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姑苏杂咏
姑苏
苏州
书写
1姑苏杂咏与高启的苏州书写地方文化研究2023年第1 期(总第6 1 期)刁生虎1,弓少潇2(1,2.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中国北京,1 0 0 0 2 4)摘要 姑苏杂咏是明代诗人高启盛年辞官归隐之作,作为地方杂咏诗,具有高度的历史地理文化价值。高启对苏州的山水人文景观和历史人物事迹作了歌咏,既有真实叙写,亦有想象之词,展现了诗人眼中的苏州印象。在高启笔下,苏州既是寄情山水、怀古伤今之地,又是承载亡国记忆的感怀之域、尚礼与崇武精神并存之所,更是道教与佛教文化双栖之城。苏州丰富的城市模式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淡然自适、自由不拘的城市文化内涵。姑苏杂咏中的苏州书写,必将丰富世人对苏州历史及地理文化的认知。关键词 姑苏杂咏;高启;苏州;地域文化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 0 0 8-7 3 5 4(2 0 2 3)0 1-0 0 0 1-1 0姑苏杂咏是明初著名诗人高启盛年辞官归隐之作,具有重要的历史地理文化价值。就当下学界来看,涉及姑苏杂咏的研究尚不充分。能够检索到的中国知网论文仅有四篇,且其研究方向多集中在高启诗人本身或者该诗集的写作方式、主题等某一具体方向。如贾文胜高启 的隐喻性主题新探一文则是结合政策背景和地域文化,以姑苏杂咏诗歌作为研究材料,认为高启在诗中将苏州定位为土物雄厚且民风平和之地,并通过褒贬历代昊王的德行来颂扬理想仁政,从而论证了其隐喻性主题,即其诗表达的是高启对明太祖在苏州实行“威武”之策的不满。李明地方认同与文学传统:论高启的苏州书写一文则指出姑苏杂咏在写作动机、编写体例以及注释方式等方面都受到地方志的影响,是文学地志化的表现。除此四篇之外,在学界其他相关研究文献中,姑苏杂咏仅是作为论述材料出现,而不是其研究的主要对象,故关于姑苏杂咏还存在较大的研究空间。本文试图从姑苏杂咏的原始文本出发,具体分析诗中所涉及的苏州地域景观及其蕴含的历史信息,从而探寻其历史地理文化价值,这将对姑苏杂咏研究的丰富和完善起到促进作用。作者简介:1.刁生虎(1 9 7 5 一),男,河南镇平人,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博士、博士后,传播学博士后,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与文论;2.弓少潇(1 9 9 9 一),女,山西太原人,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暨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项目编号:2 1 LLZXBO86)阶段性研究成果。贾文胜:高启姑苏杂咏):想象苏州的办法,中国文学研究2 0 0 7 年第1 期。傅笔涵:从单刻到全集:高启诗歌的历时性考察,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0 1 9 年第5 期。李婷:讽刺明太祖的威武不及仁”一一姑苏杂咏的隐喻性主题新探,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 0 2 0 年第4 期。李明:地方认同与文学传统:论高启的苏州书写,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0 2 1 年第6 期。2刁生虎弓少满:一、高启与姑苏杂咏创作高启作为明初“开国诗人第一”,天才高逸,诗歌风格多样且诸体皆备,凡古人之所长无不兼之,是明代极为优秀的诗人,因此,其诗歌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而姑苏杂咏是高启于洪武四年:人姑苏杂咏与高启的苏州书写(1371)所写成的一部描绘苏州风物古迹的地方杂咏,共有古今诸体诗一百三十六首,是高启隐居期间最重要的创作成果。高启在姑苏杂咏序中明确交代了自已写作姑苏杂咏的背景、方式及目的:予为郡人,暇日奇访异于荒墟邃谷之中,虽行蹈殆遍,而纪咏之作,则多所阙焉。