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堂歌
学堂
艺术
特征
及其
农村
留守
儿童
美育
价值
第 43 卷 第 4 期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Vol.43,No.4 2023 年 8 月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ug.2023文章编号:2095-4654(2023)04-0090-08 新学堂歌的艺术特征及其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美育价值 夏小玲(湖北科技学院 音乐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摘 要:中国传统文论历来主张“诗乐同源、诗乐同理”,这种诗乐一体的观点为后世对古典诗词的音乐化改造提供了理论依据,且诗词与音乐的合体更强化了二者“厚人伦、美教化”的教育功能。新学堂歌正是谷建芬老师针对儿童群体的特点,将古典诗歌进行配乐改造而成。音乐简单易记,朗朗上口,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和美育价值。它不仅是儿童学习的好教材,而且还深深地打动了音乐教育艺术家和亿万听众。因为新学堂歌的旋律所带来的民族文化本身的感染力,唤起了大众心底最朴素的自我文化认同感和归宿感,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了丰厚的精神食粮,特别对留守儿童的心灵起到了滋养作用,体现了美育价值。关键词:新学堂歌;艺术特征;留守儿童;美育价值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在我国传统历史文化中,古诗词和歌曲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不能分开的整体,乐中有诗,诗中有乐。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有限的篇幅,总能很好的告诉我们生活的准则、人生的哲理。但是当今在儿童的流行歌曲中,很少用古诗词入歌,传统文化的教育日渐薄弱。如何用适合儿童的音乐谱写古诗词歌曲,让儿童在轻松歌唱中领悟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得到启发和教育,谷建芬老师进行了成功的尝试。她的新学堂歌是以唐诗为主,结合汉乐府、三国、元宋明清时代的诗词作品为歌词谱成乐曲,共有五十首,已经成为流行甚广的最好教材,特别对留守儿童的心灵起到了滋养作用。一、古诗词歌曲的起源与发展我国诗歌起源于劳动,比文字的产生要早。古诗词起初就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1。赵元任先生说过,诗歌是不分时间地点的,古诗词需要吟,歌也需要吟。可以说当诗歌出现的时候,吟唱也就随之产生。在周代的时候,吟唱是学堂中的必修课。礼记内侧记载:“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2也就是说在周代的贵族学校中,十三岁要开始学习音乐,吟唱诗歌,以养性情。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确认了诗词的育人价值。正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3,可见孔子对诗歌、音乐、舞蹈与教育结合的注重。墨子公孟说:“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4 可见其教学教材主要以诗经为基础。战国时期屈原的离骚为代表的楚辞非常有名,文人墨客和百姓常常进行吟唱。古诗词在我国历史中于先秦时收稿日期:2023-02-17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贫困地区农村学校音乐教师资源开发与整合研究 以湖北省为例”(18YJA760062)阶段性成果。期就已形成,同时在歌诗三百的渲染中,让吟唱得以发展,在屈原推广诗词的同时,间接的加快了诗歌吟唱的发展。在汉代和魏晋时期,因诗词被统治者注重,声律论的产生让诗词的吟唱有了更好的发展。“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5。可以看出,在汉代的时候文人墨客们就已经意识到让音乐融进诗词中,增加诗歌的意味,增强了诗词对社会和生活的影响力。因为诗词在发展方面逐渐走向成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音韵美、节奏美,进而创造了著名的声律论。南朝沈约在宋书中论到:“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6文心雕龙中提出:“是以声画妍蚩,寄在吟咏。”7是说只有吟唱才能够对诗歌的节奏和音韵的恰当进行判断。