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草原上的精神家园——怀旧认知图式下薇拉·凯瑟的怀旧认知建构.pdf
下载文档

ID:2746890

大小:1.35MB

页数:8页

格式:PDF

时间:2023-11-29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草原 精神家园 怀旧 认知 图式 下薇拉 建构
草原上的精神家园 怀旧认知图式下薇拉凯瑟的怀旧认知建构许庆红,沈洁(安徽大学 外语学院,安徽 合肥 )收稿日期: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作者简介:许庆红(),女,安徽祁门人,安徽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沈洁(),女,安徽巢湖人,安徽大学外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摘要:借助怀旧认知图式理论,力图重返时代语境和凯瑟的自身经历,挖掘凯瑟怀旧情结的触发机制,探究其在“草原三部曲”中的怀旧认知建构及成效。现代性及自我连续性危机导致身份焦虑,凯瑟在这些作品中借助对理想社会纽带、精神家园、边缘性价值、怀旧身份的认知建构,象征性地弥补了自我在现实中的归属感缺失。其怀旧的终极客体 西部草原“拓荒精神”在现实中不断被重写,在实践中不断被检验,甚至融入了美国国民性,为大众共享。凯瑟在“草原三部曲”中的怀旧认知建构成效较高,折射出其对“拓荒精神”的歌颂,唤醒人们对现代性危机的警醒。关键词:薇拉凯瑟;怀旧认知图式;“草原三部曲”;归属感;“拓荒精神”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薇拉凯瑟(,)是 世纪末 世纪初美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被评论家视为西部草原的“文化偶像”,和 也称赞其“堪与文学行业中的詹姆斯、沃顿、福克纳相媲美”。纵观凯瑟的作品,其写作思路于 世纪初发生明显变化,“随着 世纪 年代的推进,凯瑟对美国的发展方向逐渐产生疏离感”,她的作品也以这个时期为分水岭。早期拓荒系列作品 啊,拓荒者!(!)、云雀之歌(,)及 我的安东妮亚 年 月第 卷第 期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均根植于美国西部大草原,描写了早期拓荒移民征服边疆的艰苦奋斗生活,并以细腻的笔触塑造了亚历山德拉、西娅、安东妮亚三位女性拓荒者,谱写了对拓荒时代的颂歌,被誉为“草原三部曲”。随着多元化批评话语和包容性阐释空间的逐渐形成,国内外对凯瑟及其作品的研究逐渐丰富。“草原三部曲”的女性拓荒者及其所传递的对“拓荒精神”的歌颂,也被重置于各种批评视角之下,成为各种“主义”的拓荒:女性主义者的拓荒 在农活重压之下不忘自主权的女性群体 ,生态主义者的拓荒 人与自然、男性与女性、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超越男性个人主义的女性环境主义、移民种族主义者的拓荒 ,以及跨文化群体的拓荒 。这些阐释有其合理性:一方面,拓荒本身所蕴含的开拓、进取和创新精神几乎是现代各个行业、领域和群体所需要的精神,它有充分的阐释空间;另一方面,拓荒涉及的主客体之间,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势必会在实践中遇到各类矛盾,矛盾的解决也必然会产生新的知识经验,它的问题指涉和经验适用范围很广。问题也恰恰在此:一方面,对于极具包容性的文学思想、概念、精神或话语,应当配之同样极具包容性的阐释框架,以便充分展现它的认知深度,上述各类阐释视角彼此之间缺乏充分的共识,比较偏向主观;另一方面,拓荒本身就是一个社会实践,由其发展而来的思想、观念和话语身份也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成型、深化、成熟,是生成性的,批评者需要看到它的连续性和统一性。从这个层面上说,当下的凯瑟研究明显有碎片化的痕迹。当代认知心理学中的图式概念有望弥补上述研究缺憾。本研究尝试从怀旧认知图式切入,对凯瑟的“草原三部曲”进行解读。本研究从“草原三部曲”创作的时代背景、凯瑟独特的生活经历挖掘怀旧情结的触发机制,认为现代性导致个体产生身份焦虑,凯瑟自幼移民、离乡求学及写作事业的挫折等在其心底打上了怀旧的烙印。