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量化
自我
潮流
中的
个体
焦虑
探析
智能
东南传播 2023 年第 6 期(总第 226 期)144“量化自我”潮流中的个体焦虑探析以智能手环为例褚 童(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湖北宜昌 443000)社会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推动着人们逐渐向数字化时代迈进,目前又逐渐向“数据化”迈进。传感器和可穿戴设备的出现,使人的身体也逐渐被卷入数据化风潮之中,通过技术进行自我身体的量化,将以往不可见的身体数据可视化,以实现认识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的目的。可穿戴设备尤其是智能手环的出现带来了心率、压力值、睡眠状态、运动情况的直接可视化,使人们便捷地监测生命体征、获取身体数据,弥补了对自我身体的认知。但是,在量化自我的过程中,人们对自身身体的管理也带来了用户的健康焦虑、比较焦虑和目标焦虑,使手环成为用户的控制者,逐步控制着用户的情绪及行为方式,带来负面的影响。作为辅助设备,智能手环的数据显示并不能当作权威的身体数据来源,也不能完全以此来评判自己的身体状态,用户并不需要过分追求手环数值。同时,用户还面临着数据泄露的风险,为了将负面影响最小化,手环内部、政府机构、法律法规都应做出多重保障,以保护用户的数据和隐私安全。一、何谓“量化自我”美国学者尼葛洛庞蒂曾发表数字化生存一书,并在书中指出“计算不再只和计算机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存”1。现在看来,这种情况早已发生。随着互联网和移动媒体的发展,数字化趋势飞速向前,尤其在2020年新冠疫情之后,经济的数字化发展和产业的数字化发展将个人裹挟到了一种全方位数字化的生存状态。在早期的数字化生存状态中,人们更多是在关注人可以脱离物质身体的束缚而在数字空间中存在,实现信息的获取、线上的交流和线下活动的转移。但在数字化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线上的数字空间并不是完全脱离物质实体存在的赛博世界,这种虚拟的数字化空间会对我们的现实生活产生连接、进行互动,甚至会反向对现实生活进行控制。数据则是产生这种连接与互动的重要纽带,是信息的载体和表现形式,正是有了数据的存在,人与数字空间才得以有了交互的载体和方法,人们也逐渐从“数字化生存”向“数据化生存”靠近。在数据时代,人类正在以“数据化身”的形式实现向赛博空间的整体迁移2。传感器和可穿戴设备的出现使人的身体不断得到延伸,将人的社会行为转化为在线的可量化数据,以达到对其进行实时监控和预测分析的目的3,即实现对自我的量化。2007年,KevinKelley和GaryWolf提出了“量化自我”的概念,指利用工具实现对个体相关数据的自动化收集、保存和分析,以期通过数据了解自己4。2010年,Wolf在TED上发表演讲数据化的自我,并指出:量化自我就像一面镜子,能够促进自我意识、自我了解和自我进步5。作为一种不断探索自我以求能更健康生活的行为,在量化自我的过程中个人变成了每天都能产生无数数据源的“数字化人体”6,通过实时测试、量化和记录个人的饮食、运动、睡眠、情绪等生命数据,来得到相关的数据反馈以进行自我调整7,改善和提升生活状态因此量化自我也可称作健康量化8。杨梦晴等根据量化范围的不同将量化自我分为了狭义和广义两个摘 要:目前,人的“数字化生存”逐步向“数据化生存”迈进,人体特征、活动轨迹、情绪变化等维度都有可能被数据化。随着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发展,智能手环的运用愈加广泛,“量化自我”成为监测身体状态及活动行为的有效手段。但另一方面,“量化自我”在为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会使用户过于追求手环的监测分数与目标设置,最终导致用户的焦虑情绪,带来负面的影响。同时,手环对用户信息的获取也会带来个人数据泄露的风险,应加强各方面的监管,使手环发挥最大价值。