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山之会”新解.pdf
2 0 2 3年1月 第4 1卷 第1期合肥师范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 o fH e f e i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J a n.2 0 2 3 V o l.4 1N o.1 收稿日期2 0 2 2-0 9-1 6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传播特征视角的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谣言识别系统构建研究”(2 0 B T Q 0 5 0);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安徽文明史”(AH S K Z D 2 0 1 8 D 0 7);安徽省高校科学研究重点项目“环巢湖区域文化整合研究”(2 0 2 2 AH 0 5 1 7 0 5)作者简介陈凯(1 9 8 3),男,安徽六安人,巢湖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区域历史文化;陈恩虎(1 9 6 2-),男,安徽无为人,历史学博士,巢湖学院图书馆教授,研究方向:区域历史文化。“涂山之会”新解陈 凯1,陈恩虎2(1.巢湖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巢湖2 3 8 0 2 4;2.巢湖学院 图书馆,安徽 巢湖2 3 8 0 2 4)摘 要“禹会涂山”与“禹会会稽”实为一事,大禹会盟万国诸侯祭祀群神的涂山即是今巢湖涂山。涂山会盟是万国盛会,是大联盟时代前所未有的一次政治盛会,它以会盟的形式,确定了大禹的政治威权,重构与强化了以帝舜与大禹为核心的大联盟的政治秩序,扩大了大联盟长的权力疆域,实际上以划九州、朝万国、贡方物的方式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建立起一个统一的政治联合体,由此奠定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政治心理基础,此可谓发大一统国家之滥觞。关键词涂山会盟;大联盟时代;政治盛会 中图分类号K 2 2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6 7 4-2 2 7 3(2 0 2 3)0 1-0 0 3 6-0 5 禹会涂山传说同有关中国早期历史的大多数传说资料一样,记载纷杂互有出入,这些各具异同的记载也需要进一步的分析。近年来,学术界对涂山地望、大禹治水、涂山氏族与夏文化关系、徐淮夷以及淮河流域历史 文化研究 的相关 课 题 进 行 深 入 探讨1-5。作为夏史可能的一部分,如果能够把涂山之会的性质和内容梳理清楚,其意义自然不小。文章结合有关文献对“涂山之会”进行一些新的注解和辨析。一、“禹会涂山”与“禹会会稽”实为一事大禹会盟诸侯于涂山确有其事,古代典籍多有记载。最为重要的记载有两处,一是 春秋左氏传鲁哀公七年 的一句话:“禹合诸侯于塗山,执玉帛于万国。今其存者,无数十焉。”61 6 4 2此语出自鲁国贵族子服景伯之口,自非虚词。二是 淮南子原道训 中的一句追述:“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坏城平池,散财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宾伏,四夷纳职,合诸侯于塗山,执玉帛者万国。”7 淮南子 此语亦当来自先秦的传述,应当可信。禹会诸侯于涂山理应是在治水毕功之后,因为治水毕功、造福九州与万国臣服、祭天告功有内在的因果关系。因此,禹会涂山与禹会会稽实为一事,禹会涂山当在江淮之间,不当远至浙江,理应是在大禹妻族涂山氏所居之地域中。徐旭生先生曾说过:“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的说法起源很古。今会稽在浙江中部,可是当日的会稽实为今安徽的涂山,为大禹的妇家所在。”8徐老此语可谓中肯。下面从 史记孔子世家 中有关“禹致群神”的一段材料出发,对禹会会稽即“禹合涂山”这一史实作一详细论析。现先引录原文如是:“吴伐越,堕会稽,得骨,节专车。吴使问仲尼:骨,何者最大?