺治五年,姜瓖事变后,大同被废,不再设立官员。但此地自古以来处于要冲,关系到西北边地的安危。六年,移府治于阳高卫,曰阳和府。大同县治移到城南怀仁县。八年,佟养量和薛陈伟等熟悉民情的官员顶着朝中压力,合疏上奏,请求复还大同。从此以后,不同官员抓住机会陈情。到了九年,开始复还倚郭,保甲编户。明时防御范围是旧城三十六里,包括镇城外围的卫城。清初边患消除,只剩镇城一十四里。此时官员并不怠政,但又无从下手。毕竟自明末以来接连不断的灾荒和兵事,山西地方已经苦不堪言。刘弘遇直言:“地方之残,再莫残于晋省。百姓之苦,更莫苦于晋民矣。”3(P77)官员们睹此触目伤心,无法坐视。只能日日严责有司,多方调查。自从明末战乱以来,此地水旱不时,收成锐减。佟养量、薛陈伟上疏:“复值姜瓖兵戈扰攘,人民颠浦,不惟当事者确知,诸王公大人所亲历。”1(P1068)戊子之战,先后有八位亲王、郡王、贝勒在大同督战,八旗精锐半数集中于此。多尔衮更是来过两次。所以,朝廷不是不知道这里情况,但没想到其实更糟。云中地处极边,感受到的是山高风猛,土壤沙碛,种迟霜早。每亩地价不过二三钱,耕种连口粮都不够。就是遇到雨水充足,收获不过四斗的惨况。办法是有的,就是多移民多垦荒。魏象枢上疏:希望通过减免阳和赋税,吸引周边移民,恢复田力。“顷奉有开垦荒田,三年起科之令。佟公遂悬十格,为招集要领。”1(P1086)具体办法如征调人员给予田舍安置,赊贷种粒,先耕种,后偿还。古人行之有成效的方法,都不妨尝试。戊子之变后,虽然复还府址暂时无望,但佟养量等招劝农事,耕而不疑,方法并没有错。一年后成田九百七十余顷,成了治理阳和的亮点。督抚职责不同,事功心态迥异。难免发生因施政问题导致的误解。众人也尽职尽责,但官场习气和官员作风,面对无米下锅,争执也在所避免。顺治九年,都察院左都御史王永吉上疏,认为地方大员应该严禁纷争,以国事为要,重廉耻,以正人心。督抚之间的矛盾极易导致官场风气恶化,加上宣大、山西战后死寂,在朝廷追究责任时,刘弘遇与佟养量互相推脱。其实,大家各抒己见,并非矛盾根源。但一方强辩,必然强化另一方的反感。刘弘遇之奏辩,实与佟养量抗争之过头有关。一督倡首于前,恶化了同僚关系,闹到了朝廷。“故两抚效尤于后,刺刺不休。此端一开,将来兵部考核武职,内察考核京官,朝觐考核外吏,谁肯安心。”1(P199)佟养量自己鞠躬尽瘁,可是节制下属不当,被刘弘遇抓了把柄,难免遭到廷臣问责。魏象枢认为佟养量冤屈,为他辩解:“姜逆猝起,崎岖戎马间,全家陷贼穴不暇顾。”1(P1086)佟养量不仅辗转多地,带兵作战,还要筹集粮草,不可谓不尽力。但由于阳和牵扯问题太多,本来就没有多少收成,驻军和后勤还要不断消耗。冒饷涉及的地方钱粮亏空,以及朝廷预拨的款饷被挪用,就是身在其中也说不清。此时的工作实难展开,而做些边缘事,弄不好还引火烧身。估计因为这个问题,解元才撰碑文,一方面不便直书被朝廷解职的佟养量;另一方面,要突出的是接替他的马之先,无奈就省略了。当然,终归问题根本,就是必须尽快迁回大同镇城,恢复生产,多征收钱粮。(二)奏疏中反映的实情 宣大、山西官员大多经历了戊子之乱,对于民生疾苦感触颇深。刘弘遇疏:“窃照山右自逆姜倡乱,遍地伏莽,百姓杀戮过半,财物焚掠殆尽。”3(P76)云中遍地废舍丘墟,田园荒芜,流民失所。可是王师在大同征伐,粮草还要就地征收。百姓财力之枯竭,无以复加。胡文烨表现得最为痛切。“逆贼姜瓖之乱,废我云中肆其荼毒也。”1(P23)胡文烨作为戊子之变后的知府,看到的惨景对他打击很大。他表面在褒扬当今圣君,但内心却更感慨废我云中。他在编写地志时,接触到许多过来人和一手资料,这就为清代不便提及的屠城事件留下了最直接的记录。书中说到五阅春秋,指的是暴乱之后,一直到顺治十一年,府治才彻底移回大同镇城。督抚主政一方,必须抓住与朝廷直接沟通的机会,仔细陈诉地方实情,才能扭转不利状态,变被动为主动。为了取得朝廷的支持和理解,官员们不得不反复申述。大同虽然初平,但陕西叛逆又起,攻剿围困日久,所费浩繁。山西自身难保,而秦晋还有供饷协议,还要继续为陕西战事筹措军费。