迫于对归属感的需求,凯瑟在“草原三部曲”中建构了平等真诚的爱情纽带和承载“拓荒精神”的西部草原,以期消解环境断裂导致的自我连续性危机。凯瑟在作品中的怀旧认知建构贴近现实,容易获得大众认可,其怀旧的终极客体 “拓荒精神”经得住实践的考验,超越了时代,为大众共享。“草原三部曲”中的怀旧认知建构折射出作者对“拓荒精神”的歌颂,唤醒人们对现代性危机的警醒。一、认知图式下的怀旧 年,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首次提出图式()的概念,但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广泛关注。英国格式塔心理学家 首次将图式引入心理学,并使图式理论()广为流行。他在 论记忆:一项实验与社会心理学研究(:)中指出:“图式是对过去反应或过去经验的积极组织。”随后,学界纷纷对图式进行研究。称图式是“对一类事件的先验知识的抽象集合”,而不是对过去经验和行为的简单集合。等指出:“图式的意义非常接近于范畴它强调一种知识结构或行为惯例。”邵志芳等认为,图式是“一种经过抽象和概括了的背景知识或人脑结构”。尽管上述对图式概念的表达方式有所不同,但内涵并无二致。一般来说,图式是基于人的先验知识,存储在人脑中的一种抽象的、有组织的知识架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大量个案进行抽象总结,并在头脑中形成图式化认知。一旦图式在脑海中生成,一些细节就会丢失,取而代之的是结构化的抽象概念。受限于认知水平,学界通常将怀旧简化为对家乡或故土的怀念。世纪后半叶的“认知转向”使人们意识到怀旧的图式性和系统性,怀旧并非与生俱来的情感,而是主体在与环境交互的过程中主动建构出来的系统化的认知架构。从认知角度来看,“怀旧是一种情绪应对,它促进情感系统、认知系统、动机系统和行为系统功能的最大实现”。虽然怀旧一直是文学建构的经典主题,也是人类共享的普遍情感,但大部分人的怀旧情结是特定情境下偶发性的,只有少部分人的怀旧情结可以上升到图式化层面来解释。偶发性怀旧是个体怀旧情感的无意识流露,不会对个体的行为产生影响;图式化怀旧是个体在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频频使用怀旧认知建构策略,逐步形成根深蒂固的认知情感图式。只许庆红,沈洁草原上的精神家园 怀旧认知图式下薇拉凯瑟的怀旧认知建构有根深蒂固的图式化怀旧才能触发怀旧文学的创作。怀旧认知图式体现怀旧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个体差异性,也会对怀旧主体产生反作用,进而指导、规划其行为范式。借助戚涛 的怀旧认知图式(见图 )可以更系统深入地阐释文学中的怀旧现象。怀旧的触发机制是具有疏离、亲附双重倾向的个体对归属感的情感需求与断裂的现实环境产生冲突,从而使个体产生孤独感、忧郁感、失落感等消极情绪。为了弥补个体在现实中归属感的缺失,怀旧主体借助疏离、理想化、认同等策略进行怀旧认知建构。疏离策略指远离当下充满危机的现实;理想化策略指在象征性的时空里建构理想社会纽带、理想精神家园和边缘性价值,即“游离于主流价值之外,属于边缘、次要的意义”;认同策略是通过对边缘性价值和怀旧身份的确认,重新定义个体的生命意义。成功的怀旧认知建构可诱发归属感、存在感、幸福感等积极情绪,维护个体自我连续性。图 怀旧认知图式值得注意的是,怀旧认知图式始于对归属感的需求,终于对归属感的重构。一直以来,怀旧被认为是对往昔的怀念和回忆,将怀旧的时空局限于“过去”,将怀旧的手段限定于“回忆”,这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读者的视野范围。在怀旧认知图式下,怀旧的核心和关键是个体对归属感的重构,而建构理想社会纽带和理想精神家园只是补偿归属感的方法和手段。可见,怀旧是一种补偿机制,一切能补偿怀旧主体归属感缺失的时空(过去、现在、未来,故乡、他乡等)和蕴含于其中的理想社会纽带(亲情、友情、爱情等)及怀旧主体认同的边缘性价值(自由、平等、独立等)都可以成为怀旧的客体。怀旧的终极客体是归属感,远非表征性的时空、纽带、边缘性价值等载体。本研究便是基于这一怀旧认知图式阐释凯瑟怀旧情结的触发机制和“草原三部曲”中的怀旧认知建构及其成效。二、凯瑟怀旧情结的触发机制如前所述,怀旧情结的触发机制源自个体对现实中归属感的需求受环境断裂影响而得不到满足。凯瑟怀旧情结的触发机制就在于她在社会和个人两个层面上的归属感缺失。(一)社会原因:精神荒芜、人际疏离在社会层面,世纪末的美国社会在工业化、城市化与消费主义文化影响下经历着重大转型。