及归自京师,屏居松江之渚,书籍散落,宾客不至,闭门默坐之余,无以自遣,偶得郡志阅之,观其所载山川、台榭、园池、祠墓之处,余向尝得于烟云草莽之间,为之跨而瞻跳者,皆历历在目。因其地,想其人,求其盛衰废兴之故,不能无所感焉。遂采其著者,各赋诗咏之。登高望远之情,怀贤吊古之意,与抚事览物之作,喜慕哀悼,晚仰千载,有或足以抒劝戒而考得失,犹愈于饱食终日而无所用心者也,幸得需。由此可见,姑苏杂咏是高启盛年辞官归隐故郡的闲暇之作,希冀其能弥补自己吴中杂咏之作的缺失。同时,高启也说明了其独特的写作方式,即通过翻阅郡志来回忆自已曾经游览之景。因此,该诗集多是凭借郡志中旁人的观念以及自已的想象、经验而写成的,这使得其诗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真实的感思,“诗歌中的抒情形象,在某种程度上带上了建构和虚拟的意味”。同时,在郡志史事记载的影响下,其诗也多发议论,常从历史典故入手来感怀景观,具有一定的历史深刻性。最后高启强调了自已的写作目的,即“抒劝戒而考得失”以期达到知兴替、鉴得失的警示作用。姑苏杂咏在目录编排方式上也遵循了方志编写的传统惯例,将诗歌分为风俗、古迹、祠庙、家墓、山水、泉石、园亭、寺宇、桥梁、杂赋十类。其以风俗吴趋行开篇,对整个诗集起总领作用。吴郡志“风俗卷”解释道:“乐府题解云:“古乐府吴趋者,行径趋市也。”文选注云:“趋,步也。此曲吴人歌其土风也。”所以,该诗是对吴地土物民风的赞颂之作。高启全诗从“土物既繁雄 开始,描绘五湖八门、飞观游舰的美景,又以吴泰伯让德、子游传承文学、孙坚奠定东吴基业为例强调“民风亦和平”,最后又从财力、文学角度发出“财赋甲南州,词华并西京”的赞叹,奠定了整个诗集的基调。根据这首诗的结构以及序言中“登高望远之情,怀贤吊古之意,与抚事览物之作”的诗人情感,可以看出高启主要从山水人文景观和历史人物事迹两个角度歌咏苏州,是对苏州地理和历史文化的全面介绍。明万历四十六年(1 6 1 8),周希孟、周希夔将高启姑苏杂咏与其祖周南老追慕而作的姑苏杂咏二书合刊为姑苏杂咏合刻四卷本。郡人钱允治在姑苏杂咏合刻序中指出,姑苏杂咏具有极高的历史地理文化价值,达到了“因人而思其地,回地而怀其人,悲款慷慨,挝膺击节,咏叹不已,流传至今,则又因诗而思其事,回事而考其成”的作用,说明姑苏杂咏不仅对郡志的内容有增补赵翼著,瞿松林、胡主佑校点:瓯北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6 3 年,第1 2 4 页。周希夔:姑苏杂咏合刻四卷,明万历四十六年周氏刻本,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2 9 0 册,济南:齐鲁书社,1 9 9 6 年,第4 8 页。本文所引姑苏杂咏序姑苏杂咏合刻序及诸诗皆引自此本。贾文胜:高启姑苏杂咏):想象苏州的方法,中国文学研究2 0 0 7 年第1 期。范成大撰,陆振岳点校:吴郡志卷2“吴趋行”条,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 9 8 6 年,第9 页。周希夔:姑苏杂咏合刻四卷,高启:姑苏杂咏上卷,“风俗”目,第5 4 页。周希夔:姑苏杂咏合刻四卷,第4 8 页。周希夔:姑苏杂咏合刻四卷,第4 7 页。意义,而且还能实现“远矣可以观世”的借鉴价值。历史地理文化价值正是地方杂咏诗的特殊之处。就高启姑苏杂咏而言,一方面,郡志所记载的山水名胜、文物古迹为高启提供了良好的创作素材另一方面,高启所创作的地方杂咏又被后世郡志如姑苏志苏州府志所征引,为学术考据式的景观记载增添了人文气息,丰富了其文化内涵。且姑苏杂咏诸诗前皆有小注,几乎是承袭范成大吴郡志而来,这说明高启是将郡史作为感怀的出发点,在追溯景观历史渊源的基础上,对当时的地理风貌进行了诗意的还原。因此,这些诗不仅具有文学审美价值,更具有历史地理文化价值。这样的创作便在无意识中对地方名胜产生了文化宣传和精神弘扬的作用,反过来,地方名胜也成为了诗歌的重要载体,使诗歌得以流传至今。3地方文化研究202323年第1 期(总第6 1 期)二、姑苏杂咏中的苏州山水人文景观姑苏杂咏中存在众多描写山水人文景观的诗,主要集中在“山水”“泉石”“园亭”“寺宇”等条目中。(一)寄情山水之地山水景观主要是山水泉石。苏州地处南方,气候温暖,孕育了秀丽娜娜的奇山异水,其地钟灵毓秀,风景独绝,为历代文人所称颂。苏州山水景观的奇异,引发了世人各种奇思妙想。苏州山水中孕育了众多神话传说,这也使高启在部分姑苏诗歌中将神话传说与自然景观相结合,染出似实而虚的境界。