关键词:数据化生存 智能手环 量化自我 个体焦虑 数据泄露本文微信网页版传媒研究新媒介研究145东南传播 2023 年第 6 期(总第 226 期)2023年第六期维度,狭义的量化自我仅仅是围绕身体机能和疾病诊断两大数据类型进行监测和分析,而广义上的量化自我则将对身体数据的量化范围延伸和扩展到了认知和行为领域,如表征人体机能与心理状态、表征个体认知规律以及表征个体与物理环境的互动等等9。有学者认为,“量化自我”还是一种数据实践10,个人的身体数据被赋予了极高的期待,量化自我者通过身体数据的记录来创造出一个可以反映、模仿自我并可以与自身调解、互动的数据化实体11。在真实的物理身体和数据化身体之间,可穿戴设备成为连接两者的中介,增加了人的自我量化维度,并使这种量化变得持续12,以实现对身体状况的长时间追踪,故“量化自我”又被称为“自我追踪”,践行这一行为的人则被称为“自我追踪者”13。综上所述,量化自我都强调用户在主动参与中获得自我认知14,是用户为认识自我选择性地将身体数据化的行为,因此“量化自我”具有自主性的特征15。通过佩戴可穿戴设备,用户可以获得一份根据个人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定制的完全个性化的“数据报告”,无形的身体特征和状态变化(如血压、心跳次数、呼吸频率、步数等)通过精准的数字表现出来,并通过图形、图像等视觉化的形式进行简单清晰地呈现,使用户可以快速有效地获取所需信息16,因此量化自我还具有个性化、精确化和可视化的特点。“量化自我”为人们带来了更加清晰的自我认知,并提供了更多自我表达和自我记录的可能。但是,当人的身体、心理、情绪、行为等多重维度被转换为一系列的数据时,这些数据又会被卷入商业系统和社会系统中,人们会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对自身数据的控制和拥有权利,这些数据会成为被资本裹挟的工具,反向对人自身造成影响或进行控制。二、智能手环带来的数据焦虑近年来,随着数字化趋势和移动终端的发展,以智能手环为代表的可穿戴设备正在“全面侵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智能手环为人自身的身体状态、运动状态和活动轨迹等物质层面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促进了“精神自我”与“物质自我”的对话。作为可穿戴设备的一种,设备用户可以通过手环记录日常生活中关于运动、情绪变化、睡眠时长及质量等的实时数据,并通过与手机特定的App相连实现数据到手机的实时同步,以实现对自身身体情况和活动情况的量化和数据化分析。以小米手环为例,手环可对每日的行走步数、运动消耗的卡路里(可根据不同的运动进行多样化的选择从而准确测量所消耗的卡路里,如跑步、游泳、瑜伽、椭圆机等等)进行记录,还可以对心率、压力值、睡眠状况(包括睡眠总时长、深睡时长、短睡时长、清醒时间)等身体健康状态进行监测并在“小米运动”App中以可视化的方式展现数据及分析的结果,将运动健康知识从医学和健康专家的垄断中解放出来,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用户解读专业数据的壁垒。但是,智能手环为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如果人们持续不断地检测自己的身体情况,一旦数据图表表现出即将患上疾病的杂音征兆,或用户的自身状态没有达到手环默认的标准数值,人们就将陷入焦虑、产生焦虑情绪17。(一)既定数值的量化标准导致的健康焦虑法国哲学家福柯曾在规训与惩罚中提出了“全景敞视主义”用来分析圆形监狱,认为圆形监狱重在监视而不是惩罚,是通过一种“凝视”装置来产生对自我的规训,而这种“凝视”则是一种主体在其面前想象自己的他者视角18。智能手环作为一种自我监测工具,可将其视为个体主动选择和佩戴的凝视设备,在用户“量化自我”的过程中,智能手环就扮演了用户所想象的“他者”角色,人们的身体状态被简化为简单直观的数值,并在实践中将“技术的凝视”发展为自我评判的标准19。通常来说,智能手环内部系统包含了一套评判身体各种状态的既定数值标准,手环通过这个标准来对每个用户的身体状态进行评判和分析,并且会根据分数划分不同的区间,通过用户的身体数值所在的区间来判断用户的状态是否正常。以小米手环为例,小米手环会对用户的压力值、睡眠情况、心率进行监测,并将数据通过手环屏幕展现给用户。