年,美国官方宣布“边疆消失”,“无主土地”不复存在,美国西部自此步入“后边疆”时代 ,大量西部人民向东部城市移动。再加上工业革命的影响,美国逐渐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型。然而,物质繁荣发展的背后暗含各种危机。首先,城市化与工业化滋生一系列社会问题。世纪 年代就有人犀利地指出,“美国城市是受腐败、贪 婪 和 麻 木 不 仁 困 扰 的 悲 惨 人 类 的 聚 合 年 月第 卷第 期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体”,财富分配不均、阶级分化严重等问题也使“城市居民彼此之间失去信任,对民主失去信心”。后镀金时代的美国社会充斥着焦虑与无助,安全感与归属感无处可寻。其次,强大的商品文化和消费主义文化盛行,“劳动使人沦为商品”,也使人“成为物品的奴隶”,人与劳动、他人和自我之间都产生严重的异化关系。人们通过消费商品这种物化的生活方式来定义自己的生命价值,将利益视为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第一导向。最后,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可避免地带给人类身体痛苦与精神折磨等副产品。世纪的美国,“精神的幻灭感就像癌症一样席卷社会”,“现代人生活在精神的真空中”,成为漫无目的的精神漂泊者。现代社会被打上“孤独”“冷漠”“疏离”的标签,身处美国社会转型期,凯瑟意识到现代性情境下潜藏着社会危机:经济大肆发展的同时,传统的价值观被工业社会迅速吞噬。人们向金钱主义和消费主义低头,漠视道德伦理,在追名逐利中逐渐丧失自我。“在工业化快速推进、商业化日益盛行的时期,薇拉凯瑟沮丧地目睹了美国文化和价值观的转变”,“这种转变赋予凯瑟最好的小说以挽歌的特质”。在充斥着扭曲价值观念的现代社会中,归属感无迹可寻,“她把对现实的忧虑放到往昔的年代中去获得解放”,将田园牧歌式的拓荒视为自己心中理想的精神乐土。(二)个人原因:环境断裂、事业受挫戚涛指出,“怀旧是具有回避、亲附倾向的人群在环境变故令自我连续性受损的情况下衍生出来的一种适应性机制”。个人层面上,凯瑟经历过环境断裂、归属感缺失并在现实中无法实现重构,具有回避与亲附倾向。自幼移民、离乡求学及写作事业的挫折等,在凯瑟的心底打上了怀旧的烙印。岁那年,凯瑟举家移居内布拉斯加地区,自此她在心里埋下了怀旧的种子。年幼的凯瑟一时无法适应内布拉斯加草原的野蛮环境,内心的孤独与焦虑难以排遣。为了疏解彼时的消极情绪,她常常拜访草原上其他移民并逐渐与他们建立了温情的纽带关系,甚至将草原当成自己的心灵归属地。离乡后的凯瑟一直对草原生活念念不忘,“无论去了哪里,无论建立了什么样的纽带关系,她总是会回到那个平原乡村”。大学毕业后,凯瑟赴纽约担任 麦克卢尔杂志()的编辑,繁重的编辑任务几乎磨灭了其内心对写作的热情。此时,凯瑟结识了对其影响深远的朱厄特()。朱厄特认为凯瑟在文学创作上极具天赋,建议凯瑟放弃编辑的工作静心创作。年,凯瑟辞去编辑的工作,全身心投入写作事业。在经历反响平平的创作低谷后,凯瑟意识到文学创作应根植于自己的现实生活,于是她将目光锁定早年生活过的内布拉斯加草原。“带着怀旧情愫回望西部,她找到了创作素材,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文学声音,也找到了躲避日益物化社会的心灵港湾。”就这样,凯瑟创作了脍炙人口的拓荒系列小说。幼年的移民经历使凯瑟面临分离焦虑,自小便埋下了怀旧的种子;成年后的离乡求学、写作生涯遭遇瓶颈等又使其屡遭归属感挑战,进而强化了凯瑟的怀旧情结。可见,凯瑟在成长过程中屡次遭受归属感危机,环境频繁断裂使其无法建立紧密稳定的纽带,于是她将自身经历投射到文学作品中,选择在想象的时空里构建得以寄托归属感的社会纽带,重新定义自我的身份,弥补现实中的归属感缺失。三、“草原三部曲”中的怀旧认知建构在上文所述的怀旧触发机制下,凯瑟频频借助怀旧认知建构策略在远离现实的时空中建立理想的社会纽带和精神家园,从而在象征层面进行归属感重构。对凯瑟来说,“草原三部曲”中田园牧歌式的西部草原便是她心目中的理想精神家园,这个家园远离当时空虚的现代社会,承载“拓荒精神”,蕴含平等真诚的爱情纽带,可以使她重获归属感。凯瑟还在“草原三部曲”中分别塑造了理想的怀旧个体 亚历山德拉、西娅与安东妮亚,她们身上体现了作者认同却在现实中难以寻觅的边缘性价值 女性的自由独立、不卑不亢、拼搏进取等。通过对怀旧身份的建构,凯瑟重新定义了自我的生命价值。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