“邻近州县搜括已尽,势不得不派取于近省地方,地方往返一千四百余里,转运之苦更倍于前小民髓枯血尽,何以堪命也。”3(P76)秦晋隔河相连,晋地要支援秦地。孰不知晋北并不太平,许多流贼盘踞山险,实乃心腹之忧。而大规模会兵围剿,又耗费不赀,真是雪上加霜。兵科右给事中李人龙疏:自“流寇残破以来,满目榛芜,人丁稀少,凡二十年矣。”3(P102)疏中李人龙提到刘弘遇曾上 晋地荒亡最惨疏,朝廷给了二年的缓冲时间,但实际这点时间远远不够。曹振彦到任,又过去数年,但山右依然是惨痛之状。大同“地处边徼,明季 582023年屡遭兵燹,人民逃亡凋敝。继以戊子姜逆之变,城社萧条,村墟冷落,盖无所谓富庶之景象也。”1(P486)能够勉强征收的只是应州、蔚州、阳和等二州七县“顺治七年正月起至顺治九年十月”4的收成。而浑源、朔州,因姜镶复叛,城破民屠。就是两州城百姓全被屠杀,钱粮无处追征。大同县作为府署驻地,都没有提及。由是屠城后,不剩一人,无所追踪。大同镇城的破坏程度,同时期往来此地的人物多有感叹,并赋诗留念。这些官员对于大同府残破的描写,比奏疏更直率。顺治十一年,魏象枢因陈名夏案牵连,遭降职处分。他感觉官场无常,回家乡蔚州养母。作诗云:“云中古战场,今日亦残疆。间月逢秋白,行边度草黄。”5(P210)“杀气孤城黯,颓墙血溅纹。黄沙三月草,白骨万家坟。劫后繁音歇,愁来野哭闻。”5(P146)沈会霖是本地的推官,繁忙的公务之余,他含蓄地赋诗言志:“一官无日不征鞍,野色萧萧昼影残。地是中原关吏撤,天仍荒塞暮烟寒。”1(P700)诗词看似轻描淡写,但隐含着的愁苦幽怨,不言而喻。大同作为塞北的古战场,对许多明遗民也很有吸引力。这些遗民当时为了躲避清兵追捕,以及联系各地同道,疲于奔波。顺便他们也凭吊死难烈士,寄托哀愁。顺治十三年,屈大均以化缘为名云游四海,奔走三晋大地。他与顾炎武、朱彝尊等交往,相互影响。在大同,他有诗曰:“杀气满天地,日月难为光。嗟雨苦寒子,结发在战场花门多暴虐,人命如牛羊。膏血溢槽中,马饮毛生光。”6(P418)十六年,顾炎武也在大同赋诗:“旧府荒城内,颓垣只四门一逢三月火,惟吊国殇魂。”7(P656)可见,即使戊子之变过去了十多年,大同府城还是相当的惨淡败落。(三)当务之急招民劝耕“养民之政,固首在农桑,而安民之道,莫先于保甲。”8(P756)入关以后,清政府鉴于明末饥荒的深刻教训,鼓励农耕,大力发展生产。早在顺治六年,“谕内三院,自兵兴以来,地多荒芜,民多逃亡,流离无告,深可悯恻。”9(P5)朝廷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国家要想稳定,就必须安抚各地逃亡百姓,不论地籍,招徕编入保甲,使之安居乐业。地方官员也根据实际情况,便宜行事。对于各地的无主荒田,州县官给予无地民人印信执照,鼓励开垦耕种。如果百姓能够长期以此为业,耕种几年之后,还可以根据情况延长时间。地方也就有了征收钱粮的理由。阳和府地理偏西,从所辖区域来看,天寒地冻,有诸多不便。但从国防来说,却又不可忽视。礼科左给事中陈协上疏说的很明白:大同“外备以巩神京,复旧制可以重封疆事。我国家定鼎方新,中外一家。”3(P127)陈协认为大同自古就有巩固京师的地理优势。同时颂扬朝廷推行德治,而不是冒险征伐,这样远近各民族都心甘情愿臣服。国家统一也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但是也不能不加强大同的防御建设,防患于未然。“然臣按古者筑高阙,置云中城,朔方皆于兵力强盛之时,不闻废险也。”3(P127)这些与碑记开头类似。从固圉强边看,东北山海关一带,是神京左翼。至若大同控扼西北,乃神京右臂。如果不加防备,遇到吃紧事,旦夕危急京师。大同因姜贼之乱,废城屠民,成为空虚之地,在当时是多尔衮挟私报复。如今再不恢复,对于京师十分不利。官员上疏,不能直写,隐晦中透露着担忧。总之,废除大同府,不利于边疆的稳定,也不利于长治久安。其重要性,只有当政官员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