试看洞庭山:洞庭山又名包山,相传内有穴名为灵屋洞天,是天后所居住的地方,阖间曾让令威丈人人内探得大禹所藏的不死之方。部分古籍对其风貌进行了描述,如真云:“包山下有石室银房,围百里。又有白芝隐泉,其水紫色。”又如玄中记载穴中“有大蝙蝠如乌”,充满了神秘色彩,然高启诗云“中有林屋仙所都,银房石室开金铺风吹白芝晚易老,云带紫泉秋不枯.千年玉鼠化蝙蝠,下扑炬火如飞乌。”这和前述古籍所载几乎一致。再如天池:吴郡志载:“老子枕中记云:吴西界有华山,可以度难。父老云:“山顶北有池,上生千叶莲华,服之羽化,因日华山。,”高启直接将郡志所述传说化为诗句:“灵峰可度难,昔闻枕中书。天池在其巅,每出青芙菓。”可见,这些景色描写都是高启根据郡志传说而想象出来的虚景,为原始风景披上了浪漫的神话外衣。而在另一部分诗中,高启则是基于自已的游览经验,对景物作出相对真实的描写。如其在天平山中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方式,“兹山凡几到,题字遍岩洞。阳崖树冬荣,阴谷泉夏冻”。诗人先是描摹初山林之所见,后又登上山顶远观四方,“尝登最上颠,远见湖影空”最后又来到僧人居住之地,“还寻老僧居,隔竹听清诵”。整首诗条理十分清晰,将天平山的景色描写得幽美而奇丽,仿佛再现于读者面前。除此之外,诗人还描写了“夜深空潭黑,月吐石壁半”的虎丘、“山分两崖青,天周希夔:姑苏杂咏合刻四卷,第4 8 页。真玄中记所载皆引自吴郡志卷十五“洞庭包山”条,第2 0 9 页。周希夔:姑苏杂咏合刻四卷,高启:姑苏杂咏下卷,“山水”目,第6 9 页。范成大撰,陆振岳点校:吴郡志卷十五“华山 条,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 9 8 6 年,第2 0 8 页。周希夔:姑苏杂咏合刻四卷,高启:姑苏杂咏下卷,“山水”目,第7 3 页。周希夔:姑苏杂咏合刻四卷,高启:姑苏杂咏下卷,“山水”目,第6 9 页。周希夔:姑苏杂咏合刻四卷,高启:姑苏杂咏下卷,“山水 目,第6 9 页。周希夔:姑苏杂咏合刻四卷,高启:姑苏杂咏下卷,“山水”目,第6 9 页。周希夔:姑苏杂咏合刻四卷,高启:姑苏杂咏下卷,“山水”目,第6 8 页。4豁一白”的龙门、“天阔星汉低,波寒茭荷老”的明月湾、“岩前石窦幽寒处,云自长浮泉自注”刁生虎弓少满:的白云泉以及“树影沉泓碧,苔文渍壁青”的寒泉,足见苏州自然景物的瑰丽雄奇。高启游览山水的精神追求在太湖中有所表达:“我性好游观,夙负云水债。欲寻夷,不顾涉险戒。人生亦何为,世故自拘械。”放浪山水,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寻求精神自由的一种形式,在外界的束缚之下,苏州奇丽的景色为高启带来了精神上的慰籍。高启身处明初文化高压政策之下,其姑苏杂咏与高启的苏州书写在天平山中含蓄地表达了自已的政治处境为“难追谢公游,空发阮生恸。身今解组绒,明时愧无用”。朱元璋对高启的猜忌以及官场的束缚,使其决心辞官归隐。然而诗人游览山水时却“迷途远山林”,让诗人自伤自已不能像谢灵运一样寻山陟岭,莫不登踢,而空如阮籍一般穷途而哭。高启之悲远不是“穷途末路”这一字面意思所导致的,其深层含义应是悲叹自己与阮籍一样无力改变自身和时代的命运,纵然自已有着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无论是在战争纷乱的元末,还是高压统治的明初,都难以实现其政治抱负。故而他只能在诗中假意称颂本朝“明时愧无用”,政治清明的时代自已无用武之地罢了。而这种忧愁,唯有纵情山水,方能有所缓解。(二)怀古伤今之地人文景观相比山水景观而言,是人类历史变迁的产物,在历史的长河中,自然山水的风貌或许不曾改变,而人文建筑则或毁或建,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悲喜兴衰。这就使得高启在面对人文景观时,除却按照传统惯例描述其游览经历和景观外貌,如松江亭:“帆归云外秋,鸟下烟中夕”,描写诗人登上松江亭所见的奇丽江景。又如楞伽寺:“来寻古寺游,枫叶秋几里。门山猿惊,维马林鸟起”,叙述诗人寻访古寺的经历,诗人还会联想到园亭寺宇曾经的辉煌,从而发出物是人非、沧桑易变的感慨。试看南园:南园相传是吴越广陵王钱元琮所辟,因其流水奇石为世人所称道,但随着战火纷乱、朝代更迭,胜甲吴中的名园最后却沦为菜圃,让人晞嘘不已。高启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