因此音律论产生对吟唱的发扬有一定的作用。到了隋朝的时候,诗歌的吟唱得以普及。在唐朝时期,皇帝不只对写诗有着由衷的热爱,并且也喜欢吟唱诗词,因此诗词的吟唱在唐朝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鼎盛局面。根据有关的记载,唐宪宗在朝堂讨论和亲事宜的时候,就吟唱道“山上青松陌上尘,云泥岂合得相亲?”其臣子也吟唱对接。在唐朝诗人群星璀璨,做一首好诗,就需吟好诗,因此唐代的诗人几乎全吟得一首好诗。象李白的沿用乐府古体写的将进酒,一边劝酒一边唱,表达了对怀才不遇的感叹,有抱着乐观、通达的情怀,吟唱诗歌中洋溢着豪情逸兴,取得了出色的艺术成就。在宋代,音乐文学的词创作已经达到鼎盛,北宋时,词人依乐填词,都是为了唱的。南宋时,大部分词人填词仍然选取吟唱的形式进行完善和修改。姜夔过垂虹云:“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以诗歌的形式,记录了过往垂虹之时创作新词的过程,同时为新词加上了曲调,因此,吟唱在宋朝就已经是成熟的创作诗词的方法了。明清朝时代,吟唱受到了戏曲音调的影响,所以,吟唱在曲调中得以更进一步的发展,此时期的吟唱多以乐器相伴。又因为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吟唱诗词就逐渐的远离了人们的生活,更多的是以歌曲形式在民间流传。这种歌曲主要以小调、小曲的形式出现,小调小曲对吟唱的发展提供了崭新的传播形式。二、古诗词的艺术特色 古诗词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文学艺术,它是我国民族思想和民族情感最生动的表现载体之一,是我国民族文化艺苑中的一朵奇葩。中国古诗词之美,首先体现在内容之美。翻阅古诗名篇佳作,我们可以随处感受诗中蕴含的德操之美、情感之美、哲理之美、心态之美。“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戴淑伦塞上曲),直抒报国之志;“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表明清廉之心;“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七步诗),曲叙兄弟之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婉述朋友之谊;“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唐太宗赠萧瑀),“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鹊楼),蕴含人生之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表露悠然自得的心态。中国古诗词之美,其次体现在形式之美。中国古诗词以中华特有的文字韵律,在世界诗坛上独领风骚,以诗人独具的品德才情,在文学殿堂里匠心独运。“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这是比喻之妙;“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李纲病牛),这是比拟之巧;“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此乃对双关之用;“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此乃对仗之工;“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此为炼字之效。阅读中国古诗词,我们可以欣赏随处可见的无限风光,可以拾取美丽圆润的颗颗珍珠,如春花之灿烂,似秋叶之静美。说到古诗词的美,人们通常会想到“韵律、结构、语言、艺术构思”等方面的美。但世人对古诗词中的“无形”之美却很少关注。古代诗歌的美,在于它的艺术构思和精炼。例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人用几个数字描述了一个生动的场景:太阳、高山、黄河和大海就在眼前。中国古诗词具备四大艺术特色:1.赋予文字生命的艺术“推敲”一词的产生是最好注解,好作品每个字192023 年第 4 期 夏小玲:新学堂歌的艺术特征及其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美育价值都有自己的生命。试想“红杏枝头春意闹”,若把“闹”另换一字,则春意全无。如果“诗眼”没有生机,一首诗也就变得平淡无奇。同时,诗词的每个字、每个词的组织运用都是艺术的加工与提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些被后人津津乐道的精彩妙句,表面看似非常简单又通俗的字词组合,其实是诗人赋予文字以新的生命力,诗句才会不朽。2.创造美好意境的艺术诗词需要意境,同样一首诗词,不同读者的感受也不尽相同。