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安徽省
城市
韧性
城镇
水平
耦合
协调
状态
研究
2023 年第 7 期 调研世界 总第 358 期 28 安徽省城市韧性与城镇化水平耦合 协调状态研究*马昊楠 储金龙 李久林 内容摘要:为保障城市高质量发展,提升防灾减灾治理水平,探究城市韧性与城镇化的相互关系,本文以安徽省 16 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评价体系,利用改进耦合协调度、莫兰指数与地理探测器等模型,系统剖析了两者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综合城镇化水平持续上升;综合城市韧性水平呈现波动变化趋势。(2)耦合度和协调度在2014 年显著降低后呈现整体上升趋势。其中,耦合度得分一直略高于协调度得分,但差距逐年缩小。(3)各市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布具有显著异质性。(4)耦合协调度总体呈显著正相关,局部上高高聚类的城市数量逐年增加,低低聚类的城市数量逐年减少。(5)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分异由多因子共同作用,并呈现出阶段性的差异特征。关键词:城市韧性;耦合协调;城镇化水平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794(2023)07-0028-10 DOI:10.13778/ki.11-3705/c.2023.07.003 *马昊楠,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乡规划与设计。储金龙(通讯作者),2006 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现为安徽建筑大学建规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城乡规划理论与方法,邮箱:。李久林,2020 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现为安徽建筑大学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数字规划技术、农村与区域发展。本研究得到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基于社会生态视角的蒙洼乡村聚落系统韧性评估与适应性机理”(SK2021A0344)的资助。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城市韧性是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与城镇化水平存在着强烈的相互关系1。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率不断提高,但城市韧性建设相对滞后,其发展遭受到外界和自身的冲击和扰动2。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人口和城市空间逐渐密集,社会组织和经济结构也愈发复杂,面对各种风险及挑战,传统的防灾减灾理念已不能满足未来城市发展的要求,而韧性理论为城市如何有效应对扰动、化解危机并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视角3。因此,如何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协调关系,注重城镇化发展的同时,兼顾好城市韧性,对建设高质量的安全韧性城市具有积极作用。“韧性”一词最早是由霍林在生态学领域提出,意指回弹至稳定状态的能力,伴随不同学科间的应用和发展,其概念得到了不断扩充与深化,并为城市韧性理论的衍生提供了基础。目前国内外城市韧性研究集中于城市韧性理论内涵4、城市韧性量化评价5和城市韧性提升策略6等方面。在此基础上,研究内容上有关综述梳理7-8、韧性城市建设9的实证研究也在不断增多10。目前,相关学者对城市韧性及相关领域开展了较多研究11。周倩(2020)认为城市韧性与城镇化的发展应当相互促进和协调1。沈瑶(2020)认为城市韧性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驱动力12。但较少有文献对二者发展的内在互动联系进安徽省城市韧性与城镇化水平耦合协调状态研究 29 行深入挖掘,多集中于发展的模式与策略探索。对于促进两者协调发展关系的研究内容中缺乏影响因素的分析,对于哪些因素有助于两者耦合协调发展的研究探讨不足,亟需加强理论与实践探索。鉴于此,本文探讨了安徽省城镇化水平与城市韧性的耦合作用机理,并实证分析两者的发展水平、内部差异性、耦合协调度演化趋势等基本规律;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从空间视角分析城镇化和城市韧性的相关性和空间集聚效应;最后借助地理探测器,系统剖析影响耦合协调度时空分异的关键因素,并提出差异化策略,以期为推进安徽省城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二、城镇化与城市韧性耦合作用机理 城市作为一个多要素构成的复杂社会系统,其城镇化过程中难免受到的冲击和扰动。因此,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城市韧性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一)城市韧性存在对城镇化的正负效应 一是城市韧性是确保城镇化稳定提升的先决条件。相较于传统的防灾减灾,城市韧性强调的是城市系统应对各类风险时的适应、恢复和学习提升能力。具有韧性城市可以为城镇化进程营造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构建全方位、立体化、信息化的监督保障体系,有效提升城市应对扰动、化解危机的能力。二是缺乏韧性的城市一定程度上制约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在全球风险社会的宏观背景下,面对复杂多变的风险扰动类型,传统防灾减灾策略在风险防范和科学管控方面存在缺陷,难以具备有效抵御风险扰动的综合实力以及灾后恢复有序运行的能力,从而导致城市人口、经济、资本等发展要素外流13。当危机过去之后,城市流失的发展要素还需要重新吸纳,从而严重制约城镇化进程。(二)城镇化也存在对城市韧性的正负效应 一方面,较高城镇化水平是促进城市韧性水平提升的推动力量;另一方面,城镇化发展速度过快或过慢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城市韧性的提升。高速城镇化水平是提高城市韧性的源动力,会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有效分配,从而促进经济发展,改善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增强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此外,在社会风险治理风险方面政府也会积极投入,改变传统防灾减灾策略为“协同联动”,从而有效提高城市韧性14;但由于城镇化过程中的粗放资源开发模式和单一的工业化主导,也暴露出土地使用效益低、半城镇化、智慧城市建设滞后、资源短缺等诸多问题,同时对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与服务水平等带来了诸多挑战,导致城市难以有效应对具有突发性、区域性、复杂化的风险扰动,从而严重制约韧性城市的构建。图 1 城市韧性与城镇化耦合作用示意图 2023 年第 7 期 调研世界 总第 358 期 30 三、数据来源、指标体系构建与研究方法(一)数据来源 本文所使用的截面数据主要来源于 20132022 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安徽省统计年鉴以及各地级市统计年鉴及公报;行政边界范围数据来自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环境科学与数据中心发布的 2015 年中国地市行政边界矢量数据。