仲尼曰:禹致群神于会稽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其节专车,此为大矣。吴客曰:谁为神?仲尼曰:山川之神足以纲纪天下,其守为神。社稷(之主)为公侯,皆属于王者。客曰:防风氏何守?仲尼曰:汪罔氏之君,守封、禺之山,为釐姓。在虞夏商为汪罔,于 周 为 长 翟,今 谓 之 大 人。”92 8 6 2-2 8 6 3 史记孔子世家 转述于 国语鲁语,文字大同小异,而有所减省,可比对而勘察之。根据引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一分析:其一,史记孔子世家“禹致群神于会稽山”,国语鲁语 作“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会稽之山”,或“会稽山”在虞夏之际本不是其来已久之固定地名,史记夏本纪 说:“自虞夏时贡赋备矣。或言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集解 援引 越63传 说大禹在苗山会计事功,封爵诸侯,因而更名苗山为会稽山,“上苗山,大会计,爵有德,封有功,因而更名苗山曰会稽”。可见,会稽山之“会稽”本为“会计”之义,会稽山之命名是与禹会诸侯、会稽事功密切相关的。因此,禹会诸侯、致祭群神、会稽事功均发生在涂山或涂山附近。少康所封建之於越国原本应当在涂山附近,至于何时迁于江东,后文有分辨。这里有一点可以明确,越地之地名源自少康所封之於越(於粤)国名,而越人之族名及其国名则来自越国始封之君於越,史记正义 援引贺循 会稽记 云:“少康其少子号曰於越,越国之称始此。”其二,古今注疏家均说封禺二山在江东,例如 集解 征引韦昭曰:“封,封山;禺,禺山,在吴郡永安县。”裴骃自己又曰:“太康元年,改永安县为武康县,今属吴郡。”考证 说:“愚按:封禺二山在今浙江武康县。”此种观点笔者不能认同。东周早期长翟居于晋、卫、齐、鲁、宋五国间隙地,其势力先后被这五国消灭。孔子是春秋晚期人,其言“守封、禺之山”者,“于周为长翟”,当以长翟消亡前之东周早期及西周统而言之。此长翟并不居于吴越之地,若封禺之山在越地,长翟何以能够在两周间世守封禺之祀呢?因此,国语鲁语所谓的封禺之山必在淮河以北地区,而防风氏、汪罔氏、长翟三部族在虞夏商周间先后居于封禺之山附近而主祀其神,表明虞夏之际的防风氏亦非居于吴越之地。其三,禹会诸侯有万国,其会盟之地不当在海隅偏远之地,而当在交通近便之地,且禹合诸侯、致祀群神与治水有关,而大禹治水的地域主要集中在兖州、青州、徐州、豫州与扬州江北部分,则禹会诸侯当在此范域之内,巢湖涂山正处于江北,与此吻合。可见,禹会诸侯、防风后至之山更可能是在今巢湖流域的涂山,而不是今浙江绍兴市会稽山。其四,大禹率领万国诸侯祭告天帝群神是禹会涂山最为重要的政治任务。前文提到过,大禹正式治水九州之前曾东到江淮地区“寻找治水神书”。大禹的这个活动实际上是一个神化治水使命的操作过程,即通过操作“天命授受”来统一天下万国的思想认识,增强治水行动的权威性。受到先王圣书的启发、前往江淮地区寻找治水大法、在南岳衡山得到天帝使者的指引、最后在天柱山寻找到治水神书等四大环节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天命授受”过程,此谓小循环。从当时的精神信仰来看,既然大禹治水受到天帝的助佑和保护,那么治水毕功之后理应告功于天帝群神,因此,大禹会盟诸侯、祭告天帝则是整个治水活动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天帝授予大禹治水圣法、大禹治水九州、治水毕功后祭告天帝群神等三大环节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天命授受”过程,此谓大循环。因此,天授神书与祭告天帝肯定是发生在同一地域,大禹率领诸侯祭告天帝的地点也必定在江淮之间,故而“禹合涂山”之“涂山”应当是巢湖流域境内的涂山,所谓“禹致群神于会稽山”应当是“禹致群神于涂山”。“涂山”之所以会讹变为“会稽山”,应该是大禹故事在於越族后代和三代史官的传述过程中流变的结果。禹会诸侯之“涂山”之所以会讹变为“会稽山”,主要与於越族南迁有关。於越族自夏后少康之后经历两个国家时期,可称之为始建国时期和再建国时期,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 有一段简要的记载:“禹以下六世而得帝少康。少康恐禹祭之绝祀,乃封其庶子于越,号曰无余。余始受封,人民山居,虽有乌田之利,租贡纔给宗庙祭祀之费。