在不同的环境、心理、情绪、感触之中,意境都会发挥独特的作用,令人触景生情。如“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与“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都是写雨,一个是看,一个是听,看到的是工笔之意,听到的是写意之意,各有千秋,意境俱佳。而意境艺术中大写意式的表达最浪漫、思维最活跃的莫过李白。从“黄河之水天上来”感叹到“朝如青丝暮成雪”,这样的意境所感,这样的意境所表,莫愧为诗仙。3.体现音乐美感的艺术诗词不同于小说、杂文等文学形式的鲜明特色,诗词是偏重并借助于音乐艺术进行表达。如果失去了咏唱吟诵之美,诗词就不能称为是诗词。例如宋词就是当时的流行歌曲,平仄主要是为了与曲谱的协调配合,为了更好的表现音乐的节奏美感。文字的个体都有着不同的音、意、声调,当这些元素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和组织后,音乐美便已经融于其中。抑、扬、顿、挫的运用并不是因为平仄的某种理论,还要有发音的朗诵艺术。一首诗有起伏的变化,声情才会很好地表达出来。4.融入作者思想的艺术思想艺术永远是创新者的缩影,而不属于永远停留、沉浸在临摹的人。诗词也要不断地求新、求变、求突破,这既有内容方面的,也有形式方面的。同时,作品的本身也有思想艺术,这取决于人的自身成长、环境、经历、感知、品质等等因素。由于个人性格、观念、感知、情操的不同,思想艺术也是各有所向。而人们也正是因为各自人生的不同、不同的状态下与一些诗歌发生了共鸣,所以,诗词始终受到人们的钟爱。李白郁闷时:“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杜甫郁闷时:“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而岳飞郁闷时:“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所以说,作品的思想艺术表现出来的是作者的思想艺术,作者的思想付诸于作品。三、新学堂歌的音乐艺术特征新学堂歌是谷建芬老师写给孩子们的歌曲,歌词是以唐诗为主,结合汉乐府、三国、元宋明清时代的诗词,音乐简单朗朗上口,但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和美育价值。它是传统文化和音乐融合的产物,音乐需要文化的滋养,音乐又为传统文化的表现提供了更多的载体。新学堂歌就是以歌曲的形式极大地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儿童用轻松愉快的歌声演唱古诗词,激发了儿童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既学得好又记得牢,还提升了他们的艺术修养,因此更体现了新学堂歌的艺术性和美育价值。(一)新学堂歌的音律美在古诗词歌曲中,音律美最为重要的就是变化节奏,这种节奏感更多的是经过平仄声进而在诗中有规律的逐渐的产生并展现出来的。依据古汉语的发音特征,字音具有平、上、去、入这四种声调。之后又把这四种声调分为了平仄,平叫平声,包括阳平和阴平;仄声包括上、去、入。平声是一个平调,读起来较为的直,没有升降,可以很好的延伸朗读。“上”声本身读起来就具有旋律感,因此可以唱成长音,“去”声不可以过于延长。正常来说,平声字音调比仄声朗读的要长。因为平仄声的不同,字音的长短强弱也是不同的,诗人根据声调创作相互交替的节奏,形成了声律。所以,谷建芬老师创作的时候,能依据这类声音的音律对音节中出现的声调进行了很好的处理。例如春晓:29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总第 43 卷 四句旋律的节奏都是根据诗句中的平仄音律进行,音乐的节奏感与朗读诗歌的音调基本吻合,“晓”“来”“鸟”“少”都是阳平和上声,有旋律进行感,适合唱延长音。(二)新学堂歌的意境美“意境”有关的范围是很广泛的,不仅音乐、美术等多方面有着自身的意境美,在古诗词歌曲当中同样存在意境美,其创作是相对复杂的,利用语言文字展现着人们的心灵世界。古诗歌曲通过音乐演绎之后,可以充分的展现倾听人思绪中的想法,因此被称作古诗词歌曲中的意境。例如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杜牧所写的一首寄扬州韩绰判官写到:“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在聆听完之后脑海中是否会有这样的画面,有一座桥,一场美景,诗中把想象的情景和古时候的传说进行重现,让人想象到在月亮高高挂在天上的时候,晚风吹过,一位美女在桥上吹箫,依旧可以听到悦耳的箫声在耳边回荡,在南国深秋中撒下,可以说是尤为的美轮美奂,对于没有去过当地的听者来说,在读过诗之后,也会在脑海中产生这样的画面。例如敕勒歌:第一段四句旋律雄壮激越,刚劲有力,表达了敕勒人的民族情怀。第二段也是四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