用户不仅可以通过手环屏幕来对这些数据进行简单地查看,还可以将手环与小米运动“App”相绑定,以了解更为详细的情况。在“小米运动”中,对压力和睡眠质量都设置了相关的评分标准。比如,在“压力”这一状态中,小米手环的量化标准为:在上表中可以看出,小米手环根据压力值划分了四个压力区间,四个压力区间又对应放松、正常、中等、偏高四个不同的压力状态。如果用户的压力值处在放松和正常的区间,这种正向积极的反馈则会为用户带来愉悦;一旦测出的压力值超过正常状态,不被权威标准所“肯定”,负面的反馈则会让用户产生紧张和焦虑情绪。这种对压力状态进行不同等级的区分,看似为用户提供了较为清晰的评判区间,以帮助用户了解自身状态,实则为用户建立了一套“权威”的自我评价标准,将用户置于一种无形的凝视当中,为用户带来了压力和焦虑。(二)自我评价过程中的比较焦虑1954年,Festinger提出了“社会比较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体具有评价自身观点和能力的内驱力,当需要发挥这种内驱力但又缺少一个客观标准时,个体将会选择与他人进行能力和观点的比较来确定自己在环境中的位置和价值20。这种把自己的观点与能力与他人进行比较的过程,即为社会比较21。之后,Schachter又对Festinger的社会比较理论拓展到了情绪领域,他指出,当个体处于一种新的或模糊的情绪状态,但又无法用生理的、经验的线索判断自己的情绪状态时,这时他们就有可能通过社会比较来对自己的情绪状态传媒研究 新媒介研究东南传播 2023 年第 6 期(总第 226 期)146进行评价22。在通过智能手环“量化自我”的过程中,人们不仅可以将自身的身体状态与手环内部的既定标准进行比较,还可以与其他的设备使用者进行比较,从而了解到自身状态在所有用户间所处的位置,以进行对自身身体状态的评价。以小米手环的睡眠监测为例,手环可以帮助人们监测入睡时的睡眠状态,包括何时进入睡眠状态,整个睡眠过程中深度睡眠的时长为多久、浅睡时长为多久,REM睡眠(又叫快波睡眠、失同步睡眠或异相睡眠,是睡眠的最后一个阶段)时长又为多久,并会根据这些数据进行打分最终显示在与手机相绑定的App中。与压力值的测量不同,手环对睡眠质量的评判没有一个标准的判断区间。但是手环品牌会将在同一天使用睡眠监测功能的所有用户数据收集起来,在用户与用户之间进行比较,并在睡眠分数下面显示“你比xx%的用户睡得香”的评价。智能手环通过收集用户的睡眠数据并以“百分比”的形式进行呈现,这就使得用户不自觉地陷入了对自身状态的“社会比较”之中。一般来说,社会比较分为上行比较、平行比较和下行比较三种比较类型,在社会比较的过程中,人们不免会和比自己等级高或优于自己的人进行比较,并从中寻找到自我与他人的差距、以实现自我进步的目的。所以,人们会不断地追求自身的睡眠质量,以求“超过”更多的手环使用者,实现“完美睡眠”。2017年,美国拉什大学医学中心的KellyGlazerBaron等人首先提出了完美睡眠症(orthosomnia)的概念,用来形容过度关注自己的睡眠监测结果,并试图改善甚至刷出完美数据的患者23。“完美睡眠”这个词来自正食症(orthorexia),指过度关注健康饮食的症状,比如花过多的时间准备食物、吃下自己认为不健康的食物会感到内疚等等。“完美睡眠主义症”即为:人们因过度在乎睡眠数据产生的焦虑,这实际上可能使他们的失眠症变得更糟。由此可见,通过手环对睡眠质量进行监测虽然可以直观化、具象化地看出自己的睡眠状态如何,但也存在着被数据反向控制、不自觉与他人进行比较的情况,进而产生焦虑感。(三)自我管理设置导致的目标焦虑上述所说的手环对用户压力值和睡眠质量的监测都属于手环对用户身体进行的自主监测,即佩戴手环后手环会自动获取身体的状态信息,并将身体状态数据化后呈现在用户面前。除此之外,用户还可以通过手环为自己设定目标,这时的智能手环不仅扮演着“检测者”的角色,同样还扮演着“监督者”的角色。比如,用户可以在手环中设置每日行走步数目标,当达到目标时,手环就会自动发出提醒;或者用户为达到健身燃脂效果,需要每天达到规定的卡路里数值,手环的“动态卡路里消耗量”就会成为是否完成目标的直观展现。宋美杰、徐生权在作为媒介的可穿戴设备:身体的数据化与规训一文中指出:智能手表的身体规训以运动目标的“设定完成”为核心逻辑,如果在这一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