乃复随陵陆而耕种,或逐禽鹿而给食。无余质朴,不设宫室之饰,从民所居,春秋祠禹墓于会稽。无余传世十馀,末君微劣,不能自立,转从庶民为编户之民,禹祀断绝。十有馀岁 疑为 十有馀世 ,有人生而言语,其语曰:乌禽呼,嚥喋嚥喋,指天向禹墓曰:我是无余君之苗末。我方修前君祭祀,复我禹墓之祀,为民请福于天,以通鬼神之道。众民悦喜,皆助奉禹祭,四时致贡。因共封立,以承越君之后,复夏王之祭。安集乌田之瑞,以为百姓请命。自后稍有君臣之义,号曰无壬。壬生无曎。曎专心守国,不失上天之命。无曎卒,或为夫谭。夫谭生元常。常立,当吴王寿梦、诸樊、阖闾之时。越之兴霸,自元常矣。”1 01 0 1-1 0 2 吴越春秋 所记越国往古之事,应该是来自於越族后裔之传说,有其真实的内容。这段记载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禹以下”至“禹祀断绝”为於越族始建国时期的历史,“十有馀岁”以下内容为再建国时期的历史。始建国之君为无余,传位十馀世而国亡;再建国之君号为无壬,传至勾践之父元常共有四世。据此,於越国自夏后少康之子无余至春秋晚期君主元常,大约二十世代。史记越世家 也说越国自夏少康始封之世至东周后期越王允常之世,其世代仅及二十馀,“越王句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文身断发,披草莱而邑焉。后二十馀世,至于允常。允常之时,与吴王阖庐战,而相怨伐”92 5 5 2-2 5 5 3。然而自夏后少73康至东周简王(越王允常当周简王之世),历年将近一千三四百年,不下于四十世代(兄终弟及、群从子侄之间算作一个世代)。可见越国君位至少有十馀世无主。因此,“禹祀断绝”之后的“十有馀岁”疑为“十有馀世”之伪。也就是说於越族勾践以前的国史理应分为三大阶段 始建国十馀世、亡国十馀世、再建国四世,此大体将近四十世代。由于夏王朝与涂山氏的亲缘关系与夏朝自太康之后国乱数十载的悲剧,夏后少康始封於越国之地当在江淮之间,且距离涂山不远,或亦在巢国影响范域之内。於越族始建国自无余传位十馀世而绝,则其亡国大约在商代前期。亡国之后的於越族当于此时南迁江东,又历经十馀世后,方才在浙江绍兴一带重建於越国。於越族南迁浙江一带之后,大约先是命名其居地之山岳为会稽山,此后在当地陆续复建了故土原有的一些与大禹有关的文化设施,如禹冢、禹祠、禹井。曹魏 皇览 说会稽山上有禹冢,“禹冢在山阴县会稽山上,会稽山本名苗山,在县南,去县七里”。汉书地理志 说会稽山上有禹井、禹祠,“山上有禹井、禹祠,相传以为下有群乌耘田者也”。总而言之,於越族始封之越国本在江淮之间,与巢湖流域之涂山相去不远。少康封建的越国灭亡于商代前期,其国人遗族南迁于江东,最后在浙江绍兴一带定居下来,至两周之际又建国,终在春秋末期崛起强大,称霸中原。於越族在两周之间重新建国之后关于始居之地的记忆与追述很可能受到了於越族在夏商之际亡国、王统断绝数十世的消极影响,这种消极影响主要表现为於越族基于怀念故土这一人类普遍的情感,在迁入地浙江一带重建了一个故乡,即通过以故土地名命名迁入地之地理和重建纪念祖先的文化设施等方式部分地复制了故土的地理文化环境(如禹冢、禹祠、禹井)。於越族在迁入地重建故有的文化地理环境的做法是美好的,然而它却影响了於越族后人对国史的重建。两周之际重新立国的於越族人们在撰写国史时不会再区分始建国时的故乡与再建国时的故乡,隐约了於越族人在夏商之际的迁徙过程,直以迁入地的地理文化环境概念覆盖掉他们关于迁出地的地理文化环境的记忆。此种变迁的结果就是始建国时的地理文化环境迁徙到江东,于是禹会诸侯之故事的发生地转移到了浙江一带。因此,“禹会涂山”与“禹会会稽”实为一事,大禹会盟万国诸侯祭祀群神的涂山即是今巢湖流域涂山。二、涂山会盟之政治规格与主要内容大禹治水毕功之后,帝舜授权大禹召开涂山会议,大禹暂代帝舜执行大联盟长之权,主持召开涂山会议。此种情形在 史记夏本纪 有所透露:“(治水毕功后)于是帝锡禹玄圭,以告成功于天下。天下于是太平治。(大禹入朝辅佐帝舜)帝舜荐禹于天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丧毕,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于是遂 即 天 子 位,南 面 朝 天 下,国 号 夏 后,姓 姒氏。”91 7 1-1 7 2,1 7 9-1 8 0根据此段记载,得出如下信息:其一,大禹召开涂山之会确实是在治水毕功之后,帝舜赐与大禹玄圭,让其“告成功于天下”,当是指禹会诸侯于涂山。然而此时大禹尚未被正式立为帝舜的继承人。帝舜是在去世之前十七年正式