(二)指标体系构建 1.城市韧性指标体系。城市的发展和演进是一个多维度的过程,其子系统的稳定性对提升城市韧性具有重要意义。经济是城市发展的核心,它是维系城市健康有序发展的前提。经济韧性可以被理解为经济体应对外部干扰的能力,该能力主要在于经济发展的实力、潜力、活力和外向力等方面的表现15。城市社会系统的发展以人为本,城市社会韧性可以通过多个方面来衡量,例如,收入、教育水平、社会保障体系等16。基础设施的应对能力主要体现在医疗卫生基本设施的充足性和生命线系统的畅通性。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保持稳定和发展的基础,在面对自然和人为的威胁时,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都必须考虑城市韧性。城市生态风险主要表现为城市公共绿地景观减少、污染物大量排放和生态系统超负荷等。具体指标含义见表 1。2.城镇化指标体系。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和演变的重要形式。现有研究主要将城镇化的内涵归纳为: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人口快速发展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当今人口爆发式增长导致城市规模剧烈扩张,带动城镇迅速发展17;城镇化的动力是经济,城镇化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经济基础是支撑城镇化加快的重要因素;社会城镇化是人口和经济城镇化在地域空间的表征,是城镇化的载体18,社会、经济和人口相互作用,互为支撑和促进。经济城镇化可以带动城市的就业和创造增值,提高城市收入水平;人口城镇化则促进城市的规模扩大和密度增加,加强城市集聚效应;而社会城镇化则可以提升城市的软实力,增强城市文化、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具体指标含义见表 1。(三)研究方法 1.熵值法。为避免主观定权的随意性,本文使用熵值法19。步骤如下。第一步,原始数据预处理。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其中正向指标的处理为:ijijminijijmaxijminXXyXX(1)负向指标的处理为:ijmaxijijijmaxijminXXyXX(2)其中,yij表示经标准化后的指标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1/nijijijiPyy(3)其中,Pij表示第 i 个评价对象的第 j 个指标的归一化值。第二步,计算评价指标信息熵。国家统计局:http:/。安徽省统计局:http:/。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环境科学与数据中心:。安徽省城市韧性与城镇化水平耦合协调状态研究 31 表 1 城市韧性与城镇化水平指标体系表 目标层 准则层 指标 权重属性说明 城市 韧性 经济 韧性 人均可支配收入 5.60+反映个体经济能力状态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2.92+反映产业结构 公共预算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9.58+反映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可提供的财力保障 进出口总额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13.21+反映经济的开放水平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额 4.50+反映居民生活保障的基本情况 社会 韧性 城乡居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 4.90+反映社会保障和享受公共服务水平 城镇社区服务设施数 4.57+老年抚养比 3.22-反映人口脆弱性 城镇登记失业率 3.87-反映就业状况和社会稳定程度 每十万人口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 3.81+反映人口的风险意识及应灾水平 基础 设施 韧性 城市燃气普及率 1.47+反映面对灾害的能源供应能力 人均应急避难场所面积 6.91+反映面对灾害的应急疏散能力 人均城市道路面积 3.96+反映面对灾害城市生命线的畅通性 医疗卫生机构数 2.89+反映基础设施现有量和医疗水平对城市系统的支撑能力固定互联网宽带普及率 5.76+反映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和面对灾害的通信能力 生态 韧性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3.64+反映资源环境储备量对城市系统的支撑能力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3.29+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 8.70+反映生态环境的治理能力 城市污水处理率 2.10+空气质量达到及好于二级的天数比例 3.14+反映大气质量的综合情况 突发环境事件次数 1.96-反映暴雨、大风、干旱等多种自然灾害的综合发生情况城镇化 人口 城镇化 城镇化率 6.57+反映非农人口的情况 外出半年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3.77-反映家庭结构稳定水平 城市人口密度 4.30+反映城镇化发展总体水平 非农产业就业人员数比例 5.23+经济 城镇化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8.28+反映经济资本存量以及人民生活水平 第三产业人员占比 16.54+反映就业结构 城镇非私营单位分行业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7.17+反映人力资本的收益水平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60+反映购买力和市场发育程度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比 9.45+反映经济投资规模 社会 城镇化 科教财政支出 16.01+反映政府对创新、学习能力的投入 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数 15.96+反映科技发展和创新环境建设水平 12 岁以下未受教育人数比例 5.12-反映受教育文化程度 11lnlniji njijPEPn (4)其中,Ej表示第j个评价指标信息熵。第三步,计算评价指标熵权。1(1)(1)njjjjWEE(5)其中,Wj为权重值。2.改进的耦合协调度模型。耦合指系统间相互影响的现象,但无法表征系统间的整体协同效应20。因此,引入在贡献系数方面进行改进的耦合协调度模型表征两系统交互耦合的整体协同程度,模型如下:1/22/()/2CUEUE(6)/()EUE(7)/()UUE(8)TUE(9)2023 年第 7 期 调研世界 总第 358 期 32 DCT(10)其中,U为城市韧性综合指数,E为城镇化水平综合指数,C为耦合度;D为协调度;T为调和指数;,为改进后贡献系数。根据相关研究21,C和D划分见表23。表 2 耦合阶段划分表 耦合度 0,0.3)0.3,0.5)0.5,0.8)0.8,1 耦合阶段 低度耦合 拮抗阶段 磨合阶段 高度耦合 表 3 耦合协调度类型划分表 综合类别 类型 耦合协调度水平 系统指数值对比 亚类型 协调发展 高级协调 0.8 D1 E-U0.1 高级协调城镇化滞后|E-U|0.1 高级协调城市韧性滞后 E-U0.1 高级协调 转型发展 基本协调 0.5 D0.8 E-U0.1 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